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9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寻访法学的问题立场——兼谈“论题学法学”的思考方式 被引量:145
1
作者 舒国滢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0,共18页
法律体系本身不可能如概念法学所想象那样是一个公理体系,法学有自己的“范式”,这些范式是法律共同体经过多年的法律实践积淀而成并通过职业教育传授的基本法律理论、法律信念、法律方法以及规范标准等等。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格... 法律体系本身不可能如概念法学所想象那样是一个公理体系,法学有自己的“范式”,这些范式是法律共同体经过多年的法律实践积淀而成并通过职业教育传授的基本法律理论、法律信念、法律方法以及规范标准等等。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格,法学是论题取向的,而不是公理取向的。如果法学家放弃建立纯而又纯的法律公理体系之梦,而将法律体系看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那么将论题学的“片段性的省察”与公理学的演绎推理方法结合起来完成法律的体系建构和体系解释,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考方式 论题 立场 公理体系 法律体系 法律共同体 概念法学 “范式” 法律理论 职业教育 法律实践 法律信念 规范标准 法律方法 体系解释 体系建构 推理方法 实践性 法学家 取向 传授
原文传递
《语言学最简方案:来源、概念、方法及目标》简介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娟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6-157,共2页
20世纪90年代,生成语法发展到最简方案阶段,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许多著作对最简方案进行了介绍。近期,又有一本介绍最简方案的著作——《语言学的最简方案:来源、概念、方法以及目标》(以下简称《语言学的最简方案》)问世。该书为哈... 20世纪90年代,生成语法发展到最简方案阶段,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许多著作对最简方案进行了介绍。近期,又有一本介绍最简方案的著作——《语言学的最简方案:来源、概念、方法以及目标》(以下简称《语言学的最简方案》)问世。该书为哈佛大学著名句法学家Cedric Boeckx所著,对最简方案的来源、方法和目标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全书共246页,分为六章,下面逐章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 概念 20世纪90年代 简介 生成语法 哈佛大学 法学家 著作
原文传递
宪法司法化的悖论——兼论法学家在推动宪政中的困境 被引量:124
3
作者 强世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28,共11页
本文对围绕齐玉苓案形成的宪法司法化讨论进行分析 ,展现了法律人就“宪法司法化”问题所形成的两个话语悖论 :其一 ,宪法司法化究竟是将宪法作为法律渊源的司法判断过程 ,还是对成文法进行违宪审查的过程 ;其二 ,“认真对待宪法”究竟... 本文对围绕齐玉苓案形成的宪法司法化讨论进行分析 ,展现了法律人就“宪法司法化”问题所形成的两个话语悖论 :其一 ,宪法司法化究竟是将宪法作为法律渊源的司法判断过程 ,还是对成文法进行违宪审查的过程 ;其二 ,“认真对待宪法”究竟是对待抽象的宪法理念还是具体的宪法文本。由于多数论者采用了法律政策学的话语策略 ,宪法司法化的讨论中真正的宪法缺场了。这些悖论暴露出法学家在推进宪政时所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 ,变法心态和文人政治与宪政本身要求的宪政神圣权威之间存在着冲突 ,另一方面 ,宪法的司法化与宪法的政治化存在着紧张。为了克服上述悖论与困境 ,应采用法律解释学的方法来取代法律政策学的方法。因为法律解释学不仅展现了法律的智慧 ,而且由于它坚持遵从权威、审慎节制而成为宪政改革应当遵循的政治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司法化 法学家 宪政 法律政策学 法律解释学 公共知识分子 中国 改革
原文传递
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一项基本司法政策的法理分析 被引量:103
4
作者 孔祥俊 《法律适用》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31,共6页
两千年前,著名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celsus)说过:“认识法律不意味抠法律字眼,而是把握法律的意义和效果。”当前我国法院关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以下简称“两个效果的统一”)的说法,宛如妥善处理“抠法律字眼”与“把握法律... 两千年前,著名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celsus)说过:“认识法律不意味抠法律字眼,而是把握法律的意义和效果。”当前我国法院关于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以下简称“两个效果的统一”)的说法,宛如妥善处理“抠法律字眼”与“把握法律的意义和效果”两者关系的当代写照。“两个效果的统一”作为一项基本司法政策,并不是应时的提法和权宜之计,具有深刻的法理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效果 司法 法理分析 罗马法 国法 法院 法学家 握法 社会效果 统一
原文传递
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 被引量:100
5
作者 舒国滢 《比较法研究》 CSSCI 1995年第4期337-355,共19页
在法学发展史上,德国法哲学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西方现代法学思潮的流变,都或多或少与德国上一个世纪以来法哲学的发展,有着不易剪断的联系。至少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德国一直是整个世界法哲学研究传播的中心,受世人所瞩... 在法学发展史上,德国法哲学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西方现代法学思潮的流变,都或多或少与德国上一个世纪以来法哲学的发展,有着不易剪断的联系。至少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德国一直是整个世界法哲学研究传播的中心,受世人所瞩目。然而,二战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而且也从主要方面对世界文化、精神资源作了一次重新分配。德国由此而丧失了其“强势文化”的地位,揖手让位于英美“文化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 自然法 法学家 法律论证 战后德国 法学方法论 法学理论 法社会学 法与道德 法律政策
原文传递
论作为科学的法学的不可或缺性——1966年4月20日在柏林法学会的演讲 被引量:105
6
作者 卡尔.拉伦茨 赵阳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4-155,共12页
本刊2004年第1期曾发表了现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求学的赵阳先生译的,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基尔希曼的《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一文。此文当时曾在德国法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基尔希曼那句被人引用了千百次的名言,实际成了确认和否认作为... 本刊2004年第1期曾发表了现在德国弗莱堡大学求学的赵阳先生译的,19世纪德国著名法学家基尔希曼的《作为科学的法学的无价值性》一文。此文当时曾在德国法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基尔希曼那句被人引用了千百次的名言,实际成了确认和否认作为科学的法学的实际价值的核心表达。德国法学界当然不乏对基尔希曼的声讨笔伐,但是似乎也没有留下什么能和基氏文章等量齐观的论辩力作。此处发表的同一译者翻译的拉伦茨的《论作为科学的法学的不可或缺性》,应是一篇直接应对基氏之文的反命题力作,不过这已经是在100多年之后了。这篇文章是在拉伦茨的一次演讲稿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本身就表明对于法学价值的认识直到现在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刊刊发此文,为的是使这个可能永远没有完结,但又永远不会影响法学存续下去的论争在此形成一个代表性的对局,以使读者从两种不同观点的对弈中领其要旨和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或缺 1966年 科学 作为 法学 2004年第1期 柏林 19世纪 实际价值 法学 德国 价值性 法学家 演讲稿 代表性 力作 文章 先生 应对 存续
原文传递
罗马法精神与当代中国立法 被引量:64
7
作者 江平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5-40,47,共7页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罗马法的世界性价值和对世界法(包括法律与法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作者提出了罗马法四大观点:“从意志本位到规律本位”、“从国家到社会”、“从身份到契约”、从“经验到理性”,这些观点对我国民法以及整个法学理论和...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罗马法的世界性价值和对世界法(包括法律与法学思想)的深远影响。作者提出了罗马法四大观点:“从意志本位到规律本位”、“从国家到社会”、“从身份到契约”、从“经验到理性”,这些观点对我国民法以及整个法学理论和立法学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法精神 自然法 市民社会 当代中国 私法精神 从身份到契约 理性主义 政治国家 法学家 法典化
原文传递
中国司法:挑战与改革 被引量:53
8
作者 肖扬 《人民司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6,共3页
去年10月,肖扬院长成功访美,促进了中国司法与世界司法的交流,宣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推动了中外司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本文即选自肖扬院长当时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有着300多年悠久历史的耶鲁大学全球闻名,培养了一大批... 去年10月,肖扬院长成功访美,促进了中国司法与世界司法的交流,宣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果,推动了中外司法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本文即选自肖扬院长当时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有着300多年悠久历史的耶鲁大学全球闻名,培养了一大批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法学家。不仅有5位美国总统毕业于耶鲁大学,而且中国的第一个留美学者容闳也是在耶鲁大学拿到的学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经济学家马寅初……在中国向美国派谴留学生的150年里,耶鲁大学也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杰出人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司法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耶鲁大学 改革 司法领域 美国总统 留美学者 中国铁路 经济学家 300 政治家 学家 艺术家 法学家 詹天佑 留学生 马寅初 院长 肖扬 交流 培养 访美 中外
原文传递
关于动词重叠 被引量:56
9
作者 李人鉴 《中国语文》 1964年第4期255-263,共9页
究竟什么是动词重叠,动词在什么情形下重叠,动词重叠后表示什么附加的意义,等等,语法学家的看法还是很有分歧的。本文谨就动词重叠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 动词重叠 问题提出 法学家
原文传递
当前国外关系契约研究浅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陈灿 《外国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0-14,共5页
关系契约是近来国外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焦点。该概念源于美国法学家Macneil提出的关系契约理论。目前关系契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博弈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现有的研究对传统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中未曾涉及的中间形式经济组织问... 关系契约是近来国外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焦点。该概念源于美国法学家Macneil提出的关系契约理论。目前关系契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博弈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现有的研究对传统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中未曾涉及的中间形式经济组织问题、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等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关系契约、关系性规则、关系治理等概念的内涵与相互关系。本文对近期国外关系契约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理论 博弈论分析 传统经济学 关系治理 经济组织 家族企业 管理学理论 美国法 法学家 概念
原文传递
市民社会与现代法的精神 被引量:27
11
作者 刘武俊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28-30,共3页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主领域的日益壮大,长期形成的国家社会高度统一的僵化模式正在趋于解体,传统的国家社会一体化结构将要经历一次向国家——市民社会二元结构的历史性变迁。这昭示着一个...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治领域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主领域的日益壮大,长期形成的国家社会高度统一的僵化模式正在趋于解体,传统的国家社会一体化结构将要经历一次向国家——市民社会二元结构的历史性变迁。这昭示着一个事实或一种趋势;一个现代市民社会正在中国冲破重重障碍顽强地发育、成长乃至崛起。当然,建构中国市民社会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现代法 法的精神 中国市民社会 古罗马文化 西方法律传统 政治国家 近代欧洲 法学家 私法精神
原文传递
法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吗?——试论“法律科学”的属性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量:37
12
作者 郑戈 《北大法律评论》 1998年第1期1-30,共30页
近代以前的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规范体系,我们即使可以宣称这个规范体系中存在着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法律"实际上处于边缘的位置。中国的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学都是自西方移植而来的,起初出于被迫,而后在"... 近代以前的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规范体系,我们即使可以宣称这个规范体系中存在着近代意义上的法律,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法律"实际上处于边缘的位置。中国的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学都是自西方移植而来的,起初出于被迫,而后在"现代化"的引诱下变为自愿。这一移植西法的过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间,我们每每发现法律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无法契合,总是归因于"学得不像",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引进地道的西方法律。中国法学也总是停留于介绍西方法律理论或注释舶来的"中国法律"的水平,极少以中国社会为立足点来思考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是否需要法律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研究方法 近代社会科学 法律制度 法律职业者 法律职业共同体 法学家 社会生活 中国法学 罗马法 中国社会
原文传递
法律解释学的转向与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上) 被引量:21
13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18,共7页
法律解释学的转向是指法律解释学应改变那种以法律文本为对象、以注解为方法的研究 ,转向对文本与事实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而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就是要消解主、客观主义之间对立的紧张关系 ,加强法律方法论的研究 ,尤其是对法律解释学... 法律解释学的转向是指法律解释学应改变那种以法律文本为对象、以注解为方法的研究 ,转向对文本与事实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而实用法学的第三条道路就是要消解主、客观主义之间对立的紧张关系 ,加强法律方法论的研究 ,尤其是对法律解释学的研究。我们应清楚法律并不仅仅是一般的行为规范 ,它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解决纠纷。解决纠纷的手段多种多样 ,但法学家向社会贡献的主要是法学理论和法律方法 ,尽管这一理论和方法并非万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学 第三条道路 法学理论 法律方法论 法律文本 纠纷 法学家 用法 实用 社会贡献
原文传递
法学家眼中的和谐社会 被引量:28
14
作者 何勤华 葛洪义 +8 位作者 王利明 王立民 范忠信 童之伟 马怀德 徐国栋 张明楷 姜明安 桑玉成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共2页
从现有权威性文献看,“和谐社会”是执政党要追求的一种社会状态,更是一种涉及面极其广泛的治国方略。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法学和法学家的作用举足重轻。面对如此重大议题,法学家应当表达观点、提出诉求、发挥专业功能。基于这种考虑,... 从现有权威性文献看,“和谐社会”是执政党要追求的一种社会状态,更是一种涉及面极其广泛的治国方略。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法学和法学家的作用举足重轻。面对如此重大议题,法学家应当表达观点、提出诉求、发挥专业功能。基于这种考虑,本刊特邀部分中青年法学家进行了笔谈,希望他们的文章能引起讨论,促进法律界、法学界形成一些基本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家 和谐 法治社会 社会状态 治国方略 权威性 执政党 涉及面 中青年 法律界 法学 议题
原文传递
历史法学派述评 被引量:30
15
作者 何勤华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6年第2期7-12,共6页
关键词 历史法学 萨维尼 民族精神 罗马法 习惯法 自然法学 德意志 日耳曼法 法学家 述评
原文传递
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31
16
作者 陈国庆 陈瑞华 +1 位作者 汪建成 张志铭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3-7,共5页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是南非大主教图图在倡导恢复性司法时的振聋发聩之语。在域外已有多年历史的恢复性司法,其关注点不在报复和惩罚,而是着眼于疗治创伤和恢复破裂的社会关系。与传统的报复性司法不同,恢复性司法是在寻求抚慰、宽...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这是南非大主教图图在倡导恢复性司法时的振聋发聩之语。在域外已有多年历史的恢复性司法,其关注点不在报复和惩罚,而是着眼于疗治创伤和恢复破裂的社会关系。与传统的报复性司法不同,恢复性司法是在寻求抚慰、宽容与和解中伸张正义的。那么,如何认识、完善中国的刑事和解制度呢?为此,"恢复性司法与中国刑事诉讼法改革实证研究"课题组、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在风景如画的太湖之滨——无锡,联合举办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和解研讨会"。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的法学家与来自实务部门的法律家,就刑事和解问题展开了一场高层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制度 法学家 法律家 对话 恢复性司法 刑事诉讼法 人民检察院 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走出概念的泥淖——“法理学”与“法哲学”之辨 被引量:31
17
作者 舒国滢 《学术界》 2001年第1期101-110,共10页
论文把“法理学”与“法哲学”两个外文汉译名称的引入作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事件对待 ,并对目前学界并用两概念的因由和后果作了简要的考察。通过对“法哲学”与“法理学”概念形成的辨析 ,文章认为 ,两者在学术传统、学科归属、研... 论文把“法理学”与“法哲学”两个外文汉译名称的引入作为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事件对待 ,并对目前学界并用两概念的因由和后果作了简要的考察。通过对“法哲学”与“法理学”概念形成的辨析 ,文章认为 ,两者在学术传统、学科归属、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四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所以人们在断言“法理学是法哲学”或“法哲学是法理学”时 ,应当明白谈论的是什么语境中的“法哲学”或“法理学”。文章指出 ,中国的法理学大体上属于法学家的法哲学 ,但长期以来 ,法理学家们对实在法的制度和规则本身并不十分感兴趣 ,不是从实在法的内容本身出发来思考问题 ,而是把自己的理论兴趣转向对实在法的隐性背景的解释。这种“注释法学”所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 :它不仅没有使法理学完成与其他学问 (如政治学 )的分离 ,而且败坏了法理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及大学基础 (主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哲学 实在法 概念形成 学术传统 学科归属 研究方法 法理学家 理论学科 法学家 政治学 作为 文章 学问 简要
下载PDF
中国民法典生成的文化障碍——西方民法文化的反衬 被引量:22
18
作者 单飞跃 杨期军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共9页
这是一篇文字清爽,分析深刻,简约精当的佳作。用作年首之文,期与读者同享佳文共欣赏之愉悦。佳之所在,不在乎选题,而在乎选题之下的独特视角与深刻剖析;不在乎博古通洋,而在乎鉴古知今。文章述之平实清楚,阐释论证深入浅出,无夸夸其谈... 这是一篇文字清爽,分析深刻,简约精当的佳作。用作年首之文,期与读者同享佳文共欣赏之愉悦。佳之所在,不在乎选题,而在乎选题之下的独特视角与深刻剖析;不在乎博古通洋,而在乎鉴古知今。文章述之平实清楚,阐释论证深入浅出,无夸夸其谈之玄虚做作。近年来民法典编纂乃热谈之一,政治家欲以立功,法学家欲以留名,纵横家欲以乘势,亦喧亦闹,亦喜亦忧。观诸飞语流章,从文化生成和障碍的角度对西式民法典在中国之编纂提出问题者甚少。此文选题已见点穴之功,论说尤中要害:关系社会、国家主义、性善文化以及身份伦理,层层剔透,未事渲染处中已见深度广度。诚以为非有深刻思考和厚实积累,难有此视野通达、思考深入之文字。当然,所谓"地方性知识"是否必然构成文化障碍,是否不可逾越?它在一部文化大全的民法典中占有多大比重?"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如何共生与转化?或许都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荐之读者,以求论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法典 民法文化 立功 成文化 占有 地方性知识 法学家 选题 读者 文化生成
原文传递
论法律家与法学家的思维范式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龙 周刚志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2年第6期45-51,共7页
法律家的思维范式表现为“独立型思维”、“保守型思维”、“崇法型思维”等 ,而法学家的思维范式则表现为“批判型思维”、“前瞻型思维”与“人权型思维”等。本文针对我国法律家职业群体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在法律教学中可增... 法律家的思维范式表现为“独立型思维”、“保守型思维”、“崇法型思维”等 ,而法学家的思维范式则表现为“批判型思维”、“前瞻型思维”与“人权型思维”等。本文针对我国法律家职业群体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在法律教学中可增开案例分析课程、司法伦理课程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课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家 法学家 司法伦理 国法 人权 法律教学 职业群体 课程 思维范式 培养过程
原文传递
死刑适用与“民意” 被引量:19
20
作者 卢建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7-109,共3页
从世界范围考察,目前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死刑或者废除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和地区已多达134个,即使保留死刑的国家也大多是将死刑罪名限制在少数几种严重的暴力犯罪。而我国死刑立法,从1979刑法典到1997年刑法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成倍... 从世界范围考察,目前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死刑或者废除普通犯罪死刑的国家和地区已多达134个,即使保留死刑的国家也大多是将死刑罪名限制在少数几种严重的暴力犯罪。而我国死刑立法,从1979刑法典到1997年刑法典,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成倍增加,将死刑扩大至诸多非暴力性的经济犯罪和财产犯罪中。近年来,死刑问题再次引起我国学者们的关注,有关死刑命运问题的讨论,正逐步深入。为此,本刊约请刑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就应如何分阶段逐步废止我国死刑、民意在死刑适用中的作用如何、目前我国为何不能完全废除死刑,以我国已经签署的有关国际公约为视角如何完善我国的死刑立法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死刑立法的改革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适用 民意 宏观层次 关系问题 微观层次 社会精英 个别正义 法学家 个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