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7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242
1
作者 杜栩 郑洪印 焦秀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37-148,共12页
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高压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超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30%左右,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 随着油气勘探活动的不断加深,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异常高压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发现超压盆地180多个,其中160多个为富含油气盆地。异常高压油气田约占全球油气田30%左右,因此,对异常压力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异常地层压力的概念、特征及分类;详细论述了异常压力的成因,即烃类生成作用、欠压实作用、液态烃类的裂解作用、粘土矿物的后生成岩作用、构造作用、温度变化等;系统阐述了世界典型含油气盆地的超压形成机制、超压体系中油气初次运移机理以及超压与油气分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五种超压油气藏成藏模式,即:(1)位于超压体系中的低渗超压油气藏;(2)位于超压层系中,以礁灰岩(或浊积砂岩)为储层的高压油气藏;(3)位于超压带上倾方向,以退覆三角洲平原和分流河道砂岩为储层的常压或过渡带超压油气藏;(4)位于超压带上、下部的超压油气藏;(5)位于远离超压体系的泄压区常压油气藏,本文对指导、加深新老油气区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压力 油气 分布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深水区——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 被引量:266
2
作者 张功成 米立军 +3 位作者 吴时国 陶维祥 何仕斌 吕建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21,共7页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4大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多个新生代盆地。在深水区(水深大于300m)裂谷期(古近纪)伸展断裂活动强烈,形成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凹陷中沉积了厚度为3 000-6 000m的古近系;热沉降期(早—中中新世)发生了区域性拗陷作用,形成了隆坳相间格局,沉积厚度小于2 000m;新构造期(晚中新世—第四纪)沉降幅度加大,并沉积了巨厚的地层,断裂活动东强西弱。上述3期构造演化均形成了沉积厚度很大的叠加伸展盆地。深水区生烃凹陷是裂谷期的断陷,已经证实的主力烃源岩是渐新统下部中深湖相泥岩、海陆过渡相泥岩、海相泥岩与煤系地层,可能的烃源岩是始新统中深湖相泥岩,潜在的烃源岩是渐新统上部和中新统海相泥岩,生、排烃产物主要是天然气。深水区至少有3套储层,即渐新统海陆过渡相砂岩、新近系海相砂岩及生物礁、始新统陆相砂岩。盖层发育广泛,区域性盖层是新近系海相泥岩和渐新统泥岩。圈闭数量较多,其类型主要有披覆背斜、断层圈闭和深水扇体等。油气运移方式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变化很大,受新构造期断裂活动控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以侧向运移为主;白云凹陷早期以侧向运移为主,晚期以垂向运移或断坡-断坪运移为主。深水区成藏单元有凸起、凹中次凸、断裂带和深水扇等。深水区油气勘探的策略是优先勘探凹陷内部及其周边正向构造上的构造圈闭,然后逐渐向凹陷内的非构造圈闭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深水区 构造演化 生烃凹陷 烃源岩 储层 油气运移 勘探领域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 被引量:188
3
作者 张照录 王华 杨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3-135,共3页
输导体系是泛指某一含油气系统中所有的运移通道及相关围岩的总和。根据油气运移主干道的不同 ,输导体系可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型等 4种类型。在某一系统中 ,输导体系并非为单一类型 ,而是多种类型的组合。输导体系与... 输导体系是泛指某一含油气系统中所有的运移通道及相关围岩的总和。根据油气运移主干道的不同 ,输导体系可分为断层型、输导层型、裂隙型及不整合型等 4种类型。在某一系统中 ,输导体系并非为单一类型 ,而是多种类型的组合。输导体系与油气聚集相辅相成 ,含油气系统的输导体系不同则油气运聚的方式各异 ,反过来油气的不同运聚方式又可以改造甚至形成新的输导体系。由于输导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时空性和复杂性 ,所以在研究输导体系时 ,应综合研究其三维空间形态及以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其输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系统 输导体系 主干道 类型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油气运移输导系统及其对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156
4
作者 付广 薛永超 付晓飞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4-26,共3页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输导系统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三种主要构成要素。据此提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在地下运移的简单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断... 通过油气在地下岩石中运移输导系统类型的分析,指出孔隙、裂缝和孔隙-裂缝组合是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的三种主要构成要素。据此提出连通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在地下运移的简单输导系统,砂体-不整合面、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为油气在地下运移的复合输导系统,它们为油气运移提供了立体网络通道。油气运移输导系统类型控制着油气的成藏模式。连通砂体输导系统可控制底层超覆、岩性尖灭、断层遮挡油气藏的形成;不整合面、砂体-不整合面、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基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砂体-断层、砂体-不整合面-断层组成的输导系统可控制断块、背斜、构造-岩性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面 砂体 断层 油气运移 岩性油气 风化壳 背斜 输导系统 成藏 断块
下载PDF
基本地震属性在沉积环境解释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66
5
作者 Ling Yun, BGP, CNPC, Zhuozhou City, Hebei Province, 072751,China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2-653,共12页
地震属性在碳氢检测、储层参数预测和层序地层解释中已有广泛的应用,但将地震属性用于沉积环境解释却不多见。本文的目的旨在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种类繁多的地震属性中,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和相干数据体、波形聚类可以定... 地震属性在碳氢检测、储层参数预测和层序地层解释中已有广泛的应用,但将地震属性用于沉积环境解释却不多见。本文的目的旨在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种类繁多的地震属性中,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瞬时相位和相干数据体、波形聚类可以定义为基本地震属性,其他地震属性均与这5种基本地震属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这5种基本属性均能反映某种沉积现象:瞬时振幅可以反映地层的波阻抗(速度及密度)和孔隙流体的差异;瞬时相位可以刻画岩性变化的边界和一些异常体的边界;相干数据体可以反映地质体的空间变化;波形聚类可以反映地质体的空间相似程度。为了提高采用基本地震属性解释沉积环境的可信度,用宽方位角观测是十分有益的。采用相对保持振幅与高分辨率处理是必要的条件,在解释中如何合理选择参考标准层进行井信息标定也是成功的重要保证。选择参考标准层的条件是:①该层在研究区具有相同的沉积环境;②该层和目的层间必须在一个沉积旋回内,或处在一个地震波周期内。研究表明,采用上述方法提取的地震属性可以获得地震分辨率小于1/4波长的沉积环境信息,就是说,此法可以用于沉积微相的解释和预测,为寻找有利储集相带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属性 沉积环境 油气运移 碳氢检测 储层参数
下载PDF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被引量:133
6
作者 赵忠新 王华 +3 位作者 郭齐军 甘华军 韩晋阳 田晓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27-532,536,共7页
该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孔渗性的作用、断层的作用、天然裂缝的作用、不整合面... 该文从输导体系的分类、输导性能研究入手,将油气运移方式分为直接运移和间接运移方式,并进一步对间接运移方式进行了分类。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及其影响要素(孔渗性的作用、断层的作用、天然裂缝的作用、不整合面的影响和作用)也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也进行了探讨。在宏观时间尺度内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是幕式变化的,在微观时间尺度内各种不同的输导体系则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异的特点。在同一个含油气系统中,各种类型的输导体系必须在时空上相匹配,才有可能形成具经济价值的油气聚集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体系 类型 输导性能 演化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被引量:137
7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柳广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57,共5页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图8参13(吴孔友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系 不整合面 油气运聚 特征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 被引量:120
8
作者 华保钦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7-85,共9页
本文从中国含油气盆地中断层发育区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以莫尔国及岩石破裂包络线理论深入探讨了不同条件下造成岩石破裂的机理,指出构造应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之一,地震泵在断裂发育区是油气沿断层作垂向运移的重... 本文从中国含油气盆地中断层发育区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以莫尔国及岩石破裂包络线理论深入探讨了不同条件下造成岩石破裂的机理,指出构造应力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之一,地震泵在断裂发育区是油气沿断层作垂向运移的重要作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构造应力场 地震泵 油气
下载PDF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配置关系 被引量:105
9
作者 张卫海 查明 曲江秀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8-120,共3页
将输导体系划分为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大类、8种类型,指出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决定油气藏的重要因素;着重阐明了输导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关系,认为这些配置关系是影响输导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提出... 将输导体系划分为储集层输导体系、断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3大类、8种类型,指出输导体系的时空配置关系是决定油气藏的重要因素;着重阐明了输导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关系,认为这些配置关系是影响输导体系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运移级次性的概念,讨论了划分运移级次对油气运移研究的意义,指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邻近玛湖以储集层输导体系和不整合输导体系为主,边缘地区以断层输导体系为主。浅层油气成藏期主要取决于断层的活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输导体系 体系类型 配置关系 油气 运移级次性 油气运移 储集层输导体系 不整合输导体系 体系复合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 被引量:121
10
作者 迟元林 萧德铭 殷进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1-377,共7页
三肇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部,是一个继承性深断陷 坳陷区。在上部坳陷中沉积了一套“上泥下砂”的地层。巨厚泥岩段底部的青山口组一段黑色泥岩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在嫩江期(Campanian)末期进入生油门限,明水期(Maastrichtian)末期 早... 三肇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部,是一个继承性深断陷 坳陷区。在上部坳陷中沉积了一套“上泥下砂”的地层。巨厚泥岩段底部的青山口组一段黑色泥岩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在嫩江期(Campanian)末期进入生油门限,明水期(Maastrichtian)末期 早第三纪晚期(Chattian)达到生烃、排烃高峰。在上覆大段泥岩封闭作用下,青一段地层形成超压,迫使油气向下排泄到下伏的扶扬油层储层。同时期,大量断开青—段生油岩和扶扬油层储层的T_2层断层复活开启,成为青一段油气向下运移的良好通道。扶扬油层沉积时期,南北物源水系多条分流河道的迁移交汇和多期河道的纵向错叠,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纵向错叠、平面连片的低水位体系域砂体堆叠格局,为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提供了丰富的储集空间。嫩江期(Campanian)末期—早第三纪末期(Chattian)盆地发生反转,三肇地区周边褶皱隆起,使之成为一个低缓的三角形凹陷。青一段泥岩大量生烃、排烃和超压高峰的形成与断层复活开启同步发展,促使青一段油气向下部扶扬油层储层大量运移,构成了区内特殊的“注入式”油气运移成藏模式,在三肇凹陷内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成藏机理 地层超压 松辽盆地 注入式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0
11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2 位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罗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10%,但却运输了油气的绝大部分;输导层物性的差异、盖层沉降中心的偏移、流体动力、断层倾角及断层面几何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优势通道是上述5种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优势通道是大部分油气运移的实际路径,其研究对追踪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圈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下载PDF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天然气的成因及运移 被引量:105
12
作者 陈安定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0,共10页
根据实验和实际资料提出了“以乙烷碳同位素为主区分生气母质,以甲烷碳同位素为主研究侧向─扩散性运移”的指标使用原则。总结出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腐泥碳酸盐来源气具乙烷碳同位素相对偏负─乙烷等重烃含量低─硫化氢高的组合... 根据实验和实际资料提出了“以乙烷碳同位素为主区分生气母质,以甲烷碳同位素为主研究侧向─扩散性运移”的指标使用原则。总结出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腐泥碳酸盐来源气具乙烷碳同位素相对偏负─乙烷等重烃含量低─硫化氢高的组合特征,石炭-二叠系煤系来源气呈相反组合。在定性判别和定量计算基础上,指出该气出奥陶系储集气是以奥陶系来源为主、兼有石炭系供给的二无混合气。奥陶系储层的石炭系源气主要分布在气田东部,与奥陶系顶古侵蚀沟关系密切。利用甲烷碳同位素资料将盆地中东部奥陶系天然气划分出四个运移场。同时讨论了古地貌、占岩溶、今构造面貌等对气源展布和天然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油气运移 气藏 奥陶纪
下载PDF
包裹体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与问题讨论 被引量:93
13
作者 少波 顾家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26-331,342,共7页
包裹体在石油地质领域主要应用于确定成岩和成藏作用的时间与温度,推断油气运移、构造运动及古热流历史。其应用前提是流体包裹体是在均一体系中形成的,形成后保持封闭和等容体系。由于包裹体具有成分复杂、形态各异的特性,所以后期... 包裹体在石油地质领域主要应用于确定成岩和成藏作用的时间与温度,推断油气运移、构造运动及古热流历史。其应用前提是流体包裹体是在均一体系中形成的,形成后保持封闭和等容体系。由于包裹体具有成分复杂、形态各异的特性,所以后期易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产生塑性变形或爆裂,导致所测均一温度值失真。因此,在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时,必须分析包裹体形成后的变化及成藏、成岩作用对它的影响,进行均一温度校正。将包裹体中烃的等容线的起点定在现今油藏油的泡点曲线上,而等容线的另一点由包裹体的爆裂温度和矿物所承受的包裹体内压力来确定,油气包裹体的等容线与盐水包裹体等容线的交点的温度和压力即为其捕获时的温度和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裹体 石油地质 油气运移 成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喜山期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95
14
作者 邸领军 张东阳 王宏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5-37,共3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引发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是地质演化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地质事件 ,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侧向水平挤压作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宏观上表现出大面积隆升、侵蚀强烈、周边强烈下沉和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特点 ,...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引发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是地质演化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地质事件 ,受青藏高原隆升产生的侧向水平挤压作用的影响 ,鄂尔多斯盆地宏观上表现出大面积隆升、侵蚀强烈、周边强烈下沉和地震活动十分活跃的特点 ,它的活动不仅影响盆地、山川、地貌的发生、发展 ,而且还影响着古老断裂的重新活动。对盆地新构造活动形成的断裂系统以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等诸多现象的观察研究及对新构造活动与油气成藏的相关作用的研究表明 ,微裂隙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一性是造成鄂尔多斯盆地致密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运用“地震泵”机理对盆地中的油气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喜马拉雅运动 构造运动 地震 地震泵机理 微裂隙 非均质性 油气运移
下载PDF
断裂构造的分形研究及其地质应用 被引量:91
15
作者 谢焱石 谭凯旋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2002年第1期71-77,共7页
文章详细总结了断裂构造分形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可以定量描述断裂分布的复杂性和构造演化的成熟度 ,它是断层数量、规模、发育程度、组合方式及动力学的综合体现。断裂的分形结构特征与流体流动、... 文章详细总结了断裂构造分形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可以定量描述断裂分布的复杂性和构造演化的成熟度 ,它是断层数量、规模、发育程度、组合方式及动力学的综合体现。断裂的分形结构特征与流体流动、油气运移成藏和矿床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断裂的分维值越高 ,断裂连通性越好 ,越有利于流体流动汇聚和矿床的形成。此外 ,还可以从活动断裂的分形分析来研究断层的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进行地震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分维 地质应用 断裂构造 流体流动 活动性 油气运移 构造变形
下载PDF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被引量:75
16
作者 龚再升 杨甲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99年第4期235-239,共5页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下载PDF
“源控论”适用范围量化分析 被引量:90
17
作者 胡朝元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3,7,共4页
文章对全世界200个盆地、凹陷与成油系统的油气运移距离进行了研究,同时作了油气运移距离半定量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地区均具“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只有10%~20%的地区的运移距离大于70km。“源控论”的核心是油气运移距离较短,由... 文章对全世界200个盆地、凹陷与成油系统的油气运移距离进行了研究,同时作了油气运移距离半定量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大部分地区均具“短距离运移”的特点,只有10%~20%的地区的运移距离大于70km。“源控论”的核心是油气运移距离较短,由此认为,“源控论”有广泛的适用性①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适用,已由松辽盆地到中国东部、中国西部及近海地区的勘探实践,逐步得到验证;②资料证明在国外的多数地区也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控论 油气运移 距离 适用度 油气藏形成 中国 世界 适用性 量化分析 部分地区
下载PDF
油气运移研究的有效途径 被引量:72
18
作者 陈荷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26-131,共6页
油气运移综合研究系统,是以晚期运移现代观点为指导,深入的地质研究为基础,流体压力孕育史及势演化史的恢复为核心,服务于含油气盆地远景动态评价为目的。实践证明该系统比静态评价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油气运移研究的一个非常有... 油气运移综合研究系统,是以晚期运移现代观点为指导,深入的地质研究为基础,流体压力孕育史及势演化史的恢复为核心,服务于含油气盆地远景动态评价为目的。实践证明该系统比静态评价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油气运移研究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数值模拟 流体压力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断面活动特征及其对油气的封闭作用 被引量:68
19
作者 鲁兵 陈章明 +2 位作者 关德范 石宝珩 刘德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38,共6页
基于断裂的理论分析,通过模拟实验确认了断层倾角随岩性变化的规律;根据此规律和断层两盘岩层的位移特点,提出了“断层主滑面”的概念,并应用它对不同性质、不同剖面形态以及不同组合型式的断层在活动时期的封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 基于断裂的理论分析,通过模拟实验确认了断层倾角随岩性变化的规律;根据此规律和断层两盘岩层的位移特点,提出了“断层主滑面”的概念,并应用它对不同性质、不同剖面形态以及不同组合型式的断层在活动时期的封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许多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断裂 模拟试验 主滑面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 被引量:78
20
作者 王铁冠 李素梅 +3 位作者 张爱云 朱雷 李伯虎 周永炳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83-86,共4页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 利用咔唑类非烃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 ,探讨了松辽盆地新站油田油藏可能的油源和成藏模式。对其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并不显著 ,新站油田原油具有原地与近源性 ,由此推测邻近的齐家—古龙凹陷为其主要的生油灶。根据对吡咯类化合物的分析 ,判断出油气注入点在大安北鼻状构造两条主要断裂间的隆起高部位 ,即英 411及大415一带。油气主要通过断层作垂向运移及侧向扩散聚集。油气的运移、聚集受构造控制 ,首先聚集于构造的高部位 (即北端 ) ,而后作侧向分配。该过程受断裂构造控制 ,两条主要断裂间的油气再次侧向运移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吡咯类化合物 分馏 原油 含氮化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