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庭审实质化语境下法官预判的认知偏差及其防控
被引量:2
- 1
-
-
作者
魏丹丹
韩振文
-
机构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元华庭审研究中心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浙江大学
-
出处
《法治社会》
2020年第5期74-82,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庭审实质化语境下法官认知风格的测验及其改善研究”(项目编号:18CFX004)的研究成果。
-
文摘
法官预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民众对于纠纷解决的公正期待。法官在经过长期对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依靠直觉、法感等对待决案件作出预测评判。直觉和态度等不稳定的非理性因素导致法官预判可能出现认知偏差。法官在当前制度制约下,运用预判对案件先定后审,可能出现庭审虚化现象。故要防范控制法官预判的认知偏差,需要法官自身予以理性反思以及外部制度的监督纠正。
-
关键词
法官预判
认知偏差
防控修正
庭审实质化
-
Keywords
Judge’s Prejudgment
Cognitive Bi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ubstantive Trial
-
分类号
D926.2
[政治法律—法学]
-
-
题名智能时代法官预判确定性的功用、契机及其困境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韩振文
-
机构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厦门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
出处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3年第2期73-85,共13页
-
基金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下的司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JJD820004
-
文摘
法官预判的相对确定性体现出司法决策背后的思维认知具有相对的稳定化、持续化特性,这对于穿越错综复杂的司法决策发挥着特定的功用。智慧法院建设下智能技术在司法审判领域中深度融合应用,使法官的智能预判具有相对确定性的同时,也显现出更加精准高效的附加特质,当然也应警惕预判确定性契机中潜在的可能风险。法官确定性预判具有可废止性,其结论可得到复验改进,但试图改变预判背后的思维认知过程却是它遭遇的“虚假”困境。法官把确定性预判变得绝对彻底化,而智能预判更是直接转变为最终的裁判结论,这才是它遭遇的真正现实困境。真正的困境表征出法官“预判—证实”思维的单向推论特质,以及庭审程序一定程度上的虚化现象。困境生成的认知根源在于过度依赖卷宗笔录的审判认知结构,相应的纾解之道是重塑审判认知结构,渐进推动由侦查中心到审判中心的转变,发挥预判确定性的正向功用,从而逐步达致庭审证明过程的实质化。
-
关键词
法官预判确定性
智慧法院建设
“预判—证实”思维
庭审实质化
-
Keywords
determinacy of judge’s prediction
construction of smart court
thinking of“predictconfirm”
substantiation of court hearing
-
分类号
DF718.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