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北方地区的污染天气分型 被引量:25
1
作者 邹旭东 李岱松 杨洪斌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6期53-55,共3页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北方各地区污染天气分型,将污染天气划分为沙尘天气和空气质量天气。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产生沙尘暴的天气系统主要为蒙古气旋,其次为偏南风干冷锋天气系统,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过高多出现在地面高压系统的控制下;...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北方各地区污染天气分型,将污染天气划分为沙尘天气和空气质量天气。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产生沙尘暴的天气系统主要为蒙古气旋,其次为偏南风干冷锋天气系统,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过高多出现在地面高压系统的控制下;提出了天气分型研究重点是应用天气分型结论形成自动业务化的天气预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污染天气分型 天气系统 业务自动化
下载PDF
影响上海PM_(2.5)污染不同源地和路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0
2
作者 余钟奇 马井会 +3 位作者 曹钰 常炉予 许建明 周广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31,共11页
对2014~2017年上海出现的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的地面形势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出现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的地面形势场主要可分为输送型、静稳型和叠加型3种类型,其中输送型是影响上海市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的主要天气形势,占... 对2014~2017年上海出现的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过程的地面形势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出现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的地面形势场主要可分为输送型、静稳型和叠加型3种类型,其中输送型是影响上海市PM_(2.5)中度及以上污染的主要天气形势,占比45.8%.通过选取典型个例,分析了3类污染天气型气象成因和维持机制.并利用WRF驱动FLEXPART模式,结合排放源清单,探讨不同污染天气型下影响上海的主要污染物来源:输送型污染有3条影响上海的主要污染传输通道,分别为东路(东海海面)、中路(江苏沿海)和西路(安徽-苏南),主要时段在污染前1d;静稳型污染影响上海的潜在污染源区集中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叠加型污染既存在明显污染输送通道,也有明显的上海及周边潜在污染贡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PART模式 PM2.5污染 污染天气分型 污染源地 传输特征
下载PDF
辽宁中部地区持续性污染的天气分型 被引量:5
3
作者 王若男 刘宁微 +6 位作者 马林 郭宗凯 刘振宏 李东宇 于文博 王一 郭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3-540,共8页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大气成分观测资料,根据大尺度天气背景,将2010—2012年出现在辽宁中部地区的全部持续性大气污染过程划分为5种类型:蒙古高压型、变性高压型、蒙古气旋型、弱低压型和江淮气旋型。进一步的边界层物理机制研... 利用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地面大气成分观测资料,根据大尺度天气背景,将2010—2012年出现在辽宁中部地区的全部持续性大气污染过程划分为5种类型:蒙古高压型、变性高压型、蒙古气旋型、弱低压型和江淮气旋型。进一步的边界层物理机制研究表明:江淮气旋型与蒙古高压型污染的区域水平气流辐合、垂直的气流输送、大气层结稳定度都比较相近,只是前者的逆温强度更大。相比以上两种类型,其他三种类型的水平辐合程度相当,但下沉气流、大气层结稳定度和逆温现象要明显偏弱甚至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污染 天气 污染天气分型 水平辐合 逆温
下载PDF
不同天气型下武汉城市圈PM_(2.5)污染及大气层结特征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陈璇 王晓玲 +5 位作者 陈赛男 董良鹏 章翠红 祝波 柳草 岳岩裕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2-63,共12页
利用2015—2019年PM_(2.5)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NCEP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不同天气型下武汉城市圈PM_(2.5)区域污染时空分布、天气尺度环流和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圈污染以武汉为中心,多为轻度-中度污染,西部重于东部.造成武汉... 利用2015—2019年PM_(2.5)和气象要素观测资料、NCEP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不同天气型下武汉城市圈PM_(2.5)区域污染时空分布、天气尺度环流和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圈污染以武汉为中心,多为轻度-中度污染,西部重于东部.造成武汉城市圈区域污染增长的天气形势包括4类,分别为冷高压底前部型、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和低压倒槽型.4类污染天气型均有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和地表通风系数,且边界层存在弱下沉运动和逆温,抑制污染垂直扩散.但气象要素影响PM_(2.5)污染的机理各异:冷高压底前部型主要为大气压梯度引导偏北大风带来污染物远程输送,边界层冷平流导致低温、锋面逆温和浅薄高湿层(65%~80%),强输入性污染配合吸湿性累积增长造成严重污染,逆温厚度对PM_(2.5)增幅作用明显;低压倒槽型东南风输入污染弱,但高温、低压引起气流辐合导致本地污染汇积,边界层暖平流带来平流逆温和深厚湿层(1000~750 hPa),逆温层底高偏低、厚度偏厚,促进污染物在近地面吸湿增长;高压后部和均压场型均为浅薄湿层(1000~975 hPa)、湿度中等(56%~75%),污染物吸湿增长相对较弱,高压后部型主要为偏东风短程输入污染为主;均压场型则为小风静稳天气,多晴空辐射逆温,逆温强度大,大气扩散能力差,污染主要为弱北风的输入和本地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污染天气分型 大气层结 逆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