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4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被引量:15
1
作者 汪朝光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4-49,共26页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沦陷区伪政权既为日本占领军当局所扶植 ,也就不能不听从日本人的号令 ,由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施法规和实施情况 ,人们可以认识到伪政权的“自主”可以达到的限度。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最终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伪政权 沦陷区 抗战时期 日本侵略 国民政府 统治 为政 日本军国主义 中国人民 终结
原文传递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沦陷区的言说环境——以北京上海文学为中心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泉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8-70,共13页
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 ,学术界和公众长期以来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的认识模糊 ,认为沦陷区没有文学或只有汉奸文学。 90年代初期以来 ,随着一批相关论著的问世 ,沦陷区文学主体的面貌和性质已经基本上明朗。尽管如此 ,对... 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 ,学术界和公众长期以来对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文学的认识模糊 ,认为沦陷区没有文学或只有汉奸文学。 90年代初期以来 ,随着一批相关论著的问世 ,沦陷区文学主体的面貌和性质已经基本上明朗。尽管如此 ,对于它的怀疑、贬低和曲解依然存在。①不容否认 ,沦陷区的政治文化环境 ,在总体上是与中国新文学活动相敌对的。但具体到各个沦陷区 ,由于被占领的时间和社会形态不同 ,言说自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本文用确凿的史实证明 ,北京、上海沦陷区的言说环境好于其他沦陷地区 ,具有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北京、上海的中国民族文学之所以能够在沦陷时期继续迂曲生长并蔚为大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区 中国抗日战争 汉奸 沦陷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年代 中国民族 政治文化 自由 历史条件
原文传递
1940年代前期的华北蝗灾与社会动员--以晋冀鲁豫、晋察冀边区与沦陷区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同乐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1-169,共29页
1940年代前期的华北,面对空前的蝗灾,晋冀鲁豫、晋察冀边区实行广泛的社会动员,破除视飞蝗为"神虫"的愚昧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灭蝗救灾斗争,实现了灭蝗救灾与思想启蒙、民族解放与社会进步同时并举。在华北沦陷区,日伪... 1940年代前期的华北,面对空前的蝗灾,晋冀鲁豫、晋察冀边区实行广泛的社会动员,破除视飞蝗为"神虫"的愚昧思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灭蝗救灾斗争,实现了灭蝗救灾与思想启蒙、民族解放与社会进步同时并举。在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也曾制订防除蝗虫计划,"华北产业科学研究所"还编印书籍,专门研究蝗虫习性,并且设计了种种治蝗方案。但是,伪政权的治蝗社会动员缺少民众基础和具体组织措施,甚至一些官吏盲信迷信,借治蝗以中饱私囊。沦陷区内"官吏猛于虎,苛政猛于蝗"。历史表明,不同政权控制区的蝗灾治理与社会动员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治蝗效果;蝗灾的监控与治理检验不同政府的管理状况,一定意义上折射出民心向背和政权兴衰。敌后抗日根据地大规模的群众性治蝗运动,预示着中国救灾体制正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敌后抗日根据地 沦陷区 蝗灾 社会动员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翻译文学述论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言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45,共20页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被分为三大块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在国统区,译作一再遭到查禁,译者遭到种种恐怖迫害;解放区的出版条件差,又时常受到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在沦陷区,殖民者明确规定要移植优于本土文艺的日本艺文①,造成日本文学...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被分为三大块国统区、解放区和沦陷区。在国统区,译作一再遭到查禁,译者遭到种种恐怖迫害;解放区的出版条件差,又时常受到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在沦陷区,殖民者明确规定要移植优于本土文艺的日本艺文①,造成日本文学翻译的畸形繁荣,而反法西斯文学的译介环境则险恶艰辛。在抗日救亡精神的感召下,三大块的外国文学翻译事业在艰难地进行着,并在炮火中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统 解放 沦陷区 翻译文学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间的法币流动 被引量:13
5
作者 齐春风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37-169,共33页
抗战时期 ,在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非正常的法币流动现象 ,这主要是由日本的策动引起的 ,另外也与大后方的经济处于弱势有关。在太平洋战争前 ,日本先以向中国大后方走私倾销货物等方式来获得法币 ,然后再到上海法币外汇市... 抗战时期 ,在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非正常的法币流动现象 ,这主要是由日本的策动引起的 ,另外也与大后方的经济处于弱势有关。在太平洋战争前 ,日本先以向中国大后方走私倾销货物等方式来获得法币 ,然后再到上海法币外汇市场套购法币外汇基金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先是将从沦陷区收兑的大量法币 ,以高价诱购物资的方式驱逐到大后方 ,待此项法币用尽后 ,又设法换取法币 ,并随时用以抢购大后方物资。日本策动法币流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大后方的金融崩溃。但日本虽在抗战前期套购了大量法币外汇 ,在抗战后期诱购了大批大后方物资 ,它促使大后方金融崩溃的目标并未达到。这是因为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盟国的金融援助和中国人民的支持 ,国民政府的对日物资战也配合了对日货币战。从根本上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沦陷区 法币 日本 金融业
原文传递
欧美学者对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克文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70-179,共10页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沦陷区 西方学者 情况 欧美 研究成果 阶段 对抗 丰富 领域
全文增补中
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重新发现——40年代沦陷区散文概论 被引量:10
7
作者 谢茂松 叶彤 钱理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107,共7页
本文讲述了沦陷区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描述了沦陷区散文的面貌,分析了沦陷区散文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和成因,指出了沦陷区散文对历史的承继和在现实中图生存求发展的处境。
关键词 散文 沦陷区 沉潜 散文家的散文 诗人的散文
原文传递
“反传奇的传奇”及其他——论张爱玲叙事艺术的成就与限度 被引量:12
8
作者 解志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37,共15页
本文从其家败世乱的独特体验入手,揭示了张爱玲在生活上和文学上的早熟,如何形成了她所情有独钟的叙事焦点——传写末世人性之变与乱世人情之常,然后着重分析了张爱玲别出心裁的叙事艺术——"反传奇的传奇"的折中损益及其叙... 本文从其家败世乱的独特体验入手,揭示了张爱玲在生活上和文学上的早熟,如何形成了她所情有独钟的叙事焦点——传写末世人性之变与乱世人情之常,然后着重分析了张爱玲别出心裁的叙事艺术——"反传奇的传奇"的折中损益及其叙事趣味之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乱世 传奇 反传奇 沦陷区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沦陷区城市青年的生存与心态——以北平、上海两位青年的日记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秉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93,共5页
学术界对沦陷区民众史的考察,部分存在研究对象"客体化"的倾向。《北平日记》和《1942-1945:我的沦陷生活》,系沦陷区青年的两部私密日记,堪称部分扭转过度依赖档案文书倾向的一手史料。这两部日记证示,对以求得基本生存为条件的底... 学术界对沦陷区民众史的考察,部分存在研究对象"客体化"的倾向。《北平日记》和《1942-1945:我的沦陷生活》,系沦陷区青年的两部私密日记,堪称部分扭转过度依赖档案文书倾向的一手史料。这两部日记证示,对以求得基本生存为条件的底层社会来说,生活上的妥协是沦陷区外部环境的产物,内心的反抗却是永恒的民族情感底色。"南下"或"到内地去",是他们情感世界的精神追求,而留守在沦陷区艰难度日,却是物质世界困顿的无奈之举。二者间难以调适,体现了其在沦陷区的生存艰辛和内心痛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沦陷区 青年 社会生活
下载PDF
汪伪奴化教育政策述论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必宏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7,共8页
汪伪国民政府建立后,为配合日军对沦陷区的侵略和统治,消灭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民族意识,大肆推行奴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奴化教育的宗旨、方针和政策,并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需要而变化。汪伪奴化教育政策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点,分为前... 汪伪国民政府建立后,为配合日军对沦陷区的侵略和统治,消灭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和民族意识,大肆推行奴化教育,制定了一系列奴化教育的宗旨、方针和政策,并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需要而变化。汪伪奴化教育政策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点,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汪伪奴化教育政策紧紧围绕“和平反共建国”的卖国方针制定并组织实施;在后一阶段,为配合日本所谓“大东亚战争”,汪伪将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纳入了战时轨道,其教育政策也是围绕着“完成战争之使命”而制定。汪伪的奴化教育政策遭到了沦陷区广大爱国师生的反抗,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政策 述论 奴化教育 太平洋战争 国民政府 民族意识 中国人民 侵略战争 组织实施 社会生活 沦陷区 制定 方针 日本 平反 纳入 终结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间的经济关系 被引量:9
11
作者 齐春风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7-134,共8页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括物资战和货币战这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层面,并且随着时局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在太平洋战争前,中日货币战占主导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物资战成了... 抗战时期,大后方与沦陷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包括物资战和货币战这两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层面,并且随着时局的变化,其表现形式也随之变化。在太平洋战争前,中日货币战占主导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物资战成了经济战的重心。日本在这场经济战中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国民政府则处于下风,但日本促使中国大后方经济崩溃的目的并未达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大后方 沦陷区 经济关系 货币战 物资战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国统区与沦陷区间的粮食走私活动 被引量:4
12
作者 齐春风 姜洪峰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9-73,共5页
抗战时期 ,大量的粮食从国统区流向沦陷区 ,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策动粮食走私造成的。日方主要采取高价诱购、自设米行、奸商设行的方式来促使粮食从国统区走私到沦陷区。粮食走私造成国统区粮荒的局面 ,给国统区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日方... 抗战时期 ,大量的粮食从国统区流向沦陷区 ,这主要是由于日本策动粮食走私造成的。日方主要采取高价诱购、自设米行、奸商设行的方式来促使粮食从国统区走私到沦陷区。粮食走私造成国统区粮荒的局面 ,给国统区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日方还借机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 国统 沦陷区 粮食走私活动 日本 粮荒 粮食市场
下载PDF
如何评判沦陷时期的南京民间社会——“抗争”与“灰色地带以外”的视角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福运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沦陷时期的南京,商贩群体突出的自利性与投机性及其贻害黎民的事实,显示了"灰色地带"说的解释力。知识分子在1940年后发生了或爱国或变节的分化,但大多选择了表面妥协实则尽力维护民族利益的中间路线。底层市民的分化也很严重... 沦陷时期的南京,商贩群体突出的自利性与投机性及其贻害黎民的事实,显示了"灰色地带"说的解释力。知识分子在1940年后发生了或爱国或变节的分化,但大多选择了表面妥协实则尽力维护民族利益的中间路线。底层市民的分化也很严重,介于中间状态的芸芸众生不久便完成从幻想到幻灭再到认清日本殖民统治真面目的转变;在非妥协即牺牲的两难选择面前,他们外表顺服但内心充满仇恨。对后两个群体民族立场的解释,"抗争"论与"灰色地带"说均显不力。其实沦陷区民间社会恰似"致命的暗礁",其中舍生取义的暴力抗争者为灵魂,坚韧不屈的隐性反抗者构成其支柱和脊梁,貌似混沌的中间群体聚成坚实的基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沦陷区 民族抗争 灰色地带 致命暗礁
原文传递
抗战期间《新民主主义论》在沦陷区和国统区的传播及反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程美东 裴植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72,共11页
抗战期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不久,就不仅在边区受到普遍欢迎,而且实现了向沦陷区和国统区的跨域传播,并引起巨大反响。在沦陷区,日伪政权在严行查禁、千方百计阻挠其传播的同时,唆使卖身投靠的文人政客对其发起攻击;而在国统... 抗战期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不久,就不仅在边区受到普遍欢迎,而且实现了向沦陷区和国统区的跨域传播,并引起巨大反响。在沦陷区,日伪政权在严行查禁、千方百计阻挠其传播的同时,唆使卖身投靠的文人政客对其发起攻击;而在国统区,诸多国民党人也极力地以三民主义的"真理"否定新民主主义,并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性质、革命的步骤论等问题,向《新民主主义论》发起围攻。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国民党人对《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部分地予以认同,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更是对《新民主主义论》作出了积极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论》 沦陷区 国统 反响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争夺沦陷区教育权的斗争——以南京及周边地区为研究中心 被引量:7
15
作者 沈岚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与日伪为争夺沦陷区教育权问题展开过激烈斗争,它一开始就制定和实施战区教育政策,一方面派员深入战区及日伪后方指导和协助地方恢复学校,以维持沦陷区各级教育,从而使战区文化命脉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针对敌伪在占领区...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与日伪为争夺沦陷区教育权问题展开过激烈斗争,它一开始就制定和实施战区教育政策,一方面派员深入战区及日伪后方指导和协助地方恢复学校,以维持沦陷区各级教育,从而使战区文化命脉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针对敌伪在占领区域用煽惑、威胁、利诱等手段推行奴化教育的状况,采取相应对策设法加以摧毁,同时发动沦陷区教育界知识分子教育民众,宣传民族意识,培养抗战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沦陷区 教育权 研究中心 周边地 抗战时期 争夺 南京 抗战期间 教育政策 奴化教育 相应对策 知识分子 民族意识 教育界 日伪
下载PDF
汪伪的留日学生教育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孜正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2-120,共19页
1940年 3月汪伪政权成立后 ,为了推行奴化教育向日本派遣了一些留日学生 ,沦陷区也有部分学生自费留学日本 ,那么他们的情况如何呢 ,本文在梳理档案的基础上 ,就当时留日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以图再现一段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 留日学生教育 汪伪政权 奴化教育 沦陷区 抗日战争时期
原文传递
毁誉浮沉六十载——苏青研究述评 被引量:5
17
作者 程亚丽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97-100,共4页
苏青 ,从四十年代的“文学明星” ,到五六十年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 ,再到九十年代中国学界出现的“苏青热” ,其间的毁誉浮沉耐人寻味。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 ,既是对苏青研究史的反思 。
关键词 苏青 研究述评 女性 沦陷区
下载PDF
殖民话语的裂痕与东北沦陷时期戏剧的存在态势 被引量:7
18
作者 逄增玉 孙晓平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6-183,共8页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统治者为了灌输殖民意识和维护统治,出台了《艺文指导纲要》等文艺"国策",从思想、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文艺予以整肃、压制和规范。但是,作为所谓"国策"的殖民话语及其统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 东北沦陷时期,殖民统治者为了灌输殖民意识和维护统治,出台了《艺文指导纲要》等文艺"国策",从思想、政策和法律等各个方面对文艺予以整肃、压制和规范。但是,作为所谓"国策"的殖民话语及其统制,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裂痕与矛盾。在沦陷初期,殖民者与进步戏剧和文艺存在着暂时宽松与不断走向高压的博弈期,在沦陷中后期,殖民者内部一方面存在着不同地域与文学意识的对立,一方面殖民者创作和导演的话剧《林则徐》、上演苏联话剧《怒吼吧中国》时动机和意识既非一致,更与中国人演员和观众的接受意图和效果与中国观众的读解南辕北辙。殖民的话语的裂痕,使得殖民者内部对文艺"国策"的理解和贯彻出现偏差与背离,使殖民者意图通过戏剧达到的"转移仇恨"、日满一体的政治和美学破产,也使东北沦陷区戏剧出现殖民语境及其裂痕下形成复杂曲折的意识与美学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话语 东北 沦陷区 戏剧 复杂性 美学
下载PDF
沦陷时期南京的人口变迁和市民生活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沛霖 经盛鸿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4-150,156,共8页
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首都,市面繁荣,人口激增;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1937年12月这里成了日军血腥大屠杀的屠场,此后八年,又是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及其所扶植的汪伪中央政府所在地... 南京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城市,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首都,市面繁荣,人口激增;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后,1937年12月这里成了日军血腥大屠杀的屠场,此后八年,又是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及其所扶植的汪伪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因而,研究抗战时期南京的城市人口变迁和市民生活状况,对深入了解日本侵华战争与殖民主义统治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了解中国城乡人民不屈反抗斗争的原动力,了解日本侵华战争与殖民主义统治失败的必然性,具有典型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沦陷区 南京 城市人口变迁 市民生活状况
下载PDF
抗日战争中沦陷区青年学生投奔大后方的回顾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振鹍 《抗日战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8-216,共9页
关键词 抗日战争史 青年学生 大后方 沦陷区 中国近代史 人口迁徙 人口流动 抗战时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