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0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民居更新模式研究——以青海河湟地区庄廓民居为例 被引量:39
1
作者 崔文河 王军 +1 位作者 岳邦瑞 李钰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3-87,共5页
以青海河湟地区乡土民居调研与设计实践为基础,分析比较不同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特征的差异性和共性,并归纳其本土语言,尝试从传统民居营建智慧延续、新技术与本土技艺融合、多元民族文化传承3个方面,建立"河湟特色民居"更新模式。
关键词 庄廓 民居 更新 营建智慧
原文传递
明清河湟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9
2
作者 朱普选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68,共10页
河湟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区位条件、民族组成以及环境背景,其城镇的演变也极具地域特色.本文从政治、军事、贸易、宗教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在明清时期城镇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政治军事因素是城镇演变的主要因素,民族贸易的作用不容忽视... 河湟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区位条件、民族组成以及环境背景,其城镇的演变也极具地域特色.本文从政治、军事、贸易、宗教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在明清时期城镇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政治军事因素是城镇演变的主要因素,民族贸易的作用不容忽视,宗教的社会影响虽然很大,但在城镇演变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城镇变迁
原文传递
河湟地区回族与汉、藏两族社会交往的特点 被引量:9
3
作者 马进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38-42,共5页
本文从广义的文化交流(文明交往或对话)的角度,立足河湟地区多宗教并存、多民族杂居的实际,着力探讨回汉关系、回藏关系及其特点。
关键词 多元文明 回汉交往 回藏交往
下载PDF
新疆回族“花儿”源流初探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桦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50-157,共8页
我国民间文艺的瑰宝之一“花儿”,长久以来,就在新疆回族人民中广为流传。但是,以往很少被外界所知。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对于“花儿”的研究,虽然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但却没有注视“花儿”在新疆回族人民中的存在,在所有研究“花儿”... 我国民间文艺的瑰宝之一“花儿”,长久以来,就在新疆回族人民中广为流传。但是,以往很少被外界所知。我国民间文学工作者对于“花儿”的研究,虽然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但却没有注视“花儿”在新疆回族人民中的存在,在所有研究“花儿”的论著中,均不见对新疆回族“花儿”的论述。在根据“花儿”的公布所区分的“花儿”流派中,新疆回族“花儿”尽被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儿” 新疆回族 回族农村 格律 源流 迁徒 民歌 体裁 支派
下载PDF
“河湟”地理概念变迁考 被引量:8
5
作者 金勇强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45-50,共6页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概念 变迁
下载PDF
河湟花儿与藏族民歌比较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谈士杰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63-69,共7页
河湟花儿和藏族民歌(以下简称花儿,民歌),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歌谣百花园中别具色香、引人注目的两朵并蒂莲。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初,花儿研究先躯者张亚雄先生已注意到:“所谓‘花儿’者,实际上等于汉语的藏歌,是接近蒙、藏的部落所开创,... 河湟花儿和藏族民歌(以下简称花儿,民歌),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歌谣百花园中别具色香、引人注目的两朵并蒂莲。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初,花儿研究先躯者张亚雄先生已注意到:“所谓‘花儿’者,实际上等于汉语的藏歌,是接近蒙、藏的部落所开创,仿藏歌音节,制汉语山歌。”这一论断虽然未必完全确切,但它从花儿的产生环境和曲调旋律风格的角度指出,花儿受到藏族民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民歌 整体结构形式 反复句 四句式 相同或相似 汉语 藏语 三段体 西部文化
原文传递
试论安多藏语与河湟花儿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7
7
作者 扎西东珠 马岱川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7-66,共10页
关键词 藏语 汉语方言 语法功能 虚词 倒装句 语法意义 甘肃临夏 民族语言 语言结构
下载PDF
宋代河湟开发述略 被引量:6
8
作者 蒲文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68-74,共7页
河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宋代,建立唃厮啰地方政权,并与北宋王朝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形成汉藏等族杂居格局。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河湟,通过屯田农耕、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疏通交通、建设城镇、促进贸易等,河湟一度经济繁荣。它昭... 河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宋代,建立唃厮啰地方政权,并与北宋王朝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形成汉藏等族杂居格局。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河湟,通过屯田农耕、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疏通交通、建设城镇、促进贸易等,河湟一度经济繁荣。它昭示人们,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与民族间的和睦交往,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经济开发
下载PDF
河湟婚俗中的古老仪式——禳床
9
作者 程起骏 李明库 《群文天地》 2024年第4期30-31,共2页
青海河湟地区婚礼习俗中,有一项重要的仪式叫床,即新郎、新娘拜天地人洞房后,婆家要请一位年长且口才好的人,行床之古礼。其程序是:一对新人面对面坐在铺撒着核桃、枣儿的喜床中间,床人双手各拿一个新蒸的馒头权作乐器——钹。
关键词 婚礼习俗 古礼 婚俗 青海地区 仪式 面对面
原文传递
明代河西、河湟屯垦区的水利建设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卓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9年第3期178-186,共9页
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明代河西、河湟屯垦区的水利建设进行了论述。此一区域属典型内陆干旱少雨区 ,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水利 ,故研究其水利建设的成就 。
关键词 明代 西 水利建设
原文传递
对河湟汉语几个语法现象的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贾晞儒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7-44,共8页
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上游,即兰州以西地区,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长期杂居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汉民族所说的汉语不同于西北其它地区汉族所操的汉语,也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语音方面,而且在词汇、语法... 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上游,即兰州以西地区,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长期杂居的地方,居住在这里的汉民族所说的汉语不同于西北其它地区汉族所操的汉语,也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语音方面,而且在词汇、语法方面也有着明显差异。其原因,究竟是地处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还是语言系统内部矛盾及其发展的结果?本文拟根据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汉语材料,就几个典型的语法现象作一概括分析和比较,以期得到同行和专家们的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现象 客体格 阿尔泰诸语言 语法方面 蒙古语 语音方面 水流域 倒装句 语法作用
下载PDF
回族花儿的独特韵味及演唱风格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立梅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79-80,72,共3页
花儿是流传在黄河、湟水两岸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回、汉、撒拉、保安、东乡、裕固、土、藏八个民族中的一种山歌,通称河湟花儿。在这地区内同时流传着与河湟花儿格式韵味不同,但也被称作“花儿”的洮岷花儿和山花儿。
关键词 回族 莲花山 发展变化 演唱风格 昌吉回族自治州 汉语方言 普通话 西北回族 “花儿”
原文传递
赵充国时代“河湟之间”的生态与交通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子今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赵充国平定羌人暴动,《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所载记录战略设计和军事实施的相关文书,保留了珍贵的民族史和军事史资料。因涉及屯田和运输问题,其中反映"河湟之间"生态环境与交通条件的信息,可以增益我们对汉代生态史、交... 赵充国平定羌人暴动,《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所载记录战略设计和军事实施的相关文书,保留了珍贵的民族史和军事史资料。因涉及屯田和运输问题,其中反映"河湟之间"生态环境与交通条件的信息,可以增益我们对汉代生态史、交通史以及交通与生态之关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赵充国 生态 交通
下载PDF
黄河文化引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14
作者 侯卫东 《时事报告》 2024年第3期44-46,共3页
黄河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最初分布于西至河湟、北至燕山一大漠、南至秦岭一江淮分水岭的文明。黄河和长江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已经非常发达,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是仰韶文化,其后发展为文明程度更高的龙山文化... 黄河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最初分布于西至河湟、北至燕山一大漠、南至秦岭一江淮分水岭的文明。黄河和长江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已经非常发达,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是仰韶文化,其后发展为文明程度更高的龙山文化,再后来经多元汇聚和多方融合,黄河文化发展为夏商周文明的主根主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 江淮分水岭 文化起源 文化引领 中华文明
原文传递
魏晋十六国经略河湟探赜
15
作者 杨荣春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0-38,共9页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鲜卑、氐、羌和卢水胡部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等诸政权相继深入河湟展开经营进行角逐,并随着河湟地区复杂的民族形势以及十六国各政权间的战和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各政权在河湟地区定都城、置郡县、设护军,发展经济和农业,传承传播中原政治文化制度,开发建设河湟,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十六国 经略
下载PDF
河湟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土族及其先民的生存和发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胡廷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30-33,共4页
文章从河湟地区独特的地理地形和经济生活环境入手,分析土族及其先民在河湟生存发展的原因,进而阐释了地理环境对土族迁徙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土族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另类花儿“风搅雪”——独具语言艺术魅力的一种河湟花儿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世奎 《中国土族》 2007年第1期28-29,共2页
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曾被一种陌生新奇的语言方式触电。当时,笔者被派往青海贵德县河东乡所属的王屯(约南距贵德县城15华里),和东沟乡所属的周屯(约南距贵德县城30华里)等地方下乡工作。这里汉藏群众混居,双方都能用对方的话语交... 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曾被一种陌生新奇的语言方式触电。当时,笔者被派往青海贵德县河东乡所属的王屯(约南距贵德县城15华里),和东沟乡所属的周屯(约南距贵德县城30华里)等地方下乡工作。这里汉藏群众混居,双方都能用对方的话语交谈。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也能用西宁方言和他们顺利地交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方式 艺术魅力 花儿 60年代 西宁方言 贵德县 县城
下载PDF
“花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基石
18
作者 滕晓天 《群文天地》 2024年第3期44-46,共3页
董声华夏的“花儿”是在西北大地广为流传的民歌,先后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花儿”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 董声华夏的“花儿”是在西北大地广为流传的民歌,先后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花儿”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大流派。其中河湟“花儿”的历史最久,影响最大,流传地域最广,参与民族最多,其广阔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花儿 三大流派 丰富的内涵 影响
原文传递
河湟陶韵黄河源头流淌的民族记忆
19
作者 宁志浩(摄) 《旅游世界》 2024年第4期22-30,共9页
青海地处我国内陆西北腹地,与雄踞世界屋脊的西藏并称为青藏高原。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孕育了中华灿烂文明的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青海,故又被称为“江河之源”“中华水塔”。青海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青海地处我国内陆西北腹地,与雄踞世界屋脊的西藏并称为青藏高原。因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孕育了中华灿烂文明的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青海,故又被称为“江河之源”“中华水塔”。青海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三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敲打石器的铿锵之声,进入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原始先民就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人类彩陶文明史上最华丽、最绚烂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文明 新石器时代 源头 原始先民 民族记忆 中华水塔 青海湖
下载PDF
青海撒拉族土司制度述评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继光 《青海社会科学》 1984年第2期63-71,87,共10页
元、明、清以及近代,如同云贵、湖广、四川一些少数民族区域一样,河湟洮岷流域的甘青民族杂居区,也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土司。他们,曾经是封建中央王朝经营西北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 元、明、清以及近代,如同云贵、湖广、四川一些少数民族区域一样,河湟洮岷流域的甘青民族杂居区,也星罗棋布地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土司。他们,曾经是封建中央王朝经营西北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作为这种局部地区的特殊政治体制的土司制度,既体现了封建王朝当时的民族政策和营边政策,也反映了一些少数民族历史变迁的复杂历程。 然而,土司制最完善的明代,《明史·土司传》却不录甘青,只有赵安、李英、鲁鉴、祁秉忠等功绩卓著的几个土司散见于列传。《清史稿》虽为甘青土司立传,又不免疏漏舛误、零乱失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司制度 撒拉族 循化 青土 职衔 中央王朝 卫所 乾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