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动立法的百年轮迴——谈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64
1
作者 曲三强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9-122,共4页
Ⅰ 早在两百年前,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1736—1796)就曾提出要与中国发展外交和经贸关系。但是当时在位的乾隆皇帝在写给英王的信中却傲慢地表示,他的大清王朝对外国的产品和思想从来就不感兴趣。然而,一百年以后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力... Ⅰ 早在两百年前,英格兰国王乔治三世(1736—1796)就曾提出要与中国发展外交和经贸关系。但是当时在位的乾隆皇帝在写给英王的信中却傲慢地表示,他的大清王朝对外国的产品和思想从来就不感兴趣。然而,一百年以后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力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不得不开始采用法律形式去为那些对中国人“毫无价值”的外国产品提供保护。 在那个强权就是公理的海盗时代,中国的忍让并未换来西方国家的同情,相反,却使西方列强觉得中国软弱可欺,于是变本加厉地压迫中国。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下半叶侵略中国,就是以中国司法制度落后为借口来施加他们的“治外法权”。伴随列强的经济文化侵略,知识产权的保护被带进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知识 西方列强 治外法权 知识产权法律 西方国家 知识产品 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政府 总协定
原文传递
从治外法权到域外规治——以管辖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37
2
作者 屈文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66,205,共24页
管辖与主权是国际法思想谱系中的重要概念,管辖权范围与主权的离合决定或影响世界秩序的嬗变。地理大发现时代,《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立了管辖权的全球延伸,但西葡两国并未对已发现的陆地和岛屿实现真正管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 管辖与主权是国际法思想谱系中的重要概念,管辖权范围与主权的离合决定或影响世界秩序的嬗变。地理大发现时代,《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立了管辖权的全球延伸,但西葡两国并未对已发现的陆地和岛屿实现真正管辖。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初步确立属地化秩序,一国管辖权开始对应其主权疆域。殖民时代,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凭借作为治外法权分离管辖与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秩序与帝国秩序共存。全球化时代,超国界问题频发,域外规治成为美国单边处理域外事务的工具,二战后确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秩序与单边主义秩序共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作为制度基础的域外规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重新审视管辖理论,可以基于共同体管辖理论实施域外规治,以可预期、可接受的方式延伸管辖权,构建互认、互信、互惠的共同体管辖机制,为共同体外的管辖安排提供具备说服力的方案,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外法权 管辖 主权 共同体管辖
原文传递
领事裁判权制度与晚清司法改革之肇端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启成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6-28,共13页
晚清司法改革缘何而起 ?这是一个讨论已久 ,同时也是意味深长的大问题。作者将其眼光聚焦于“领事裁判权”上 ,并由此出发对晚清司法改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考察分析 ,以其掌握的历史资料对其立论进行了严肃谨慎的论证。大胆地作出了“晚... 晚清司法改革缘何而起 ?这是一个讨论已久 ,同时也是意味深长的大问题。作者将其眼光聚焦于“领事裁判权”上 ,并由此出发对晚清司法改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考察分析 ,以其掌握的历史资料对其立论进行了严肃谨慎的论证。大胆地作出了“晚清司法改革的主因在于领事裁判权问题”这个结论。作者实际是尝试从一个方面展现文化冲突的历史事实 ,阐释外部文化和制度对于固有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冲击可能造成的深刻后果。明确这样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晚清时期 司法改革 领事裁判权制度 治外法权 传教士案 《苏报》案
原文传递
北洋外交与“治外法权”的撤废——基于法权会议所作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天宏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116,共34页
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在改变由不平等条约建构和规范的近代中外关系问题上,北洋政府并不像许多研究者一再批评的那样,仅仅扮演了消极被动的角色。在会议的全过程中,北洋政府外交家均付出了艰辛努力,... 法权会议是北洋政府通过外交途径撤废治外法权的一次尝试。在改变由不平等条约建构和规范的近代中外关系问题上,北洋政府并不像许多研究者一再批评的那样,仅仅扮演了消极被动的角色。在会议的全过程中,北洋政府外交家均付出了艰辛努力,以图撤废治外法权这一严重伤害中国主权的外人特权。法权会议折射出的北洋外交是一种带有改良色彩的“修约”外交。在中国尚不具备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实力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修约”应为务实的选择。虽然囿于内外条件,北洋政府未能实现撤废治外法权的初衷,但会议确立的一些中外关系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外法权 会议 历史考察 不平等条约 北洋政府 关系问题 中国主权 历史条件 关系 法理基础 研究者 全过程 交家 修约
原文传递
试析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晓耕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74,共5页
清末法制改革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百年前的这场法制改革运动,学界普遍认为,它虽然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挽救自身危亡而开展的一场政治自救运动,但是由于它提出了新的变法指导思想,制订、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 清末法制改革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百年前的这场法制改革运动,学界普遍认为,它虽然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挽救自身危亡而开展的一场政治自救运动,但是由于它提出了新的变法指导思想,制订、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官制改革,建立了新的司法体制和诉讼制度,因而导致了沿袭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解体,奠定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基础。从这一认识出发,学界对这场改革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本期约发的4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预备立宪、诉讼制度与诉讼文化、钦定大清商律对外国法的移植等方面的问题,是关于清末变法的最新研究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法制改革 清末法制改革 领事裁判权 法制改革 治外法权 清末 试析 笔谈 改革运动
下载PDF
强者的特权与弱者的话语:“治外法权”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运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黄兴涛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78,160,F0003,共31页
近代西方的“治外法权”概念由外交豁免权与领事裁判权两种性质有别的域外司法管辖权组合而成。这一矛盾含混的内涵结构及其在日常使用中后者遮蔽前者的语用强势,导致中国知识精英有关认知的长期分歧;而中日汉字构词习惯的差异,又曾一... 近代西方的“治外法权”概念由外交豁免权与领事裁判权两种性质有别的域外司法管辖权组合而成。这一矛盾含混的内涵结构及其在日常使用中后者遮蔽前者的语用强势,导致中国知识精英有关认知的长期分歧;而中日汉字构词习惯的差异,又曾一度引发国人对“治外法权”的误读。清末时,即有人试图将“治外法权”两层矛盾含义予以分离,甚至加以对立,宁愿选择以“领事裁判权”来明确指代列强在华司法特权,以避免含混的“治外法权”名义。北洋后期特别是国民政府时期,此一认知倾向经由政府提倡和实践,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抗战全面爆发后,又因故出现某种逆转。尽管存在认知分歧,“治外法权”由领事裁判权所代表的不平等的司法特权内涵,却一直主导着社会上的传播。作为一种概念工具,“治外法权”在清末主要被用于唤起危亡意识、鼓吹变法维新,有效充当了效法西方和日本的改革舆论之话语组件;五四运动及其后,则成为帝国主义罪恶的象征符号和动员国人进行反帝斗争的话语武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 交豁免权 国际法 概念史
原文传递
治外法权与中国司法近代化之关系——调查法权委员会个案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启成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37,共12页
中国司法近代化与治外法权问题紧密相关,调查法权委员会及其报告书是近代中国撤废治外法权的一个阶段性标志。通过考证调查法权委员会组织的前后经过,对作为调查结论的报告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该事件强化了近代中国自学习西方法律... 中国司法近代化与治外法权问题紧密相关,调查法权委员会及其报告书是近代中国撤废治外法权的一个阶段性标志。通过考证调查法权委员会组织的前后经过,对作为调查结论的报告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该事件强化了近代中国自学习西方法律和司法制度以来一直存在的为废除治外法权而改良法律和司法的论证逻辑;导致了在此之后发动民众,以运动的方式参与法律和司法事务的先河,从而对中国法律和司法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法权委员会 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 报告书 中国司法近代化
下载PDF
鸦片战争前英国在华治外法权之酝酿与尝试 被引量:15
8
作者 吴义雄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0-89,共20页
鸦片战争前中英司法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凶杀案件的审判与执行方面。从18世纪末开始,来华英人就利用其海上强权,规避中国的司法管辖,并宣称中国相关法律和司法制度不可接受,在欧洲通行的国际法准则也不适合于中国,为建立在华治外法权制造... 鸦片战争前中英司法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凶杀案件的审判与执行方面。从18世纪末开始,来华英人就利用其海上强权,规避中国的司法管辖,并宣称中国相关法律和司法制度不可接受,在欧洲通行的国际法准则也不适合于中国,为建立在华治外法权制造舆论。英国政府从1833年开始立法酝酿,为在广州地区建立具有刑事、海事及民事管辖权力的法庭进行准备,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积极推动这一进程。1839年7月,义律擅自宣布建立英国在华法庭。鸦片战争后,英人以不平等条约为基础,最终完成了建立在华治外法权的法律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治外法权 巴麦尊 义律 东印度公司
原文传递
论王正廷的“革命外交”(1928—1931)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恩涵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1992年第1期52-75,共24页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虽着重于推翻满清政府,但自1912年之后,特别自1924年1月国共合作之后,则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则反抗帝国主义之压迫我国,其初步目标,则在解除不平等条约所加于我国...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虽着重于推翻满清政府,但自1912年之后,特别自1924年1月国共合作之后,则着重于结合国内外各种力量,对内打倒军阀,对外则反抗帝国主义之压迫我国,其初步目标,则在解除不平等条约所加于我国的重重束缚——收回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与租借地,撤废外人在华所享有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事裁判权 王正廷 革命 九一八事变 不平等条约 关税自主权 张学良 治外法权 谈判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法律帝国主义、法律东方主义与中国的法治道路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郑戈 《交大法学》 CSSCI 2017年第3期32-41,共10页
"法律东方主义"是一种批判理论,它旨在批判和解构西方法治话语自我建构出来的"普世性",还原其地方性和相对性。在否认东方有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法律传统,将东方视为有待西方去殖民、去传播福音和文明之对象的同时,... "法律东方主义"是一种批判理论,它旨在批判和解构西方法治话语自我建构出来的"普世性",还原其地方性和相对性。在否认东方有不同于西方的政治—法律传统,将东方视为有待西方去殖民、去传播福音和文明之对象的同时,西方丧失了通过文明间的平等对话来完善其自身政治—法律文明的机会。对于中国法律人而言,法律东方主义这一分析视角的意义并不在于让我们用西方人自己提供的武器来揭露"西方法律的虚伪性",而在于帮助我们破除"自我东方主义"的困境,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去建构体现文明主体性的法治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法律东方主义 治外法权 国际秩序 物资救国论
下载PDF
枪口下的法律——近代中国版权法的产生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雨峰 《北大法律评论》 2004年第1期144-166,共23页
在我们新大陆,我们帮助产生近代世界,而近代世界却是强加给中国人的,中国人不得不咽下去。——费正清一位知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在研析近世中国的变迁时将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分为判然有别而又自成一体的两个组成部分——沿岸或沿海与内陆... 在我们新大陆,我们帮助产生近代世界,而近代世界却是强加给中国人的,中国人不得不咽下去。——费正清一位知名的中国研究专家在研析近世中国的变迁时将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分为判然有别而又自成一体的两个组成部分——沿岸或沿海与内陆或内地。这种界分,在他看来,不单是基于它们在人口数量、通商口岸、经济模式、法律运作乃至价值观念上存在的重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版权史 版权法 近代中国 版权保护 著作权法 中国社会 中国政府 法律评论 治外法权 知识产权制度
原文传递
1943年中英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和香港问题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世安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34-145,共12页
1943年1月11日中英签订了关于废除治外法权的新约。这个条约废除了英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受到中外人士广泛称赞。然而英国仍占有香港和九龙,不平等条约中一些问题仍留待战后谈判解决。因此这个条约并未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平等。... 1943年1月11日中英签订了关于废除治外法权的新约。这个条约废除了英国在华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受到中外人士广泛称赞。然而英国仍占有香港和九龙,不平等条约中一些问题仍留待战后谈判解决。因此这个条约并未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平等。在这次谈判中,围绕着废除不平等条约中的"通商"、"最惠国待遇"、"沿海贸易和内陆航行权"、"双重国籍"、"外国领港员"和九龙等问题,中英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较量。国民政府要求"一刀切",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收回九龙。英国虽然迫于形势不得不进行谈判,但又力图保留尽可能多的特权。在整个谈判过程中,英国坚持顽固立场,软硬兼施,既拒绝讨论九龙问题,又虚伪许诺战后讨论九龙问题,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新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等条约 英国人 英国政府 治外法权 中国政府 香港问题 国民政府 英国交部 蒋介石 废除
原文传递
唐宋“蕃坊”与“治外法权” 被引量:8
13
作者 邱树森 《宁夏社会科学》 2001年第5期31-37,共7页
公元 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 ,随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建立和向外扩张 ,于是大批穆斯林作为使臣、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 ,出现了许多“住唐”的“蕃客”和“胡商”。唐宋政府在广州等地穆斯林聚居区内建立“蕃坊” ,并在唐宋法律中制定了管... 公元 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 ,随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建立和向外扩张 ,于是大批穆斯林作为使臣、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 ,出现了许多“住唐”的“蕃客”和“胡商”。唐宋政府在广州等地穆斯林聚居区内建立“蕃坊” ,并在唐宋法律中制定了管理“化外人”的条例。有学者认为唐宋“蕃坊”享有“治外法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蕃坊 治外法权
下载PDF
“五四”时期的法律外译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屈文生 万立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6-103,共8页
"五四"时期的国家法律外译工程旨在将1902年晚清"变法修律"以降、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法律改革成果通过西方通用的英文和法文等语言展现,以更有效地向列强证明中国的法律制度在经过改良后已趋同于西方,从而敦... "五四"时期的国家法律外译工程旨在将1902年晚清"变法修律"以降、特别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法律改革成果通过西方通用的英文和法文等语言展现,以更有效地向列强证明中国的法律制度在经过改良后已趋同于西方,从而敦促各国履行废除在华"治外法权"的承诺。本文意在梳理"五四"前法律外译情况,"五四"时期法律外译的动因以及这一时期主要法律翻译机构和代表性译者,重在说明"五四"时期的法律外译活动意在服务于国际国内政治需要,带有明显的反帝性质,明显有别于同时期的文学汉译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五四”时期 治外法权
原文传递
近代英国对华域外法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万立 屈文生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9-1399,共21页
英帝国对在华英人的司法管辖表现为治外法权,其是对华域外法体系的载体。英国东亚域外法体系单方面在1833年于中国确立,1865年囊括日本、1884年纳入朝鲜,彻底解体于1943年。该体系以英王枢密院令为基础,由驻华监督、香港总督、香港最高... 英帝国对在华英人的司法管辖表现为治外法权,其是对华域外法体系的载体。英国东亚域外法体系单方面在1833年于中国确立,1865年囊括日本、1884年纳入朝鲜,彻底解体于1943年。该体系以英王枢密院令为基础,由驻华监督、香港总督、香港最高法院、驻华领事、上海最高法院负责运转。《1833年枢密院令》形成以英国驻香港最高法院、香港总督、领事法庭为主的对华域外法机制。《1865年枢密院令》确立以领事法庭、上海最高法院为中心的对华域外法体系。这一体系旨在保护英人,维护帝国统治、协调帝国间利益,但其边界并不明确。云南边境与缅甸曼德勒、新疆喀什噶尔与英印法体系的联系,凸显域外法和殖民法的跨域勾连,并在法律拟制的作用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管辖地位趋于等同,遮蔽帝国域内和域外的差异,维系帝国区域秩序运转,塑造区域、全球单边帝国法律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外法权 管辖 法体系 云南 喀什噶尔
原文传递
从词义到语境:“治外法权”误读、误用及误会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洋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2-163,共12页
欲辨明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词义与意蕴乃中国近代史学者长期以来未竟之追求。弱化词语简单意义上的界分,发现英美学者对两词虽在词义上偶有混淆,但早就申明两词意蕴之区别。词语由英语到日语的转化中,日本学者保有此种区分,但并未如学... 欲辨明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词义与意蕴乃中国近代史学者长期以来未竟之追求。弱化词语简单意义上的界分,发现英美学者对两词虽在词义上偶有混淆,但早就申明两词意蕴之区别。词语由英语到日语的转化中,日本学者保有此种区分,但并未如学界所认为的将此明晰确定;由日语到中文的转借中,相伴而生的是国人基于"和文汉读法"望文生义将治外法权误读为"治理外国人的法权",并基于误读造成"收回治外法权"的误用。在收回主权非常时期又基于民族情节导致以领事裁判权替代治外法权的误会。前述各端的明晰当有助于更好认识与理解近代语境下的外国在华司法管辖特权的真切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 词语转借 民族主义语境
下载PDF
美国对华宗教渗透新模式及其意识形态演变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超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9-54,共6页
冷战结束以后,新崛起的神权政治意识形态与旧的地缘政治思想结合,在美国国内形成“新冷战意识形态”。美国对华宗教渗透出现与“新冷战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本诉求正是以《国际宗教自由法》为标志的“新宗教治外法... 冷战结束以后,新崛起的神权政治意识形态与旧的地缘政治思想结合,在美国国内形成“新冷战意识形态”。美国对华宗教渗透出现与“新冷战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根本诉求正是以《国际宗教自由法》为标志的“新宗教治外法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宗教渗透 形态演变 美国 冷战结束 思想 治外法权 宗教自由
原文传递
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及其他——基于语义学视角的历史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高汉成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116,共12页
中国历史上的"治外法权"一词最初同时表达"管辖外国人的法权"之属地主义和"治域之外的法权"之属人主义两层意思。就属人主义的性质而言,1864年丁译《万国公法》所谓"法行于疆外者"的表述就表... 中国历史上的"治外法权"一词最初同时表达"管辖外国人的法权"之属地主义和"治域之外的法权"之属人主义两层意思。就属人主义的性质而言,1864年丁译《万国公法》所谓"法行于疆外者"的表述就表明领事裁判权是治外法权的一种,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将"治外法权"与"extra-territorial rights"相对应,就是这种观念的延续。而1905年后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国际法学在引入"领事裁判权"概念的同时,却将"治外法权"概念硬性与"exterritoriality"相匹配,使得"治外法权"变成了与"领事裁判权"完全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从而在中文语境里造成了混用和混乱。在1903年中外条约中已经出现外交"特权与豁免"语词的情况下,继续使用"治外法权"来表述近代语境下的外国在华司法管辖权问题,也许更为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国公法》 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
原文传递
近代外人在华“治外法权”释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康大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8-112,共5页
近代外人在华治外法权不具有一般国际法中作为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含义 ,而是一特定的历史概念。它是一种以领事裁判权为主体的非法侵略特权 ,具有三个本质特征 ,即普遍性。
关键词 近代中国 国人 治外法权 领事裁判权 不平等性
下载PDF
中国法律近代化的路径——中国法律的变革与外来法律资源的本土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成伟 郭瑞卿 《金陵法律评论》 2001年第2期77-88,共12页
中国社会由传统步入近代已经历了一百多年,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也已走过了一百年,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回首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历程,无论于古于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治外法权 南京国民政府 修律 中国法律近代化 西方法律制度 法律资源 本土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