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沉积物中碳的来源、迁移和转化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学刚 宋金明 《海洋科学集刊》 CAS 2004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65亿t,其中留在大气中的约占50%,大洋吸收约16亿-20亿t,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吸收0.7亿-1.4亿t(Bates,2001;Battlle et al.,2000),还有大约13亿t找不到去处,称为大气CO2丢失项,而陆架边缘海有可能是这丢失... 人类活动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约为65亿t,其中留在大气中的约占50%,大洋吸收约16亿-20亿t,陆地生态系统大约吸收0.7亿-1.4亿t(Bates,2001;Battlle et al.,2000),还有大约13亿t找不到去处,称为大气CO2丢失项,而陆架边缘海有可能是这丢失项的去处。近海沉积物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接受者,同时当条件合适时沉积物中的碳又可被释放重新进入水体乃至大气中,是碳循环中的重要源与汇,因此海洋沉积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全球碳循环的一个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沉积物通量 无机碳 有机碳含量 碳循环 初级生产力 真光层 陆源 表层沉积物 早期成岩作用
原文传递
Spatial pattern of modern sedimentation rate of Qinghai Lake and a preliminary estimate of the sediment flux 被引量:6
2
作者 XU Hai LIU XiaoYan +3 位作者 AN ZhiSheng HOU ZhaoHua DONG JiBao LIU B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7期621-627,共7页
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1 37Cs radioactivity in surface sediment of Qinghai Lake,and develop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dimentation rate.The1 37Cs inventory is higher near the estuary/bank ar... 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1 37Cs radioactivity in surface sediment of Qinghai Lake,and develope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sedimentation rate.The1 37Cs inventory is higher near the estuary/bank area,but lower at the central lake.On the other hand,the average1 37Cs activity is lower near the estuary/bank area,but higher at the central lake.The mass accumulation rate(MAR) and the fluxes and contents of the terrestrial detritus(e.g.SiO2,Fe2O3,and Ti) are higher near the estuary/bank area,but lower at the central lake.The chemical/biogenic deposits(e.g.the autogenic carbonates) take up higher fractions at the central lake.These suggest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ecent sedimentation rate is dominated by the deposition of terrestrial detritus.The average MAR(0.0337 g cm-2a-1) was estimated based on those of different cores of Qinghai Lake and was verified by a Ca mass-balance method.The fluxes of total lake sediments,terrestrial detritus,and direct atmospheric deposits were also estim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沉积速率 沉积物通量 空间格局 青海湖 陆源碎屑沉积 137Cs 估算 高等教育
原文传递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in the Zhoushan Archipelago Sea Area 被引量:5
3
作者 HU Rijun WU Jianzheng +1 位作者 ZHU Longhai MA Fa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9年第4期343-351,共9页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sediments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measured data.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centration and flux of suspended sediments decreas... The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sediments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measured data.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centration and flux of suspended sediments decrease sharply from Hangzhou Bay to the offshore area.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advection transport and gravitational circulation transport. The settling velocity of suspended sediments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Hangzhou Bay to the offshore area. The settlement of suspended sediments mainly takes place during the turning phase of the tidal curr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oushan Archipelago suspended sediments transport dynamic mechanism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Particle inertia effect on sediment dispersion in turbulent open-channel flows 被引量:5
4
作者 ZHANG Lei ZHONG DeYu WU BaoShe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0期1977-1987,共11页
Particle inertia effec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ediment dispersion which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In this paper,the profound effect of particle inertia on the sediment dispersion was analyzed.The theoretical... Particle inertia effec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ediment dispersion which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In this paper,the profound effect of particle inertia on the sediment dispersion was analyzed.The theoretical expression for the drift velocity based on the two-phase mixture theory in turbulent open channels is firstly introduced.The influence of particle inertia on sediment dispersion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vertical dispersion,motion,and flux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drift velocity.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persion of suspended sediment in turbulent open-channel flows is affected by three major processes including turbulence of water sediment mixtures,particle random motion,and collisions among particles,of which the contributions of particle turbulence and collisions to the sediment dispersion are remarkable for particles of high inertia.With respect to the vertical mean velocity and sediment flux,it shows that the predictiv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measurements when the term of particle inertia is considered.As a result,particle inertia considerably affects the behavior of suspended sediment.In particular,the influence of inertia must be accounted for in circumstances of flows laden with high-inertia 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ERTIA EFFECT suspended sediment DISPERSION
原文传递
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上渐新统—早中新统物源特征及其对沉积充填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邢作昌 张忠涛 +3 位作者 林畅松 张博 洪方浩 张正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7-1588,共12页
利用化学蚀变指数法恢复物源区的风化历史及沉积物通量是一种经济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前人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对应物源区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区内岩心测试数据进行化学蚀变指数分析,恢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物源区的风化历史... 利用化学蚀变指数法恢复物源区的风化历史及沉积物通量是一种经济实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前人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对应物源区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区内岩心测试数据进行化学蚀变指数分析,恢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物源区的风化历史,并进行沉积物通量的估算,在此基础上探讨物源特征对研究区内沉积充填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晚渐新世研究区对应物源区经历了强烈风化阶段,该阶段产生的丰富的沉积物供给是研究区西北部快速进积、规模壮观的陆架边缘三角洲及斜坡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早中新世,西北物源区风化减弱,沉积供给减少,但研究区东部沉积物供应较西部要充分得多,表明早中新世,研究区南部除了来自西北部的主要物源外,局部物源对该时期的沉积具有重要影响;推测东部物源(东部古隆起、兴宁古隆起)的突然复活是促进研究区东部早中新世沟槽形成发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超深水区进行沉积物源区的研究中,这种半定量的方法对盆内局部物源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蚀变指数 风化历史 沉积物通量 渐新世—中新世 油气勘查工程 荔湾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论长江流域河湖体系演化与洪灾防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剑 王小龙 +1 位作者 陈智梁 王念文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8年第5期1-9,共9页
长江上游剥蚀沉积物通量是影响长江流域河湖体系平衡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十年来,不适人为的地质作用已严重影响并打破了原有的长江流域河湖体系的沉积-搬运平衡系统,主要表现在:①上游自然环境的破坏,使河湖沉积体系沉积物通量大量... 长江上游剥蚀沉积物通量是影响长江流域河湖体系平衡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十年来,不适人为的地质作用已严重影响并打破了原有的长江流域河湖体系的沉积-搬运平衡系统,主要表现在:①上游自然环境的破坏,使河湖沉积体系沉积物通量大量增加;②中下游围湖造田和不适当的人为河湖治理工程(如裁弯取直、送沙出湖等),改变了长江流域洪沙的自然分配平衡。研究表明,洞庭湖及鄱阳湖为现代构造沉降型补偿平衡盆地,沉降速率等于或略大于目前盆地范围内的沉积物平均淤积速率,具备为长江分洪滞淤的潜在沉积可容空间。长江流域河湖体系沉积平衡的恢复治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①整治上游,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或抑制整个河湖体系沉积物通量,减缓河湖淤积压力;②顺应长江流域河湖自然分洪分沙规律,开辟荆江南北二岸分洪分沙河道,同时开垸扩湖或湖垸置换;③疏通河道与加固垸堤并举;④上游(主、支流)建坝分洪分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通量 水土流失 沉积淤积 河流 湖泊 洪灾
下载PDF
准噶尔内陆盆地沉积物通量变化与周边山体隆升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龙樟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6年第3期39-46,共8页
本文根据地层厚度资料,对准噶尔内陆盆地晚二叠世-早第三世的沉积物通量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晚二叠世的沉积物通量(18.297×106m3/a)比中生代-早第三纪(1.735×106-3.142×106... 本文根据地层厚度资料,对准噶尔内陆盆地晚二叠世-早第三世的沉积物通量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晚二叠世的沉积物通量(18.297×106m3/a)比中生代-早第三纪(1.735×106-3.142×106m3/a)高出近一个数量级,因而推测晚二叠世是内陆盆地的主要成盆期。对盆地不同部位的沉积物通量进行比较发现,盆地南部沉积物通量最高,西北部次之.东北部最低。因此,古天山山系的升隆作用较之其他山系更为强烈,可能与其频繁的升降历史和塔里木陆块的推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内陆盆地 沉积物通量 山体隆升 晚二叠世
下载PDF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的估算研究
8
作者 李高聪 蔡廷禄 +1 位作者 李志强 高抒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0-69,共10页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Q_(s))信息对于精确解译大陆架沉积记录的研究是个重要补充。针对如何估算大陆岛Q_(s)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国东南部海域的8227个大陆岛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Q_(s)的经验公式计算大陆岛Q_(s)的解... 大陆岛入海沉积物通量(Q_(s))信息对于精确解译大陆架沉积记录的研究是个重要补充。针对如何估算大陆岛Q_(s)的科学问题,本文以中国东南部海域的8227个大陆岛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Q_(s)的经验公式计算大陆岛Q_(s)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在实施时需设置两个假定,即大陆岛的Q_(s)法则遵循邻近大陆中小河流的Q_(s)法则和可将1个大陆岛当作1个河流流域计算其Q_(s)。结果表明:(1)经验公式计算的大陆岛Q_(s)为其最小估计值;如考虑大陆岛流域的具体情况,实际的Q_(s)值会稍微增加,但其增幅不超过n^(0.13)(n为流域数量);(2)经验公式能获取大陆岛Q_(s)的大致数量级信息;大陆岛的总面积为4418.49 km^(2),对应Q_(s)的数量级为10^(6) t/a,与邻近大陆中型河流入海通量的数量级相当;(3)在大河河口湾充填阶段完成以前,大陆岛沉积物是内陆架泥质沉积体的主要物源之一。因此,大陆岛入海沉积物会对大陆架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引起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通量 大陆岛 邻近大陆中小型河流 经验公式修正 中国东南部海域
下载PDF
古地理学、古气候学、沉积物通量
9
作者 李文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1期52-57,共6页
一、绪言古地理、气候和沉积记录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日益增长的重要性。首先,该重要性是与认识这些关系的新的和更大的可能性的标志是一致的。关键因素是增加对气候和沉积特征间联系的认识、将沉积岩石置入一时、空格架中的较大能力和... 一、绪言古地理、气候和沉积记录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日益增长的重要性。首先,该重要性是与认识这些关系的新的和更大的可能性的标志是一致的。关键因素是增加对气候和沉积特征间联系的认识、将沉积岩石置入一时、空格架中的较大能力和利用气候系统的物理学模式去研究和认识这些相互关系的广泛能力。其次,在气候一沉积相互关系中的重要性来自许多伴生组合(石油、煤、铝土矿、高岭石等)的经济意义。第五工作组的关键单元是如实表现气候变量和沉积记录之间所预测的伴生组合。 GSGP1984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报告为此新项目选定了三个主要题目: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通量 古地理图 沉积特征 古气候学 格架 沉积记录 古地理学 岩相古地理 沉积结构 海相碳酸盐岩
下载PDF
海洋地貌
10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2002年第4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海洋地貌 沉积物通量 沉积速率 沉积体系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 质输运 残留沉积 河口附近 地学前缘
原文传递
基于支点法的美国犹他州白垩系ferron砂岩源-汇沉积物平衡分析
11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17年第4期32-51,共20页
本文把古河流系统的沉积物通量估算值与在下游三角洲汇区测绘的沉积物体积进行了比较,对最近提出的用于源-汇分析的支点法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如河道深度、宽度和粒度)来估算犹他州中部白垩系Ferron砂岩中古干流河... 本文把古河流系统的沉积物通量估算值与在下游三角洲汇区测绘的沉积物体积进行了比较,对最近提出的用于源-汇分析的支点法进行了检验。本研究利用野外实测数据(如河道深度、宽度和粒度)来估算犹他州中部白垩系Ferron砂岩中古干流河道的古流量(paleodischarge)。然后将估算的瞬时输沙率(instantaneousdischarge)与河流持续的地质时间相结合,来估算其向下游三角洲汇区输送的沉积物总量,目的是使沉积物通量估算值与在汇区内测绘的三角洲沉积物量达到平衡。根据水深与沙丘高度均值的标度关系确定的平滩河道深度在3.3-5.5米之间,平均为4.4米。利用河道宽度与加积面宽度的标度关系计算的平滩河道宽度在50-80米之间,平均为56米。根据这些平滩尺寸参数计算的流量在2.7×10^2m3/s至8.6×10^2m3/s之间,这也表明研究区的河流还能够经常产生异重流。到达支点的瞬时输沙率是根据所建立的沉积物搬运方程计算的。首先根据由现代气候类比对象建立的经验关系,并结合平滩事件持续时间、复发周期以及平滩时期内总输沙量的占比等参数,将这些瞬时输沙率转换为年沉积物量均值,然后把转换结果投影到FerronNotom碎屑楔状体中单个准层序的平均沉积时间(大致为14kyr)。过支点的物质平衡表明,来自源区的平均推移输沙量(约3km3)与汇区内沉积物量的2倍大体一致。不过汇区内推移输沙量存在低估的现象,这表明有部分沉积物逸出到了填图的汇区范围之外。前人的Ferron组模型显示,其沉积物分布在波浪再沉积的影响下有明显的向东南方向转移的趋势。波浪再沉积应该是造成砂质沉积物逸出的主要因素。单个河谷期持续时间还可能存在被高估的现象,从而导致汇区沉积物量的估算结果过大,使得从源区到汇区的不平衡程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通量 平衡分析 ferron 白垩系 犹他州 支点 砂岩 Ferron
原文传递
2001-2020年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2
作者 孙亚非 张艳伟 +3 位作者 吕丹妮 阮威涵 庄志远 张刘祯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13,共16页
在人类活动和快速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发生巨大变化。本文基于2001-2020年间南海周边河流数据及海表悬浮沉积物浓度数据,探究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1-2020年南海周边河... 在人类活动和快速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发生巨大变化。本文基于2001-2020年间南海周边河流数据及海表悬浮沉积物浓度数据,探究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1-2020年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超过345 Mt/a,人类活动导致珠江、红河、湄公河入海沉积物通量减少约300 Mt/a。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还受台风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是影响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台风期间台湾地区的高屏溪入海沉积物通量可达全年总量的89%。在东亚季风系统影响下,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表现出雨季高、旱季低的变化特征,雨季期间入海沉积物通量占全年总量的80%以上,相应地,河流表层羽流在雨季具有浓度高和扩散范围大的典型特征。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影响,南海周边河流流量和入海沉积物通量也存在不同周期变化,南海周边大型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表现出2.5~3.0 a的变化周期,并与NI?O3.4指数存在相关性。本文利用20年的河流数据系统论证了台风、气候变化和大坝建设对21世纪以来南海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的影响,在源汇过程研究及流域治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 大坝建设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再析
13
作者 高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试从沉积动力学视角重新剖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根据“河流三角洲是同一河流入海物质所形成的集中堆积体”的定义,传统上根据径流、潮汐和波浪而构建的三端元分类图似乎不能概括三角洲的所有类型,河口湾形态、陆架环流和海面... 本文试从沉积动力学视角重新剖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根据“河流三角洲是同一河流入海物质所形成的集中堆积体”的定义,传统上根据径流、潮汐和波浪而构建的三端元分类图似乎不能概括三角洲的所有类型,河口湾形态、陆架环流和海面变化也有同等的重要性,可形成海湾充填三角洲、远端泥、陆架边缘三角洲这样的端元形态。沉积物重力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融合以上各个因素所形成的河流三角洲形态谱系,有助于过程-产物关系的建立。需进一步开展的相关研究包括:①地层层序中三角洲沉积类型的识别标志,以区分水下三角洲、远端泥,确定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归属;②三角洲体系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沉积记录完整性之间的关系;③三角洲演化的终极形态、规模与沉积物收支过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入海通量 端元分类图 水下三角洲 远端泥 陆架边缘三角洲 海面变化 沉积记录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中的浅海沉积作用与物理环境演化——以渤、黄、东海区域为例 被引量:22
14
作者 高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29-335,共7页
以渤、黄、东海陆架区为例 ,综合评述入海沉积物通量、浅海沉积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物理环境变化。黄河、长江沉积物入海后主要堆积于河口附近 ,沉积速率为 10~ 10 0mm/a ,部分物质输运至陆架区 ,形成泥质沉积体 ,其沉积速率为 1mm/... 以渤、黄、东海陆架区为例 ,综合评述入海沉积物通量、浅海沉积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物理环境变化。黄河、长江沉积物入海后主要堆积于河口附近 ,沉积速率为 10~ 10 0mm/a ,部分物质输运至陆架区 ,形成泥质沉积体 ,其沉积速率为 1mm/a量级。但目前河流入海沉积物通量呈减小趋势 ,今后河口附近的堆积将会减缓 ,并在总体上转化为侵蚀状态。在过去的 7ka里 ,来自黄河、长江等河流的沉积物形成了河口三角洲、滨海平原、潮流脊和潮汐汊道沉积体系 ,其演化方式是双重的 ,既有常态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下的演化 ,又有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发生变异时的演化。边界条件和外力作用变异的原因包括入海通量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面上升和人类活动等。建议从中国海岸带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出发 ,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浅海沉积作用 理环境演化 东海 河流沉积物入海通量 陆架沉积 海岸沉积体系演化 黄海 渤海 人类活动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内源磷通量定量方法与研究展望
15
作者 王敬富 陈权 +2 位作者 金祖雪 杨姣姣 陈敬安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3-913,共11页
磷是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关键限制性元素。沉积物磷释放是湖泊水体磷的重要内源,特别是在外源磷输入得到有效控制的湖泊。量化湖泊内源磷通量对科学制定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湖泊内源磷通量的定... 磷是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关键限制性元素。沉积物磷释放是湖泊水体磷的重要内源,特别是在外源磷输入得到有效控制的湖泊。量化湖泊内源磷通量对科学制定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湖泊内源磷通量的定量估算方法,即原位观测法、沉积物柱芯培养法、孔隙水浓度剖面估算法、质量平衡法、同位素质量平衡法和经验公式法,系统分析了6种方法的原理、操作、优缺点及适用性;讨论了内源磷总通量与净通量的差异、时间和空间尺度的重要性以及深分层湖泊与浅分湖泊的区别。最后就加强湖泊内源磷通量及其环境意义的研究提出建议:为了正确评估内源负荷对湖泊水体磷的贡献,应强调总通量而不是净通量,重视沉降通量和沉积物再悬浮与再沉积的研究;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应重视内源磷负荷对湖泊初级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磷释放通量 定量方法 通量 通量 时空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