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丘坡面异质性小生境中准噶尔无叶豆对水分条件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建成 施翔 +1 位作者 张道远 尹林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641-3648,共8页
以多年生克隆植物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Litv.)Vass.)为材料,选择河边(A种群)和沙漠腹地(B种群)两个沙丘,研究从沙丘底部至顶部,沿着水分条件连续变化的梯度,准噶尔无叶豆在分株种群和克隆片段水平的形态变化特征,以期... 以多年生克隆植物准噶尔无叶豆(Eremosparton songoricum(Litv.)Vass.)为材料,选择河边(A种群)和沙漠腹地(B种群)两个沙丘,研究从沙丘底部至顶部,沿着水分条件连续变化的梯度,准噶尔无叶豆在分株种群和克隆片段水平的形态变化特征,以期能揭示其在异质性小生境内利用水分资源的对策,并为准噶尔无叶豆的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研究发现:①在分株种群水平,A种群分株高度及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B种群,而B种群地下部(根)的生物量则显著高于A种群;②在克隆片段水平,随着沙丘底部至顶部,A种群与B种群克隆片段高度和地上生物量都减小,而分株密度都增加,但升高或降低的强度不同;A种群根的生物量和长度增加,主要是水平的位于地下0~10cm层面的直径10mm以下的根长度增加,而B种群根的生物量减小,但长度却在增加,主要是水平的位于地下0~10cm层面的直径6mm以下的细根长度增加。水平细根的长度增加,更利于无性系进行广泛觅食,同时促进无性系尽快越过不利生境斑块和提高分株在有利生境中的生长概率。结果表明,准噶尔无叶豆对沙丘坡面水分条件连续变化的异质性小生境存在分株种群及克隆片段两个等级的可塑性响应,并通过可塑性变化适应了沙丘坡面水分条件的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隆可塑性 克隆片段 沙丘底部 沙丘顶部 准噶尔无叶豆
下载PDF
库布齐沙漠北缘沙丘不同部位露水凝结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武文一 于显威 +2 位作者 杨晓晖 于春堂 卢晓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8-92,共5页
以库布齐沙漠北缘与黄河河岸之间的生态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每天野外观测沙丘不同部位的露水凝结量来确定小尺度(典型沙丘的坡位)上露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日平均露水凝结量。结果表明,在库布齐沙漠边缘地区有凝结水存在,它的形... 以库布齐沙漠北缘与黄河河岸之间的生态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每天野外观测沙丘不同部位的露水凝结量来确定小尺度(典型沙丘的坡位)上露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日平均露水凝结量。结果表明,在库布齐沙漠边缘地区有凝结水存在,它的形成对维系荒漠化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该区的日平均露水凝结量为0.172~0.324mm,其中丘间地露水凝结量为0.248~0.377mm,阳坡为0.160~0.362mm,阴坡为0.170~0.305mm,沙丘顶部为0.051~0.272mm,而0.03mm的露水量是微生物对于水利用的最低限度,可见露水是该区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沙丘不同部位的露水凝结量不同;露水凝结量从大到小的次序依次为丘间地、阳坡、阴坡、沙丘顶部。同时,阳坡上、下部位之间露水凝结量的差异要比阴坡上、下部位的差异更加明显。这将为在库布齐沙漠开展露水研究是否可行提供依据。也为今后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带 日平均露水凝结量 阳坡 阴坡 丘间地 沙丘顶部
下载PDF
甘肃河西绿洲边缘积沙带的稳定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常兆丰 张剑挥 +5 位作者 王强强 朱淑娟 张大彪 刘世增 唐进年 樊宝丽 《林业实用技术》 2014年第12期8-10,共3页
一般的研究结果认为,金字塔沙丘是由三组以上风力差别不大的风塑造形成的沙丘。而在甘肃河西沙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主风向,如在民勤沙区,主风向为NW,其他方向一般无大风,而这些高大裸露沙丘为什么能够稳定存在呢?研究结果表明:1)当风速≥... 一般的研究结果认为,金字塔沙丘是由三组以上风力差别不大的风塑造形成的沙丘。而在甘肃河西沙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主风向,如在民勤沙区,主风向为NW,其他方向一般无大风,而这些高大裸露沙丘为什么能够稳定存在呢?研究结果表明:1)当风速≥8 m/s时,积沙带顶部风速小于上风向空旷地风速,即沙丘顶部并不是强风区。2)当风速≥2 m/s时,沙丘下风向防御风范围大于积沙带高度的20倍。3)当气流到达沙丘迎风坡时,是通过沿坡面抬升和向两翼分流两种方式释放能量并降低流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高度 沙丘顶部 稳定性 生态效应 甘肃河西
原文传递
新月形沙丘维持相对稳定的两种过程
4
作者 常兆丰 李易珺 +5 位作者 王亮 王强强 张剑挥 唐进年 张德魁 王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71-876,共6页
新月形沙丘顶部稳定性是风沙地貌学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新月形沙丘的顶部稳定性,对于绿洲边缘风沙运动规律揭示、防沙工程建设和沙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民勤沙区新月形沙丘,通过测定沙丘各部位风速、风蚀风积... 新月形沙丘顶部稳定性是风沙地貌学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新月形沙丘的顶部稳定性,对于绿洲边缘风沙运动规律揭示、防沙工程建设和沙区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民勤沙区新月形沙丘,通过测定沙丘各部位风速、风蚀风积和粒度等,分析了新月形沙丘顶部稳定机理。主风向(NW)作用是新月形沙丘最高点与沙脊线重合、沙丘前移和高度降低的过程;反向风(SE)作用是沙丘最高点与沙脊线分离、沙丘背风坡风蚀与沙丘增高的过程。由于研究区以NW风为主,新月形沙丘沿NW-SE方向前移,SE风只能风蚀减缓沙丘背风坡的坡度。人为干预将会阻止或减少从迎风坡向沙丘顶部输送沙量,使得新月形沙丘背风坡尤其是背风坡上部风蚀过程增强,新月形沙丘逐渐过渡为抛物线形沙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形沙丘 沙丘顶部 稳定性 民勤沙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