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5篇文章
< 1 2 10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怅望尘世喧嚣中那些被遮蔽的发声——读朱幼棣的《怅望山河》
1
作者 禾刀 《中国减灾》 2012年第12X期48-49,共2页
如果说撰写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国医改》,朱幼棣凭借的是新闻媒体和国务院研究室的工作经历,那么《怅望山河》则更大程度上借助了他的地质专业学识。也所以,本书既透出作者新闻嗅觉的敏锐,也充分折射出作者从专业角度深入研究的虔诚... 如果说撰写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大国医改》,朱幼棣凭借的是新闻媒体和国务院研究室的工作经历,那么《怅望山河》则更大程度上借助了他的地质专业学识。也所以,本书既透出作者新闻嗅觉的敏锐,也充分折射出作者从专业角度深入研究的虔诚。朱幼棣长期关注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本书重点关注了汶川大地震、南水北调、新安江水库,以及黄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幼 地质专业 社会发展问题 社会高度 专业角度 新安江水库 国务院研究室 生态环境 都阳湖 汶川
下载PDF
以小见大,情义无价——如何在媒体公益活动中触动公众情绪点
2
作者 余苗 黄翼 《视听》 2013年第7期48-50,共3页
媒体的公益活动策划如何发挥其"远端效应",让公益活动更具影响力,发挥深远的社会教化功能,首先在于找准公益活动中的新闻情绪点:即不仅要有吸引公众眼球的新闻点,还要有触动公众的情绪点;其次,策划执行中的细节尤其重要,只有... 媒体的公益活动策划如何发挥其"远端效应",让公益活动更具影响力,发挥深远的社会教化功能,首先在于找准公益活动中的新闻情绪点:即不仅要有吸引公众眼球的新闻点,还要有触动公众的情绪点;其次,策划执行中的细节尤其重要,只有找准脉搏,才能以小见大,事半功倍。12万余双鞋,牵动深川两地无数颗心——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私家车广播FM942策划的"送孩子一双鞋·阔步成长路"公益活动就很好地印证了以上两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众情绪 新闻点 端效应 四川电视台 社会教化功能 传播学理论 四川卫视 公共频道 都市频道 汶川
下载PDF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被引量:590
3
作者 张培震 徐锡伟 +1 位作者 闻学泽 冉勇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66-1073,共8页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中段.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只发生过3次6~6(?)级强震.而且其晚第四纪构造活动速率很低,以至于对其潜在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区突发大地震,该地震具有哪些特征?其成因机制是什么?本文在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利用震前的GPS观测结果,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突发错动的结果,地表上形成20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灌县—江油断裂在地震中也发生了破裂,形成的地表破裂带长达60多公里.震前的GPS观测表明,横跨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不超过~2 mm/yr,单条断裂的活动速率不超过~1 mm/yr,与地震地质研究结果和历史地震记录相一致.利用地震地质考察和地震波反演得到的最大同震位移可以获得相当于5.12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000~6000年.龙门山断裂带发育在破裂强度很大的变质杂岩体中,断裂带本身在剖面上呈"犁形"或"铲形"结构,有利于能量积累,形成破坏性巨大的地震.所以,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低滑动速率、长复发周期和高破坏强度的巨大地震,是一种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的地震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高破坏强度 新地震类型
下载PDF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33
4
作者 黄润秋 李为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85-2592,共8页
"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 "5.12"汶川大地震具有震级高、震源浅、破坏性强、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特点。通过灾后对地震地质灾害的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共获得地质灾害点11308处,对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了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与距发震断裂距离坡度、高程、岩性等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1)地震地质灾害在区域上具有沿发震断裂带呈带状分布和沿河流水系成线状分布的特点;(2)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发震断裂上盘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大于下盘,且上盘强发育带宽度约为10km;(3)地形坡度是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性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的灾害集中在坡度20°~50°的范围内;(4)地震地质灾害与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大部分灾害发生在高程1500~2000m以下的河谷峡谷段,尤其是峡谷段的上部(即宽谷向峡谷的转折部位),单薄的山脊以及孤立或多面临空的山体对地震波最为敏感,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这些部位崩塌滑坡最为发育;(5)不同的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虽然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却决定了地质灾害的类型,通常情况下,滑坡多发生在软岩中,而硬岩中多发生的是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5.12”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上盘效应 GIS分析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被引量:214
5
作者 张勇 冯万鹏 +2 位作者 许力生 周成虎 陈运泰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86-1194,共9页
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记录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资料反演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动态破裂过程,并在反演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特征,探讨了汶川大地震近断层地震灾害的致灾机理.反... 利用全球地震台网(GSN)记录的长周期数字地震资料反演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地震的震源机制和动态破裂过程,并在反演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同震位移场的特征,探讨了汶川大地震近断层地震灾害的致灾机理.反演中采用了单一机制的有限断层模型,使用了从全球范围内挑选的、方位覆盖较均匀的21个长周期地震台垂直向记录的P波波形资料.通过反演得出: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为225°、倾角为39°、滑动角为120°,是一次以逆冲为主、兼具小量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这次地震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9.4×10^20~2.0×10^21 Nm,相当于矩震级Mw7.9~8.1.汶川大地震是在破裂长度超过300km的发震断层上发生的、破裂持续时间长达90s的一次复杂的震源破裂过程.整个断层面上的平均滑动量约2.4m,但断层面上滑动量(位错)的分布很不均匀.有4个滑动量集中且破裂贯穿到地表的区域,其中最大的两个,一个在汶川-映秀一带下方,最大滑动量(也是本次地震的最大滑动量)所在处在震源(初始破裂点)附近,达7.3m;另一个位于北川一带下方,一直延伸到平武境内下方,其最大滑动量所在处在北川地面上,达5.6m.其余2个滑动量集中的区域规模较小,一个在康定以北下方,最大滑动量达1.8m;另一个位于青川东北下方,最大滑动量达0.7m.汶川地震整个断层面上的平均应力降约18MPa,最大应力降约53MPa.由反演得到的断层面上滑动量分布计算得出的汶川大地震震中区地表同震位移场表明,汶川大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场的分布特征与该地震烈度分布的特征非常一致,表明了汶川大地震的大面积、大幅度、贯穿到地表的、以逆冲为主的断层错动是致使近断层地带严重地震灾害在震源方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破裂过程 同震位移
原文传递
汶川大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55
6
作者 庄卫林 刘振宇 蒋劲松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377-1387,共11页
对5.12汶川大地震四川重灾区国(省)干线公路1657座桥梁震害的调查检测结果加以归纳,总结出7种公路桥梁的宏观震害;归纳了梁式桥及拱桥的几种典型震害——移位、落梁、桥墩剪断、压溃和开裂、桥台墙体开裂、桥台肋板和背墙开裂、桥台填... 对5.12汶川大地震四川重灾区国(省)干线公路1657座桥梁震害的调查检测结果加以归纳,总结出7种公路桥梁的宏观震害;归纳了梁式桥及拱桥的几种典型震害——移位、落梁、桥墩剪断、压溃和开裂、桥台墙体开裂、桥台肋板和背墙开裂、桥台填料垮塌、拱圈开裂、拱上结构开裂等,并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根据震害,提出了桥位及桥型选择应注意的有关因素,以及针对梁体移位、桥墩破坏等震害的相关抗震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汶川地震 次生地质灾害 桥梁震害 抗震对策
下载PDF
汶川地震中道路边坡工程震害分析 被引量:107
7
作者 周德培 张建经 汤涌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5-576,共12页
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对边坡工程所造成的危害,在致灾机制和破坏形式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结合汶川地震灾区道路边坡工程震害实例,分析路堑、路堤以及与桥隧相连的各类边坡及相应支挡结构的震害机制和破坏形式。锚索(杆)地梁或预应力锚索抗... 发生在山区的地震对边坡工程所造成的危害,在致灾机制和破坏形式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结合汶川地震灾区道路边坡工程震害实例,分析路堑、路堤以及与桥隧相连的各类边坡及相应支挡结构的震害机制和破坏形式。锚索(杆)地梁或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的边坡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原因是这些结构已与坡体联接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在地震波作用下结构与坡体的位移和变形能够很好地协调一致。铺设土工格栅或施加加筋材料的路堤边坡工程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一般填筑路堤特别是高路堤,其抗震性能较差。根据沙土液化和软弱黏性土层震陷造成的震害实例,提出含水沙质地层路堤边坡应注意坡脚沙土液化造成的震害,应采取措施防止软弱黏性土层地基震陷造成路面破坏以及坡脚震陷造成的边坡失稳。山区隧道洞口边、仰坡的抗震设计应重视支挡结构的耐震性。建于坡体上的桥台、桥基和桥路过渡段的安全性与坡体稳定性直接相关,应切实加强这些结构所在边坡的抗震设计。对于依山傍水而建的顺河桥,相关边坡的失稳危害桥梁时,应对其采取抗震措施。目前公路、铁路工程抗震规范涉及边坡工程及支挡结构的内容极少,研究成果可为规范的修改和补充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工程 汶川地震 道路边坡 沙土液化 抗震性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4
8
作者 欧阳志云 徐卫华 +7 位作者 王学志 王文杰 董仁才 郑华 李迪华 李智琦 张宏锋 庄长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801-5809,共9页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 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坡陡,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同时该地区还是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对区域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研究运用遥感数据和实地调查,评估了地震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汶川大地震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导致生态系统丧失面积为122136hm2,并形成了包括汶川县、彭州市、绵竹市等10县市的地震生态破坏重灾区。(2)地震导致65,584hm2大熊猫生境丧失,损失比例5.92%。(3)94.64%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地震烈度IX以上区域,53.82%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海拔2000m以下的区域,66.09%的受损生态系统分布在坡度30~50°之间。地震导致的生态破坏将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在恢复重建中要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生态影响 生态系统 熊猫
下载PDF
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 被引量:66
9
作者 陈群策 丰成君 +2 位作者 孟文 秦向辉 安其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923-3932,共10页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段的印模定向试验数据,由此获得了每个测点处地应力的赋存状态,包括地应力量值随孔深的变化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向.根据库仑准则,结合Byerlee定律对各测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上盘现今地应力的作用强度高于下盘.其上、下两盘现今地应力赋存状态特征及其差异性显示出该区域处于不均衡的应力环境,容易导致断裂失稳而产生新的活动;印模定向试验数据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北川、江油、平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E向;广元附近为NWW或近东西方向.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得到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作用方向的分段性特征,即大致以北川为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方向显示了与西南段不同的特征.其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为北西方向,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自江油、北川、平武一带至广元、青川附近,其现今地应力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呈现了NEE→NWW的赋存状态和变化趋势.本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动力学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12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水压致裂 地应力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灾害与灾区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 被引量:59
10
作者 谢和平 邓建辉 +4 位作者 台佳佳 何昌荣 魏进兵 陈继平 李小余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781-1791,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西部龙门山山区发生Ms=8.0级强震。地震是由龙门山中央断裂逆冲兼走滑产生的,沿300 km长的断裂带造成大量的山体崩塌、滑坡,城镇与村庄房屋坍塌不计其数,厂矿与交通设施严重毁损,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截至7...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西部龙门山山区发生Ms=8.0级强震。地震是由龙门山中央断裂逆冲兼走滑产生的,沿300 km长的断裂带造成大量的山体崩塌、滑坡,城镇与村庄房屋坍塌不计其数,厂矿与交通设施严重毁损,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截至7月11日12时,地震已造成69 197人遇难、18 341人失踪、374 176人受伤。基于震后灾区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在简介龙门山地质条件与断裂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从工程角度对地震产生的震害类型和分布,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等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归纳,提出灾区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以期为灾后重建和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力学 汶川地震 灾害类型与分布 重建 岩土工程
下载PDF
公益性捐赠、会计业绩与市场绩效:基于汶川大地震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55
11
作者 杜兴强 杜颖洁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22,共10页
文章手工搜集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上市公司公益性捐赠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基于突发性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公益性捐赠对公司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公益性捐赠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显著增... 文章手工搜集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上市公司公益性捐赠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基于突发性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公益性捐赠对公司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公益性捐赠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显著增加,上市公司的积极性公益性捐赠显著提升了其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捐赠金额越多,会计业绩和市场绩效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性捐赠 会计业绩 市场绩效 汶川地震
原文传递
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 被引量:55
12
作者 胡小刚 郝晓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6-1734,共9页
2008年5月12日8.1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对国家测震台网的40台宽频带地震仪在5月7日-5月13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前有明显的短临异常:各台站在大地震发生前1-3天内不同程度检测到了低频异常颤动,颤动振幅逐渐增... 2008年5月12日8.1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对国家测震台网的40台宽频带地震仪在5月7日-5月13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前有明显的短临异常:各台站在大地震发生前1-3天内不同程度检测到了低频异常颤动,颤动振幅逐渐增大,一直持续到大地震发生,信号周期范围为2-10 s.重力仪和倾斜仪也观测到了这类颤动信号.汶川大地震前的异常颤动信号几乎遍布中国大陆,但在西部较弱,东南部较强,尤其在华南地块靠近菲律宾板块的边界处颤动信号很强.因此我们的初步推测是:异常颤动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地震爆发前华南地块可能开始了慢滑移,滑移时的摩擦产生低频颤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异常颤动 宽带地震仪 重力仪 倾斜仪
下载PDF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被引量:54
13
作者 韩金良 吴树仁 +5 位作者 何淑军 孙炜锋 张春山 王涛 杨金中 石菊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6-326,共21页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 5.12汶川8级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长350多km,宽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触发了1万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碎屑流)地质灾害,其中巨型灾害体87处、大型灾害体606处,形成了136个较大规模的堰塞湖。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特征显著,形成地震-崩塌、地震-滑坡-碎屑流-堰塞湖-堰塞坝溃决-泥石流等典型地质灾害链。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种类全、密度大、强度高、致灾重的特点。在部分地区,崩塌、滑坡和碎屑流的分布面积占地震极重灾区面积的30%~58%,甚至高达80%。据初步统计,崩塌、滑坡和碎屑流共导致大约2万人死亡,其中北川县老县城滑坡导致1600多人死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沿断裂带、河谷和交通线分布。崩塌、滑坡的破裂源主要位于河流拐弯处靠近侵蚀岸一侧、山脊两侧及坡肩部位,这与上述部位对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放大作用直接相关。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受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形控制,其次为岩性、斜坡结构、活动断裂、人类工程活动。许多大型崩塌、滑坡还具有高速远程的特征,部分崩塌、滑坡-碎屑流位移达数km,速度高达100~300m/s,其运动轨迹复杂多变,常常导致多处人员伤亡,是高山峡谷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减灾防灾必须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上述情况,文中对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运动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高山峡谷地区单一斜坡上呈阶梯状多级滑动的群发性地震滑坡的形成模式:强烈地震往往引起剧烈的地面震动,而高陡的山脊及其坡肩部位对地震波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因此,上述部位往往是地震滑坡的高易发地段,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超过不稳定性斜坡的临界峰值加速度时,斜坡失稳破坏形成一系列的群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断层北川段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地震地质灾害效应 被引量:54
14
作者 付碧宏 时丕龙 +3 位作者 王萍 李琦 孔屏 郑国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495,共11页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 2008年5月12日M_S8.0汶川大地震的主要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本研究通过地震后的实地调查和地震前后高空间分辨率航空与卫星影像的解译,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擂鼓镇—曲山镇)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相关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12汶川大地震沿映秀—北川断裂带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正穿过北川县城曲山镇中心,并在曲山镇周围诱发了一系列大型滑坡和岩崩等地质灾害,致使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野外考察表明北川段最大逆冲量和右旋走滑量都达8-10 m,这也是映秀—北川地表地震破裂带中位移量最大的地段.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曲山镇—带正是地震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改变的转换地带:曲山镇及其南西部断层倾向北西,呈现以逆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特征;在曲山镇北东断层倾向南东,表现为右旋走滑分量与垂直分量相当,走滑活动特征更明显.研究结果还表明,逆冲-走滑型(或斜向逆冲型)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儿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直接影响地震地质灾害及其破坏程度,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断层NW盘(上盘)远远强于SE盘(下盘).地震断层的几何学特征与断层运动的应力及坡向的自由面之间相互作用,加强了滑坡、岩崩等地质灾害的破坏力.因此,汶川大地震为我们研究逆冲-走滑型同震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地震地质灾害效应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同震地表变形 高精度遥感 地质灾害效应 映秀- 北川断裂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前的重力扰动 被引量:49
15
作者 郝晓光 胡小刚 +6 位作者 许厚泽 钟敏 方剑 郝兴华 刘明 刘根友 薛怀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继1997年5月采用LacosteET-21重力仪在中国南极中山站观测发现South of Kermadec Islands7.1级地震前的“重力扰动”现象之后,2008年5月又在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LacosteET-20重力仪的观测资料中发现了汶川大地震的“重力... 继1997年5月采用LacosteET-21重力仪在中国南极中山站观测发现South of Kermadec Islands7.1级地震前的“重力扰动”现象之后,2008年5月又在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LacosteET-20重力仪的观测资料中发现了汶川大地震的“重力扰动”现象:从大震前两天开始,“重力扰动”逐渐增大、最大振幅约为±0.8×10^-8ms^-2,直到大震发生。由于这两次监测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仪器不同(ET-21与ET-20),这就使得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得到了加强。初步认识是:在某些强震发生前两天左右,往往会出现较明显的“重力扰动”,其振幅在±(1~2)×10^-8ms^-2左右、信号周期4~8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Lacoste—ET重力仪 震前重力扰动 振幅 周期
下载PDF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创面中的早期应用疗效 被引量:49
16
作者 岑石强 黄富国 +10 位作者 杨天府 屠重棋 项舟 刘雷 方跃 王光林 张晖 周宗科 易敏 段宏 裴福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7-659,共3页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创面修复中的使用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治疗52例伤员83处创面。男27例,女25例;年龄11~83岁,平均42岁。压榨伤22例,...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在"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创面修复中的使用方法及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治疗52例伤员83处创面。男27例,女25例;年龄11~83岁,平均42岁。压榨伤22例,挫裂伤9例,挤压伤后行筋膜室切开减压17例,开放性截肢4例。创面部位:小腿37处,大腿13处,前臂17处,上臂11处,躯干5处。创面范围3cm×2cm~30cm×15cm。受伤至接受VSD技术治疗时间12h~18d。创面彻底清创后,VSD治疗覆盖创面,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后行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位修复创面。结果21例(40.4)伤员创面分泌物涂片阳性,以混合细菌为主: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首次治疗7例(20处)转外省医院治疗,33例(45处)、6例(10处)、2例(3处)及1例(1处)分别行1次、2次、3次及4次VSD治疗后,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分别经直接缝合、植皮或皮瓣移位顺利修复创面。3例(4处)经10次VSD治疗后感染控制,病情稳定。结论VSD治疗能快速覆盖创面,减少污染,防止继发感染,利于后期创面修复;治疗期间无需频繁更换敷料,减少伤员痛苦及医务人员工作量,为地震伤员的救治提供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汶川地震 创面 感染 封闭式负压引流
原文传递
强台风对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3
17
作者 胡小刚 郝晓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63-1375,共13页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 2008年8.0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前约40 h起,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重力仪和倾斜仪都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然而,在此期间西太平洋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Rammasun(威马逊);与此类似,2001年8.1级昆仑山大地震发生前约60 h起,国家地震局测震台网中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明显的低频扰动现象,在此期间中国南海上空产生了一次强台风LingLing(玲玲).本文针对这两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其"震前扰动"现象是否与台风引起的巨浪产生的地脉动效应有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内陆观测到的异常扰动与台风路径以及台风的强度密切相关.近海台风可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而远离大陆海岸位于深水海域上空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大陆内地引起明显的异常地脉动变化.台风LingLing的路径距离中国海岸最近处仅有约700 km,而台风Rammasun距离中国大陆海岸最近处却达1 300 km.本文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路径和强度类似于LingLing的台风在中国内陆可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中国内陆和沿海许多地震台记录到的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源于LingLing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大;但位于新疆的地震台记录到的扰动信号频率却明显偏低,这一现象值得注意.路径和强度类似于Rammasun的台风很难在中国内陆引起明显的异常扰动,因此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完全源于台风Rammasun地脉动效应的可能性较小.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产生的原因和机理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汶川地震 2001昆仑山地震 震前扰动 异常地脉动 台风 小波分析
下载PDF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 被引量:36
18
作者 高晓路 陈田 樊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结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工作任务,对区域人口容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耕地总量为基本约束的人口容量测算思路,并对影响区域人口承... 结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工作任务,对区域人口容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耕地总量为基本约束的人口容量测算思路,并对影响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此确定了测算人口容量的政策参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容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模型,对灾区各县市的合理人口容量、人口超载情况及人口超载的不同类型,灾后人口调整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区的51个县市区的灾后实际人口为2025.91万人,而整个区域未来可以承受的总人口在2970万人左右,整个区域的人口容量尚有较大富余。为了避免跨县跨区域人口迁移的后续难题,应该重点解决由于地震而引起的部分县市的人口超载问题。在51个县市区当中,这样的县包括汶川、北川和茂县,三县的超载总人口为10万人左右。3县目前在外打工的人口较少,仅靠打工所在地省市对于这一部分人口进行就地安置不足以解决10万人口的超载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更加直接的中长期人口对策,包括实施跨县人口转移,提高耕地的复垦率、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提高城镇化率、降低农村居民对于耕地的依赖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后重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人口容量
下载PDF
利用阿拉斯加台阵资料分析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破裂过程 被引量:34
19
作者 杜海林 许力生 陈运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2-378,共7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_S8.0地震.我们利用美国阿拉斯加区域台网的邵分宽频带地震台构成广义台阵,应用非平面波台阵技术——迁移叠加方法,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0.1 Hz)能量辐射源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像.图像表明,这次...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_S8.0地震.我们利用美国阿拉斯加区域台网的邵分宽频带地震台构成广义台阵,应用非平面波台阵技术——迁移叠加方法,获得了这次地震的高频(>0.1 Hz)能量辐射源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图像.图像表明,这次地震破裂从震中开始向北东方向扩展约300 km,震源过程至少长达90 s,平均破裂速度为3.4 km/s;整个过程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段持续时间50s,破裂长度约110 km,破裂传播的平均速度为2.2km/s,后段持续时间约40 s,长度约190 km,平均破裂速度为4.8 km/s.这意味着地震过程的后期似乎发生了超S波破裂,而且后段很可能为前段动态触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广义台阵技术 持续时间 破裂长度 破裂速度
下载PDF
汶川大地震曲线梁桥震害及破坏机理分析 被引量:33
20
作者 王东升 孙治国 +1 位作者 李晓莉 霍燚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10年第5期572-579,共8页
以汶川大地震中严重破坏的回澜立交桥为例,基于数值模拟手段并结合现场震害调查,分析了回澜立交桥的地震破坏机理。数值分析表明,地震时设有支座的最矮的1号桥墩支座发生滑移破坏,以致刚度较大(次矮)的2号刚构桥墩承受很大的地震惯性力,... 以汶川大地震中严重破坏的回澜立交桥为例,基于数值模拟手段并结合现场震害调查,分析了回澜立交桥的地震破坏机理。数值分析表明,地震时设有支座的最矮的1号桥墩支座发生滑移破坏,以致刚度较大(次矮)的2号刚构桥墩承受很大的地震惯性力,2号墩首先发生弯曲屈服,此后随延性发展因抗剪能力不足最终发生剪切破坏直至倒塌损毁,呈现典型的弯剪破坏特征。现场震害调查发现,回澜立交桥震害集中于抗弯刚度较大的刚构墩上,而其余桥墩震害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混凝土保护层的脱落、混凝土开裂以及墩顶支座的滑移破坏等。数值分析结果与震害调查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曲线梁桥 震害 回澜立交桥 弯剪破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