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现状、问题与方向 被引量:67
1
作者 靳爱仙 周国英 李河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1,共5页
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是我国油茶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果实产量。该文介绍了油茶炭疽病病原、发生规律、影响发病因素、抗病机制以及防治技术等主要研究进展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 植物理学 油茶炭疽病 胶孢炭疽 发生规律 机制 防治
下载PDF
百菌清等3种药剂防治油茶炭疽病药效试验 被引量:28
2
作者 黄新华 《江西林业科技》 2000年第2期18-19,共2页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药剂防治 药效试验 百菌清 百菌通
下载PDF
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其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效 被引量:29
3
作者 信珊珊 祁高富 +7 位作者 朱发银 逯晋忠 李菁菁 王圣英 柳艳军 陈京元 王义勋 赵秀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1-415,共5页
以从水稻根部分离到的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WH1为材料,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对其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了鉴定,并通过平板抑制试验和离体叶片防治试验,研究其发酵液对油茶炭疽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WH1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为脂肽,该... 以从水稻根部分离到的1株解淀粉芽孢杆菌WH1为材料,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对其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进行了鉴定,并通过平板抑制试验和离体叶片防治试验,研究其发酵液对油茶炭疽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WH1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为脂肽,该成分能够使油茶炭疽病菌丝畸形,高稀释倍数的发酵液对离体油茶叶片上的炭疽病仍然有显著的防效。以WH1作为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和田口设计对WH1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使抗菌脂肽产量大幅上升。在3、20、500 L的发酵罐上进行放大,控制溶氧在30%以上,成功的完成250 mL摇瓶到500 L罐的放大。500 L罐上培养48 h后发酵液10倍稀释液在PDA平板上的抑菌率为50.8%,对发酵液进行喷雾干燥后药效存留率为8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淀粉芽孢杆菌 脂肽 油茶炭疽病 抗菌活性 生物农药
下载PDF
油茶炭疽病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及其抑菌谱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宋光桃 周国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5-78,共4页
从土样中分离到109株放线菌,采用对峙培养法、发酵产物活性测定及离体接种试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以油茶炭疽病菌作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F1、F5、F9、F10、F22、F23、F38、F53 8个菌株,其抑菌带... 从土样中分离到109株放线菌,采用对峙培养法、发酵产物活性测定及离体接种试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以油茶炭疽病菌作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F1、F5、F9、F10、F22、F23、F38、F53 8个菌株,其抑菌带宽度在12.5~20.5 mm,占分离到放线菌总数的7.3%,其中F10抑菌效果最强;复筛表明8个菌株对供试的7种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F9、F10对油茶炭疽病菌、油茶根腐病菌抑菌效果明显。菌株发酵产物的抑菌活性测定表明8个菌株的发酵液能完全抑制油茶炭疽病菌的生长,效果明显;发酵滤液抑菌率为5.6%~38.8%,效果不明显,抑菌率超过30.0%的只有F9、F10 2个菌株;发酵灭活液均无抑菌活性。离体接种试验表明F9、F10 2个菌株无伤接种防治效果达80%,而刺伤接种防治效果只有10%~20%,但发病程度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拮抗 放线菌 筛选
下载PDF
12种农药对油茶炭疽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20
5
作者 曹志华 束庆龙 +2 位作者 程义明 胡娟娟 文佳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4-306,共3页
[目的]通过室内试验筛选出可有效防治油茶炭疽病的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的抑菌作用,并得到了12个毒力回归方程及抑制有效中浓度(EC50)。[结果]12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强的为10%苯... [目的]通过室内试验筛选出可有效防治油茶炭疽病的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的抑菌作用,并得到了12个毒力回归方程及抑制有效中浓度(EC50)。[结果]12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强的为10%苯醚甲环唑WG,EC50值为47.8630 mg/L;21%硅唑多菌灵SC、25%咪酰胺EC次之,EC50值分别为97.7232、125.8925 mg/L;100%硫酸铜结晶和70%代森锰锌WP的毒力最差。[结论]10%苯醚甲环唑WG、21%硅唑多菌灵SC以及25%咪酰胺EC均可有效抑制油茶炭疽病菌的生长,可进一步用于田间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油茶炭疽病 毒力测定
原文传递
油茶采前落果原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舒金平 滕莹 +2 位作者 刘剑 张亚波 王浩杰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4,共6页
油茶采前落果是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原因。作者对浙江及江西油茶采前落果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造成落果的原因。结果表明,油茶采前平均落果率为27.37%,病虫害及机械损伤是造成油茶采前落果的主要原因。其中因病虫害造成的落果占90%以... 油茶采前落果是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原因。作者对浙江及江西油茶采前落果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造成落果的原因。结果表明,油茶采前平均落果率为27.37%,病虫害及机械损伤是造成油茶采前落果的主要原因。其中因病虫害造成的落果占90%以上。茶籽象(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e)、环茸毒蛾(Dasychira dudgeoni Swinhoe)及油茶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是造成油茶采前落果的主要病虫。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茶籽象和油茶炭疽病,占全部落果的60%以上。油茶采前落果与油茶品种及种植年限密切相关。霜降籽油茶的落果率高于红花油茶;种植年限长的油茶林落果率高于种植年限短的油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采前落果 虫害 茶籽象 油茶炭疽病
原文传递
油茶炭疽病拮抗真菌的分离与筛选 被引量:17
7
作者 卢丽俐 周国英 +1 位作者 李河 宋光桃 《经济林研究》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为防治油茶炭疽病,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油茶炭疽病叶、病果中分离到病原菌,经柯赫法则验证是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采集油茶健康叶,通过分离筛选,共获得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 为防治油茶炭疽病,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油茶炭疽病叶、病果中分离到病原菌,经柯赫法则验证是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根据其形态特征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采集油茶健康叶,通过分离筛选,共获得对油茶炭疽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真菌3株,编号为C5、S2、H18,它们在PAD平板上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0.7%、60.0%、5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学 油茶炭疽病 原菌 拮抗真菌 筛选
下载PDF
油茶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及其防治措施 被引量:12
8
作者 余美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18期85-86,共2页
在分析油茶炭疽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营林措施,选育抗病品种,清除病原,化学防治等,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发生 规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丁香等29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筛选 被引量:11
9
作者 姚翰文 葛康康 +2 位作者 潘佳亮 刘伟璐 马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5-39,共5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山核桃干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植物提取物,并对2种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得出抑菌效果最优的植物提取物,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提取物处理后的油茶炭疽病菌菌...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9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山核桃干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植物提取物,并对2种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得出抑菌效果最优的植物提取物,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提取物处理后的油茶炭疽病菌菌丝形态变化。结果显示,质量浓度为20 g/L时,丁香和牡丹提取物对2种病原菌抑制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植物提取物,丁香提取物对山核桃干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的抑菌率均为100%,牡丹提取物对山核桃干腐病和油茶炭疽病的抑菌率分别为(93.81±0.51)%和100%;室内毒力试验中,丁香和牡丹提取物对山核桃干腐病的抑菌中浓度值(CE50)分别为2.566和10.268 g/L,对油茶炭疽病的CE50值分别为1.005和10.988 g/L,由它们的抑菌中浓度值可知,相同质量浓度时,丁香对2种病原菌抑菌效果更好;显微镜观察发现,丁香提取物处理后油茶炭疽病菌菌丝出现菌丝隔的数目增多,细胞内原生质体减少,液泡增多等形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农药 植物提取物 丁香 山核桃千腐 油茶炭疽病 抑菌活性 室内毒力
下载PDF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Y13菌剂研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游嘉 周国英 +1 位作者 刘君昂 李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134,共4页
以1株能在油茶植株体内内生定殖、对油茶炭疽病防病效果好的枯草芽孢杆菌Y13为研究对象,研制该生防菌的水剂及可湿性粉剂,测定其在林间对油茶炭疽病的防病效果。结果表明:水剂存放6个月Y13存活率达72.7%;可湿性粉剂通过6种载体的货架期... 以1株能在油茶植株体内内生定殖、对油茶炭疽病防病效果好的枯草芽孢杆菌Y13为研究对象,研制该生防菌的水剂及可湿性粉剂,测定其在林间对油茶炭疽病的防病效果。结果表明:水剂存放6个月Y13存活率达72.7%;可湿性粉剂通过6种载体的货架期比较,筛选得到4种良好载体,分别是锯木屑、高岭土、碳酸钙和硅藻土,4种载体的菌剂存放6个月Y13存活率为50%以上。Y13菌剂在林间应用,防治油茶炭疽病效果较好,防效达70%以上,与对照药剂百菌清的防治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拮抗细菌 枯草芽孢杆菌 菌剂 效果
下载PDF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被引量:10
11
作者 罗桂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16期202-203,208,共3页
本文介绍了油茶炭疽病的危害症状及发病规律,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有:选育抗病良种、实行种苗检疫、清除林间病源、加强抚育管理、药剂防治等。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规律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油茶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9
12
作者 尹华庆 王建田 刘敏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70-72,75,共4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了油茶炭疽病病原菌YCTJ,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0 g/L氟硅唑乳油等10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经鉴定,证实引起油...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了油茶炭疽病病原菌YCTJ,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以及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00 g/L氟硅唑乳油等10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经鉴定,证实引起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供试的10种杀菌剂中,400 g/L氟硅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这5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在98.41%~100%之间,可以作为油茶炭疽病田间防治的备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原菌 分子鉴定 药剂筛选
下载PDF
2株拮抗生防菌对油茶炭疽病多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防效 被引量:9
13
作者 徐睿 刘闯 +2 位作者 张潇月 周国英 刘君昂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34,共8页
【目的】精准防治油茶炭疽病,为开发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菌剂,获取更加高效、安全的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L13、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subsp.Globisporus F1... 【目的】精准防治油茶炭疽病,为开发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菌剂,获取更加高效、安全的油茶炭疽病生物防治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L13、球孢链霉菌球孢亚种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subsp.Globisporus F10为供试拮抗菌,研究其发酵滤液对5种油茶炭疽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哈锐炭疽菌C.horii)生长的影响,测定其发酵滤液对优势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的效价,并在离体叶片上对油茶炭疽病进行防效研究。【结果】YL13发酵滤液对5种炭疽菌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胶孢炭疽菌、暹罗炭疽菌、果生炭疽菌、哈锐炭疽菌、山茶炭疽菌,F10发酵滤液对5种炭疽菌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胶孢炭疽菌、果生炭疽菌、哈锐炭疽菌、暹罗炭疽菌、山茶炭疽菌。2种发酵滤液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效果均为最佳,抑制率分别为83.46%、62.20%,对山茶炭疽菌的抑制率均为最低,分别为49.15%、30.99%。YL13发酵滤液对胶孢炭疽菌和果生炭疽菌的效价分别约为100、400倍,F10发酵滤液对胶孢炭疽菌、果生炭疽菌的效价均为40倍。当2种拮抗菌的发酵滤液稀释到一定浓度后,抑菌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YL13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降低速率远超过F10。在离体叶片上拮抗菌株对油茶炭疽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接种YL13菌株2 d后再接种病原菌的预防效果最佳,达到了60%,F10对油茶炭疽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是拮抗菌与病原菌相隔1 d接种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均达到了70%。【结论】2株生防菌对不同油茶炭疽病菌的拮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离体叶片上,2种生防菌对油茶炭疽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用于生物防治药剂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拮抗菌 抑菌活性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拮抗细菌诱导油茶植株抗炭疽病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国英 陈彧 +3 位作者 刘君昂 董晓娜 宋光桃 苟志辉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共3页
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14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13,PX发酵液及其去菌液诱导油茶植株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性。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及其去菌液诱导处理油茶叶片,都能诱导其... 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14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Y13,PX发酵液及其去菌液诱导油茶植株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抗性。结果表明,3株拮抗菌及其去菌液诱导处理油茶叶片,都能诱导其产生对炭疽病的系统抗性;以枯草芽孢杆菌Y13及其去菌液的诱导效果最大,分别达到70.7%和68.4%。不同浓度拮抗菌诱导效果有显著差异。在一定范围内,诱导效果随菌浓度增加而增强,当菌浓度达108cfu/mL时,诱抗效果最大。Y13发酵液处理3 d就已产生诱导效果,5 d诱导效果最强,可持续20 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细菌 诱导抗性 油茶炭疽病 枯草芽孢杆菌
下载PDF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炭疽病侵染后油茶叶片叶绿素含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伍南 刘君昂 +2 位作者 周国英 闫瑞坤 张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21-1224,共4页
分析炭疽病侵染后油茶冠层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探索建立病害胁迫下油茶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预测模型。通过实地调查病情指数,获取不同病害程度的油茶冠层叶片光谱数据及其叶绿素含量,并对光谱数据进行了一阶微分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 分析炭疽病侵染后油茶冠层的可见-近红外光谱特征,探索建立病害胁迫下油茶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预测模型。通过实地调查病情指数,获取不同病害程度的油茶冠层叶片光谱数据及其叶绿素含量,并对光谱数据进行了一阶微分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合的预处理,再通过光谱数据重采样,提取敏感波段建立了叶绿素含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病情的加重,油茶冠层光谱可见光区域的反射峰和吸收谷逐渐消失;红光到近红外陡峭的红边被逐渐拉平;在近红外区域,健康油茶的光谱反射率明显大于感病油茶的光谱反射率。(2)微分光谱484~512,533~565,586~606和672~724nm四个波段是叶绿素吸收和反射的敏感波段。(3)以敏感波段为输入变量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其计算出的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92 1和0.045 8。因此,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预测炭疽病侵染后油茶叶片叶绿素含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可见-近红外光谱 BP神经网络 叶绿素 预测
下载PDF
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朱丹雪 周国英 +2 位作者 徐建平 刘君昂 李河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6-374,共9页
研究了10个不同地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菌株群体遗传结构。145个病菌样品ITS序列可推导出13种单倍体型(haplotype),其中,Haplotype 5为优势单倍型,有127个菌株。湖北随州地理种群与其他种群遗传分化极大,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4... 研究了10个不同地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菌株群体遗传结构。145个病菌样品ITS序列可推导出13种单倍体型(haplotype),其中,Haplotype 5为优势单倍型,有127个菌株。湖北随州地理种群与其他种群遗传分化极大,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14685–0.40385。AMOVA分析显示,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分别占总变异的13%和87%;Mantel测试显示地理距离与遗传分化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该菌经历过种群扩张,群体间存在有效基因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 ITS-5.8S序列 种群遗传结构
原文传递
油茶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一)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国英 《林业与生态》 2023年第1期36-38,共3页
油茶炭疽病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的大面积油茶栽培区,以及河南、陕西南部地区发生普遍,引起严重的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各省(区)油茶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可达40%~80%。在典型林分,病... 油茶炭疽病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的大面积油茶栽培区,以及河南、陕西南部地区发生普遍,引起严重的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各省(区)油茶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可达40%~80%。在典型林分,病落蕾占落蕾总数的26%~45%。由于落果、落蕾,对当年产量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长江流域以南 落蕾 绿色防控技术 油茶栽培 典型林分 油茶
下载PDF
3种酚类物质对油茶炭疽病病菌的抑菌机制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婷 李仟仟 +3 位作者 史红安 吴梅风 张志林 王立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3期106-109,共4页
为明确酚类物质对油茶炭疽病的多重作用方式及活性机制,从香芹酚、丁香酚、异丁香酚对油茶炭疽菌菌丝的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油茶炭疽菌菌丝畸变,粗细不均,分支增多,局部膨大;油茶炭... 为明确酚类物质对油茶炭疽病的多重作用方式及活性机制,从香芹酚、丁香酚、异丁香酚对油茶炭疽菌菌丝的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油茶炭疽菌菌丝畸变,粗细不均,分支增多,局部膨大;油茶炭疽菌菌丝处理液的电导率随处理时间和酚类化合物浓度增加而増大;香芹酚、丁香酚、异丁香酚在浓度为400μg/mL时,处理12 h后病原菌菌丝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为7. 55、7. 69、8. 01 mg/g,还原糖含量分别为4. 95、6. 18、5. 71 mg/g。试验结果为将香芹酚、丁香酚、异丁香酚开发成天然杀菌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类物质 油茶炭疽病 抑菌机理 通透性 可溶性蛋白 还原糖
下载PDF
利用高光谱微分指数反演油茶炭疽病病情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伍南 刘君昂 +1 位作者 周国英 闫瑞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77-781,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油茶炭疽病病情指数,并使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手持式野外光谱辐射仪测定相应的油茶冠层光谱反射率,然后将光谱数据进行一阶微分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合的预处理,经相关分析,选取与病情指数极显著相关的微分指数,采用单变量线... 通过实地调查油茶炭疽病病情指数,并使用美国ASD公司生产的手持式野外光谱辐射仪测定相应的油茶冠层光谱反射率,然后将光谱数据进行一阶微分与滑动平均滤波相结合的预处理,经相关分析,选取与病情指数极显著相关的微分指数,采用单变量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方法,选取部分样本建立油茶炭疽病病情指数的反演模型,并利用其余样本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大,油茶冠层光谱的一阶微分值在可见光区域的反射峰和吸收谷逐渐消失,红边斜率逐渐减小;病情指数与冠层光谱一阶微分值在480~513 nm、526~569 nm、583~607 nm和669~727 nm 4个波段达到极显著相关;以SDr′为自变量的对数模型反演病情指数的精度最高,其计算出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r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69和0.067,预测精度较高。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高光谱微分指数反演油茶炭疽病病情指数是可行的,并为油茶林的健康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微分指数 油茶炭疽病 情指数 反演模型
下载PDF
油茶炭疽病拮抗细菌Y13主要抑菌物质分离纯化及作用方式 被引量:7
20
作者 孟庆敏 周国英 +3 位作者 刘君昂 左杰 董文统 王瑞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42,共7页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Y13是一株对油茶炭疽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为了确定其抑菌物质的成分组成及其对油荼炭疽病菌的作用方式,本文通过乙醇沉淀、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及LC-MS对抑菌物质进行分离鉴定.一共分离纯化出1... 油茶内生拮抗细菌Y13是一株对油茶炭疽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枯草芽胞杆菌.为了确定其抑菌物质的成分组成及其对油荼炭疽病菌的作用方式,本文通过乙醇沉淀、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及LC-MS对抑菌物质进行分离鉴定.一共分离纯化出16个活性组分,保留时间在10.5~26.0 min的8个组分对于油茶炭疽病菌产生明显的抑菌圈,其中保留时间为11.0 min处的色谱峰抑菌效果最强,经质谱初步鉴定确定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1 042.56 u;保留时间在27.5~39.5 min的8个组分导致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丝颜色加深,其中以保留时间37.5 min处的色谱峰效果最为明显,质谱鉴定该化合物的分子量为1 480.85 u.显微观察发现它们通过导致菌丝断裂、畸形、原生质凝集的方式抑制菌丝生长;通过使孢子畸形、膨大、消融而抑制孢子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炭疽病 拮抗细菌 抑菌物质 分离纯化 作用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