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法治共识的形成及法治再启蒙 被引量:70
1
作者 顾培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共21页
社会成员法治共识的缺乏,是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会成员在法治问题上的分歧,集中体现于理想主义法治观与实用主义法治观的差异。理想主义法治观可分为朴素的理想主义、偏执的理想主义和理性的理想主义三种类型;... 社会成员法治共识的缺乏,是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社会成员在法治问题上的分歧,集中体现于理想主义法治观与实用主义法治观的差异。理想主义法治观可分为朴素的理想主义、偏执的理想主义和理性的理想主义三种类型;实用主义法治观可分为朴素的实用主义、放纵的实用主义和理性的实用主义三种类型。理想主义法治观与实用主义法治观的形成及分歧,与法治知识传播和交流中的智识屏障直接相关,这些智识屏障造成了社会不同层面对法治本相了解的失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法治观念的差异。为此,应通过法治的再启蒙,强化全社会对于法治基本知识或法治本相的了解与认同,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全社会法治共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观念 法治共识 法治启蒙
原文传递
法治文化的认同:概念、意义、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65
2
作者 龚廷泰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50,共11页
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文化的一种"相互承认",是民众对法治文化的"重叠共识",是主体对法治文化中的正义观念、良好的社会秩序观念、公民作为人的观念、制度正义原则以及关于合作性美德的共识。法治文化认同... 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文化的一种"相互承认",是民众对法治文化的"重叠共识",是主体对法治文化中的正义观念、良好的社会秩序观念、公民作为人的观念、制度正义原则以及关于合作性美德的共识。法治文化认同是消解社会政治生活的合法性危机的文化前提,合法性危机就是一种直接的文化认同危机,民众对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政治权力(包括执政党权力)合法性的广泛认同,核心和关键是法治精神文化的认同。法治文化认同,有其内在的机理。利益的相互承认和共识是法治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竞争——克制——妥协——规则——契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法治文化认同的基本法则,主体之间的理性商谈或协商是法治文化认同的有效机制,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基础。法治文化的认同应该沿着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路径而递进式展开,它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逐步发展的过程,它们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统一关系,而统一的基础乃是正在全面深入推进和发展着的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 法治共识 法治文化认同机理 法治文化认同路径
原文传递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的意义阐释——以法治为修辞改变思维方式 被引量:33
3
作者 陈金钊 宋保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91,共13页
作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主要在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如何透过诸多修饰词,正确解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意义,是摆在... 作为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主要在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如何透过诸多修饰词,正确解读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意义,是摆在法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法治国家主要是解决执政党依法执政的问题;法治政府主要是解决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行为的法治化问题;而法治社会主要是在法律对社会组织与公民、政府之间的权力进行明确划分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管理体制现代化的问题。法治国家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法治政府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而法治社会则是法治中国建设的真正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一体建设 法治共识
下载PDF
法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问题化思考 被引量:30
4
作者 顾培东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51,共6页
法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为法学理论对于法治实践的敏感度及涵摄力;问题意识是法学研究或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之间的主要媒介。当下法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缺失,与我国法学研究及法治进路的双重转型相关,也与法学学科的特性、研究者... 法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为法学理论对于法治实践的敏感度及涵摄力;问题意识是法学研究或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之间的主要媒介。当下法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缺失,与我国法学研究及法治进路的双重转型相关,也与法学学科的特性、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及对待法治现实的态度密切相关。提升问题意识需要推动法学理论研究者法治共识的形成,强化对法治运作实然状态的了解,善于把法治实践的"问题"转化为法学理论研究主题,同时要保持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合理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研究 问题意识 法治现实 法治共识 合理导向
原文传递
法治共识形成的难题——对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观察 被引量:22
5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72,共16页
从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不同走向看,有两对思维的矛盾非常明显:一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思维倾向的矛盾。一部分人过多关注形式法治,从逻辑推论的角度论述法治可能的积极意义,因没有看清法律推理背后的社会因素、利益诉求以及... 从当代中国"法治思潮"的不同走向看,有两对思维的矛盾非常明显:一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思维倾向的矛盾。一部分人过多关注形式法治,从逻辑推论的角度论述法治可能的积极意义,因没有看清法律推理背后的社会因素、利益诉求以及对权力结构可能产生的冲击,而被指责为脱离社会的理想主义;而另一部分人则拿出社会因素来抗辩法律的一般性,认为法律只有适应现实国情才能有实效。这种要求虽然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正当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法治的理想。二是法治作为工具究竟为谁服务的矛盾。部分执政者把法治当成强化管理的手段,以法治的名义把权力绝对化;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部分公民把法治当成捍卫权利的工具,以法治的名义追求绝对化的权利。这两种思维倾向如果不是偏执一端,对法治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官民之间没有形成基本的法治共识,结果成为妨碍法治发展的思想因素。当代的中国法治思潮需要超越特殊国情论、形式法治论以及和平演变论的观点,找到共同的利益,以重塑法治与社会的关系、构造适合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法治理念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潮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共识
原文传递
公共治理中的民粹倾向及其法治出路——以PX项目争议为样本 被引量:10
6
作者 冯辉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4-119,179,共16页
以PX项目争议为代表的公共事件显示出当下公共治理中存在比较突出的民粹倾向,对合理考量具体项目进退、提升民众的公共参与能力与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增进社会整体利益均带来了严重妨害。长期以来政府对封闭式经济决策模式的路径依赖... 以PX项目争议为代表的公共事件显示出当下公共治理中存在比较突出的民粹倾向,对合理考量具体项目进退、提升民众的公共参与能力与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增进社会整体利益均带来了严重妨害。长期以来政府对封闭式经济决策模式的路径依赖、专业化与组织化公共参与机制的缺失、利益复杂和分化格局下法治共识缺失,是民粹倾向愈演愈烈的根由。应基于公私融合的客观背景,重构符合公共治理实践需要的法治共识,以强化政府担当为核心重塑政府公信力。应完善政府决策的立法,加强对规划制定及变更、规划环评的法律监管,重点完善既有法律规范中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引入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应急治理与纠纷解决等制度,合理应对民粹倾向及行动,促进公共治理的科学、民主与法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粹 公共治理 公众参与 公信力 法治共识
原文传递
寻求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多元共识” 被引量:6
7
作者 龚战梅 李志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70,共5页
形成法治共识以及树立法治权威是法治建设的前提,但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时期,民族地区多元规范客观存在,并且发挥着一定的社会控制作用。面对这种"多元现实"与"共识必要"的矛盾,如何协调二者以实现"多元共... 形成法治共识以及树立法治权威是法治建设的前提,但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型时期,民族地区多元规范客观存在,并且发挥着一定的社会控制作用。面对这种"多元现实"与"共识必要"的矛盾,如何协调二者以实现"多元共识"的法治情境,在现阶段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中显得尤为关键。应从加强地方性立法、通过司法个案认可和创新法治宣传方式等角度寻求"多元共识"的路径,进而推动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法治建设 规范多元 法治共识
下载PDF
法治共识与法治中国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志铭 徐媛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71-76,共6页
当下中国,选择法治、践行法治的价值正当性已获得执政者的高度认同。法治作为现代社会良善治理的方式,是提高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现代化的不二选择。对"法治是什么"这一恒久命题的追问与探索,使得法治理论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形... 当下中国,选择法治、践行法治的价值正当性已获得执政者的高度认同。法治作为现代社会良善治理的方式,是提高治理能力、治理方式现代化的不二选择。对"法治是什么"这一恒久命题的追问与探索,使得法治理论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形态。然而过度分歧繁复的法治认识,难以形成指引实践的有效合力,以致无法从容应对法治建设中的困窘与纠结。要推进法治中国的事业,惟有秉持开放、包容的立场和态度,凝聚法治共识,方能终有所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法治共识 法治中国
下载PDF
当代中国法治共识达成的可能与方向 被引量:4
9
作者 曹靖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05-108,共4页
在我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期待达成一种法治共识。但在不同社会群体之中体现着不同的法治观,法学研究者的理想主义法治观,社会管理者的实用主义法治观和人民群众的机会主义法治观。法治观念分歧的客观原因在于法治本身内涵的... 在我国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期待达成一种法治共识。但在不同社会群体之中体现着不同的法治观,法学研究者的理想主义法治观,社会管理者的实用主义法治观和人民群众的机会主义法治观。法治观念分歧的客观原因在于法治本身内涵的多样性与不周延性、社会角色的不同定位,以及个体的智识差异。由于多元事实的存在与不可消灭性,不可能达成单一性的共识,而只能追求"多元共识",更准确地说是"同向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共识 理想主义法治 实用主义法治 机会主义法治
下载PDF
预防引导性司法打通乡村从治理到振兴的法治路径探析——以大理法院助力乡村治理振兴实践为视角
10
作者 童晓宁 《社会主义论坛》 2023年第4期36-38,共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民法庭是国家司法力量最前沿阵地,扎根乡村,面向“三农”,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人民法庭是国家司法力量最前沿阵地,扎根乡村,面向“三农”,通过主动担当作为,化解“三农”纠纷,释法明理,传播法治理念,凝聚法治共识,是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重要的“助力者”和“保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力量 人民法庭 法治理念 法治共识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前沿阵地 三农
原文传递
培育法治文化的前提:“人治”与“法治”的再认识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建华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88,共4页
中国的法治之路异常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从人治走向法治,尚未达到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因此,科学理性地辨析人治与法治,就成为培育法治文化绕不开的前提。"人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模式,所指称或表征的主... 中国的法治之路异常艰难,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从人治走向法治,尚未达到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因此,科学理性地辨析人治与法治,就成为培育法治文化绕不开的前提。"人治"与"法治"作为两种不同的治国模式,所指称或表征的主要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原则和观念体系。培育法治文化,需要在观念上尽快形成对法治的广泛共识,需要对人治文化开展强有力的批判,需要切实矫正各种违背法律规则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 人治 法治 法治共识
下载PDF
法治文化的认同:概念、意义、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廷泰 《法制现代化研究》 2014年第1期73-85,共13页
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文化的一种“相互承认”,是民众对法治文化的“重叠共识”,是主体对法治文化中的正义观念、良好的社会秩序观念、公民作为人的观念、制度正义原则以及关于合作性美德的共识。法治文化认同是消解社会政治... 法治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法治文化的一种“相互承认”,是民众对法治文化的“重叠共识”,是主体对法治文化中的正义观念、良好的社会秩序观念、公民作为人的观念、制度正义原则以及关于合作性美德的共识。法治文化认同是消解社会政治生活的合法性危机的文化前提,合法性危机就是一种直接的文化认同危机,民众对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政治权力(包括执政党权力)合法性的广泛认同,核心和关键是法治精神文化的认同。法治文化认同,有其内在的机理。利益的相互承认和共识是法治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竞争-克制-妥协-规则-契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法治文化认同的基本法则,主体之间的理性商谈或协商是法治文化认同的有效机制.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基础。法治文化的认同应该沿着情感认同一价值认同一行为认同的路径而递进式展开,它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逐步发展的过程.它们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统一关系。而统一的基础乃是正在全面深入推进和发展着的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 法治共识 法治文化认同机理 法治文化认同路径
下载PDF
法治价值观的凝练逻辑:前提、导向与诉求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建超 《理论与现代化》 2017年第2期97-101,共5页
法治价值观的凝练逻辑是促使法治价值由理论符号具象化为行为准则的首要前提。法治共识是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凝聚的现实前提,它实现了法治由"工具"性手段到价值性目标的升华,由治国方略到核心价值思想体系的转变,法治共识的... 法治价值观的凝练逻辑是促使法治价值由理论符号具象化为行为准则的首要前提。法治共识是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凝聚的现实前提,它实现了法治由"工具"性手段到价值性目标的升华,由治国方略到核心价值思想体系的转变,法治共识的养成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法治价值观的凝练导向在于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阐释以及中国的现实境遇固本纳新。法治观的价值诉求在于重塑法治权威,体现为健全法制体系实现制度的法治价值注入,建设法治政府助推法治价值的实践转化以及培养公民意识促进法治精神的实践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价值观 法治共识 固本纳新 法治权威
下载PDF
凝聚法治共识 推进法治建设——2021年全国两会侧记
14
作者 本刊记者 《长安》 2021年第4期51-54,共4页
2021年全国两会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提出之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两会,位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时空坐标中,法治元素格外引人注目。此次两会共收到代表议案473件、建议意见9000件,委员提案5913件,多数与... 2021年全国两会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提出之后召开的首次全国两会,位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时空坐标中,法治元素格外引人注目。此次两会共收到代表议案473件、建议意见9000件,委员提案5913件,多数与法律相关。在这个春天的盛会上,从人大的代表团全体会议、分组审议、“代表通道”,到政协的界别协商会议、小组会议、大会发言,“良法善治”“公平正义”“善意司法”“法治文明”……一个个法治建设高频词,传递着代表委员们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为人民履职尽责的心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文明 良法善治 法治共识 界别协商 法治建设 时空坐标 高频词
原文传递
新常态下加强基层统计法治建设的探析
15
作者 国娟 《商业文化》 2022年第2期14-15,共2页
依法统计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保障。为保障源头数据质量能够汇聚更多的法治共识和法治力量,我们需要加强基层统计法治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依法统计、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良好法治环境,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重... 依法统计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保障。为保障源头数据质量能够汇聚更多的法治共识和法治力量,我们需要加强基层统计法治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依法统计、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良好法治环境,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对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抓好基层统计法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推进基层统计法治工作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新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 法治环境 法治共识 统计数据质量 源头数据 统计法治 依法统计 支持力度
下载PDF
法治文化认同机理与路径展望
16
作者 刘增辉 曾汉君 《理论观察》 2020年第12期105-108,共4页
法治文化是法治精神的有机构成和题中之义。法治文化认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漫长而共同生活的实践中对法律意志的自我确认并自觉践行的必然结果。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基... 法治文化是法治精神的有机构成和题中之义。法治文化认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漫长而共同生活的实践中对法律意志的自我确认并自觉践行的必然结果。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法治文化认同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逐步拓展的过程,它遵循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展开路径,推动着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文化 法治共识 法治路径
下载PDF
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软法之治 被引量:1
17
作者 傅学良 邓剑光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0-78,共9页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规范的保障与引导,从目前既有的立法经验来看,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两种路径的选择。基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既有立法经验的实际效果和低碳经济发展的...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规范的保障与引导,从目前既有的立法经验来看,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两种路径的选择。基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既有立法经验的实际效果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属性要求,我国应该充分运用软法所具有的自律和协调功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软法之治,通过设计低碳经济软性立法的引导机制,鼓励企业和公民主体积极参与;并在软法的具体实施中,通过互动和沟通逐渐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法治共识,最终转变为促进公共利益发展的自主性法治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软法之治 引导机制 法治共识
下载PDF
风险社会中媒体凝聚法治共识的一般机制
18
作者 崔文佳 周婷 《新闻世界》 2013年第7期301-302,共2页
风险社会的制度和关系呈现着复杂、偶然和分裂的特点。为了扭转社会治理的窘境,重建社会共识成为必由之路。作为不同利益群体"公约"的法律,成为建立社会共识的最佳切入点。基于凝聚社会共识的诉求,新闻媒体成为履行这一职能... 风险社会的制度和关系呈现着复杂、偶然和分裂的特点。为了扭转社会治理的窘境,重建社会共识成为必由之路。作为不同利益群体"公约"的法律,成为建立社会共识的最佳切入点。基于凝聚社会共识的诉求,新闻媒体成为履行这一职能的不二选择。依照传播效果发生的三个阶段,笔者提出媒体凝聚法治共识的一般机制,即议程设置机制、新闻框架机制、舆论引导机制、倒逼制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社会 社会共识 法治共识
下载PDF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治共识形成中的引领作用
19
作者 蒙晓旺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第4期19-22,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共识形成的价值取向,法治价值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本质属性。而现实的法治共识形成却面临着法治价值彰显不足、法治主体利益失衡、公民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要形成最基本意义的法治共识理应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法治共识形成的价值取向,法治价值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本质属性。而现实的法治共识形成却面临着法治价值彰显不足、法治主体利益失衡、公民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要形成最基本意义的法治共识理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向导航作用,这种定向导航作用的实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治共识 引领作用
下载PDF
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
20
作者 锐言 《宁波通讯》 2019年第16期24-25,共2页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生态环境作过多次指示,足以彰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远大计,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民生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就生态环境作过多次指示,足以彰显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是一项久久为功的长远大计,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抓,凝聚起最广泛的生态环境保护全局共识、绿色共识、法治共识,激活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 法治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