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PAM溶液在油藏岩石中的物化参数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叶仲斌 刘向君 +1 位作者 肖勇 杨建军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63-66,70,共5页
针对某油藏 ,用配方研究中筛选出来的聚合物 ,用岩心流动实验方法评价了聚合物的注入性 ,提出的“串联岩心实验法”对评价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性比传统的“多测压点长岩心实验法”简洁、方便。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在油藏岩石中的静态吸附规律 ... 针对某油藏 ,用配方研究中筛选出来的聚合物 ,用岩心流动实验方法评价了聚合物的注入性 ,提出的“串联岩心实验法”对评价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性比传统的“多测压点长岩心实验法”简洁、方便。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在油藏岩石中的静态吸附规律 ,发现在低浓度段与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存在明显偏差。用“双段塞法”测定了聚合物在油藏岩石中的不可入孔隙体积和滞留量 ,为CMG -STAR模拟器提供了相关参数 ,并为该油藏实施弱交联聚合物调驱可行性研究和矿场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吸附 滞留 注入能力 不可入孔隙体积 油藏岩石 物化参数 测定方法
下载PDF
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 被引量:14
2
作者 鄢捷年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即经改进的自吸速率法。该测定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当岩石与流体接触时,其表面的润湿性是影响自吸速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采用无因次时间(tD)代替实际自吸时间,...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定量测定油藏岩石润湿性的新方法,即经改进的自吸速率法。该测定方法所依据的原理是,当岩石与流体接触时,其表面的润湿性是影响自吸速率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采用无因次时间(tD)代替实际自吸时间,可以消除油/水界面张力、液体黏度、孔隙结构,以及岩心的形状与尺寸等其它因素对自吸速率的影响。由自叹过程中所测得的拟毛管压力曲线,可定量确定岩石表面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润湿指数(WR)。 WR值越大,则水湿性越强。 WR值的大小,既取决于自吸速率,又取决于自吸的液体总量。在进行自吸实验时,将岩样吊挂在电子天平上,并浸入盐水中。盐水组成应与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时所用盐水相同。自岩样浸入盐水的瞬间开始,记录岩样质量随时间的变化,直至岩样质量保持恒定时为止(通常约需72h)。根据每一时刻岩样质量的变化和油、盐水的密度差,求出该时刻油相的自吸采收率(Rim),井绘制每一岩样的Rim与tD关系曲线。然后分别计算不同tD值所对应的拟毛管压力(Pc,ps)和水饱和度(Sw),并绘制出每一岩样的Pc,ps与Sw关系曲线。根据该曲线的下包面积,求出每一岩样的润湿指数(WR)。实测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测得的润湿指数与使用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岩石 润湿性 定量测定 岩心分析
下载PDF
油藏岩石润湿反转与储层损害 被引量:11
3
作者 鄢捷年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42-350,共9页
本文综述了关于钻井液等外来液体引起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及其机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分析了钻井液及其处理剂、无机离子、pH 值以及温度、压力影响油藏岩石润湿性的原因;着重从润湿性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和采收率的关系论述了钻井液... 本文综述了关于钻井液等外来液体引起油藏岩石润湿性改变及其机理研究方面的成果和进展;分析了钻井液及其处理剂、无机离子、pH 值以及温度、压力影响油藏岩石润湿性的原因;着重从润湿性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和采收率的关系论述了钻井液引起的润湿反转对储层的损害,并总结了防止和克服这种损害的途径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湿性 润湿反转 储层损害 油藏岩石 相对渗透率 采收率 钻井流体
下载PDF
利用瞬态流动电势测试确定油藏的电动特征
4
作者 彭珏(编译) 朱仲义(编译) 王华(审校) 《能源科学进展》 2007年第4期23-28,共6页
电动技术已证明是提供固/液界面电荷(直接)信息的一个非常有用工具。目前,石油产业界对电动技术非常关注,以获得描述生产过程中,井筒或近井(地带)筒区域的油藏物理性质。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方法,即使用流动电势的瞬态测试描述... 电动技术已证明是提供固/液界面电荷(直接)信息的一个非常有用工具。目前,石油产业界对电动技术非常关注,以获得描述生产过程中,井筒或近井(地带)筒区域的油藏物理性质。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方法,即使用流动电势的瞬态测试描述油藏的电动特征。对油藏流体施加一定的压力梯度时,油藏流体开始流动,此时,荷电孔隙壁的部分双电层的移动将导致流动电势的产生。将一个全程计算机控制的高温高压岩心夹持器用于同时对流动电势和瞬态压力变化进行测试。当流动为层流时,瞬态流动电势与流体压力具有相同的时间响应特征。瞬态流动电势数据是提供油藏固/液界面电动电势值的一个有用的定量参量。同时,因为它对油藏岩石性质有重要影响,所以也认为具有重要的电动特性。对于低传导率的液体,如石油,油藏岩石的表面导电性将使流动电势的测量产生误差,使所导出的电动电势也将受到影响。此时,利用包括岩石表面在内的油藏岩石的电导率的确定来对其电动电势进行校正,同时,油藏流体的压缩性也将影响流动电势的测量和电动电势的结果。我们相信,本文的研究将会是描述油藏水力学和电动学特征的一个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电势 油藏流体 电动电势 响应特征 瞬态 测试 石油产业 油藏岩石
下载PDF
用复电阻率评价油藏岩石和流体系统的润湿性
5
作者 A.K.Moss 王雪亮(译) 韩学辉(校) 《测井与射孔》 2005年第3期16-22,共7页
较早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低频交流电阻率能够表征储层岩石和流体系统的润湿性。但是.对不同润湿性岩样在某一频率段的电阻率响应而言,还没有很好地进行研究。已公开的数据是从不同岩性、渗透性和润湿性的储层岩心中得到的,在不同饱... 较早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低频交流电阻率能够表征储层岩石和流体系统的润湿性。但是.对不同润湿性岩样在某一频率段的电阻率响应而言,还没有很好地进行研究。已公开的数据是从不同岩性、渗透性和润湿性的储层岩心中得到的,在不同饱和度和润湿性条件下测量了复电阻率响应。研究组一直致力于考察复电阻率与渗透率、粘土含量之间的关系,在早期的文献中已有介绍。本次研究扩展了研究范围.将润湿性也包含进来。在低频范围(10Hz-10kHz).电阻率测量包含电极极化效应,当频率在10-200kHz范围时,电极极化效应减小,并能测得岩样的总体响应。使用柱状图分析技术.可以找出区分极化效应与总体响应的临界频率(fc)。在静水压力条件下,使用一套多岩样装置对岩样进行了测试。该测试装置使用两电极和四电极配置,在10Hz~1MHz频率范围内,测定岩样在排驱和吸吮周期的电阻率。沿着岩样轴向上的多个电极可对饱和度进行监测以检测整个岩样的饱和度变化。由邻近岩样的Amott—Harvey润湿指数(AHWI)以及在原油中老化前后岩样的Archie饱和度指数的变化评价了岩样的润湿性。由孔隙尺度的流体分布,即润湿性,分析了频散效应。结果表明.作为一种非侵入技术(指不干扰岩石、原油/盐水系统,译者注).复电阻率测量有望在储层润湿性评价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岩石 流体系统 润湿性 复电阻率 岩性 渗透性
下载PDF
非饱和油田白垩渗透特性的试验研究
6
作者 陈宝 崔玉军 +1 位作者 杨林德 叶为民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0-413,共4页
利用改进的常水头压力渗透仪对非饱和油田白垩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轴平移技术来控制基质吸力,据以研究非饱和油田白垩的渗透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田白垩的渗透性与其所承受的应力、渗压梯度和基质吸力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利用改进的常水头压力渗透仪对非饱和油田白垩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中采用轴平移技术来控制基质吸力,据以研究非饱和油田白垩的渗透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田白垩的渗透性与其所承受的应力、渗压梯度和基质吸力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围压的增大,白垩孔隙比和油渗透性都随之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压敏效应;渗压梯度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渗透系数;注水作用使白垩内部含水量提高、基质吸力降低,并使油渗透性降低.上述研究成果为在石油开采工业中探索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技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岩石 白垩 非饱和 渗透性
下载PDF
油藏岩石中油水流动性质与动态接触角的相关性
7
作者 D.N.RAO 《国外油气地质信息》 2005年第3期75-82,共8页
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已确定了了解油藏中流体流动性质的主要步骤。油水相对渗透率或许是岩心驱替实验得到的最普遍的参数,但这些参数只能求助于数学模型中岩石-流体所有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才能描述油藏流动现象。岩石的润湿性是对油藏流... 室内岩心驱替实验已确定了了解油藏中流体流动性质的主要步骤。油水相对渗透率或许是岩心驱替实验得到的最普遍的参数,但这些参数只能求助于数学模型中岩石-流体所有相互作用的研究结果才能描述油藏流动现象。岩石的润湿性是对油藏流体流动机理有强烈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在过去几十年,有大量根据岩心驱替实验推测润湿性的论文。另一方面,传统上认为原油-水-固体体系中观察到的接触角是真实的或通用的度量润湿性的参数。因此,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根据岩心驱替推测的润湿性与接触角之间有联系吗?根据以前的文献似乎不能得出确定性的回答,原因有二个方面:①Craig广义经验方法虽然可以近似比较,尤其是极端情况下润湿的比较,但不能直接推导出表征润湿性的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大小;②常规的接触角测量普遍存在一个再现性问题。在其它文献中报导的双滴双晶板(DDDC)技术,似乎解决了接触角测量中再现性这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将对差别较大的岩石-流体体系用有再现性的DDDC法检测结果与用油藏和贝雷岩心进行的水驱实验得到的对应油水相对渗透率相比较。共比较了10种不同实验结果。其中有8种岩石-流体体系水驱实验结果与接触角测量结果得出的润湿性类似,而其余两种差别明显。对结果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了解释,重点是弄清岩心分析与油藏流体分布和流动机理之间的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岩石 油水流动性质 动态接触角 室内岩心驱替实验 流动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