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9篇文章
< 1 2 1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储层成因机理及优质储层形成与分布 被引量:250
1
作者 杨晓萍 赵文智 +2 位作者 邹才能 陈孟晋 郭彦如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61,共5页
对几个典型的岩性油气藏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 对几个典型的岩性油气藏中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的形成原因,及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沉积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最基本因素,它决定了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成岩早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储层起了决定性作用;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层序界面、有利沉积相带、有机酸性水的溶蚀作用等因素的控制。一般来说,优质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三级层序的中下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或前缘多期分流河道叠置的部位。它们在有机酸性水形成时期保留了较多的原生孔隙,酸性水容易进入孔隙及溶解其中易溶的碎屑颗粒和胶结物,并产生大量次生溶蚀孔隙,从而形成优质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低渗透储层 沉积 成岩作用 层序地层 优质储层 分布规律
下载PDF
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201
2
作者 林承焰 张宪国 董春梅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9-72,共4页
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 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技术进行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微相研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大港油田滩海关家堡地区油藏评价中,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基于地震属性分析和井资料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为油田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地震沉积学方法还可用于构造的精细解释。利用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技术对秘鲁S油田进行了构造解释,建立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发现了新的低幅度构造圈闭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沉积 沉积 构造解释 90°位转换技术 地层切片 分频技术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油气关系 被引量:145
3
作者 杨晓萍 裘怿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28-632,共5页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6储层中广泛分布浊沸石胶结物 ,包体测温结果表明其形成温度在 6 0~ 70℃之间 ,主要形成于早成岩阶段B期。浊沸石形成以后 ,有机质脱羧作用形成的有机酸对其溶蚀 ,并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勘探结果证实延长统找到的...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6储层中广泛分布浊沸石胶结物 ,包体测温结果表明其形成温度在 6 0~ 70℃之间 ,主要形成于早成岩阶段B期。浊沸石形成以后 ,有机质脱羧作用形成的有机酸对其溶蚀 ,并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勘探结果证实延长统找到的油藏大部分都聚集在这些浊沸石次生孔隙中。因此 ,关于浊沸石胶结物的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研究对延长组油气藏的成藏机理 ,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非常重要。本文从沉积微相研究入手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及铸体薄片、包裹体测温、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分析 ,研究浊沸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以及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从而达到通过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来预测浊沸石分布规律。最后通过研究浊沸石次生孔隙的发育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三叠统 延长 形成机理 分布规律 浊沸石 鄂尔多斯盆地 油气资源 分布规律 沉积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层序与沉积特征 被引量:116
4
作者 王玉满 董大忠 +3 位作者 李新景 黄金亮 王淑芳 吴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1,共10页
开展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高精度沉积环境研究是目前该区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课题。以野外露头剖面、钻井资料为基础,依据特定的笔石带和重要标志层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并结合岩相、古生物群落、钙质含量、测井响应特... 开展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高精度沉积环境研究是目前该区页岩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课题。以野外露头剖面、钻井资料为基础,依据特定的笔石带和重要标志层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并结合岩相、古生物群落、钙质含量、测井响应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地质信息开展了龙马溪组早、晚期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其地层层序、沉积演化以及优质页岩分布等特征:①页岩地层具有顶、底界区域穿时性,自下而上可划分为SQ1和SQ2两个三级层序,SQ1主体为最大海侵期形成的深水相沉积组合,而SQ2总体为海平面下降期形成的半深水—浅水相沉积组合;②发育钙质深水陆棚、泥质深水陆棚等8种沉积微相,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形成于SQ1深水域;③从SQ1到SQ2,沉积中心自川南—川东坳陷区向川北地区迁移,川中古隆起为持续的水下隆起。结论认为:①SQ1是龙马溪组主力产层的沉积期,川南—川东坳陷为SQ1期深水陆棚中心区,是页岩气富集区;②川北地区的黑色页岩形成于SQ2晚期,且分布局限,页岩气勘探潜力相对不足,而鄂西地区黑色页岩的沉积规模和勘探潜力则介于川南—川东和川北地区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 早志留世 半耙笔石 螺旋笔石 层序地层 沉积 黑色页岩 页岩气 勘探潜力
下载PDF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 被引量:83
5
作者 李凤杰 王多云 +4 位作者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李树同 王志坤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82-587,共6页
以晚三叠世华池地区延长组为例 ,对缓坡背景下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主要储油微相进行研究 ,建立了分类方案和识别标志。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截削式和完整式两大类 10种类型 ;河口坝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复合式三大... 以晚三叠世华池地区延长组为例 ,对缓坡背景下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主要储油微相进行研究 ,建立了分类方案和识别标志。将水下分流河道划分为截削式和完整式两大类 10种类型 ;河口坝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复合式三大类 5种类型。文中根据入湖后的水下分流河道能量强弱变化和湖水深浅的不同组合关系 ,对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沉积条件进行分析 ,归纳总结了本区缓坡条件下的三角洲前缘的沉积模式。同时讨论了本区独具特色的复合式坝 (“坝上河”)沉积微相的成因类型 :分流河道侵蚀河口坝型复合式河口坝和分流河道叠加河口坝型复合式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池地区 延长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复合式坝 陕甘宁盆地 沉积条件 油气储层 沉积
下载PDF
地震分频技术的地质内涵及其效果分析 被引量:92
6
作者 张延章 尹寿鹏 +1 位作者 张巧玲 闵成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6,71,共4页
地震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方法,可揭示地层的纵向整体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并能描绘与分析储集层厚度分布,定量检测单砂体级别的薄互层砂体。K油田530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主力含油层系为辫状河流相砂泥岩沉... 地震分频技术是一种基于频谱分析的地震成像方法,可揭示地层的纵向整体变化规律、沉积相带的空间演变模式,并能描绘与分析储集层厚度分布,定量检测单砂体级别的薄互层砂体。K油田530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主力含油层系为辫状河流相砂泥岩沉积,储集层厚度、物性变化大,地震资料品质不理想,用常规地球物理预测方法识别沉积相带与预测储集层厚度多解性强、难度大。在该区的精细储集层预测中,应用地震分频技术,揭示了沉积相单元的时空演化和物源区,建立了储集层预测模式,获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傅立叶变换 频率调谐厚度 层序地层学 精细储集层预测 沉积
下载PDF
安塞地区延长组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81
7
作者 赵虹 党犇 +2 位作者 李文厚 杨晓奇 党永潮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92-497,共6页
通过对野外剖面及岩芯的观察和描述,将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划分出9个岩石相和6个岩石相组合。在建立岩-电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测井曲线,对沉积相的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岩石相和测井相,分析了安塞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通过对野外剖面及岩芯的观察和描述,将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划分出9个岩石相和6个岩石相组合。在建立岩-电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测井曲线,对沉积相的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岩石相和测井相,分析了安塞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同时对沉积相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延长组长2油层组为辫状河沉积,长3和长10油层组为曲流河沉积,长9、长7及长4+5油层组为湖相沉积,而长6和长8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认为河道砂坝沉积微相及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为区内良好的储集层,是油气开发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延长组 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小层划分与储层精细对比 被引量:90
8
作者 赵圣贤 杨跃明 +4 位作者 张鉴 王兰生 王兴志 罗超 田冲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0-487,共18页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工作已经从初期的资源调查、评层选区阶段进入大规模效益开发阶段,开展页岩地层小层划分及页岩储层精细对比,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重要指导。通过岩心描述... 四川盆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工作已经从初期的资源调查、评层选区阶段进入大规模效益开发阶段,开展页岩地层小层划分及页岩储层精细对比,是页岩气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是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的重要指导。通过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测井及实验分析资料对典型井的岩性、地层层序、沉积旋回、古生物等研究,进行区域小层划分;开展小层沉积微相对比及页岩储层精细对比,探讨各小层储层与产量影响关系。四川盆地龙马溪组底部龙一1亚段由下至上进行"四分"小层:龙一1^a、龙一1^b、龙一1^c和龙一1^d,龙一1^b小层为全盆地标志层,对比性高龙一1^a、龙一1^b小层沉积微相以炭质泥棚级、硅质泥棚级为主,区域延续性好,为优势相带;龙一1^a、龙一1^b小层页岩储层以Ⅰ类为主,纵横向连续性好,龙一1^c、龙一1^d小层页岩储层以Ⅲ类和Ⅱ类为主,储层连续性差。通过生产井压裂效果分析表明,靠近龙马溪组底部的龙一1^a小层和龙一1^b小层优势微相发育,且Ⅰ类储层连续性好,其压裂效果好于顶部龙一1^c、龙一1^d小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小层划分 沉积 储层精细对比 压裂效果应用
原文传递
岩石物理相研究方法初探─—以辽河凹陷冷东-雷家地区为例 被引量:70
9
作者 熊琦华 彭仕宓 +1 位作者 黄述旺 魏萍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68-75,共8页
本文提出了储层地质学研究中的新理论──岩石物理相。它不同于前人所研究的岩石物理学或岩石物理评价,将岩石物理相定义为沉积作用、成合作用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效应;它最终表现为储层现今的孔隙几何学特征─—孔隙模型。并以辽河... 本文提出了储层地质学研究中的新理论──岩石物理相。它不同于前人所研究的岩石物理学或岩石物理评价,将岩石物理相定义为沉积作用、成合作用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效应;它最终表现为储层现今的孔隙几何学特征─—孔隙模型。并以辽河凹陷冷东-雷家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为例,阐述了岩石物理相的研究及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 沉积 成岩作用 孔隙结构 储集层描述 地层 评价 辽河凹陷
下载PDF
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5
10
作者 曲春霞 杨秋莲 +3 位作者 刘登飞 刘旭 李爱琴 崔攀峰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43-47,共5页
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发育,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渗透性逐渐变差,需要开展更加精细的地质研究工作。储层物性是油藏各种因素的综合表征,主要受沉积环境、胶结物含量、微观孔隙结构等因素影响。明确影响延长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发育,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渗透性逐渐变差,需要开展更加精细的地质研究工作。储层物性是油藏各种因素的综合表征,主要受沉积环境、胶结物含量、微观孔隙结构等因素影响。明确影响延长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可为油田开发部署及开发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透 储层物性 沉积 孔隙结构 延长组
下载PDF
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储层物性参数建模 被引量:53
11
作者 李少华 张昌民 +3 位作者 张尚锋 彭裕林 陈新民 姚凤英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6,共3页
储层随机建模主要分三步: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物性参数建模,其中物性参数的建模需要沉积微相模拟的结果来控制。沉积微相控制下物性参数建模的方法是,首先利用顺序指示模拟建立沉积微相的三维模型,然后按沉积微相类型分别采用顺序高... 储层随机建模主要分三步:构造建模,沉积微相建模,物性参数建模,其中物性参数的建模需要沉积微相模拟的结果来控制。沉积微相控制下物性参数建模的方法是,首先利用顺序指示模拟建立沉积微相的三维模型,然后按沉积微相类型分别采用顺序高斯模拟对其物性参数进行模拟,最后根据沉积微相模拟结果进行合并,得到相控下的储层物性参数模型。在实例中对比了相控下物性参数模拟与直接物性参数模拟的结果,结果表明前者更合理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控制 储层物性参数 建模 地质模型 油藏描述
下载PDF
波形分类技术在储层沉积微相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12
作者 邓传伟 李莉华 +1 位作者 金银姬 赵秀红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8年第3期262-265,共4页
地震波形的总体变化是地震波振幅、频率、相位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地震属性参数。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信息丰富的特点,采用神经网络算法把地震道形状(即波形特征)定量地刻画出来,通过对某一层地震数据逐道进行对比分类,... 地震波形的总体变化是地震波振幅、频率、相位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地震属性参数。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信息丰富的特点,采用神经网络算法把地震道形状(即波形特征)定量地刻画出来,通过对某一层地震数据逐道进行对比分类,细致地刻画地震信号的横向变化,从而得到与地质层位对应的地震相图,用于储层砂体及岩性油藏的预测。应用波形分类技术对古龙北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该区宏观沉积环境吻合,与单井微相匹配程度高,属性的细节变化符合沉积规律。利用预测结果提供了2口井位,实施钻探后均获得工业油流,新发现了较大储量规模的岩性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分类 神经网络 沉积 岩性油藏
下载PDF
大庆油田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被引量:40
13
作者 魏纪德 杜庆龙 +1 位作者 林春明 张同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59,共3页
大庆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 ,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大庆油田 3个密集井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 ,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 ,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 大庆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 ,寻找和开发剩余油非常重要。大庆油田 3个密集井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 ,沉积微相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型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砂体物性变差的部位 ,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中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薄砂层或孤立的小透镜体中 ;沉积韵律层渗透性的差异控制剩余油的纵向分布 ,厚油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区段。另外 ,开发因素对剩余油的分布亦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成因的砂体中 ,剩余油分布不同。分流河道砂体、分流间砂体及水下分流砂体因非均质性严重 ,故易形成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油分布 沉积 影响因素 砂体 大庆油田
下载PDF
陆相盆地主要沉积微相的测井特征 被引量:56
14
作者 于民凤 程日辉 那晓红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通过研究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的响应特征,将我国陆相盆地的3个陆相组:冲积相组、过渡相组、湖泊相组,进一步划分出27个沉积微相。并论述了它们的测井曲线特征,建立了测井沉积微相模式。它们具有在自然电位曲线和视电阻率曲线上的可... 通过研究自然电位和视电阻率曲线的响应特征,将我国陆相盆地的3个陆相组:冲积相组、过渡相组、湖泊相组,进一步划分出27个沉积微相。并论述了它们的测井曲线特征,建立了测井沉积微相模式。它们具有在自然电位曲线和视电阻率曲线上的可识别特征。测井沉积微相模式为陆相盆地沉积学和定量测井沉积学的深入研究可提供一个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沉积 测井响应 测井沉积
下载PDF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35
15
作者 魏斌 陈建文 +1 位作者 郑浚茂 李胜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03-410,共8页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流动单元 沉积 高含水 剩余油 分布特征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66
16
作者 许怀智 蔡东升 +4 位作者 孙志鹏 黄安敏 陈嵘 李春雷 何丽娟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1-650,共10页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芯、岩屑分析化验资料及古生物资料,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形态、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的中央峡谷,西起始莺歌海盆地东部陆坡,东终止南海西北次海盆,整体呈SW—N...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芯、岩屑分析化验资料及古生物资料,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形态、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的中央峡谷,西起始莺歌海盆地东部陆坡,东终止南海西北次海盆,整体呈SW—NE走向,平面上呈"S"形,剖面上呈对称或不对称"V"和"U"型,峡谷长、底宽、顶宽和谷深分别约为580km、1~3km、6~15km、400~600m;峡谷以溯源堆积方式充填了相互叠置的多期砂岩和泥岩,中、下部以近基浊积岩充填为主,向上逐渐过渡为远基浊积岩和深海相泥岩;峡谷沉积体系划分为峡谷中心、边缘和漫溢3个微相;峡谷不仅是碎屑物质的通道,也是碎屑物质卸载堆积和油气运移、富集的重要场所,发育隐蔽岩性和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沉积 充填特征 沉积 油气地质 中央峡谷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应用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油层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44
17
作者 李兴国 《油气采收率技术》 CSCD 1994年第1期68-80,共13页
用微型构造与储层沉积微相相结合的方法,对胜坨、孤岛、梁家楼、广利和孤东油田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构造和沉积微相对油层剩余油分布有密切关系。正向微型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型构造为高含水区;斜面微型构造区油井的产能界于正... 用微型构造与储层沉积微相相结合的方法,对胜坨、孤岛、梁家楼、广利和孤东油田研究结果表明,微型构造和沉积微相对油层剩余油分布有密切关系。正向微型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负向微型构造为高含水区;斜面微型构造区油井的产能界于正向和负向微型构造之间。文中并对微型构造图的制作、沉积微相的判别与划分、微型构造和储层沉积微相影响剩余油分布与油井生产的机理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构造 沉积 剩余油 储集层 油层
下载PDF
河流相沉积微相与测井相研究 被引量:42
18
作者 陈钢花 王中文 王湘文 《测井技术》 CAS CSCD 1996年第5期335-340,共6页
陈钢花等:河流相沉积微相与测井相研究,测井技术,1996(5)20,335~340。在关键井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河流相各沉积微相的特征及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建立了河流相各种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实现了根据测井... 陈钢花等:河流相沉积微相与测井相研究,测井技术,1996(5)20,335~340。在关键井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河流相各沉积微相的特征及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建立了河流相各种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实现了根据测井资料用计算机定量识别井剖面地层的沉积微相,并对胜利油田的实际井资料进行了处理,其结果与地质专家解释结果相当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测井响应 测井数据处理 分析
下载PDF
油藏描述中的小层划分与对比——以垦西油田K71断块东营组为例 被引量:41
19
作者 郭秀蓉 程守田 刘星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5-58,共4页
结合研究实例 ,提出了根据成因地层学分析的储层地层单元分级以及充分认识沉积微相基础上的小层划分与对比 ;同时 ,依据钻井、测井资料 ,以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为基础总结出稳定型、分叉型、尖灭型、稳定叠置型、叠置分叉型、叠置尖灭型... 结合研究实例 ,提出了根据成因地层学分析的储层地层单元分级以及充分认识沉积微相基础上的小层划分与对比 ;同时 ,依据钻井、测井资料 ,以环境水动力条件变化为基础总结出稳定型、分叉型、尖灭型、稳定叠置型、叠置分叉型、叠置尖灭型等 6种小层稳定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垦西油田 油藏描述 东营组 小层划分 小层对比 成因地层学 沉积 测井资料 环境水动力条件
下载PDF
相控建模技术在阿南油田阿11断块中的应用 被引量:52
20
作者 张淑娟 邵龙义 +3 位作者 宋杰 刘大听 陈国胜 任春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5-361,共7页
二连盆地阿南油田阿11断块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影响开发效果。为了精确描述储集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动态研究成果,应用相控建模技术,采用两种或多种建模方法联合工作的思路,分步建立... 二连盆地阿南油田阿11断块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影响开发效果。为了精确描述储集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动态研究成果,应用相控建模技术,采用两种或多种建模方法联合工作的思路,分步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储集层属性模型。通过油气储集层相控与非相控物性参数模拟结果的对比,认为相控属性模型对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更为合理,使Petrel地质建模与Eclipse数值模拟一体化无缝链接,依据模拟结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油藏采收率。阿南油田的成功应用表明,相控建模技术可较好地解决沉积微相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的储集层物性参数的模拟,为油藏后期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南油田 沉积 控建模 属性模型 变差函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