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政府治理“理性”与法治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含睿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90,共6页
在法学的视域中,作为法律程序的参加者的政府也是"有理性的使自我利益极大化者","理性"同样是政府的一种行为模式和特征。政府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以法律理性依法行权;政府参与共治,应以"和谐共促"... 在法学的视域中,作为法律程序的参加者的政府也是"有理性的使自我利益极大化者","理性"同样是政府的一种行为模式和特征。政府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以法律理性依法行权;政府参与共治,应以"和谐共促"的价值理性作为基本导向,以"增量计算,效益最优"的技术理性为效益标准。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主体,在参与治理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法律理性以实现"法治国家"目标;充分发挥价值理性以实现"和谐法治"目标;充分发挥技术理性以实现"善治"的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理性 法治政府 和谐法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原文传递
福柯治理视角下的基层社会网格化治理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牛旭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4,共5页
治理(governmentality),是一系列的战略战术、技术实践及其背后思想、理性的媾和,新自由主义的勃兴伴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崛起和社会学者倡导的社会共同治理(joinedup governance)以及整体性政府(whole-of-government agendas)的新治... 治理(governmentality),是一系列的战略战术、技术实践及其背后思想、理性的媾和,新自由主义的勃兴伴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崛起和社会学者倡导的社会共同治理(joinedup governance)以及整体性政府(whole-of-government agendas)的新治理思路。它试图把国家和政府从福利主义失败的阴影里拯救出来,塑造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主体,建构以自我立法和自我纠正为中心的新治理模式。与此相适应的是,现代治理的策略与战术可以浓缩为监视技术,它旨在使人们相信自己始终被监看,从而产生自我管理与约束的新常态。我国当下提倡的社会管理创新——基层网格化治理可以看成是"超级全景监视"的具体而微,意在使社会变成了一个数字化"全景敞视监视",不需要围墙,却能无远弗届地监理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治理理念 治理理性 治理战术 社会网格化管理 全景敞视监视
下载PDF
文化产业治理的辩证法
3
作者 段莉 《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21年第2期103-126,共24页
理论认为,文化产业治理的本质是以经济治理的方式实现文化治理,通过“治理文化”,实现“通过文化的国家治理模式转型”。而在实践中,文化产业产出和效果常出现与初设价值相悖,对整个社会发展有显著不良影响的“治乱现象”,挑战着文化产... 理论认为,文化产业治理的本质是以经济治理的方式实现文化治理,通过“治理文化”,实现“通过文化的国家治理模式转型”。而在实践中,文化产业产出和效果常出现与初设价值相悖,对整个社会发展有显著不良影响的“治乱现象”,挑战着文化产业治理理论的相关论述。文化产业本质和功能研究中,工具论/目的论、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是讨论和批判的焦点,但对其指涉和矛盾性讨论并未充分展开。这导致对其文化治理性与经济治理性的对立统一性认识不足,因而无法解释文化产业实践中出现的治理悖论。文化产业治理的本质与功能是一个多维矛盾体,一个动态发展的实践过程,不同价值及其实现方式之间的冲突与调适是实践的常态,这种辩证运动的过程不断引导文化产业内外部关系的不断优化,也成为文化产业治理实践发展的根本机理。文化产业作为当代精神生产最主要的范式,需要从社会综合治理的高度出发,重建文化的价值型发展观与政策实践,在发展中不断发现和优化其推动社会进步的动能,以差异又统合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调整文化治理与经济治理功能的协调发展与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治理 治理理性 治理悖论 治理辩证法
原文传递
社会治理理性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批判——兼论服务型政府建构中的理性认知 被引量:1
4
作者 苟欢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6-72,共7页
社会治理是对公共生活领域的治理描述。人类社会的治理结构,其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均呈现以理性嬗变为突出特征的治理与改革实践流变。展开对社会治理理性的当代审视与历史反思,既是对既往治理事实的客观描述与尊重,又是对未来治理模式... 社会治理是对公共生活领域的治理描述。人类社会的治理结构,其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均呈现以理性嬗变为突出特征的治理与改革实践流变。展开对社会治理理性的当代审视与历史反思,既是对既往治理事实的客观描述与尊重,又是对未来治理模式的畅想与借鉴。审视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历程,提炼治理理性的思维谱系对治理理性及其对应建构模式展开扬弃性评测,结合改革的时代背景,深化社会治理的理论视角,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提供理性化的理论声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公共行政 治理理性 现实批判 服务型政府
下载PDF
我国水利标准化战略定位的三维透视
5
作者 祝杨军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30-33,共4页
水利标准化战略定位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历史—现实—未来"三维战略定位法分析发现:我国水利标准化战略的历史定位以工具理性为鹄的,缺少人的元素,本质上服务于国家统治;现实定位以工具理性和价值... 水利标准化战略定位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历史—现实—未来"三维战略定位法分析发现:我国水利标准化战略的历史定位以工具理性为鹄的,缺少人的元素,本质上服务于国家统治;现实定位以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为鹄的,尤其关注人的元素;未来定位以治理理性为鹄的,充分发挥制度作用,从多元化治理中心和多元化服务入手,力求降低行政色彩,实现水利标准化的自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标准化 战略定位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治理理性
下载PDF
民间信仰的治理技术及治理理性
6
作者 刘莉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8-46,共9页
以福柯“治理术”理论为研究框架,具体阐述了治理术理论中治理理性和治理技术的含义。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具有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功能,是国家力量的组成元素,这是当前政府治理民间信仰的逻辑起点。以浙江民间信仰治理实践为案例... 以福柯“治理术”理论为研究框架,具体阐述了治理术理论中治理理性和治理技术的含义。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治理工具,具有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功能,是国家力量的组成元素,这是当前政府治理民间信仰的逻辑起点。以浙江民间信仰治理实践为案例,探讨随着治理理性的变化,政府民间信仰治理的治理技术及其运作特点,认为民间信仰的现代治理使得民间信仰回归自身发展规律,并能最大发挥其正面作用。治理权力在现代政治领域的普遍存在,以及国家的治理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 治理技术 治理理性 民间信仰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理性、变革逻辑与实践形态 被引量:21
7
作者 赵中源 黄罡 邹宏如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6-116,M0006,共12页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基于当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及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根基、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驱动力,以促进“党”、“国家”与“社会”的有机互动和融合为依托,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旨归的国家治理理论与实...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基于当前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及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以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根基、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驱动力,以促进“党”、“国家”与“社会”的有机互动和融合为依托,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旨归的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新创造。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国家治理理性生成的历史脉络中开辟了新路向,形成了以党的核心领导为根本前提,以“人民中心”为治理取向、以“一核多维”为治理框架、以“问题导向”为治理策略的社会主义国家主导治理的实践形态,它强调自我审视的制度理性意识、自我完善的制度革新能力,以及多样化社会引导机制的培育和完善,继而在治理实践中形成充分的博弈空间,以促成国家治理的共同现实目标与价值目标的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国家治理理性 变革逻辑 实践形态
原文传递
供销部门土地托管何以遭遇困境?——以山东省共享县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豆书龙 张明皓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43,共19页
土地托管作为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切入点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实践中,供销部门土地托管却遭遇困境。本文以山东省共享县供销部门土地托管为个案,通过构建复合型治理理性框架分析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科层治理理... 土地托管作为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切入点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在实践中,供销部门土地托管却遭遇困境。本文以山东省共享县供销部门土地托管为个案,通过构建复合型治理理性框架分析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科层治理理性限定了相关主体的行为边界,政策支持的形式化和供销部门与农业部门的职能重叠,是导致供销部门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首要原因。供销部门内部关系并未理顺和协调,导致其开展土地托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这是供销部门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内部原因。县供销社与县级政府、县直部门和乡镇政府等外部主体的关系难以理顺,相关主体更多地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与农村社会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抵制供销部门的土地托管,这是供销部门土地托管遭遇困境的外部原因。为此,政府应该采取破除各方主体对供销部门的污名化理解、创新采用"财政切块"方法、提升供销部门职责履行能力以及加快供销社法制建设等措施推动土地托管政策的有效执行,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销部门 土地托管 科层治理理性 关系治理理性
原文传递
贫困村识别的基层政府治理理性解构——以中原M县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原贺贺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8,155,156,共13页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基础,贫困村识别是精准识别的重要内容。以科层理性和关系理性为分析工具,解构中原M县贫困村识别的基层政府治理理性。科层理性从识别条件、指标规模和申报程序三个方面规制...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精准识别是精准脱贫的基础,贫困村识别是精准识别的重要内容。以科层理性和关系理性为分析工具,解构中原M县贫困村识别的基层政府治理理性。科层理性从识别条件、指标规模和申报程序三个方面规制基层政府(县级政府和乡镇政府)的关系理性。关系理性对科层理性的消解,造成基层政府贫困村识别偏差:县扶贫办将指标向"特色工程"倾斜,于乡镇间"选择性平衡",优先配置于基础好的乡镇,形成指标分解的初步偏差;乡镇将有高层政治资源关联的、认同乡镇权威的、有利于组织平衡的、忠诚度高的、可规避风险的、可凸显政绩的村庄纳入贫困村,最终造成55%的偏差率。综上,基层政府治理理性的逻辑序列为:科层理性优先于关系理性;在价值型关系理性中,面向上的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面向下的价值型关系理性;在工具型关系理性中,"规避风险"优先于"政绩";价值型关系理性优先于工具型关系理性之"政绩"维度;同一治理主体在不同政策阶段遵循不同的治理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村识别 基层政府治理理性 科层理性 关系理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