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气管道的河流穿越技术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唐兴华 王颖 《煤化工》 CAS 2009年第3期53-56,共4页
综述了油气管道河流穿越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各种穿越施工方法,比较了沟埋、定向钻、隧道等穿越技术的优缺点,并列举了部分工程实例;分析了各种施工方法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并提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实际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油气管道 河流穿越 定向钻 隧道
下载PDF
大型沟埋式蛋型管道土压力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冯忠居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3-27,共5页
以弹塑性理论为基础,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大型沟埋式蛋型管道上压力的分布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吻合较好。表明对大型沟埋式管道的上压力,采用弹塑性理论的非线性分析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其结果可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 土压力 式管道 有限元 非线性分析
下载PDF
大型沟埋式管道侧向土压力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冯忠居 顾安全 《西安公路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7-30,共4页
本文利用现场实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在考虑了填土高度、密度,管道和槽壁间的胸腔大小,侧压力计算点距管底的高度,填土内部的摩擦力等影响管道侧向土压力的因素后,对沟理式管道侧向土压力的计算提出了新的公式。
关键词 式管道 侧向土压力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矩形沟埋涵洞顶部垂直土压力 被引量:21
4
作者 李永刚 李珠 张善元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在刚性涵洞和刚性地基条件下,考虑矩形沟埋涵洞胸腔土体的变形和承载作用,建立矩形沟埋涵洞土压力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理论计算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吻合。研究表明:槽洞宽比为1时,洞顶土压力系数随填土高度的增大呈单调减小的规律;槽洞... 在刚性涵洞和刚性地基条件下,考虑矩形沟埋涵洞胸腔土体的变形和承载作用,建立矩形沟埋涵洞土压力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理论计算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相吻合。研究表明:槽洞宽比为1时,洞顶土压力系数随填土高度的增大呈单调减小的规律;槽洞宽比大于1时,洞顶土压力系数随填土高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初始等沉面高度附近有最大土压力系数。槽洞宽比、涵洞高宽比和填土内摩角增大时,土压力系数增大;填土凝聚力增大时,土压力系数减小。槽洞宽比增大使等沉面高度增大;填土高度增大使等沉面高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涵洞 土压力 等沉面 有限元 计算模型
下载PDF
矩形沟埋涵洞顶部垂直土压力试验和理论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永刚 张善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81-1086,共6页
针对无黏性填土,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矩形沟埋刚性涵洞顶部的垂直土压力。考虑胸腔土体的作用,建立了沟埋涵洞土压力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相吻合。沟槽宽度等于涵洞外径时,洞顶土压力系数随填土... 针对无黏性填土,通过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矩形沟埋刚性涵洞顶部的垂直土压力。考虑胸腔土体的作用,建立了沟埋涵洞土压力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公式,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相吻合。沟槽宽度等于涵洞外径时,洞顶土压力系数随填土高度的增大呈单调减小的变化规律;沟槽宽度大于涵洞外径时,洞顶土压力系数随填土高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洞顶填土厚度等于初始等沉面高度时,土压力系数最大。槽洞宽比加大时,土压力系数、等沉面高度按双曲线规律增大,7倍洞径的沟槽宽度近似为沟埋式涵洞和上埋式涵洞的临界槽宽。填土内摩角增大时,土压力系数增大。洞顶填土厚度增大,等沉面高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涵洞 土压力 模型试验 等沉面 计算公式
下载PDF
稻麦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吴俊松 刘建 +5 位作者 刘晓菲 杨海水 王小华 许明敏 魏亚凤 卞新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66-2075,共10页
通过5.5a的大田定位试验,将上季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40 cm以及免耕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研究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水势、温度的影响以及长期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沟埋还田20 cm处理各埋草沟土壤容重、总... 通过5.5a的大田定位试验,将上季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40 cm以及免耕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研究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水势、温度的影响以及长期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沟埋还田20 cm处理各埋草沟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沟埋还田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的作用,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这种作用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大(26.6 mm)时,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在短时间内上升的较快,而对照则相对较慢;当降雨量较小(10 mm)时,沟埋还田40 cm处理水势值上升速度大于沟埋还田20 cm,对照处理最慢;降雨过后的12d内,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下降速度较对照更快;连续40d各处理土壤水势日均值大小为对照>沟埋还田40 cm>沟埋还田20 cm。土壤0—15 cm温度日较差大小为沟埋还田20 cm>对照>沟埋还田40 cm,土壤20 cm处日较差对照最大;沟埋还田20 cm处理0—15 cm以及沟埋还田40 cm处理0—20 cm土壤日均温高于对照,沟埋还田20 cm处理20 cm处土壤日均温与对照较为接近。在沿江稻麦轮作地区,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具有较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秸秆 还田 容重 总孔隙度 水势 温度
下载PDF
墒沟埋草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马静 徐华 +2 位作者 蔡祖聪 曹金留 八木一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31,共5页
2006年采用静态箱法观测对照(麦秆不还田)以及均匀混施和墒沟埋草2种麦秆还田方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探讨墒沟埋草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墒沟埋草处理中,墒沟区域的CH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均匀混施处理(P<0.05),... 2006年采用静态箱法观测对照(麦秆不还田)以及均匀混施和墒沟埋草2种麦秆还田方式下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探讨墒沟埋草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墒沟埋草处理中,墒沟区域的CH4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高于均匀混施处理(P<0.05),而N2O平均排放通量显著低于均匀混施处理(P<0.05)。墒沟埋草处理的CH4季节排放总量是对照的4.07倍,而与均匀混施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墒沟埋草处理的N2O季节排放总量是对照的70%,是均匀混施处理的3.1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排放量 N2O排放量 稻田
下载PDF
矩形断面沟埋式涵洞垂直土压力的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长运 李永刚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6,共4页
通过对矩形断面沟埋式涵洞垂直土压力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模型,采用土体极限平衡理论,推导沟埋式涵洞垂直土压力的计算公式,该公式具有与上埋式涵洞土压力计算公式的形式,而且反映了沟槽宽度和胸腔宽度等对涵洞土压力的影响。
关键词 涵洞 土压力
下载PDF
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吴俊松 许明敏 +4 位作者 王小华 杨海水 刘晓菲 戴亚军 卞新民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209,共7页
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地区通过研究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索秸秆集中沟埋还田的特点及适宜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深度,为该地区土壤培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4.5 a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定位试验... 在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地区通过研究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有机质、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旨在探索秸秆集中沟埋还田的特点及适宜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深度,为该地区土壤培肥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在为期4.5 a的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定位试验中,设置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及免耕秸秆不还田三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水稻秸秆集中沟埋还田20 cm降低了0~1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1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还田深度40 cm降低了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增加了20~5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及脲酶、蔗糖酶活性;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两个处理均有增加试验沟各土层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小麦产量高低顺序为还田深度20 cm】还田深度40 cm】免耕秸秆不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还田 土壤有机质 土壤酶活性 小麦产量
原文传递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土壤氮素分布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许明敏 冯金侠 +4 位作者 陈卫平 杨海水 刘建 卞新民 陆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60-1967,共8页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 秸秆集中沟埋还田(DB-SR)是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方式,能够形成特殊的"秸秆层"结构。通过研究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壤的氮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以期阐明秸秆层对土壤氮素分布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 cm、40 cm以及对照(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测定秸秆层及其界面土层(±5 cm)的NH^+_4-N与NO^-_3-N含量,分析微生物量碳(MBC)及群落结构特征。研究发现,"秸秆层"对氮素具有滞留作用,并能够持续60个月。在20 cm埋深下,秸秆层提高了其界面上下土层的MBC,但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40 cm埋深下,水稻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小麦秸秆层界面土壤MBC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多样性指数随时间先减小后增大。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表明,秸秆层微生物能很好地利用各类碳源,其界面土壤的微生物代谢活性也比CK处理有所提高。对应分析表明,小麦秸秆在20 cm埋深下,NH^+_4-N、NO^-_3-N与界面土层微生物群落具有相关性,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显著相关;在40 cm埋深下,NH^+_4-N、NO^-_3-N和MBC与秸秆层微生物群落变异显著相关。综上可知,"秸秆层"能有效滞留氮素,减少土壤氮素淋失,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秸秆层 氮素分布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沟埋涵洞土拱效应及涵顶垂直土压力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兴涛 陈保国 +1 位作者 简文星 韩金良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7-964,共8页
采用细观颗粒流软件PFC2D对沟埋涵洞上方填土内土拱效应及涵顶垂直土压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涵洞上方填土越高,土拱效应越明显;沟槽越宽,土拱效应越弱。土拱形态为上凸形,拱脚位于两侧沟壁上,可以根据填土内竖向位移等值线是否出现椭... 采用细观颗粒流软件PFC2D对沟埋涵洞上方填土内土拱效应及涵顶垂直土压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涵洞上方填土越高,土拱效应越明显;沟槽越宽,土拱效应越弱。土拱形态为上凸形,拱脚位于两侧沟壁上,可以根据填土内竖向位移等值线是否出现椭圆形来判断填土内是否产生明显土拱效应。沟槽宽度大于7倍涵洞宽度时,涵顶垂直土压力可按上埋式涵洞土压力的方法进行计算。涵顶土压力系数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当填土高度达到初始等沉面高度时,土压力系数达到最大值。等沉面高度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沟槽宽度的增加而上升。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考虑土拱效应的涵顶垂直土压力计算判别准则及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洞 颗粒流 垂直土压力 土拱效应
下载PDF
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朱琳 刘春晓 +2 位作者 王小华 孙勤芳 卞新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9-403,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沟埋还田方式,设置沟埋深度分别为20、30、40、50 cm及对照5个处理,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为2 kg.m-1),研究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容重和孔隙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结束后... 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沟埋还田方式,设置沟埋深度分别为20、30、40、50 cm及对照5个处理,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为2 kg.m-1),研究水稻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容重和孔隙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结束后12 d内,沟埋深度20和3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埋草沟边水平距离10 cm处)显著下降(P<0.05);而沟埋深度40和50 cm处理土壤含水量(与埋草沟边水平距离10 cm处)与对照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埋草沟秸秆下层土壤温度变化较小,秸秆对下层土壤具有保温作用;除沟埋深度20 cm处理外,其他不同沟埋深度处理均能明显降低秸秆上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使耕层土壤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还田 水分 温度 容重
下载PDF
管土相对刚度对沟埋管道竖向土压力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计海力 李宗利 陈江林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3-144,148,共3页
通过建立管道、回填土、地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不同管土相对刚度对管顶竖向土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顶填土竖向位移随着管土相对刚度的增大逐渐增大;在相对刚度较小时,随着埋深的增大,管顶竖向位移变化较小;埋深较浅时,管土相对... 通过建立管道、回填土、地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不同管土相对刚度对管顶竖向土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管顶填土竖向位移随着管土相对刚度的增大逐渐增大;在相对刚度较小时,随着埋深的增大,管顶竖向位移变化较小;埋深较浅时,管土相对刚度对管顶竖向土压力影响较小,当埋深大于4.5 m时,随着管土相对刚度的增大,管顶竖向土压力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刚度 竖向土压力 管道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查良玉 仇忠启 +5 位作者 王小华 吴洁 朱利群 卞新民 曹伟召 杜磊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为测试改进的开沟机开沟质量是否满足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开沟埋草、覆土要求,研究了秸秆机械沟埋还田对埋草沟的排水降渍效果及小麦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机械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2.... 为测试改进的开沟机开沟质量是否满足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开沟埋草、覆土要求,研究了秸秆机械沟埋还田对埋草沟的排水降渍效果及小麦生长情况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采用秸秆机械沟埋和常规还田方式,将上季作物秸秆进行全量还田(秸秆沟埋量2.1 kg.m-1),设置沟埋深度为20,30 cm,常规还田(CK)3个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梯形沟上、下口宽分别约为35.00和19.20 cm,D2,D3处理间平均开沟深度分别为19.50,29.90 cm,集中抛土距离分别为38.00,41.00 cm,集中覆土厚度分别为11.45,17.17 cm,土壤破碎率均达90%以上;埋草沟具有与排水沟相近的土壤降渍效果,各处理下埋草沟含水量下降幅度均大于CK,不同深度埋草沟的降渍效果优劣排序为30.00 cm深优于20.00 cm;埋草沟上小麦出苗及生长情况均好于CK。该机开沟作业质量稳定、性能测试良好、满足埋草覆土要求;埋草沟具有排水功能、对小麦出苗及生长无影响,秸秆机械集中沟埋还田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还田 质量 排水 小麦生长
下载PDF
秸秆沟埋还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郑智旗 何进 +1 位作者 张祥彩 郑侃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16,共7页
秸秆沟埋还田技术是集一项农田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相结合的新型技术体系。为此,结合相关文献,从秸秆沟埋还田的技术特点、效应、配套机具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秸秆沟埋还田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秸秆沟埋还田需要进一步... 秸秆沟埋还田技术是集一项农田秸秆还田和土壤耕作相结合的新型技术体系。为此,结合相关文献,从秸秆沟埋还田的技术特点、效应、配套机具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秸秆沟埋还田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秸秆沟埋还田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秸秆沟埋还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还田 效应 机械化
下载PDF
沟埋式管与土相互作用的动态有限单元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社荣 陈荣 +1 位作者 张崇文 孙尔超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5年第3期369-374,共6页
利用动态有限单元法建立和推导二维等参形式四边形动态有限单元,研究了沟埋式管与土的动力相互作用,求得管周土体的静、动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动态有限元法比一般动力有限元法更精确、有效.
关键词 式管 相互作用 有限元 动力学
下载PDF
墒沟埋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春贵 邱宝泰 +2 位作者 钱宏兵 薛爱华 严桂珠 《土壤肥料》 CSCD 1992年第6期5-8,共4页
通过4年多的研究,将传统积肥方法与现代农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积造有机肥的方式一墒沟埋草技术,从而简化了传统的积肥程序,实现了稻田沟系麦田化(习惯称为“一沟两用”)。
关键词 积肥
下载PDF
有机物沟埋还田模式与花后灌水量对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孟艳 孙晓涵 +4 位作者 郑宾 王良 李增嘉 李耕 宁堂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41-2550,共10页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灌水配合对增加玉米田保水供水能力,提高玉米花后光合性能、实现节水增产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设置有机物沟埋还田和花后灌水量两个因素,有机物沟埋还田包括不还田(M_0)、秸秆单还田(M_1)和牛粪... 有机物沟埋还田与花后灌水配合对增加玉米田保水供水能力,提高玉米花后光合性能、实现节水增产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设置有机物沟埋还田和花后灌水量两个因素,有机物沟埋还田包括不还田(M_0)、秸秆单还田(M_1)和牛粪秸秆混合还田(M_2)3个还田类型,花后灌水量包括450 mm(W_1)和325 mm(W_2)2个水平,研究了其对玉米穗位叶光合性能、光系统Ⅱ(PSⅡ)效率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单还田比较,牛粪秸秆混合还田有效提高了玉米花后光合能力和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与节水灌溉相比,正常灌溉加强了有机物还田对玉米光合能力的促进作用.牛粪秸秆混合还田与正常灌溉结合可显著提高玉米花后叶片的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和蒸腾速率(T_r),降低胞间CO2浓度(Ci);提高玉米花后叶片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φ_(po))和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_A下游的电子受体的概率(Ψ_o);改善花后叶片光能利用率,维持花后叶片较高的光合性能;同时增加花后玉米各器官干物质的量,提高干物质总积累量和转运能力,有利于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分配,最终获得高产.节水灌溉降低了叶片的光合性能,造成产量的下降;但配合牛粪秸秆混合还田与不还田处理相比,水分利用效率、籽粒增长速率和增产效果均优于正常灌水.这表明牛粪秸秆混合还田与正常灌溉结合可有效提高玉米花后光合性能,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促进玉米增产;牛粪秸秆混合还田与节水灌溉结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减少灌溉量造成的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还田 玉米 灌水量 光合特性 干物质生产
原文传递
沟埋式管道垂直土压力模拟试验研究
19
作者 朱珍锋 韩高孝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4年第3期99-106,共8页
为研究沟埋式管道的垂直土压力,以甘肃某大型管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PFC3D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埋地管道三维离散元模型,模拟土体工后沉降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过程,分析不同埋深、管径条件下的管顶土压力分布规律和管顶垂直土压力,并与现... 为研究沟埋式管道的垂直土压力,以甘肃某大型管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PFC3D数值分析方法,建立埋地管道三维离散元模型,模拟土体工后沉降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过程,分析不同埋深、管径条件下的管顶土压力分布规律和管顶垂直土压力,并与现场试验和理论计算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沉降过程中土颗粒位移持续增大,最后趋于稳定,在管顶位置与土的接触处力达到最大。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所得的管顶土压力分布规律一致,近似呈“中间大,两侧小”的抛物线分布形式,管顶垂直土压力随管道埋深的增加而增大。管径对管顶垂直土压力的影响较小,整体随着管径增大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数值模拟与折学森土压力计算理论更为接近,Marston计算理论偏于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钢管 垂直土压力 试验研究 离散元法
下载PDF
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冬季稻田CO_2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文玲 卞新民 +4 位作者 吴洁 郭伟 李胜 杜磊 石建福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1年第3期295-300,共6页
采用了碱液吸收法对冬季稻田CO2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测定,探讨了水旱轮作水稻季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越冬稻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单位草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单位沟埋草量的越冬稻田裸田CO2季节... 采用了碱液吸收法对冬季稻田CO2排放进行了田间原位测定,探讨了水旱轮作水稻季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不同埋草量对越冬稻田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处理单位草量与CO2排放通量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单位沟埋草量的越冬稻田裸田CO2季节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CO2通量和季节排放量与埋草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各处理平均CO2通量在51.25 mg.m-2.h-1~84.92 mg.m-2.h-1之间,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季节排放量为1 591.40mg.m-2.h-1~1 936.12 kg.hm-2,各处理平均CO2通量和CO2季节排放量均小于空白对照。单位草量CO2通量随埋草量的增加而下降,变化范围为10.63 mg.m-2.h-1~30.69 mg.m-2.h-1,处理Ⅰ与其它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通量 秸秆还田 水旱轮作 冬季稻田 全球变化 储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