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与海中凹陷古近纪沉积关系探讨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上卿 牛华伟 +2 位作者 郑军 江平 黄建军 《海洋石油》 CAS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涠西南凹陷与海中凹陷相邻,油气勘探成果及石油地质条件认识程度不同。通过对地层原始产状的恢复,讨论了涠西南低凸起对两凹陷古近纪沉积环境的阻隔作用,并对古新世和始新世沉积可容空间原型进行了恢复,认为古新世两凹陷局部连通,始新... 涠西南凹陷与海中凹陷相邻,油气勘探成果及石油地质条件认识程度不同。通过对地层原始产状的恢复,讨论了涠西南低凸起对两凹陷古近纪沉积环境的阻隔作用,并对古新世和始新世沉积可容空间原型进行了恢复,认为古新世两凹陷局部连通,始新世和渐新世两凹陷全部连通;3号断层作为两凹陷区划边界的一部分,其活动强度控制了沉积可容空间的分布和容积的大小,始新世3号断层活动强度最大,其形成的沉积可容空间也最大,由于两凹陷沉积连通,因此两凹陷始新统生烃能力可以进行类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西南凹陷 海中凹陷 涠西南低凸起 沉积关系
下载PDF
全球大地构造与沉积关系研究进展——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综述
2
作者 尹福光 潘桂棠 朱弟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19-221,共3页
关键词 大地构造 沉积关系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 逆冲作用 伸展作用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与毗邻沉积盆地间剥蚀沉积关系的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定量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丁汝鑫 王利 +1 位作者 许长海 周祖翼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42-946,共5页
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来探讨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为定量对比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曲线,求取造山带区域平均剥露速率,再将其与毗邻盆地沉积速率对比,进而判断山盆之间剥蚀沉... 通过利用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来探讨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为定量对比山盆之间剥蚀沉积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曲线,求取造山带区域平均剥露速率,再将其与毗邻盆地沉积速率对比,进而判断山盆之间剥蚀沉积比例关系。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大别造山带65~25Ma区域体积平均剥露速率为1189.67km3/Ma(当古地温梯度为25℃/km时)、1487.08km3/Ma(当古地温梯度为20℃/km时)。其剥蚀速率至少占到了毗邻盆地古近纪平均总沉积速率的一半以上。其原理主要是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曲线,求取造山带区域平均剥露速率,再将其与毗邻盆地沉积速率对比,进而判断山盆之间剥蚀沉积比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热史模拟 剥蚀沉积关系 大别造山带 新生代盆地
原文传递
济阳坳陷变换构造及与沉积关系分析
4
作者 王建军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2年第16期57-57,共1页
变换构造是隐蔽圈闭的有利发育区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通过对盆地构造演化、地震资料等分析,认为济阳坳陷变换构造主要有调节构造带和少量传递构造带;变换构造带是山间河流进入盆地的通道,对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变换构造 调节构造带 传递构造带 沉积关系 济阳坳陷
下载PDF
东昆仑南坡早二叠世灰岩块体的来源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永标 徐桂荣 +1 位作者 林启祥 龚淑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5-39,共5页
论述了对东昆仑南坡早二叠世灰岩块体的成因的新认识。 1在前人所称的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中薄层生物或生物碎屑灰岩 ,其中产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早二叠世类化石。所以该区早二叠世灰岩块体与其周围砂板岩及中薄层灰岩之间应属于同期异相... 论述了对东昆仑南坡早二叠世灰岩块体的成因的新认识。 1在前人所称的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中薄层生物或生物碎屑灰岩 ,其中产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早二叠世类化石。所以该区早二叠世灰岩块体与其周围砂板岩及中薄层灰岩之间应属于同期异相沉积。 2该区早二叠世礁灰岩之下常伴生有砾岩及砂砾岩 ,而非礁相灰岩周围则常常缺乏砂砾岩。这种分布特征是礁相体系沉积的必然结果 ,但很难用推覆体来加以解释。 3通过对砂砾岩与灰岩块体之间的地层序列研究 ,发现它们之间属于一种沉积接触关系 ,而非推覆体的关系。由于该地区早二叠世灰岩块体的成因对于该区大地构造的解释至关重要 ,因此这些新的发现将引起人们对该区大地构造的演化历史进行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岩块体 成因 早二叠世 来源 地层序列 砂板岩 相变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古近系幕式构造活动与沉积耦合关系——以长昌—鹤山凹陷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保青 于福生 +3 位作者 朱筱敏 葛家旺 李震 吴艳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278,共6页
长昌—鹤山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断裂幕式活动、构造沉降阶段性演化以及古构造格架变化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纪构造具有分期异向多幕式裂陷特征,且在不同构造幕,地层... 长昌—鹤山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通过对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断裂幕式活动、构造沉降阶段性演化以及古构造格架变化等信息的综合分析,揭示了长昌—鹤山凹陷古近纪构造具有分期异向多幕式裂陷特征,且在不同构造幕,地层沉积受断裂控制作用不同,形成的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和配置关系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早期裂陷幕,沉积地层完全受断层控制,断陷活动强烈,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物源;晚期裂陷幕,断陷活动大大减弱,主要发育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且该时期圈闭较发育;断拗转换幕,沉积地层分层发育,早期地层完全受断层控制,主要发育浅海三角洲,晚期沉积部分受断层控制,开始接受海相沉积,陆架边缘三角洲伴随陆架不断向海迁移,陆坡的坡度逐渐变陡,开始发育重力流深水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幕式裂陷 构造与沉积耦合关系 古近系 珠江口盆地 长昌—鹤山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