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大中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 被引量:143
1
作者 宋文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3-26,105-106,共16页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是受基底隆起控制的具有一定继承性的隆起,经历了多期同沉积隆起兼剥蚀隆起,最终定型于前二叠纪,因此称之为前二叠纪古隆起更为确切。在二叠纪之后的古构造演化中,下古生界古构造轴线向东南偏移,形成了...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是受基底隆起控制的具有一定继承性的隆起,经历了多期同沉积隆起兼剥蚀隆起,最终定型于前二叠纪,因此称之为前二叠纪古隆起更为确切。在二叠纪之后的古构造演化中,下古生界古构造轴线向东南偏移,形成了现今老龙坝-威远-龙女寺的中央隆起。这个巨大的隆起控制着下右生界及震旦系的天然气聚集,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其中以隆起带上的大型构造、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及华銮山构造带等为重点勘探目标。气藏类型较多。该隆起带已获震旦系灯影组气田、含气构造、含气区块各1个,奥陶系古风化壳气井1口,获得了较丰富的气储量。尽管该区存在着隆起带目的层埋藏较深、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构造较平缓等不利因素,但研究认为,只要选择好重点区块或目标,坚持勘探,加强科研,将获得更为丰富的天然气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古构造 基底隆起 继承构造 形成 油气藏分布 评价 勘探方针
下载PDF
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4
2
作者 刘震 戴立昌 +3 位作者 赵阳 许晓明 张善文 蔡进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共15页
济阳坳陷发育两类复式温—压系统,即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主要生烃凹陷同一层段的温—压系统平面分区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变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促使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富集在中浅层,低压型复式温—压系... 济阳坳陷发育两类复式温—压系统,即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主要生烃凹陷同一层段的温—压系统平面分区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的变化: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促使与断层有关的油气藏富集在中浅层,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造成与断裂有关的油气藏可以发育在相对深层;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可以产生长距离运移,而低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只能发生短距离运移。温—压系统控制油气藏分布,油气藏分布在相对低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分布 济阳坳陷 生烃 低能 高压 浅层 凹陷 运移 地温 控制作用
下载PDF
夏口断层封闭性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模式 被引量:37
3
作者 高先志 杜玉民 张宝收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6-78,共3页
惠民凹陷西部的临南洼陷是该凹陷的主要生烃中心 ,其南侧的夏口断层的封闭性控制了临南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藏分布。影响夏口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是其活动性、断面特征和断移地层的泥地比 ,通过夏口断层的断面形态成图和断层泥涂... 惠民凹陷西部的临南洼陷是该凹陷的主要生烃中心 ,其南侧的夏口断层的封闭性控制了临南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藏分布。影响夏口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是其活动性、断面特征和断移地层的泥地比 ,通过夏口断层的断面形态成图和断层泥涂抹系数计算 ,定量评价其封闭能力 ,认为其东段、西段封闭性好于中段 ,东段封闭性又好于西段。据此认为 ,位于该断层西段的临南油田油气藏的形成有赖于断面阻隔了油气继续向临南斜坡运移 ,而位于该断层中段的曲堤油田的形成是因为断面不封闭 ,成为来自临南洼陷的油气运移至断层上盘断块圈闭成藏的输导通道。图 4表 3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油气藏分布 断层封闭性 惠民凹陷 夏口断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凝析气藏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36
4
作者 梁狄刚 顾乔元 皮学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9,共5页
塔北隆起凝析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探明储量占全盆地的70%以上。天然气中凝析油含量高。凝析气藏在成因上分海相和陆相两类,各有自己的分布规律。塔北隆起被轮台断隆顶部“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个海、陆相凝析油气系统。陆相中新... 塔北隆起凝析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探明储量占全盆地的70%以上。天然气中凝析油含量高。凝析气藏在成因上分海相和陆相两类,各有自己的分布规律。塔北隆起被轮台断隆顶部“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个海、陆相凝析油气系统。陆相中新生界凝析气藏的分布受两组南掉正断层控制;海相凝析气藏的分布受寒武、奥陶系断垒潜山及其上的中生界披覆背斜、断背斜控制。两类凝析气藏都属“下生上储”式“次生”油气藏,气源断层的存在至关重要。沿断裂带寻找凝析气藏是一个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分布 凝析气 盆地 储量
下载PDF
特提斯域的演化和油气分布 被引量:32
5
作者 甘克文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3期21-29,共9页
特提斯域可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带。①北带介于原始特提斯缝合带至古特提斯缝合带之间,它是劳亚大陆在古生代时的拼合增生部分;②中带介于古特提斯缝合带和新特提斯缝合带之间,它是中生代时海槽洋盆与大陆碎块或海台交替并最终拼合的地... 特提斯域可划分为北、中、南三个带。①北带介于原始特提斯缝合带至古特提斯缝合带之间,它是劳亚大陆在古生代时的拼合增生部分;②中带介于古特提斯缝合带和新特提斯缝合带之间,它是中生代时海槽洋盆与大陆碎块或海台交替并最终拼合的地带,现今则构成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系;③南带则是新特提斯发育过程中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大陆架区。认为中带是严格意义上的特提斯域,北带和南带则可分别视为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的大陆架被海侵的部分。将特提斯域在东半球的部分自西向东划分为欧洲—北非段、西亚段、中亚段和东南亚段四段。各带和各段的油气分布差别极大。所谓特提斯域油气特别丰富的说法是有条件的,其主要依据是南带中东油区占有世界1/3以上的油气探明储量,而一旦将中东和北非划归为南方的冈瓦纳域,则上述说法无法成立。如果再将北带的年轻地台区划归北方的劳亚大陆域,那么,剩下来的严格意义上的特提斯域则反而为一条贫油气带。中国地处劳亚、冈瓦纳、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交汇处,地质演化相当复杂,不能以“特提斯域油气丰富”的笼统概念来评价我国的含油气潜力。各地质单元的盆地保持特性如何,特别是第三纪以来是否仍为盆地,才是对油气聚集的潜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中海 构造体系 油气藏分布 油气聚集带 远景评价 地质理论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30
6
作者 马立桥 董庸 +3 位作者 屠小龙 孙凤霞 夏九峰 杨兰英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共7页
对南方海相构造-层序-油气系统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方海相地层发育5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和多套局域性烃源岩(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不均一性决定了南方下古生界以天然气勘探为主,上古生界... 对南方海相构造-层序-油气系统的综合研究表明,南方海相地层发育5套区域性主力烃源岩和多套局域性烃源岩(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不均一性决定了南方下古生界以天然气勘探为主,上古生界为油气勘探兼顾。印支及其以后的改造运动对南方海相及中新生代盆地的含油气性控制起到主要作用,叠合盆地中、晚期形成的油气系统最具勘探潜力。原生及次生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生烃有利相带和古隆起、古斜坡的控制。环扬子陆块叠合盆地群、苏北—南黄海南部盆地以及江南隆起北缘冲断推覆体下海相地层保存区将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海相 叠合盆地 烃源岩 油气系统 油气藏分布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冀中坳陷潜山内幕油气藏类型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29
7
作者 赵贤正 吴兆徽 +1 位作者 闫宝义 周从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共3页
随着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勘探的深入,较隐蔽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从整个冀中坳陷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潜山构造演化和内幕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将坳陷内发育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分为4类:断阶-断块型潜山内幕油气藏、断脊-断块型... 随着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勘探的深入,较隐蔽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已成为研究的重点。从整个冀中坳陷的宏观角度出发,分析潜山构造演化和内幕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将坳陷内发育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分为4类:断阶-断块型潜山内幕油气藏、断脊-断块型潜山内幕油气藏、残丘-断块型潜山内幕油气藏和残丘型潜山内幕油气藏,其中断阶-断块型和断脊-断块型潜山内幕油气藏的潜力较大。不同类型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分布在不同的二级构造带上,此外,它们还具有近源分布和差异聚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潜山内幕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分布
下载PDF
济阳坳陷泥质岩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勇 钟建华 +1 位作者 温志峰 王海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6-600,I0001,共16页
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断裂、断鼻构造带附近,依据其储集空间可分为裂缝型、孔隙型及孔—缝复合型3种类型。其中,裂缝型油气藏占主要地位,主要发育于富钙质的脆性泥页岩中;孔隙型油气藏主要... 济阳坳陷目前已发现的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断裂、断鼻构造带附近,依据其储集空间可分为裂缝型、孔隙型及孔—缝复合型3种类型。其中,裂缝型油气藏占主要地位,主要发育于富钙质的脆性泥页岩中;孔隙型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含砂质条带的欠压实泥岩中;孔—缝复合型油气藏发育于钙质泥-页岩互层且夹薄层砂质条带的岩类中。泥质岩油气藏以自生自储为主,需要富钙质或欠压实等特定的岩性条件,一般发育在断裂活动带附近。横向上,裂缝型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厚层生油层中富钙质高阻层段,尤其是页岩发育的薄互层段,孔隙型油气藏只分布于具有断裂或隆起背景且富含砂质条带的欠压实区;纵向上,泥质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2200m以下的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及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等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岩 油气藏类型 条件 油气藏分布 济阳坳陷
下载PDF
渤中凹陷古近系石南断层活动性及其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冠民 庞小军 +2 位作者 张雪芳 刘占博 刘博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59-866,共8页
针对渤中凹陷石南地区古近系钻遇井稀少及烃源岩分布、储层类型及展布、油气的运移及油气藏类型模糊等问题,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和分析化验等数据,结合沉积背景,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详细研究了古近系石南断层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断... 针对渤中凹陷石南地区古近系钻遇井稀少及烃源岩分布、储层类型及展布、油气的运移及油气藏类型模糊等问题,利用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和分析化验等数据,结合沉积背景,运用断层活动速率法详细研究了古近系石南断层的活动特征,并探讨了断层活动性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结果表明:古近系石南断层活动性呈"弱—强—弱—强—强—最弱"的变化特点;沙河街组三段及东营组三段、东营组二段沉积期断层活动性强,是烃源岩发育期,而沙河街组一段—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一段沉积期断层活动性弱,是储层发育期,且东营组二段沉积期为强烈拗陷期,发育了大型的远源三角洲前缘沉积,亦是较好的储层发育期;断层活动性强的位置形成断层-背斜油气藏与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活动性弱的位置形成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分布 油气运移 断层活动性 石南断层 古近系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构造应力与油气藏生成及分布 被引量:18
10
作者 孙樯 谢鸿森 +2 位作者 郭捷 苏根利 丁东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9-103,共5页
构造应力在油气藏生成及分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产生机械能及力化学作用促进了干酪根热降解 ,促进了油气的生成。另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影响油气的流体势 ,使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 ,并同时使油气得到富集。此... 构造应力在油气藏生成及分布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产生机械能及力化学作用促进了干酪根热降解 ,促进了油气的生成。另一方面构造应力通过影响油气的流体势 ,使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 ,并同时使油气得到富集。此外 ,构造应力还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场所 ,并对其分布有很强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油气生成 油气运移 油气藏分布
下载PDF
断陷盆地潜山构造带油气复式成藏特征及油气藏系列——以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24
11
作者 高先志 庞雄奇 +5 位作者 李晓光 陈振岩 单俊峰 刘峰 邹志文 李潍莲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95-102,共8页
潜山构造带是中国东部断陷盆地中一种油气非常富集的构造单元.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构造带是一个典型的潜山带.兴隆台潜山构造是断块作用下的潜山.受台安-大洼断裂周期活动的影响,兴隆台构造带断裂发育,多期断层纵横交织,成为油气运移的... 潜山构造带是中国东部断陷盆地中一种油气非常富集的构造单元.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构造带是一个典型的潜山带.兴隆台潜山构造是断块作用下的潜山.受台安-大洼断裂周期活动的影响,兴隆台构造带断裂发育,多期断层纵横交织,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通过断层呈阶梯式运移,在潜山内部和上覆的第三系不同层段中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油气藏,构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兴隆台复式油气聚集带具有多油源供给、多期次充注、不同油源混合等特征.油气运聚具有"多源(多方向)多时期供烃、多渠道输导多层系聚集、多成因圈闭多期次成藏"的复式运聚特点;构成"潜山内幕裂缝型油气藏和潜山浅表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与"披覆断块型和砂岩上倾尖灭型油气藏"的油气藏分布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油气复式运聚 油气藏分布 古潜山油气藏 第三系 辽河西部凹陷
原文传递
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19
12
作者 何海清 王兆云 韩品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9,共4页
渤海湾盆地深层(3.5km以深)是该地区目前最现实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将其深层油气藏划分为3类共8个亚类:①构造型(背斜型、断块型和断鼻型);②非构造型(岩性型、地层超覆型和潜山型);③复合型(主要包括构造岩性型和构... 渤海湾盆地深层(3.5km以深)是该地区目前最现实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将其深层油气藏划分为3类共8个亚类:①构造型(背斜型、断块型和断鼻型);②非构造型(岩性型、地层超覆型和潜山型);③复合型(主要包括构造岩性型和构造地层型)。认为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分布规律与中浅层明显不同:①强烈拉张裂陷伴有压扭性应力作用的区域构造背景,形成沿走滑断裂带分布的深层油气聚集带;②已发现的深层油气藏均有紧邻生烃中心环带状分布的特点,深层源控规律更加明显;③凹陷内深层发育大型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及复合型圈闭,是大规模油气聚集的重要条件;④凹陷内高密度流大砂体与构造相配置,是深层最佳成藏系统;⑤超高压异常带、异常孔隙带的存在是深层油气富集高产的决定性因素;⑥渤海湾盆地的构造迁移性(由周缘向中心,最后至渤海海域)使深层油气藏的层位平面分布有一定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分布 深层勘探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风化壳气藏分布规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马振芳 付锁堂 陈安宁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1期98-102,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风化壳气藏属较复杂的碳酸盐岩隐蔽性气藏,产层为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溶蚀孔洞白云岩。该气藏组合的烃源岩有两套:一是石炭系一二叠系煤岩、暗色泥岩及生物灰岩;另一套是奥陶系泥质白云岩及石灰岩。这两套烃源岩的...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风化壳气藏属较复杂的碳酸盐岩隐蔽性气藏,产层为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溶蚀孔洞白云岩。该气藏组合的烃源岩有两套:一是石炭系一二叠系煤岩、暗色泥岩及生物灰岩;另一套是奥陶系泥质白云岩及石灰岩。这两套烃源岩的生烃中心成为含气组合的源泉,二者的叠合区必然成为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部位。气藏主要分布在马家沟组五段盐岩尖灭线与本溪组尖灭线之间。古风化壳气藏的横向展布主要受古岩溶地貌的控制。奥陶系白云岩储集层不仅接受奥陶系本身的烃类,而且要接受来自上覆石炭系的烃类,从而提高了奥陶系白云岩储集层的烃类充满程度,同时,铁铝质岩类缺失带的两侧是天然气富集的有利地区。古风化壳气藏的勘探思路为:立足古台地,瞄准尖灭带,兼顾三个区(古岩溶斜坡区、台沟过渡区、生烃中心区),勘探的关键在于预测古岩溶地貌,寻找有利储集层发育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纪 油气藏分布 风化壳
下载PDF
大油气田统计特征 被引量:19
14
作者 宋芊 金之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11-14,共4页
对世界 373个大油气田、中国 39个大油气田以及世界 5个典型含油气盆地中 2 2 2 7个油气田的基础地质特征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概率统计、单因素回归及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 ,分别统计了油气最终可采储量与源岩、储... 对世界 373个大油气田、中国 39个大油气田以及世界 5个典型含油气盆地中 2 2 2 7个油气田的基础地质特征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概率统计、单因素回归及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 ,分别统计了油气最终可采储量与源岩、储层、盖层及圈闭等多项地质特征参数的关系 ,总结了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 ,探讨了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 ,丰度高、分布面积大、生烃转化率高的有效烃源岩是控制大油气田形成与分布的最关键因素 ;圈闭容积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与储量相关性非常好 ,大油气田应具有相当规模的圈闭。影响大油气田的决定因素是储集空间的大小 ,而储层厚度、孔隙度等与储量并无线性相关性。此外 ,由于不同类型盆地的演化规律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统计特征 油气藏分布 油气田形成
下载PDF
生物气成藏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明宅 张洪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10,共5页
对控制生物气成藏的诸项地质因素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如下认识:①产甲烷菌的大量繁殖是生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其适宜的地球化学环境为缺氧、缺硫酸根、中—中高温、较低矿化度的近中性水介质环境;②Ⅰ、Ⅱ型有机质的最佳生气温度为3... 对控制生物气成藏的诸项地质因素进行了探讨,取得了如下认识:①产甲烷菌的大量繁殖是生物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其适宜的地球化学环境为缺氧、缺硫酸根、中—中高温、较低矿化度的近中性水介质环境;②Ⅰ、Ⅱ型有机质的最佳生气温度为35~40℃,Ⅲ型有机质的最佳生气温度为40~50℃;③有机质生气潜力按Ⅰ、Ⅱ、Ⅲ型干酪根的顺序依次降低;④提出了生物气的赋存相态模式,自上而下生物气的赋存运移相态为游离态—水溶态—游离态,解释了生物气在深度上的分布规律;⑤产生物气地层具有高孔渗特征,生物气要成藏需有厚的泥岩盖层封盖保存;⑥生物气成藏是所生天然气不断生成聚集和不断纵向散失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油气藏形成 油气 油气藏分布
下载PDF
断陷盆地“相-势-导”成藏模式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7
16
作者 张文朝 降栓奇 +5 位作者 陈彦君 段梦 吴清雅 刘会纺 张超文 乔晓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0-687,693,共9页
依据冀中坳陷古近纪和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沉积演化、沉积相类型、成岩演化、储层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勘探现状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了断陷盆地油气藏的地质分布规律。在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断陷盆地&qu... 依据冀中坳陷古近纪和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沉积演化、沉积相类型、成岩演化、储层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勘探现状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了断陷盆地油气藏的地质分布规律。在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断陷盆地"沉积演化-沉积相-储集相"、"构造带-温压场-油气势"与"输导体系"三要素由动态变化逐渐调整到静态平衡,从而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和三维空间中构成了断阶式、梯形、网格式、平面式、座椅式和裂隙式6类相对独立的"复式输导系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复式油气藏或复式油气聚集带,即"相-势-导"三元成藏模式。它们严格控制着富油气洼槽油气藏的规律分布、油气富集程度及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坳陷 二连盆地 断陷盆地 沉积特征 复式输导系统 三元成模式 油气藏分布
下载PDF
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特征与油气分布 被引量:18
17
作者 赵文光 周波 +1 位作者 蔡忠贤 彭仕宓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1-234,共4页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为潮控滨岸带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潮坪沉积。在低缓地形背景下发育的柯坪塔格组潮坪沉积环境可分为潮间带和潮下带,发育泥坪、混合坪、砂坪和潮道相沉积。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把塔中志留...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为潮控滨岸带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潮坪沉积。在低缓地形背景下发育的柯坪塔格组潮坪沉积环境可分为潮间带和潮下带,发育泥坪、混合坪、砂坪和潮道相沉积。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把塔中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分为2个长期旋回(LSC1和LSC2)、5个中期旋回和11个短期旋回层序。在LSC1旋回主要发育潮道沉积,LSC2旋回的沉积相以砂坪为主。对塔中11井、塔中117井的分析发现,潮道和砂坪相带发育了该区的主要储层。泥坪主要集中在LSC1旋回的顶部,形成油藏的良好盖层;LSC2旋回上覆的大套红色泥岩形成了气藏的良好盖层。由于上覆盖层的有效遮挡,在柯坪塔格组的潮道和砂坪中油气聚集成藏,其中在LSC1旋回中形成油藏,在LSC2旋回中形成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地区 志留系 柯坪塔格组 潮坪沉积 高分辨层序地层学 油气藏分布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传波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5期357-361,共5页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已在10个层系(组)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4大类13种类型油气藏。结合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分析了油气藏的形成及演化。指出塔北隆起带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类型多、含油气层系(组)多、成...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已在10个层系(组)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4大类13种类型油气藏。结合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分析了油气藏的形成及演化。指出塔北隆起带油气藏的主要特点是:类型多、含油气层系(组)多、成藏期多、埋藏深、规模不大、沿断裂及不整合面分布。隆起带内的油气富集受区域构造格局控制,并可分为南部的海相油气系统和北部的陆相油气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 油气藏分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一段古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宇航 赵靖舟 +3 位作者 王永炜 刘涛 王文强 唐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4-65,共12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地震、地质资料和勘探成果,通过构造演化史分析和古构造恢复等手段,重点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1段古构造特征,并分析了古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通过地层对比分析,明确了二叠系山1段的...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最新地震、地质资料和勘探成果,通过构造演化史分析和古构造恢复等手段,重点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山西组1段古构造特征,并分析了古构造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通过地层对比分析,明确了二叠系山1段的沉积-构造-沉降特征。构造演化史和成藏期次揭示,西南部上古生界构造-成藏关键变革期为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世末期。通过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山1段古构造的恢复,认为三叠纪末期、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世末期上古生界山1段古构造具有继承性和迁移性。其中古隆起和古斜坡在侏罗纪末期发育广泛,西倾斜坡范围呈逐渐收窄趋势,天环坳陷形成于早白垩世末期。在构造变形与成藏期次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侏罗纪末期山1古构造可能是控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气藏分布的关键因素。研究区上古生界天然气缺乏长距离运移的条件,早白垩世末期的油气充注围绕着侏罗纪末期山1段的古构造进行,表现为近源或源内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分布 构造演化 古构造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祁连山北缘逆掩推覆带构造及成藏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肖文华 魏军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33-535,共3页
青西油田位于祁连山北缘窟窿山逆掩推覆带的中部,其山前强烈褶皱并伴随一系列大型的逆掩断层,构造表现为断层向地表的前展式叠瓦状逆掩断裂带及其相关褶皱。为了搞清青西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以断裂构造剖析为主线,通过精细解... 青西油田位于祁连山北缘窟窿山逆掩推覆带的中部,其山前强烈褶皱并伴随一系列大型的逆掩断层,构造表现为断层向地表的前展式叠瓦状逆掩断裂带及其相关褶皱。为了搞清青西油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富集规律,以断裂构造剖析为主线,通过精细解释各级控油断层、构造细节、进行裂缝预测及控油作用研究,剖析了其油气分布的独特规律,指出在逆冲断层前缘形成的北东向撕裂断裂控制着有效裂缝发育带,是青西油田的高产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掩断层 构造带 构造特征 裂缝 油气藏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