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沂南金铜铁矿床中的液态不混溶作用与成矿: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52
1
作者 顾雪祥 刘丽 +3 位作者 董树义 章永梅 李科 李葆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57,共15页
沂南矽卡岩型金铜铁矿床产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新太古界—寒武系地层接触带附近。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早期干矽卡岩阶段(Ⅰ)和湿矽卡岩-磁铁矿阶段(Ⅱ)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Ⅲ)和碳酸盐阶段(Ⅳ)的成矿流体... 沂南矽卡岩型金铜铁矿床产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新太古界—寒武系地层接触带附近。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早期干矽卡岩阶段(Ⅰ)和湿矽卡岩-磁铁矿阶段(Ⅱ)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Ⅲ)和碳酸盐阶段(Ⅳ)的成矿流体则显示有大气降水混入的岩浆水特点。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各阶段热液矿物中的包裹体类型丰富,以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含子晶多相包裹体和CO2-H2O包裹体为主,次为纯液相水包裹体和纯气相水包裹体,偶见晶质熔融包裹体。由Ⅰ→Ⅱ→Ⅲ→Ⅳ阶段,气液水包裹体均一温度(520~430℃→430~340℃→250~190℃→190~130℃)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Ⅰ、Ⅱ阶段的石榴子石和绿帘石中,晶质熔融包裹体与同期次捕获的具不同气相分数的气液水包裹体及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共生,表明它们被捕获时是一种熔体与流体共存的不混溶状态。在Ⅲ阶段的石英(少量Ⅱ阶段的绿帘石)中,常见气相充填度变化很大的气液水包裹体与同期次捕获的纯液相水包裹体、纯气相水包裹体、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以及CO2-H2O包裹体共生,且共生的不同类型包裹体均一温度相近,表明此阶段成矿流体曾发生过广泛的沸腾(不混溶)。因而认为,在沂南矿床由岩浆结晶分异到热液成矿的整个演化过程中,可能先后经历了两种液态不混溶作用,早期岩浆熔融体与气液相流体的不混溶导致含矿气水热液的析出,晚期气相与液相组分的不混溶(沸腾)则导致了金、铜、铁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液态不混溶 沸腾 流体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 沂南金铜铁矿床 山东
下载PDF
粗糙表面接触角滞后现象分析 被引量:33
2
作者 王晓东 彭晓峰 +2 位作者 陆建峰 刘涛 王补宣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0-234,共5页
通过引进滞后张力的方法替代传统研究对粗糙表面凹凸细节的描述 ,解释接触角的滞后现象。采用CCD数字影像技术测量粗糙不锈钢表面的滞后性。结果表明 :接触角的滞后性与表面粗糙度和液相表面张力相关 ,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加 ,前进接触角增... 通过引进滞后张力的方法替代传统研究对粗糙表面凹凸细节的描述 ,解释接触角的滞后现象。采用CCD数字影像技术测量粗糙不锈钢表面的滞后性。结果表明 :接触角的滞后性与表面粗糙度和液相表面张力相关 ,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加 ,前进接触角增大 ,后退接触角减小 ,滞后性增强 ,且以 90°的 Young接触角为界 ,前进接触角和后退接触角的变化趋势不同 ,随液相表面张力的增加 ,滞后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接触角滞后 滞后张力 躺滴法 沸腾 凝结
下载PDF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床流体多次沸腾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35
3
作者 肖新建 顾连兴 倪培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9-206,共8页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床有两种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矿化类型:隐爆角砾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中的成矿流体至少发生过四次沸腾.第一次发生于隐爆角砾岩阶段,熔体-流体包裹体温度高于600℃,盐度超过42%(质量百分比,下同)NaClequiv,代表了... 安徽铜陵狮子山铜-金矿床有两种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矿化类型:隐爆角砾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床中的成矿流体至少发生过四次沸腾.第一次发生于隐爆角砾岩阶段,熔体-流体包裹体温度高于600℃,盐度超过42%(质量百分比,下同)NaClequiv,代表了一种富水残浆;第二次发生于矽卡岩化过程中,流体温度为422℃~472℃,平均458℃,盐度为10.2%~45.1%NaClequiv;第三次发生于主成矿阶段,即石英-硫化物阶段,其流体温度337℃~439℃平均390℃,盐度3%~30%NaClequiv;第四次发生于成矿晚阶段,流体温度低于350℃,平均265℃,盐度2.1%~40.4%NaClequiv氢、氧同位素测定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 金矿床 流体 沸腾 成矿
原文传递
强化传热管内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亚君 欧阳荣 +1 位作者 邓先和 李志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1-43,48,共4页
对普通缩放管、改型缩放管和光滑管进行了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得到了这三种传热管的沸腾换热系数与热流密度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普通缩放管和改型缩放管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系数分别是光滑管的 1 .0 6倍和 1 .2 5倍 ,改型缩... 对普通缩放管、改型缩放管和光滑管进行了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得到了这三种传热管的沸腾换热系数与热流密度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普通缩放管和改型缩放管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系数分别是光滑管的 1 .0 6倍和 1 .2 5倍 ,改型缩放管的自然对流沸腾换热系数比普通缩放管提高 1 8% ,并分析了改型缩放管比普通缩放管沸腾换热性能好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放管 改型缩放管 沸腾 换热
下载PDF
考虑沸腾换热的内燃机流固耦合传热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国庆 舒歌群 +2 位作者 张志福 杨俊伟 周君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3-548,共6页
某发动机在开发过程中缸套顶部出现机油结焦现象.为分析原因,建立了该发动机缸盖缸体整机耦合传热模型,通过CFD三维仿真获得冷却水侧及缸内燃气侧的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并映射至对应结构分析边界单元,建立了整机结构传热分析的边界... 某发动机在开发过程中缸套顶部出现机油结焦现象.为分析原因,建立了该发动机缸盖缸体整机耦合传热模型,通过CFD三维仿真获得冷却水侧及缸内燃气侧的温度和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并映射至对应结构分析边界单元,建立了整机结构传热分析的边界条件;同时基于BDL单相流沸腾换热模型编写相关子程序考虑了沸腾换热的影响,求解分析了该发动机试验状态下的温度场,并进行了优化.计算表明,结焦现象发生区域温度明显高于机油碳化温度,同时沸腾换热对局部关键高热区影响可达15℃以上.为验证分析结果,分别测量了原方案和优化方案缸套顶部缸间温度,结果表明,考虑沸腾换热后缸间温度计算值与实测数据非常接近,采用优化方案后缸套顶部机油结焦问题得到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动机 机油结焦 流固耦合 传热 沸腾
下载PDF
302铀矿床热液的混合和沸腾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6
作者 倪师军 金景福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9-15,共7页
302铀矿床是在区域性地壳拉张构造背景下形成的。该矿床经历过两次热浪混合作用和一次热浪沸腾作用。热液的混合和沸腾界面与矿床垂直分带界面一致,这对于确定矿床侵蚀截面有较大的地质意义。
关键词 铀矿床 热液 混合 沸腾 地质
下载PDF
微尺度相变传热的关键问题 被引量:16
7
作者 甘云华 徐进良 +1 位作者 周继军 陈勇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9-407,共9页
由于航天、信息、生物等高技术的发展,微尺度热物理问题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一种非常高效的能量转换方法,微尺度相变传热的研究远未成熟.本文对微尺度相变传热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论述了控制微尺度相变传热的准则数,分析了沸腾起始点... 由于航天、信息、生物等高技术的发展,微尺度热物理问题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一种非常高效的能量转换方法,微尺度相变传热的研究远未成熟.本文对微尺度相变传热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论述了控制微尺度相变传热的准则数,分析了沸腾起始点、流型、压降、传热系数、不稳定性、临界热流密度六大关键问题.建议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对微尺度相变传热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理解其机理,为微蒸发器的设计、制造及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尺度 沸腾 相变传热 不稳定性 临界热流密度 多相流
下载PDF
V形微槽内沸腾液体的流动阻力特性 被引量:9
8
作者 王补宣 彭晓峰 胡杭英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45-349,共5页
本文报道纯工质在V形微槽内流动沸腾的流动阻力特性,给出了实验结果,并与有关报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流速和微槽结构参数对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
关键词 微槽 沸腾 流动 流动阻力特性 流体 流速
下载PDF
碳纳米管悬浮液强化小型重力型热管换热特性 被引量:17
9
作者 郭广亮 刘振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006-3010,共5页
对水基多壁碳纳米管悬浮液强化小型重力型热管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碳纳米管悬浮液质量分数为0.1%~3%,热管运行压力为7.45、12.38和19.97kPa。实验结果发现,用质量分数为2.0%的碳纳米管悬浮液替代去离子水后,热管蒸发段换热性能大... 对水基多壁碳纳米管悬浮液强化小型重力型热管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碳纳米管悬浮液质量分数为0.1%~3%,热管运行压力为7.45、12.38和19.97kPa。实验结果发现,用质量分数为2.0%的碳纳米管悬浮液替代去离子水后,热管蒸发段换热性能大幅度提高,临界热通量最大提高了120%。热管运行压力对蒸发段沸腾传热系数有明显影响,压力越小,碳纳米管悬浮液对沸腾换热特性的强化作用越显著。壁面热通量对蒸发段沸腾换热特性也有明显影响,低热通量时碳纳米管悬浮液的强化换热作用不明显,到高热通量时,其强化换热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型热管 纳米流体 碳纳米管悬浮液 强化换热 沸腾
下载PDF
黑龙江金厂金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永 席斌斌 +1 位作者 张德会 张文淮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4-194,共11页
通过对黑龙江省金厂金矿床内包裹体的研究,对比不同矿化程度岩石中包裹体特征,认识到矿化程度与岩浆-流体的演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还见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等硫化物矿物,主要呈脉状、条带状及浸染状产... 通过对黑龙江省金厂金矿床内包裹体的研究,对比不同矿化程度岩石中包裹体特征,认识到矿化程度与岩浆-流体的演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矿化主要为黄铁矿化,还见有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等硫化物矿物,主要呈脉状、条带状及浸染状产出。矿化程度高的钻孔岩芯内,包裹体类型发育完整,流体包裹体、熔融包裹体、熔-流包裹体均有发现。进一步研究发现,矿化与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流体的沸腾作用及流体的混合作用关系密切。分异作用使成矿物质得到富集,沸腾与混合作用使矿质进一步富集并沉淀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流体包裹体 结晶分异 沸腾 混合流体 金厂金矿床
下载PDF
河南祁雨沟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齐金忠 马占荣 李莉 《黄金地质》 2004年第4期1-10,共10页
祁雨沟隐爆角砾岩金矿床产于太古宇太华群中,金矿化分为6个成矿阶段,其中第Ⅰ,Ⅲ,Ⅴ阶段石英39Ar 40Ar坪年龄分别为130 31±0 86,122 61±0 61和(109 20±0 70)Ma。对各成矿阶段石英、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 祁雨沟隐爆角砾岩金矿床产于太古宇太华群中,金矿化分为6个成矿阶段,其中第Ⅰ,Ⅲ,Ⅴ阶段石英39Ar 40Ar坪年龄分别为130 31±0 86,122 61±0 61和(109 20±0 70)Ma。对各成矿阶段石英、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化学成分、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早阶段流体为岩浆水,其后逐渐有大气降水的混合;第Ⅰ阶段高温(301 2~465 4℃)、中等盐度(9 1%~18 6%)的流体曾发生沸腾,形成较多以气相为主的包裹体;从第Ⅱ成矿阶段开始,流体沸腾减弱而出现不混溶现象;在第Ⅲ成矿阶段,不混溶作用增强,形成富CO2的低盐度流体与富H2O高盐度流体;在第Ⅳ—Ⅴ成矿阶段,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趋于增强,流体总体盐度降低。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CO2,H2S,CH4为主,含少量CO,N2,H2等,并且早阶段流体CO2含量较高,在第Ⅲ—Ⅴ成矿阶段,H2S,CH4,CO浓度增高,金属矿物大量出现。减压作用造成初始高温流体沸腾,其后温度降低以及盐析效应可能造成富CO2流体与富H2O流体的不混溶,而Au的大量沉淀则主要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流体包裹体 沸腾 不混溶 流体混合 河南
下载PDF
Lee相变传质方程中传质系数取值的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邱国栋 蔡伟华 +2 位作者 吴志勇 姜益强 姚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19,共5页
针对Lee相变传质方程中传质系数主要依靠经验取值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一种确定传质系数的方法,给出了评价传质系数合理性的2个指标——潜热份额(潜热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份额)和饱和温差(流体温度与饱和温度的差值),建立了稳态分析模型,... 针对Lee相变传质方程中传质系数主要依靠经验取值的问题,本文尝试提出一种确定传质系数的方法,给出了评价传质系数合理性的2个指标——潜热份额(潜热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份额)和饱和温差(流体温度与饱和温度的差值),建立了稳态分析模型,通过理论推导,得出了潜热份额和饱和温差的理论表达式,据此分析了传质系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已有特定条件下的理论解验证了本文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传质系数越大,计算精度越高.基于分析结果解释了不同文献对该系数取值差异很大的原因,并给出了传质系数的通用取值方法,最后推荐了常见工况模拟中传质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 传质 冷凝 沸腾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沸腾传热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沈自求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3-259,共7页
探讨和阐述了沸腾传热的基本特征和有关机理 .认为 :沸腾要在液相中产生一个新的蒸气相 ,过程要在一个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进行 ,要有一个过热度ΔTsat;沸腾泡核长大时 ,其底部产生了一极薄的液体微层 ,形成十分显著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 ,... 探讨和阐述了沸腾传热的基本特征和有关机理 .认为 :沸腾要在液相中产生一个新的蒸气相 ,过程要在一个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进行 ,要有一个过热度ΔTsat;沸腾泡核长大时 ,其底部产生了一极薄的液体微层 ,形成十分显著的界面汽化热阱效应 ,使其传热速率显著增强 ,界面汽化热阱效应值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得 ;沸腾中包含了众多沸腾泡核的生成、长大、脱离以及由于沸腾气泡的扰动增强了的对流传热等一系列子过程 ,这些子过程按照自组织原理形成了一定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序列 ,情况十分复杂 .要深入阐明沸腾传热的过程机理 ,应对这些子过程作过程动力学研究 ,并阐明其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另外还对“沸腾滞后”和“核沸开始时的壁温过冲”进行了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沸腾 传热 汽化热阱 自组织 沸腾滞后 动力学
下载PDF
R123在水平双侧强化管外池沸腾换热 被引量:15
14
作者 刘启斌 何雅玲 +1 位作者 张定才 陶文铨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1-257,共7页
对3根双侧高效强化管(管Ⅰ为Turbo—B型管,管Ⅱ、管Ⅲ为改进的TurboB型管)在饱和温度为12℃和10℃工况下进行了水平管外R123池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采用Wilsan热阻分离法得到制冷剂侧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热阻... 对3根双侧高效强化管(管Ⅰ为Turbo—B型管,管Ⅱ、管Ⅲ为改进的TurboB型管)在饱和温度为12℃和10℃工况下进行了水平管外R123池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采用Wilsan热阻分离法得到制冷剂侧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热阻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同样条件下.3根强化管的管内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是光管的2.8~3.1倍.在同样的热通量范围内,对于Turbo-B型管,R22池沸腾换热性能的强化效果比R123更明显.随后进行的热阻分析工作,有利于强化换热管的进一步开发.热阻分析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管内外两侧的热阻基本相当,随着管内水流速的增加,管内水侧热阻所占比例降低,管外制冷剂侧热阻所占比例增大.对于沸腾高效强化管的开发,两侧的强化都是应该关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强化管 沸腾 传热特性
下载PDF
喷雾冷却时沸腾临界热通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振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61-65,共5页
对水滴粒径较小的水-压缩空气混合喷雾流,在冷却高温水平传热面时的沸腾临界热通量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喷雾条件对临界热通量的影响和定量关系,对工业实际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喷雾冷却 沸腾 临界热通量 传热
下载PDF
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毕胜山 史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11-1418,共8页
介绍了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最新研究,从纳米流体特性和沸腾表面特性两个方面阐述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作用机制,指明纳米颗粒和沸腾表面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是目前研究结果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对纳米颗粒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基础研... 介绍了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最新研究,从纳米流体特性和沸腾表面特性两个方面阐述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作用机制,指明纳米颗粒和沸腾表面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是目前研究结果存在分歧的主要原因。对纳米颗粒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指明了纳米流体沸腾传热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沸腾 表面特性 制冷
下载PDF
微肋阵通道流动沸腾换热与压降特性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杜保周 李慧君 +2 位作者 郭保仓 孔令健 刘志刚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979-498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截面微肋阵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机理,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质量流速为96~224 kg·m^(-2)·s^(-1),有效热通量为10~240 W·cm^(-2)的范围内,对圆形、菱形、椭圆形微肋阵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及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 为探究不同截面微肋阵通道内的流动沸腾换热机理,以去离子水为工质,在质量流速为96~224 kg·m^(-2)·s^(-1),有效热通量为10~240 W·cm^(-2)的范围内,对圆形、菱形、椭圆形微肋阵通道内流动沸腾换热及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对微通道内流动沸腾的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发现:在低热通量下,核态沸腾占主导地位,而在中高热通量下,薄膜蒸发对流换热为主要沸腾机制;沸腾传热系数随着热通量和出口干度的增加而减小,两相压降随着热通量和出口干度的增加而增大;微肋阵肋间形成的次级通道宽度对换热和两相压降有很大的影响,次级通道越宽,气泡越容易脱离,换热效果越好,压降越大;微肋的存在抑制了气泡的反向流动,减小了沸腾不稳定性,推迟了临界热通量的发生,椭圆形微肋阵通道的流动沸腾稳定性最好,而圆形微肋阵通道的流动沸腾稳定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通道 微肋阵 沸腾 传热 压降 不稳定性
下载PDF
微量润滑平面磨削接触区换热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毛聪 邹洪富 +1 位作者 黄勇 周志雄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26-831,共6页
磨削接触区材料去除厚度是不一致的,同时,在微量润滑过程中,雾滴之间的运动特征存在差异且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整个接触区的磨削温度分布呈现出非线性,换热机理也异常复杂。从雾化机理出发,对影响换热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雾滴直... 磨削接触区材料去除厚度是不一致的,同时,在微量润滑过程中,雾滴之间的运动特征存在差异且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整个接触区的磨削温度分布呈现出非线性,换热机理也异常复杂。从雾化机理出发,对影响换热效果的两个关键因素——雾滴直径和雾滴速度进行了分析。依据雾滴在不同壁温处表现出的不同换热特性,将磨削区划分为无沸腾换热、核态沸腾换热、过渡沸腾换热和稳定膜态沸腾换热四个不同的换热区域,建立了微量润滑磨削区的换热系数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技术对微量润滑磨削表面的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单级热电偶技术测量了磨削温度,发现磨削区仿真温度值与实验测量值吻合较好,表明通过该理论获得的微量润滑磨削表面换热系数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磨削 微量润滑 换热机理 换热系数 沸腾
下载PDF
3种管内强化管沸腾换热性能对比 被引量:14
19
作者 欧阳新萍 陈静竹 李泰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76-2081,共6页
对3种不同螺纹结构的强化管的管内沸腾换热性能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采用R22为实验工质。3种强化管的内径和外径相同,分别为6.9 mm和7.92 mm;管外均为光滑表面,管内的强化结构参数则不同:螺纹的螺旋角变化范围为14°~18°,螺纹高... 对3种不同螺纹结构的强化管的管内沸腾换热性能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采用R22为实验工质。3种强化管的内径和外径相同,分别为6.9 mm和7.92 mm;管外均为光滑表面,管内的强化结构参数则不同:螺纹的螺旋角变化范围为14°~18°,螺纹高为0.15~0.22 mm,螺纹槽宽度为0.1~0.2 mm。在给定进口和出口制冷剂的状态下,通过改变管内工质的质量流速,测试3根强化管的换热特性与质量流速的关系,并进行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3种螺纹管管内沸腾传热系数分别比光管高出60%~80%,80%~120%和80%。分析认为,当流动处于层状流或者层状流与环状流的过渡区时,较大的螺旋角有利于换热;当流体处于环状流时,较多的螺纹头数有利于换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传热 气液两相流 沸腾 内螺纹管
下载PDF
表面工程技术应用于蒸发器的防垢及沸腾传热强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刘明言 王红 王燕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42-447,共6页
对传统的表面工程技术和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在蒸发器等换热设备的防垢和沸腾传热强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采用磁控溅射、离子注入、化学复合镀、分子自组装等表面工程技术制得的低能表面,包括纳米涂层传热表面的防垢或强化... 对传统的表面工程技术和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在蒸发器等换热设备的防垢和沸腾传热强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采用磁控溅射、离子注入、化学复合镀、分子自组装等表面工程技术制得的低能表面,包括纳米涂层传热表面的防垢或强化沸腾传热的功效。认为应用表面工程技术的难点在于如何制备既能防垢又能强化沸腾传热的优良传热表面;高黏物系的污垢形成规律和表面抗垢机理研究,应用纳米表面工程技术进行防垢和强化沸腾传热研究是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工程 污垢 强化传热 沸腾 蒸发器 纳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