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12篇文章
< 1 2 1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被引量:122
1
作者 张士元 刘丽 《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6-110,共5页
现代公司在以营利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前提下 ,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其追求营利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理论分析 ,承担社会责任也是现代公司不可回避的义务 ,它同我国传统的“企业办社会”有... 现代公司在以营利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前提下 ,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与其追求营利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理论分析 ,承担社会责任也是现代公司不可回避的义务 ,它同我国传统的“企业办社会”有本质不同。我国应从立法、政策和舆论等方面构建公司社会责任的约束、激励和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担 法学理论 标的 回避 相辅相成 营利 社会责任 本质 前提 传统
原文传递
司法裁判供给中的利益衡量:一种诉的利益观 被引量:104
2
作者 常怡 黄娟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9-88,共10页
任何提交司法机构要求予以审判的民事纠纷都必须具有一种获得本案司法裁判的必要性 ,对于这种必要性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冠之以“诉的利益”。诉的利益概念的出现与利益法学思潮对民事诉讼领域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 ,其本质是国家在其... 任何提交司法机构要求予以审判的民事纠纷都必须具有一种获得本案司法裁判的必要性 ,对于这种必要性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冠之以“诉的利益”。诉的利益概念的出现与利益法学思潮对民事诉讼领域造成的影响密切相关 ,其本质是国家在其司法裁判供给问题上的一种判断。诉的利益的判断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衡量的过程 ,这种利益衡量又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 :一是原告与其他纳税人之间 ,二是原告与被告之间。在诉的利益问题上所进行的利益衡量存在一定的尺度 ,它要求法官立足于社会需求作出符合基本正义的衡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裁判 利益观 利益法学 利益衡量原则 法学理论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32
3
作者 顾培东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3,共21页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话语体系 法学理论
原文传递
论环境权 被引量:99
4
作者 蔡守秋 《金陵法律评论》 2002年第1期83-119,共37页
环境权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权利,它作为一种法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环境法律问题。环境权及其学说在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从法律上确认、保障环境权,从理论上研究环境权的意义、作用和特征,对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环境权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权利,它作为一种法学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环境法律问题。环境权及其学说在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从法律上确认、保障环境权,从理论上研究环境权的意义、作用和特征,对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权 国内法 国际法 法学理论 法律权利 环境法律 环境法制建设 保障 学说 重要意义
下载PDF
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 被引量:100
5
作者 舒国滢 《比较法研究》 CSSCI 1995年第4期337-355,共19页
在法学发展史上,德国法哲学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西方现代法学思潮的流变,都或多或少与德国上一个世纪以来法哲学的发展,有着不易剪断的联系。至少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德国一直是整个世界法哲学研究传播的中心,受世人所瞩... 在法学发展史上,德国法哲学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西方现代法学思潮的流变,都或多或少与德国上一个世纪以来法哲学的发展,有着不易剪断的联系。至少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德国一直是整个世界法哲学研究传播的中心,受世人所瞩目。然而,二战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而且也从主要方面对世界文化、精神资源作了一次重新分配。德国由此而丧失了其“强势文化”的地位,揖手让位于英美“文化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 自然法 法学 法律论证 战后德国 法学方法论 法学理论 法社会学 法与道德 法律政策
原文传递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被引量:100
6
作者 张文显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19,共7页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新纲领。法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学理论的新概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法治建设的新思维、新纲领。法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大力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现代化 依法治国 法学理论 法治建设 纲领
原文传递
意思表示分析 被引量:74
7
作者 米健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8,共9页
意思表示是私法秩序下绝大多数法律关系的起点。意思表示作为人的内心活动的外部传达或宣示 ,必然要引出意思与表示是否一致 ,以及两者不一致时如何对已有意思表示进行判断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意思与表示在法律交易中... 意思表示是私法秩序下绝大多数法律关系的起点。意思表示作为人的内心活动的外部传达或宣示 ,必然要引出意思与表示是否一致 ,以及两者不一致时如何对已有意思表示进行判断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意思与表示在法律交易中的实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较可取的做法是认为意思表示的内容与效力应该通过规定性的表示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表示原则 法律交易 私法秩序 法学理论 债法 构成要件 交易意思 法律效力
原文传递
中国法理学二十年 被引量:61
8
作者 张文显 姚建宗 +1 位作者 黄文艺 周永胜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年第5期1-12,共12页
关键词 法理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法学 法制现代化 中国法理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法的本质 法学理论 邓小平理论
原文传递
关于前苏联法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22) 被引量:41
9
作者 蔡定剑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共5页
当我们回顾反思新中国法制建设史,总结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忽视前苏联法学和法制对中国法学和法制建设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国与前苏联经历过从情同手足的兄弟到反目为仇的敌人的历史。今天的中国与前苏联的继承者... 当我们回顾反思新中国法制建设史,总结法制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忽视前苏联法学和法制对中国法学和法制建设产生的巨大影响。中国与前苏联经历过从情同手足的兄弟到反目为仇的敌人的历史。今天的中国与前苏联的继承者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已分道扬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苏联法 中国法制建设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重大事件 马克思主义 法学理论 法学教育 阶级斗争 中国人民大学
原文传递
法学研究中的认识论问题 被引量:47
10
作者 葛洪义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18,共16页
我国法学理论正面临“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压力。后现代思潮主要知识进路和思想工具就是对理性的批判和否定。传统法学理论之所以没有足够的能力回应后现代的挑战,其原因也就在于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把握作为认识对象的法律的理性... 我国法学理论正面临“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压力。后现代思潮主要知识进路和思想工具就是对理性的批判和否定。传统法学理论之所以没有足够的能力回应后现代的挑战,其原因也就在于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把握作为认识对象的法律的理性能力缺乏充分的批判和论证。由于我国传统法学理论的思维范式发源于知识论思想传统的合法性,所以,后现代思潮实质上是对作为传统法学理论之基础的知识论思想传统进行挑战。因此,若要充分回应这一挑战,就必须实现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化,路径之一就是将人从单纯的法律认识主体转化为法律实践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学理论 法学研究范式 法律认识主体 法律实践主体 后现代法学 理性 认识论
原文传递
被决定的法理——法学理论在生态文明中的革命 被引量:53
11
作者 徐祥民 《法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3,共4页
由国内十六位著名法理学家合作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法理学》,在2003年修订后的第二版中增加了一章“法与生态文明”。法理学家在教材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需要法律确认和保护”。[1... 由国内十六位著名法理学家合作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法理学》,在2003年修订后的第二版中增加了一章“法与生态文明”。法理学家在教材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需要法律确认和保护”。[1]本刊在此推出由徐祥民教授主持的同题笔谈,不仅从法理的层面阐述了法学理论在生态文明中的革命,而且结合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环境法制建设、环境法学理论发展,做了言简意赅的表达,反映了学者们对“法与生态文明”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理学》 生态文明 法学理论 革命 环境法制建设 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 课程教材
下载PDF
司法解释权: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 被引量:40
12
作者 黄松有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4,共12页
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应当按照一定的原则创造性地解释和适用法律,这是现代法学理论在法律解释问题上的主导观念。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立法上赋予法院或法官解释法律的权力。司法解释构成了司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作业。作为特定制度结构... 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应当按照一定的原则创造性地解释和适用法律,这是现代法学理论在法律解释问题上的主导观念。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立法上赋予法院或法官解释法律的权力。司法解释构成了司法过程中的一项基本作业。作为特定制度结构下的集体智慧化的产物,司法解释权由最高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具有正当性和现实合理性。建国后沿袭下来的我国司法解释权制度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缺憾。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当代中国,正日益面临着发展和创新司法解释权制度的历史重任。重构我国司法解释权制度的总体思路是:在正确界定不同审级法院职能分工的基础上,促进最高人民法院功能由司法审判向法律统一适用转变;按照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树立司法解释在法律适用上的应有权威;从法律解释的内在规律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司法解释规则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解释权 制度建构 理论逻辑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过程 现实合理性 适用法律 解释问题 法学理论 解释法律 制度结构 司法机关 当代中国 现代转型 历史重任 职能分工 总体思路 法律统一 司法审判 法治社会 法律适用 内在规律
原文传递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案例指导制度 被引量:38
13
作者 刘作翔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8,共4页
关键词 案例指导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 改革任务 规范性文件 发布方式 适用标准 审判工作 法学理论 改革意见
原文传递
第三人撤销判决制度的分析与评估 被引量:47
14
作者 张卫平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5,共15页
关于应否在《民事诉讼法》中建构第三人撤销判决制度是颇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台湾地区在2003年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增加了第三人撤销判决制度,但在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学界和实务界中对该制度仍存有很大的争议,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成... 关于应否在《民事诉讼法》中建构第三人撤销判决制度是颇有争议的问题。虽然台湾地区在2003年修订“民事诉讼法”时增加了第三人撤销判决制度,但在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法学界和实务界中对该制度仍存有很大的争议,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当前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该制度的机理及相关的理论,以便正确地评估该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决制度 第三人 撤销 《民事诉讼法》 评估 台湾地区 法学理论 法学
原文传递
法学“科学主义”的困境——法学知识如何成为法律实践的组成部分 被引量:46
15
作者 刘星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7-38,共12页
将法学知识视为“科学知识”,存在学理上的困境。从法学知识学术运作的前提、过程、分析前见、资源支持、学术权力等角度来看,法学“科学主义”的努力是无法成功的。法律实践中,“法律”语词的争议性使用,尤其是探讨性使用,更凸显这种... 将法学知识视为“科学知识”,存在学理上的困境。从法学知识学术运作的前提、过程、分析前见、资源支持、学术权力等角度来看,法学“科学主义”的努力是无法成功的。法律实践中,“法律”语词的争议性使用,尤其是探讨性使用,更凸显这种科学主义的困境。揭示法学“科学主义”困境的目的,不在于否定法学知识本身,而是为呈现其原有的实践品格,将法学知识视为法律实践的组成部分,提示法学知识生产者的重要实践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知识 科学主义 法律实践 法律现象 财物资源 学术研究 法学理论 法律观念
原文传递
法治的多重视界 被引量:34
16
作者 姚建宗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0年第1期8-13,共6页
关键词 法治 法学理论 人权保障 个人优先观
原文传递
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 被引量:24
17
作者 董学立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0-83,共4页
一般企业法学理论认为 ,企业的成员团体性是其获得法律人格的基础 ,企业的成员责任有限性是其获得法律人格的特征 ,但企业法人人格和成员有限责任的法律目的性却对此提出了异议。
关键词 法律人格 有限责任 法人人格 法律目的 法学理论 企业法人 异议 成员 团体 特征
下载PDF
法律解释学的转向与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上)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8,共7页
法律解释学的转向是指法律解释学应改变那种以法律文本为对象、以注解为方法的研究 ,转向对文本与事实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而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就是要消解主、客观主义之间对立的紧张关系 ,加强法律方法论的研究 ,尤其是对法律解释学... 法律解释学的转向是指法律解释学应改变那种以法律文本为对象、以注解为方法的研究 ,转向对文本与事实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而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就是要消解主、客观主义之间对立的紧张关系 ,加强法律方法论的研究 ,尤其是对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我们应清楚法律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为规范 ,它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解决纠纷。解决纠纷的手段多种多样 ,但法学家向社会贡献的主要是法学理论和法律方法 ,尽管这一理论和方法并非万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学 第三条道路 法学理论 法律方法论 法律文本 纠纷 法学 用法 实用 社会贡献
原文传递
环境法学理论的要点和意义 被引量:24
19
作者 蔡守秋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5-95,共11页
文章分析了关于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法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认为该理论是说明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理论 ,是对环境法的长远发展、总体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理论 ,是将环境道德与环境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环境法治的理论。
关键词 环境法 环境法学基本理论 法学理论 人与自然关系
下载PDF
法律奖励论 被引量:28
20
作者 李友根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9,共7页
传统的法学理论在描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时,着眼于指出法律通过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国家强制力制裁违反义务的行为,将主体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从而建立和维护法律秩序,实现法律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法学理论对法律规范结构的分... 传统的法学理论在描述法律对社会的调整机制时,着眼于指出法律通过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并以国家强制力制裁违反义务的行为,将主体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从而建立和维护法律秩序,实现法律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法学理论对法律规范结构的分析均不同程度地建立或局限在假定、处理、制裁或行为模式、法律责任等框架内。正如有学者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奖励 法律规范结构 奖励性规范 自然科学奖励条例 法律后果 科学技术进步法 法学理论 法律责任 义务性规范 权利性规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