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和pH值对河鲈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范镇明 钱龙 王咏星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39,共4页
研究了离体状态下河鲈(Perca fluviatilis)体内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在不同温度和pH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河鲈肝胰脏、肠道、胃3部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0℃,最适pH值分别为5.0、7.0、8.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最适pH值... 研究了离体状态下河鲈(Perca fluviatilis)体内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在不同温度和pH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河鲈肝胰脏、肠道、胃3部位,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0℃,最适pH值分别为5.0、7.0、8.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均为40℃,最适pH值分别为4.0、3.0、6.0;肝胰脏、肠道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50℃,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肝胰脏、肠和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6.0、8.0、2.0。在各自最适温度下,肠道中脂肪酶比活力最高,其次是肝胰脏和胃;肝胰脏淀粉酶比活力最高,其次是肠道和胃;肠道中的蛋白酶比活力最高,其次是胃和肝胰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a fluviatilis) 消化酶活性 温度 PH
下载PDF
博斯腾湖河鲈早期发育阶段关键生境特征的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朋 马燕武 +3 位作者 祁峰 陈牧霞 谢春刚 李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9-45,共7页
为研究博斯腾湖河鲈(Perca fluviatilis)早期发育阶段繁殖水域的生境特征,于2014年3-4月对白海子及相邻水域的水体理化因子、鱼类组成、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鲈在3月进入繁殖期,4月结束;虽然鱼类种类... 为研究博斯腾湖河鲈(Perca fluviatilis)早期发育阶段繁殖水域的生境特征,于2014年3-4月对白海子及相邻水域的水体理化因子、鱼类组成、高等水生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鲈在3月进入繁殖期,4月结束;虽然鱼类种类组成相似,但繁殖期白海子河鲈优势度明显高于相邻水域,白海子是河鲈主要繁殖水域;繁殖期水温8~17℃,繁殖盛期水温11~14℃,繁殖水深(1.4±0.2)m,DO(6.8±0.1)mg/L,pH 7.9,电导率(46.5±0.4)ms/m,矿化度(351.7±2.4)mg/L,总磷(0.02±0.00)mg/L,总氮(1.18±0.07)mg/L,氨氮(0.98±0.00)mg/L,叶绿素a(0.32±0.01)μg/L;白海子高等水生植物由臭轮藻(Chara foetida)单一群落构成,覆盖率约88.1%,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154.7 ind/m^2和8346.4 g/m^2,相邻水域则由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狐尾藻(Myriophyllum)、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mus)和白睡莲(Nymphaea alba Linn)等群落构成,覆盖率约66.7%,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1.7 ind/m2和2 097.8 g/m^2。白海子采集底栖动物5种,为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 Larve)幼虫、小斑蜻(Libellula quadrimaculata)幼虫、长叶瘦蟌(Ischnura elegans)幼虫、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和扁旋螺(Gyraulus comperssus),总密度和总生物量分别为23 150 ind/m^2、76.663 g/m^2;其中,栖于底泥的底栖动物仅羽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36.0±117.2)ind/m^2、(7.478±1.320)g/m^2,附着于臭轮藻茎叶表面的底栖动物有羽摇蚊幼虫、小斑蜻幼虫、长叶瘦蟌幼虫、耳萝卜螺和扁旋螺,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 414 ind/m^2、69.185 g/m^2。相邻水域底泥及水生植物茎叶表面均未采集到底栖动物。水温、透明度及水深是影响河鲈繁殖水域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素,而附卵基质则是主要的生物因素;河鲈选择臭轮藻作为附卵基质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其在避害、栖息、摄食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perca fluviatilis) 繁殖期 产卵场
下载PDF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河鲈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武菲 王翠华 +2 位作者 胡文革 郭飏 莫超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21,共6页
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421 bp部分序列对北屯、乌伦古湖、博斯腾湖3个野生河鲈(Perca fluviatilis)群体和北湖、五家渠2个养殖河鲈群体序列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0个个体中检测到7个单倍型,变异位点10个,其... 利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421 bp部分序列对北屯、乌伦古湖、博斯腾湖3个野生河鲈(Perca fluviatilis)群体和北湖、五家渠2个养殖河鲈群体序列多样性与种群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0个个体中检测到7个单倍型,变异位点10个,其中野生群体60个个体检测到9个变异位点和6个单倍型,养殖群体40个个体共检测到8个变异位点和4种单倍型;野生群体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Hd=0.496±0.121,Pi=0.002 53±0.001 54)高于养殖群体(Hd=0.416±0.127,Pi=0.001 23±0.001 13),分子方差分析揭示,98.74%的遗传变异性出现在种群内个体间。群体间的FST分析揭示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分化程度较低(0.05<FST<0.15)。分子系统树和单倍型网络图分析也表明,河鲈单倍型间关系较近,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不存在显著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a fluviatilis) 细胞色素B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