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江湘潭段河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地球化学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霞 彭渤 +5 位作者 吴雅霁 张坤 匡晓亮 吴蓓娟 谭长银 涂湘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76,共15页
本研究用X射线荧光(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对湘江湘潭段河岸沉积物进行了主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河岸沉积物具明显贫Na_2O、CaO、Mg O等碱质,而富Fe_2O_3、MnO等氧化物的化学组成特征。沉积物明显富集C... 本研究用X射线荧光(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对湘江湘潭段河岸沉积物进行了主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河岸沉积物具明显贫Na_2O、CaO、Mg O等碱质,而富Fe_2O_3、MnO等氧化物的化学组成特征。沉积物明显富集Cu、Pb、Zn、Mn、V、Cr、U、Th等多种重金属和Zr、Hf、Ta等高强场元素,而亲石元素Cs、Ga、Ge、Rb、Sr等及稀土元素(REE+Y)在沉积物中富集不明显。地累积系数(Igeo)法评价显示,河岸沉积物存在Cu、Zn、Pb等元素组成的潜在重金属污染。主元素与重金属元素相关性分析显示,Ba、Rb、Th、U、Sc、Cr、Ta、Nb、Zr、Hf、Ga、Ge、Y等主要赋存于石英等碎屑矿物中,这些微量金属元素可能主要为自然来源,在沉积物中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而Mn、V、Co、Cr、Cu、Pb、Zn等重金属元素则主要赋存于铁、锰氧化物矿物相中,这些重金属元素可能以人为源为主,在沉积物中有一定的化学活性,可发生活化迁移。沉积物的Fe_2O_3、LOI、∑REE等的含量值及Eu/Eu*值可作为指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地球化学指标,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元素 微量元素 重金属活性 河岸沉积物 湘江
下载PDF
镇江市古运河河岸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储金宇 张金萍 +3 位作者 周晓红 李义敏 刘彪 王鸣远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3-771,共9页
对镇江市古运河河岸7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As、Cu、Pb、Cd、Zn、Cr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富集系数、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古运河河岸带沉积物Cr、Cu... 对镇江市古运河河岸7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As、Cu、Pb、Cd、Zn、Cr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富集系数、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及主成分分析等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古运河河岸带沉积物Cr、Cu、Zn、As、Pb和Cd元素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07、41.70、254.06、19.67、45.88、0.75 mg·kg-1,p H平均值为7.98.对比《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可知,沉积物中Cu、Zn、Pb、As属于超一级标准,而Cd属于超二级标准.(2)6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表现为:As>Cd>Pb>Zn>Cu>Cr,且综合富集系数在空间上表现为:G2>G5>G1>G4>G3>G7>G6;(3)古运河河岸表层沉积物地累积指数表现为As>Cd>Pb>Cu>Zn>Cr,6种重金属中As富集量最大,Cr的富集量最小.(4)单项潜在生态危害系数结果表明,Cr、Cu、Zn、Pb均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As和Cd处于中等生态危害程度.从RI值判断,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总体处于轻微生态危害.(5)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u、Cr、Cd是决定第一主成分的4个主要因子,且Cu与Pb、Cd以及Pb与Cd元素具有相同的污染源.As、Zn在第二主成分中具有较高的载荷值,且As与Zn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表明这两种重金属并非来自同一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沉积物 重金属 地累积指数 生态风险 古运河 富集系数
下载PDF
镇江市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氮及有机质分布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周裔文 周晓红 +4 位作者 任琪琪 李义敏 林志军 冯德友 韩顼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13-318,326,共7页
为揭示镇江市古运河河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氮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结合古运河周边环境状况,选择6个典型的采样点对其表层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对各样品沉积物总氮(TN),氨氮(NH_4^+-N),硝氮(NO_3^--N),亚硝氮(NO_2^--N)以及有机质(O.M)和pH值... 为揭示镇江市古运河河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氮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结合古运河周边环境状况,选择6个典型的采样点对其表层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对各样品沉积物总氮(TN),氨氮(NH_4^+-N),硝氮(NO_3^--N),亚硝氮(NO_2^--N)以及有机质(O.M)和pH值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经验公式对沉积物有机氮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TN,NH_4^+-N,NO_3^--N,NO_2^--N以及Org-N含量介于0.39~2.40g/kg,1.63~11.31mg/kg,2.46~6.95mg/kg,0.54~2.29mg/kg,0.99~2.32g/kg,总氮和有机氮的变异系数最大,为83.59%,氨态氮、硝态氮以及亚硝态氮的变异系数介于40.36%~49.15%,表现为中等离散程度,表明研究区域总氮和有机氮的离散程度较高,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古运河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介于0.99%~2.32%,变异系数为32.50%,表现为中等变异性,表明各采样点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变化幅度中等;通过沉积物C/N值来判断,古运河有机质主要以陆源贡献为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O_2^--N与TN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氨氮与硝氮、亚硝氮以及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不强,说明氨氮与其他形态氮在沉积物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pH值对古运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的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分布特征 河岸沉积物 古运河
下载PDF
湘江株洲段河岸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来源与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颜川云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2期73-78,共6页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湘江株洲段河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r、Mn、Co、Ni、Cu、Zn和Pb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较大,分布不均匀,这些元素在沉积物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 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湘江株洲段河岸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r、Mn、Co、Ni、Cu、Zn和Pb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较大,分布不均匀,这些元素在沉积物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且自市域河流上段到下段,重金属的富集程度明显加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沉积物中Pb的生态风险系数(Eir)平均值达183.40,存在很强的生态风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排序为Pb>Cu> Ni> Zn> Co> Mn> Cr> V> B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9种重金属元素可分为3大类:I类为Zn、Pb、Cu、Co、Ni,以人为源为主;II类为Ba、V、Cr,以自然源为主;III类为Mn,既有自然源又有人为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洲 河岸沉积物 重金属富集 生态风险 重金属来源
下载PDF
湘江湘潭段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
作者 杨霞 符静 +3 位作者 吴雅霁 张坤 吴蓓娟 匡晓亮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124-127,共4页
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分析技术对湘江湘潭段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河岸沉积物中富集着多种重金属元素,其中湘潭入河处河岸沉积物中明显富集Sc、Cu、Zn、Pb等元素;出口处沉积物中... 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分析技术对湘江湘潭段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河岸沉积物中富集着多种重金属元素,其中湘潭入河处河岸沉积物中明显富集Sc、Cu、Zn、Pb等元素;出口处沉积物中存在着U、Cr、Ni、Ba等8种元素明显富集的现象;多种原因致使Mn、Pb在出口处沉积物中富集更加明显。Han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大部分代表性重金属元素(如Mn、Co等)在湘潭段河岸沉积物中存在轻微的生态危害;Cr在XS沉积物中有极强生态危害风险(Eir=423.68),在ZB中也存在很强的生态危害风险(Eir=318.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潭 河岸沉积物 主元素 重金属
下载PDF
吸附材料对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中氨氮吸附-解吸的影响
6
作者 王若凡 田开栋 +2 位作者 杨光 李佩钢 刘雨欣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8-1839,共12页
采用原位覆盖技术可有效提升河岸带沉积物对陆源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且有效控制沉积物内源污染物释放。本研究以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作为覆盖材料的代表,结合BET、SEM-EDS、FTIR、XRD等表征手段,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热力学实验、... 采用原位覆盖技术可有效提升河岸带沉积物对陆源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且有效控制沉积物内源污染物释放。本研究以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作为覆盖材料的代表,结合BET、SEM-EDS、FTIR、XRD等表征手段,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热力学实验、混合实验及原位覆盖实验对覆盖材料的氨氮吸附效果及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材料对河岸带沉积物中氨氮吸附及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材料对20 mg·L^(-1)氨氮溶液中氨氮的吸附动力学表现为:沸石和生物炭在180 min可达到吸附释放平衡,混凝土渣则需720 min。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吸附量不断增加,沸石的理论吸附量值最大。三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均属于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活性炭吸附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而沸石、混凝土渣还伴有化学吸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沸石、混凝土渣在吸附氨氮过程中,两者的羟基官能团与氨氮形成氢键或存在静电引力,这有利于两者对氨氮的吸附,其中混凝土渣的硅氧键及铝氧键官能团也参与了氨氮的吸附。吸附后,沸石的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但混凝土渣的表面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混合吸附/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无材料添加的对照实验组比较,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分别添至沉积物并吸附12 h后,对氨氮质量浓度为20 mg·L^(-1)上覆水中氨氮的吸附率分别提升了23.04%、9.41%和15.72%。但3种材料添至沉积物后对沉积物内源氨氮的控释效果存在差异,添加沸石和活性炭组对沉积物中氨氮的控释率分别提高了6.24%和0.80%,添加混凝土渣组促进了沉积物中氨氮的释放。通过综合对比,沸石吸附氨氮效果最佳,活性炭次之,混凝土渣最差。通过进一步的原位覆盖实验,连续观察14 d后,发现沸石作为原位覆盖材料对上覆水中氨氮吸附率可提升约21.58%,且无诱发沉积物中氨氮释放风险,可成为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覆盖材料 河岸沉积物 氨氮 吸附固定 内源释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