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湿地对城市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机理 被引量:44
1
作者 赵建 朱伟 赵联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8,共7页
针对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镇江市内污染较为严重的古运河河水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净化机理.镇江古运河水质调查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态污染物质含量较高,为劣Ⅴ类水体... 针对采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镇江市内污染较为严重的古运河河水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装置,研究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及净化机理.镇江古运河水质调查结果表明,河水中悬浮态污染物质含量较高,为劣Ⅴ类水体;当水力负荷为750mm/d时,人工湿地系统对COD_(Mn)去除率约为50%-60%,TN去除率约为40% -50%,TP去除率约为30%-40%,能够将劣Ⅴ类水处理为Ⅳ类水甚至Ⅲ类水,表明其对污染河水处理的有效性.研究人工湿地内部污染物浓度的沿程变化规律,可以发现河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下行池,尤其是表层30cm处,而上行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分析表明与可能与污染河水中的碳氮比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本次实验发现湿地表层对污染物的去除表现为滤料及植物根系的过滤、吸附、截留以及微生物的降解、植物吸收等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悬浮态污染物 溶解态污染物 沿变化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不同运行状态下支流澎溪河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特征初探 被引量:31
2
作者 蒋滔 郭劲松 +3 位作者 李哲 方芳 白镭 刘静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63-1470,共8页
水电是具有显著减排效益的清洁能源形式,但水库潜在的温室气体效应近年来备受关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水库清洁能源属性的认识.本研究分别于2010年8月水库低水位运行期及12月高水位运行期,对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澎溪河上游温泉... 水电是具有显著减排效益的清洁能源形式,但水库潜在的温室气体效应近年来备受关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水库清洁能源属性的认识.本研究分别于2010年8月水库低水位运行期及12月高水位运行期,对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澎溪河上游温泉至下游双江6个沿程断面进行水样的采集及温室气体通量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河流纵向上,表层水体水温、pH逐渐沿程增加,而CO2分压(pCO2)和碱度(TA)则有相反趋势.在低水位的8月,开县以下断面CO2通量为负,且浮游植物可能是控制水体CO2通量及营养盐的关键因素之一.澎溪河回水区CO2通量相对天然河道背景断面(温泉)平均降低了3.26 mmol.(m2.h)-1,而CH4通量却大幅度增加了.在高水位运行的12月,澎溪河各断面均为CO2释放通量,CH4通量相比低水位则明显降低.相比较天然河道的温泉断面,澎溪河回水区在高水位运行状态下CO2与CH4通量分别增加了4.16mmol.(m2.h)-1和0.007 mmol.(m2.h)-1.初步的净通量分析发现,该水域较加拿大实验水库的净通量特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澎溪河 GHG通量 水库运行状态 沿变化
原文传递
风沙流的输沙率沿程变化规律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振山 张琦峰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9-193,共5页
将风力作用下的地表侵蚀分解为气流直接侵蚀和跃移沙粒冲击侵蚀两个部分,在冲击侵蚀率中考虑颗粒与床面之间以及颗粒之间碰撞影响的前提下,结合地表蚀积平衡方程从理论上导出了风沙流的输沙率沿程变化公式。公式的预测值与实测资料吻合... 将风力作用下的地表侵蚀分解为气流直接侵蚀和跃移沙粒冲击侵蚀两个部分,在冲击侵蚀率中考虑颗粒与床面之间以及颗粒之间碰撞影响的前提下,结合地表蚀积平衡方程从理论上导出了风沙流的输沙率沿程变化公式。公式的预测值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以该公式为基础,进一步得到了流体侵蚀率、冲击侵蚀率和总侵蚀率各自沿程的理论变化表达式以及饱和路径长度公式,并且发现流体侵蚀率沿程逐渐减小,而冲击侵蚀率和总侵蚀率沿程变化规律都是开始时增大、然后减小,存在极大值;流体侵蚀累积量在总累积侵蚀量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而是随气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侵蚀 输沙率 侵蚀率 沿变化 饱和路径 理论分析 风洞实验
下载PDF
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净化效果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杨旭 李文哲 +1 位作者 孙勇 王小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517,共3页
为了考察人工湿地处理含沼液畜禽废水的可行性,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含沼液畜禽废水进行处理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1.5 m3.d-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中COD、TP、TN和NH4+-N浊度平均... 为了考察人工湿地处理含沼液畜禽废水的可行性,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含沼液畜禽废水进行处理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1.5 m3.d-1,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含沼液畜禽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废水中COD、TP、TN和NH4+-N浊度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9.21%、53.80%、55.09%和55.57%.另外,通过对人工湿地沿程的污染物变化试验分析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染物的降解是沿人工湿地水流方向逐渐降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含沼液畜禽废水 净化效果 沿变化
下载PDF
天然河流水温变化规律的原型观测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蒲灵 李克锋 +1 位作者 庄春义 郝红升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4-617,共4页
为了探求天然河流水温沿程变化规律以及水电站运行对河道水温的影响,作者选取某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依托现有水文水位站开展了水文水温同步原型观测.观测结果表明,该河干流水温变化从上游至下游每100km升温0.85℃,并且随高程每降低100m升... 为了探求天然河流水温沿程变化规律以及水电站运行对河道水温的影响,作者选取某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依托现有水文水位站开展了水文水温同步原型观测.观测结果表明,该河干流水温变化从上游至下游每100km升温0.85℃,并且随高程每降低100m升温0.27℃.作者分析认为,水电站运行方式是影响下游河道水温变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沿变化 天然河流
下载PDF
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沿程变化及其健康评价 被引量:14
6
作者 蒋晓辉 王洪铸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91-998,共8页
根据2008年黄河干流刘家峡以下河段水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理化性状和生物群落结构的沿程变化。参照20世纪50和80年代水生态调查资料,对比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几十年来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通过建立黄河... 根据2008年黄河干流刘家峡以下河段水生态调查资料,分析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理化性状和生物群落结构的沿程变化。参照20世纪50和80年代水生态调查资料,对比了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几十年来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变化的原因。通过建立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对黄河干流各河段的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揭示了黄河水生态系统的现实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黄河干流水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沿程分布差异比较大;2008年黄河干流水生态状况与20世纪50、80年代相比,除底栖动物外,其它生物种类和数量均下降明显;黄河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干流大部分河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生态功能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系统 沿变化 历史变化 健康评价 黄河
原文传递
黄河源玛曲河段河型沿程变化及其原因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志威 王兆印 +1 位作者 余国安 杜俊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8,共8页
黄河源玛曲河段是一段特殊的冲积平原河道,接连出现了网状河型、分汊河型、弯曲河型和辫状河型,在270km的流程里,冲积河型发生了4次河型沿程变化。通过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描述玛曲河段河型多样性和河道的基本特征,分析河型沿程... 黄河源玛曲河段是一段特殊的冲积平原河道,接连出现了网状河型、分汊河型、弯曲河型和辫状河型,在270km的流程里,冲积河型发生了4次河型沿程变化。通过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描述玛曲河段河型多样性和河道的基本特征,分析河型沿程变化的原因。玛曲河段的冲积河道主要发生4次河型变化,即网状型-分汊型、网状型-弯曲型、弯曲型-辫状型和辫状型-弯曲型。网状型-分汊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植被发育。网状型-弯曲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河床比降由大变小、河岸物质组成沿程变细。弯曲型-辫状型变化的原因是白河入汇、河床比降变大。辫状型-弯曲型变化的主原因是下游峡谷段河床下切和黑河入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河型多样性 沿变化 网状河流 分汊河流 弯曲河流 辫状河流
下载PDF
冰川槽谷横剖面沿程变化及其对冰川动力的反映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英奎 刘耕年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5-242,共8页
冰川槽谷梯级宽深比定义为槽谷横剖面上相同等高线间距离与对应深度的比值。它可以描述槽谷横剖面形态的总体特征 ,便于不同槽谷横剖面形态的对比。统计分析表明槽谷梯级宽深比随槽谷深度的变化符合幂函数模型。使用这一模型描述冰川槽... 冰川槽谷梯级宽深比定义为槽谷横剖面上相同等高线间距离与对应深度的比值。它可以描述槽谷横剖面形态的总体特征 ,便于不同槽谷横剖面形态的对比。统计分析表明槽谷梯级宽深比随槽谷深度的变化符合幂函数模型。使用这一模型描述冰川槽谷横剖面的总体形态并据此探讨冰川槽谷横剖面形态的沿程变化。主要结论如下 :简单槽谷从上源到雪线附近 ,模型参数显示为槽谷展宽 ,谷壁变陡 ,从雪线向下游 ,槽谷变窄 ,谷壁变缓 ;从简单槽谷段向复合槽谷段 ,槽谷明显展宽 ,谷壁变陡 ,从复合槽谷段向单流槽谷段 ,槽谷变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动力 冰川槽谷 横剖面 沿变化
下载PDF
苏州河近20年水质状况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广强 张明旭 +1 位作者 韩中豪 胡雄星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44,共6页
通过对近20年来上海市苏州河沿程13个断面的常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各常规监测指标项目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分析沿程水质变化和几项重要水质指标的比值变化并探讨了变化的原因,从而得出上海市苏州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的结论。
关键词 苏州河 水质指标 污染变化趋势 沿变化 指标比 原因分析
下载PDF
黄铁矿强化人工湿地反硝化处理含氮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乔雯雯 王宇晖 宋新山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7-83,共7页
通过构建黄铁矿垂直流人工湿地(PCW)和对照组湿地(CW0),考察黄铁矿强化人工湿地对含氮废水的处理效果,分析最佳脱氮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的沿程变化,探索氮转化去除途径。结果表明:PCW的脱氮效率优于对照组,NO_(2)^(-)-N、NH_(4)^(+)-N和SO_... 通过构建黄铁矿垂直流人工湿地(PCW)和对照组湿地(CW0),考察黄铁矿强化人工湿地对含氮废水的处理效果,分析最佳脱氮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的沿程变化,探索氮转化去除途径。结果表明:PCW的脱氮效率优于对照组,NO_(2)^(-)-N、NH_(4)^(+)-N和SO_(4)^(2-)积累显著降低。碳氮比为6、HRT为12 h时PCW脱氮效果最好,对NO_(3)^(-)-N、TN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5.6%,92.1%、83.0%,比CW0提高了7.5%、14.1%、5.5%。沿程变化表明NO_(3)^(-)-N、TN浓度沿水流方向明显降低。湿地上部10~30 cm处COD大部分得到去除,底部NO_(2)^(-)-N、NH_(4)^(+)-N维持在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黄铁矿 脱氮 沿变化
下载PDF
梯级水库对南渡江干流底栖动物丰枯水期沿程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许栋 张博曦 +2 位作者 及春宁 王旭涛 李龙兵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0-66,84,共8页
为探讨梯级水库影响下河流底栖动物种群在河流丰枯水期的沿程变化规律,通过对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月)采样处理和计量鉴定,对我国大型热带河流——海南南渡江干流的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多样性、均匀度在丰枯水期的沿程变化进行了... 为探讨梯级水库影响下河流底栖动物种群在河流丰枯水期的沿程变化规律,通过对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月)采样处理和计量鉴定,对我国大型热带河流——海南南渡江干流的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多样性、均匀度在丰枯水期的沿程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丰枯水期共检测出底栖动物2门4纲22种,各物种丰度在0~236个/m^2之间,生物量在0.27~31.5g/m^2之间;底栖动物种群结构沿程变化受梯级水库建设影响较大;丰、枯水量变化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显著,受枯水期水库蓄水大幅度改变水流连通性影响,枯水期底栖动物种类沿程变化幅度大于丰水期;与温带河流不同,南渡江干流大多数底栖动物种类在冬季仍能较好繁殖,枯水期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丰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梯级水库 丰水期 枯水期 丰度 生物量 沿变化 南渡江
下载PDF
潮汐流人工湿地处理南方农村黑臭水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飞剑 彭云清 章茹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118,123,共6页
农村黑臭水体水质差、污染负荷变化大,传统人工湿地难以实现对其中氨氮、总氮污染物高效率的去除。构建潮汐流人工湿地装置处理模拟农村黑臭水体,以期强化氨氮、总氮的去除效率。通过考察污染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变化对污染物去除... 农村黑臭水体水质差、污染负荷变化大,传统人工湿地难以实现对其中氨氮、总氮污染物高效率的去除。构建潮汐流人工湿地装置处理模拟农村黑臭水体,以期强化氨氮、总氮的去除效率。通过考察污染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变化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探讨COD、TP以及氮素污染物在系统内沿程去除机理。结果表明:潮汐流人工湿地能高效去除农村黑臭水体中的污染物,HRT显著影响污染物去除效率,系统COD和TP去除效果随HRT延长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系统最佳HRT为6 h,此时在污染负荷下的综合处理效果最佳,对COD、NH_(4)^(+)-N、TN、TP去除率最高分别为87.7%、99%、97%、97%。COD、TP和NH_(4)^(+)-N处理效果受污染负荷影响较小,TN去除效果随污染负荷增加而逐渐升高。沿程污染物浓度变化显示,NH_(4)^(+)-N、TN沿水流方向明显降低,在基质层上层TP和COD大部分得到去除,氮素的去除过程主要发生在基质层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流 人工湿地 农村黑臭水体 沿变化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河段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及其沿程变化 被引量:9
13
作者 邬红娟 余秋梅 +1 位作者 沈蕴芬 翁立达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9-101,共3页
根据2001年调查资料,对汉江中下游河段水生态系统理化性状(包括水温、pH、总悬浮物、可溶解磷、总磷、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硅、溶解氧、CODMn、生物需氧量及叶绿素a含量)和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现... 根据2001年调查资料,对汉江中下游河段水生态系统理化性状(包括水温、pH、总悬浮物、可溶解磷、总磷、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总氮、硅、溶解氧、CODMn、生物需氧量及叶绿素a含量)和生物群落结构(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现存量)的沿程变化及其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沿江污染物的排放对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临近污染源的江段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耐污性的底栖动物现存量较高,甲壳动物现存量较低,浮游植物现存量与水温和水文情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 生态系统 结构 沿变化
下载PDF
考虑生产段表皮因子变化的水平井产能模型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世军 程林松 +1 位作者 赵凤兰 李春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34,共4页
水平井生产段的表皮因子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沿生产段非均匀分布。针对裸眼完井方式下水平井生产段表皮因子沿程分布进行研究,总结并建立表皮因子常见几种变化模式,将生产段表皮因子沿程变化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考虑进产能模型,修正水... 水平井生产段的表皮因子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沿生产段非均匀分布。针对裸眼完井方式下水平井生产段表皮因子沿程分布进行研究,总结并建立表皮因子常见几种变化模式,将生产段表皮因子沿程变化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考虑进产能模型,修正水平井生产段流动模型,并推导出考虑表皮因子沿生产段变化的水平井产能的半解析模型。最后结合现场数据进行应用计算分析,并与现有的产能解析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生产段表皮因子变化的水平井产能模型要比现有的产能解析公式计算精度高,更为符合现场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表皮因子 沿变化 产能模型 耦合流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摩林河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钱会 覃兰丽 +3 位作者 姬亚东 李西建 杨柄超 赵振宏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90-597,共8页
根据在流域内采集的19个河水及地下水化学分析样品、18个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样品,对河水成分沿着流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河水的TDS、主要离子的浓度、水化学类型以及1δ8O和δD沿流程的变化,使用水溶组分平衡分布模型计算了方解... 根据在流域内采集的19个河水及地下水化学分析样品、18个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样品,对河水成分沿着流程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比较了河水的TDS、主要离子的浓度、水化学类型以及1δ8O和δD沿流程的变化,使用水溶组分平衡分布模型计算了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等矿物的饱和指数,使用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并分析了河水成分沿流程的变化机理。结果表明:石膏的溶解、方解石的沉淀、离子交换、混合过程以及蒸发作用在河水化学成分的形成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TDS Δ^18O δD 沿变化 摩林河 鄂尔多斯盆地
原文传递
一体化ABR-生生物物滴滴滤池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国珍 亢瑜 +1 位作者 武福平 闵芮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8-112,共5页
对ABR反应器和生物滴滤池进行改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发出一套一体化装置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了ABR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24、18、12 h,对应生物滴滤池水力负荷为1.75、2.35、3.50 m3/(m2·d)条件下,ABR-生物滴滤池系统对生... 对ABR反应器和生物滴滤池进行改良,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发出一套一体化装置用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了ABR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24、18、12 h,对应生物滴滤池水力负荷为1.75、2.35、3.50 m3/(m2·d)条件下,ABR-生物滴滤池系统对生活污水中COD、NH4+-N、TN和TP的去除效果及其沿程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ABR-生物滴滤池系统在3种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运行时,对污水中的COD、氮、磷均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随着水力负荷增大,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有所下降。在水力负荷为1.75 m^3/(m^2·d)条件下运行时,系统处理效果最佳,对COD、NH4^+-N、TP和TN的平均去除率可达88.93%、84.75%、50.44%和48.47%。系统在3种水力负荷条件下稳定运行期间,污水COD、NH4+-N、TP和TN浓度均沿程降低,ABR反应器有效地降低了生物滴滤池运行负荷,顶层滤池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优于中层滤池和下层滤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生物滴滤池 水力负荷 沿变化
下载PDF
浙江近海夏季流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鹏 王思荐 +1 位作者 李延刚 秦渭华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25,共10页
为了揭示浙江近岸流场特征及沿程变化规律,于2006年和2009年夏季在浙江岸外3个固定点利用ADCP潜标进行了多个潮周期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沿岸流在中北部海域(A和B站位)为旋转流,流向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 为了揭示浙江近岸流场特征及沿程变化规律,于2006年和2009年夏季在浙江岸外3个固定点利用ADCP潜标进行了多个潮周期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沿岸流在中北部海域(A和B站位)为旋转流,流向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部(C站位)涨潮流方向基本为北向,落潮方向为东偏北向;各站位海流在垂向上流向较一致.(2)3个站位垂线平均流速相近(44.4~51.1cm/s),但平均流速的垂向分布差异明显;各站的最大流速均大于110 cm/s,且均出现在大潮涨急时刻.(3)观测期间,A(北部)、B(中北部)和C(南部)站位平均余流的大小分别为21.9,12.3和22.3cm/s;受长江冲淡水影响,A和B站位中上层余流为西南向,从中层向底层流向呈逆时针方向偏转,下层流向呈东南向,可能为台湾暖流牵引所致,C站位余流流向在垂向较为一致,均为东北向,主要受季风影响.(4)夏季浙江沿岸流在沿浙江沿岸北上的过程中,在浙江中部(B和C站位中间)逐渐向东偏转(可能受台湾暖流的牵引),流经海域水深变大.(5)在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时段,浙江中北部近岸海域也存在向南的沿岸流(同冬季),其范围从长江口以南一直至浙江中北部.浙江近岸海流受季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共同制约,但各区域的主要受控因素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 夏季 沿变化 浙江近海
下载PDF
碳氮比对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杰云 张智 +4 位作者 任丽平 赵青 金可 张青松 胡玲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5-128,共4页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进水碳氮比(C/N)为4~8时对多级A/O系统生物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多级A/O系统中COD、NH3—N、NO3-—N、NO2-—N、TN的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进水C/N对多级A/O系统去除COD及NH3—N影响不明显,COD去除... 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进水碳氮比(C/N)为4~8时对多级A/O系统生物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多级A/O系统中COD、NH3—N、NO3-—N、NO2-—N、TN的沿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进水C/N对多级A/O系统去除COD及NH3—N影响不明显,COD去除率稳定在85.2%~94.6%,平均去除率为89.2%,氨氮去除率始终保持在93.0%~99.4%,平均去除率为96.5%,系统具有良好的硝化能力。进水C/N对反硝化脱氮影响明显,系统的反硝化作用随C/N的增大有所增强,在C/N为8时,第一级反硝化程度达到91.1%,接近完全反硝化,硝化程度逐级降低,第三级时为39.3%;TN去除率在C/N为4、6、8的工况下分别为44.7%、68.9%和8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A/O工艺 碳氮比(C/N) 分段进水 生物脱氮 沿变化
下载PDF
引水渠道抽水融冰水温沿程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梦蕾 宗全利 +1 位作者 刘贞姬 王子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9-195,198,共8页
在我国严寒地区,为了有效地改善引水式水电站引水渠冰封冰冻现象,可采取抽水融冰方法来保证引水渠道冬季运行畅通,为此对引水渠道抽水融冰水温沿程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在未注井水、单井注水和双井注水3种情况下,进行了8组不同... 在我国严寒地区,为了有效地改善引水式水电站引水渠冰封冰冻现象,可采取抽水融冰方法来保证引水渠道冬季运行畅通,为此对引水渠道抽水融冰水温沿程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在未注井水、单井注水和双井注水3种情况下,进行了8组不同渠水流量和3组不同井水流量的试验;其中,单井注水试验分别选择了4个不同位置,双井注水的试验分别选择了在6个不同注水位置的组合进行。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得到了未注井水、单井注水和双井注水3种情况下,引水渠道水温沿程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数据分析,首先得到了未注井水时引水渠道水温沿程变化计算公式,并将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符合较好;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得到了单井注水和双井注水的水温沿程变化计算公式,并分别进行了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井注水和双井注水实测值和计算值最大误差分别为6.25%和5.84%,可以用于实际工程水温沿程变化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融冰 渠水水温 沿变化 变化规律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中游河床调整沿程变化特点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美蓉 夏军强 +1 位作者 邓珊珊 毛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2-649,I0025,共9页
三峡工程运行后,坝下游河道发生持续冲刷。本文研究了长江中游(955 km)不同河段沿程演变差异及其原因。总体而言,河床形态调整幅度自上而下减弱,这是因为在河床持续冲刷过程中,水流含沙量沿程恢复,故越往下游冲刷相对缓慢。平面形态方面... 三峡工程运行后,坝下游河道发生持续冲刷。本文研究了长江中游(955 km)不同河段沿程演变差异及其原因。总体而言,河床形态调整幅度自上而下减弱,这是因为在河床持续冲刷过程中,水流含沙量沿程恢复,故越往下游冲刷相对缓慢。平面形态方面,长江中游岸线崩退及洲滩变形的强度均呈沿程减弱趋势,且在荆江河段最为显著。断面形态方面,河床冲深幅度在宜枝下段>荆江河段>宜枝上段>城汉河段>汉湖河段。理论上距离三峡工程最近的河段冲刷应最为剧烈,但由于宜枝上段床沙粗化显著,限制了冲刷的进一步发展。过流能力方面,宜枝河段由于距洞庭湖较远,并未受到入汇顶托作用,故其平滩流量的调整基本由进口水沙条件控制,并随着河床冲深下切而增大;对于荆江、城汉和汉湖河段,河床冲刷虽显著,但支流或湖泊的入汇顶托对平滩流量产生的影响大于前者,故平滩流量总体随上下游水位差同步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形态 过流能力 沿变化 长江中游 三峡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