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 被引量:30
1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4-55,共12页
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张济顺保甲制度在中国曾是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方式,上海开埠前实行过保甲制度,不过到清末已经名存实亡。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沦陷时期的上海,保甲制度在这座充满近代气息的都市社会里复活。这就不能不... 沦陷时期上海的保甲制度张济顺保甲制度在中国曾是控制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方式,上海开埠前实行过保甲制度,不过到清末已经名存实亡。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沦陷时期的上海,保甲制度在这座充满近代气息的都市社会里复活。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去探讨这样一些问题:4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甲制度 甲组织 沦陷时期 基层社会 基层控制 保甲长 战时上海 统制经济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警察局
原文传递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道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共9页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是中国电影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无论有意的忽略还是无意的遮蔽,都不利于中国电影史学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可资利用的文字资料和影片资料,在军事侵略和文化殖民的背景下重提沦陷时... 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是中国电影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无论有意的忽略还是无意的遮蔽,都不利于中国电影史学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可资利用的文字资料和影片资料,在军事侵略和文化殖民的背景下重提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的多侧面及特殊性,是任何一个电影史学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时期 历史叙述 上海 中国电影史 史学工作者 重要环节 不可或缺 健康发展 影片资料 文字资料 最大限度 文化殖民 军事侵略 特殊性 利用 责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的言说环境——以北京上海文学为中心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泉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70,共13页
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 ,学术界和公众长期以来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的认识模糊 ,认为沦陷区没有文学或只有汉奸文学。 90年代初期以来 ,随着一批相关论著的问世 ,沦陷区文学主体的面貌和性质已经基本上明朗。尽管如此 ,对... 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 ,学术界和公众长期以来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的认识模糊 ,认为沦陷区没有文学或只有汉奸文学。 90年代初期以来 ,随着一批相关论著的问世 ,沦陷区文学主体的面貌和性质已经基本上明朗。尽管如此 ,对于它的怀疑、贬低和曲解依然存在。①不容否认 ,沦陷区的政治文化环境 ,在总体上是与中国新文学活动相敌对的。但具体到各个沦陷区 ,由于被占领的时间和社会形态不同 ,言说自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本文用确凿的史实证明 ,北京、上海沦陷区的言说环境好于其他沦陷地区 ,具有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北京、上海的中国民族文学之所以能够在沦陷时期继续迂曲生长并蔚为大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 中国抗日战争 汉奸 沦陷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年代 中国民族 政治文化 自由 历史条件
原文传递
上海沦陷期间戏剧文学管窥 被引量:16
4
作者 柯灵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1-18,共18页
思想领域没有真空,感情领域没有真空,人民的心没有真空,表达人民心声的文学也没有真空。因此盛世有文学,衰世有文学,甚至在外国侵陵和统治下也有文学。
关键词 戏剧文学 观众 改编 沦陷时期 抗日战争 舞台艺术 演出 旧上海 话剧艺术 悲剧性
下载PDF
苏青论 被引量:13
5
作者 胡凌芝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2-66,共15页
女作家苏青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坛上,曾与张爱玲一起,引起人们的种种评论和非议;事隔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海内外掀起了一阵阵“张爱玲热”时,苏青却依然无人问津。但如果我们要对沦陷区文学这一实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具体的、深入的认... 女作家苏青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文坛上,曾与张爱玲一起,引起人们的种种评论和非议;事隔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海内外掀起了一阵阵“张爱玲热”时,苏青却依然无人问津。但如果我们要对沦陷区文学这一实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具体的、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是不应该忘记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青 结婚十年 沦陷区文学 沦陷时期 海派文学 苏怀 自叙传 四十年代 凤仪园 施济美
下载PDF
在“古老的记忆”与现代体验之间——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 被引量:13
6
作者 范智红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2-69,共8页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的三四年间,曾经是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京沪两地几乎沦为文化“废墟”。1942年以后,一批年轻作者活跃于沦陷区文坛,时人称之为“新进作家”。他们的出现不仅显示出与“过去的传统”的衔接,而且显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情境...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的三四年间,曾经是新文化运动中心的京沪两地几乎沦为文化“废墟”。1942年以后,一批年轻作者活跃于沦陷区文坛,时人称之为“新进作家”。他们的出现不仅显示出与“过去的传统”的衔接,而且显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情境的某些特征;战争结束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停止了写作,继续活动于文坛者则大多未能超越其沦陷时期的创作水准。可以说,“沦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 小说艺术 现代体验 沦陷时期 长篇小说 记忆 倾城之恋 生存体验 传奇 人生
原文传递
《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 被引量:13
7
作者 毕克伟 刘宇清(译) 毕克伟(校)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完成于1944年底的《春江遗恨》也许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影片,争议的焦点在于该片是不是中国电影。本文根据新近“发掘”的《春江遗恨》拷贝以及相关历史档案,从影片诞生的语境、影片所叙述的历史、影片的叙事策略、影片被接受... 完成于1944年底的《春江遗恨》也许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影片,争议的焦点在于该片是不是中国电影。本文根据新近“发掘”的《春江遗恨》拷贝以及相关历史档案,从影片诞生的语境、影片所叙述的历史、影片的叙事策略、影片被接受的过程、以及影片在战后的影响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争议”的根源。作者认为,《春江遗恨》在中国拍摄以中国为背景、由中国人编剧和导演、由中国明星主演、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在中国发行、部分由中国投资,虽然是一部“附逆”作品,但仍然是一部中国电影。作者提出,不但应该承认该片在色彩斑斓的中国电影史上所占有的独特位置,甚至可以在“全球化”和“跨国”电影制作的语境下思考《春江遗恨》在中国电影史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江遗恨 沦陷时期 中国电影
下载PDF
易代同时与遗民拟态——北平沦陷时期知识人的伦理境遇(1937—1945) 被引量:11
8
作者 袁一丹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1-91,共11页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扭曲的时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业已失去制度支撑的士大夫传统,尤其是易代之际的遗民传统。1937年"七七事变"后,滞留在北平的知识人,他们的历史处境比改朝换代要复杂得多,所以他们沿袭的遗民姿态、遗...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扭曲的时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业已失去制度支撑的士大夫传统,尤其是易代之际的遗民传统。1937年"七七事变"后,滞留在北平的知识人,他们的历史处境比改朝换代要复杂得多,所以他们沿袭的遗民姿态、遗民话语,包括"遗民"这个概念本身都有重新界定的必要。"遗民"不仅是一种狭义的政治身份,它还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传统,为易代之际——或自以为身处易代之际的知识人提供了一整套话语资源及可效法的行为模式。之所以启用"遗民"这一"背时"的概念,意在追问在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势力范围以外,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以及已丧失政治合法性的遗民传统,对沦陷时期知识人的政治选择、道义坚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时期 知识人 遗民 北平 文化传统 境遇 伦理 抗日战争时期
原文传递
沦陷区文学鸟瞰 被引量:6
9
作者 黄万华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4,共24页
一在将沦陷区文学置于全民抗战的国内形势总背景下考察时,我们自然首先注意到了异族统治的现实政治环境。由于沦陷时期长短不一,现实政治格局也有所差异,日伪当局在各沦陷区实行文化专制统治的内容、方式,对文学渗透。
关键词 沦陷区文学 异族统治 沦陷时期 “乡土文学” 小说史 全民抗战 袁犀 左翼文学 乡土小说 张秀亚
下载PDF
沦陷时期南京社会的基层控制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宝琴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0-75,共6页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在日本华中派遣军的直接操纵下,集特务、警政、行政于一体的控制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日伪统治暴虐的程度、控制的力度和渗透性可谓空前绝后,日本特务、顾问、宪警成为南京社会的主宰。傀儡组织和伪政权承继南京国...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在日本华中派遣军的直接操纵下,集特务、警政、行政于一体的控制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日伪统治暴虐的程度、控制的力度和渗透性可谓空前绝后,日本特务、顾问、宪警成为南京社会的主宰。傀儡组织和伪政权承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相关制度,直接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政略。日特、宪警、保甲互为补充,对南京城乡实行严密的殖民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时期 南京 基层控制
原文传递
沦陷时期日军对吴江的粮食掠夺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德华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在中国派驻作战兵员多达百万 ,其军粮全赖沦陷区供应 ,以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吴江县处于太湖之滨 ,盛产稻米 ,被日伪当局划为苏浙皖 2 8个“米粮丰沛县”之一 ,成为侵略者的军粮之源而予取予夺...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在中国派驻作战兵员多达百万 ,其军粮全赖沦陷区供应 ,以实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阴谋。吴江县处于太湖之滨 ,盛产稻米 ,被日伪当局划为苏浙皖 2 8个“米粮丰沛县”之一 ,成为侵略者的军粮之源而予取予夺。日军始而将田赋中之绝大多数充作军粮 ,继而低价压级强制收购稻米 ,最后甚至派军警宪特下乡抢粮 ,致使农民工人城乡百姓食不果腹 ,遍受饥饿之苦。“清乡”期间 ,日伪当局在加紧掠夺、无情榨取的同时 ,还实施粮食禁运和“缉私” ,切断抗日部队的粮源。本文综合吴江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及其他有关文献资料撰成 ,以揭露日军在吴江地区掠夺米粮的罪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军 日伪 掠夺 抗日战争期间 沦陷时期 侵略 文献资料 强制收购 罪行 百姓
原文传递
要填补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以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毓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3年第4期25-30,共6页
现代文学研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许多方面的问题,没有或很少有人触及,急需扩大研究领域,增加研究课题。比如沦陷时期的东北地区(即伪满洲国)文学,目前所有的现化文学史书籍中都丝毫不曾提及,也很少有人公开发表过这方面的研究文章,
关键词 现代文学研究 沦陷时期 左翼文艺 袁犀 学史 “乡土文学” 上海文坛 萧军 萧红 新文学运动
下载PDF
沦陷时期的上海工运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美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05-119,共15页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起,上海工人的政治倾向便在各种社会力量的角逐中,显示出特殊的作用,围绕着上海工运的领导权,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政党、社团都曾进行过大量的活动。但总体说来,在抗战以前,如同当时中国的政治大局一样,...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起,上海工人的政治倾向便在各种社会力量的角逐中,显示出特殊的作用,围绕着上海工运的领导权,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政党、社团都曾进行过大量的活动。但总体说来,在抗战以前,如同当时中国的政治大局一样,基本上是国共两党的抗争。及至抗战爆发,这一格局发生变化。尤其是在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以后,社会矛盾与工运形势的关系更显示出如下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工运 上海特别市 沦陷时期 总工会 上海工人 劳资纠纷 工会组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工部局 国民党
原文传递
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史料建设的圆满终结──《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评介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99-308,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沦陷区文学 中国新文学 史料建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新文学大系 二十世纪 抗日战争时期 沦陷时期 中国解放区文学 通俗小说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上海演剧 被引量:6
15
作者 傅谨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5-93,共9页
抗战时期的上海戏剧呈现奇特的繁荣景象,京剧始终领衔上海戏剧的演出市场,周信芳和其他京剧名家的剧目深受欢迎。沪剧进入发展高峰期,形成文滨剧团和施家班等数家大班社的垄断局面,进入该剧种发展的顶峰时期。从姚水娟到袁雪芬的相继走... 抗战时期的上海戏剧呈现奇特的繁荣景象,京剧始终领衔上海戏剧的演出市场,周信芳和其他京剧名家的剧目深受欢迎。沪剧进入发展高峰期,形成文滨剧团和施家班等数家大班社的垄断局面,进入该剧种发展的顶峰时期。从姚水娟到袁雪芬的相继走红,代表女子越剧的成熟,使越剧渐成沪上最具号召力的剧种,地位直逼京剧。从孤岛到沦陷时期,上海一直是话剧演出的中心城市,集中中国最优秀的话剧创作、表演与经营人才。上海是戏剧市场发育程度最成熟的都市,这是它在抗战时期仍能保持戏剧市场兴旺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上海 戏剧市场 演剧 市场发育程度 演出市场 沦陷时期 中心城市
原文传递
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开办始末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婉玲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32,158,共17页
1937年4月,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室(后更名为"国画研究院"及"国画研究馆"),聘请黄宾虹、张大千和于非厂等为导师,招收全国青年画家,入所临摹历代绘画。北平沦陷时期,国画研究馆在政局动荡中得以维持和发展,为伏... 1937年4月,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室(后更名为"国画研究院"及"国画研究馆"),聘请黄宾虹、张大千和于非厂等为导师,招收全国青年画家,入所临摹历代绘画。北平沦陷时期,国画研究馆在政局动荡中得以维持和发展,为伏居燕市的画家提供了静心习画的场所,也为这些画家日后绘画风格的形成及其学术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档案文献及报刊资料为基础,梳理了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馆的几个重要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古物陈列所绘画藏品的开放在辅助美术教育、艺术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时期 古物陈列所 美术教育 国画研究馆
原文传递
地下作坊造就历史之最——波兰沦陷时期的“闪电”冲锋枪
17
作者 唐向辉 陈巍 《轻兵器》 2024年第10期50-55,共6页
“闪电”(波兰语Blyskawica)冲锋枪是二战期间波兰抵抗组织家乡军在被德国占领的首都华沙秘密设计和制造的武器。虽然它只是地下作坊制造的粗糙产品,但总产量却达到700多支,堪称波兰历史上第一款自行设计和大规模生产装备的冲锋枪。
关键词 沦陷时期 冲锋枪 波兰语 闪电 作坊
原文传递
沦陷时期华北电影公司在北平的电影活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黄伟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3-65,共13页
电影自成为人们精神上的粮食之后,便作为国家的宣传利器而存在。在沦陷时期的北平,日伪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将电影作为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当时,日伪华北电影公司不仅垄断了北平的电影制作,而且还利用在华北独家的发行权和放映权,... 电影自成为人们精神上的粮食之后,便作为国家的宣传利器而存在。在沦陷时期的北平,日伪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将电影作为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工具。当时,日伪华北电影公司不仅垄断了北平的电影制作,而且还利用在华北独家的发行权和放映权,逐步控制了北平各大影院及不同影片的供给。除此之外,华北电影公司还在北平及其周边地区开展电影巡回,以为奴化教育服务。因此,深入研究此段历史,对后世学者了解铁蹄下的北平电影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时期 华北电影公司 北平 电影活动 影院
原文传递
沦陷时期的天津商会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美云 《历史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5-129,共5页
关键词 天津商会 沦陷时期 统治 指正 学者 著作 华北 外学 依据 活动
下载PDF
虚妄的“国家电影”--沦陷时期上海电影政策与制片的分裂性 被引量:6
20
作者 尹鹏飞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4-152,共9页
沦陷时期上海电影政策意图打造政宣体制下的"国家电影",在"大东亚共荣"思想下建构新的国家形象,以标榜伪国民政府的"建国"和参战合法性。然而,影业的实际运营制片偏移和背离了日伪既定电影国策。本文剖... 沦陷时期上海电影政策意图打造政宣体制下的"国家电影",在"大东亚共荣"思想下建构新的国家形象,以标榜伪国民政府的"建国"和参战合法性。然而,影业的实际运营制片偏移和背离了日伪既定电影国策。本文剖析沦陷时期上海电影政策、资本、结构和产品的复杂关系,借此呈现上层政治与下层制片的分裂性,并尝试论证文本进行再读解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政策 沦陷时期 国家形象 分裂性 制片 上海 虚妄 国民政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