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北油房梁煤与生物质共热解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丹 王宁波 +3 位作者 王汝成 闫朋辉 孔少亮 郝婷 《煤化工》 CAS 2015年第1期32-36,共5页
在N2气氛下,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生物质与陕北油房梁煤混合热解特性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了生物质混掺比对煤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升温速率下,生物质与煤在热解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热解特征;生物质与煤以不同掺混比进行共热解时,得到... 在N2气氛下,利用热重分析仪对生物质与陕北油房梁煤混合热解特性进行研究,重点考察了生物质混掺比对煤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升温速率下,生物质与煤在热解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热解特征;生物质与煤以不同掺混比进行共热解时,得到的共热解曲线分段呈现出生物质与煤单独热解的特性,且热解残余固体量与掺混比呈线性关系;此外,对比混合物共热解的实际特征曲线与理论计算曲线,发现实际DTG曲线也与理论计算的DTG曲线基本重合。从上述结果可预测,在热重反应器同步升温情况下,生物质与煤在共热解过程中不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梁 生物质 单独热解 共热解 TG DTG
下载PDF
煤与生物质快速流化床共热解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巧霞 王宁波 +4 位作者 张月明 黄勇 王汝成 王武生 刘丹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25,共7页
在自主搭建的千克级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油房梁煤(YFC)与秸秆(JG)的共热解反应,考察了掺混比和温度对共热解油品收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为0.1MPa,输送气量为15L/mim,流化气量为25L/min,下料速度为1.5kg/h的条件下,当油房梁煤... 在自主搭建的千克级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油房梁煤(YFC)与秸秆(JG)的共热解反应,考察了掺混比和温度对共热解油品收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为0.1MPa,输送气量为15L/mim,流化气量为25L/min,下料速度为1.5kg/h的条件下,当油房梁煤与秸秆以0.7∶0.3的质量比混合,温度为600℃,反应气氛为N_2时,收率较高,为19.18%,此时对应的协同效应度最大,为35.87%,且共热解油品较煤焦油硫的质量分数由0.60%降低至0.31%,酚系物主要集中在苯酚(16.82%)、对甲酚(21.92%)和邻苯二酚(16.56%)等11种酚类物,便于油品中酚系物的提取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梁 生物质 掺混比 共热解 协同效应
下载PDF
核桃壳与油房梁煤的共热解协同效应
3
作者 刘巧霞 高亚男 +4 位作者 杨会民 孙鸣 郝婷 黄勇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0-40,共11页
利用固定床、流化床开展了核桃壳(BHTK)与油房梁煤(CYFL)的共热解研究。在固定床中考察了升温速率、掺混比对共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增加,失重速率增大,共热解呈现单独热解的简单加和趋势,共热解的协同效应不明显。在流化... 利用固定床、流化床开展了核桃壳(BHTK)与油房梁煤(CYFL)的共热解研究。在固定床中考察了升温速率、掺混比对共热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增加,失重速率增大,共热解呈现单独热解的简单加和趋势,共热解的协同效应不明显。在流化床中考察了温度、掺混比对产物分布和共热解油协同效应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0.1 MPa,输送气15 L/min,流化气25 L/min,进料速率1.5 kg/h,N_(2)气氛条件下,BHTK质量掺混比30%时,600℃油收率18.75%,此时协同效应度达最大39.30%,协同效应显著,且共热解油品较煤焦油S质量分数由0.60%降至0.38%,C质量分数由82.00%降至72.28%,H/C比由0.095上升至0.099,油品品质提升明显;酚系物主要集中在3-甲酚(21.80%)、苯酚(16.43%)、2,4-二甲基苯酚(13.15%)、邻苯二酚(12.53%),萘系物主要集中在1-甲基萘(45.69%)、烷基萘(19.43%)、2,6-二甲基萘(10.75%),便于油品中精细化学品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壳 房梁 流化床 共热解 协同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