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及整合模式 被引量:75
1
作者 李俊峰 焦华富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5-544,共10页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结合省域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际而提出的省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发展势头良好。本文依据地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城市流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定量测度了江淮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1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结合省域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际而提出的省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发展势头良好。本文依据地理学相关理论,运用城市流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定量测度了江淮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和11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揭示出江淮城市群空间联系方向,并提出江淮城市群空间整合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合肥、芜湖在城市群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是城市群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节点,江淮城市群是一个"弱核型"城市群;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方向是以合肥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辐射以及沿交通走廊呈轴线状拓展,空间联系交通指向明显。通过实行"圈层"、"T"型及"双核"型空间整合模式,可以实现江淮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空间联系 整合模式
原文传递
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 被引量:64
2
作者 程必定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0年第4期24-27,共4页
产业转移具有区域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粘性",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针对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一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振兴"存量产业",大力发展"... 产业转移具有区域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粘性",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针对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一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振兴"存量产业",大力发展"增量产业";二要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建设,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区域粘性 皖江城市 江淮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安徽江淮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47
3
作者 韩玉刚 焦化富 李俊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01-1106,1132,共7页
城市能级反映了城市经济的集聚—扩散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通过建立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城市能级评价模型的方法,从提升城市经济能级、潜力能级和支撑能级三方面,分析了安徽江淮城市群从雏形... 城市能级反映了城市经济的集聚—扩散能力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通过建立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城市能级评价模型的方法,从提升城市经济能级、潜力能级和支撑能级三方面,分析了安徽江淮城市群从雏形期到快速成长期城市能级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城市能级提升的江淮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的培育、空间优化路径及安徽江淮城市群融入长三角区域的"E"型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能级 江淮城市群 空间结构 模式
原文传递
江淮城市群“三生”空间结构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白如山 姜玉培 江进德 《中国名城》 2016年第10期21-28,共8页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从不同尺度上对"三生"空间功能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分异规律,可作为国土空间功能结构优化调整的基础性依据。本文以江淮城市群为研究区,运用多维计量模型和... 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空间分异具有一定的尺度依赖性,从不同尺度上对"三生"空间功能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国土空间功能类型的分异规律,可作为国土空间功能结构优化调整的基础性依据。本文以江淮城市群为研究区,运用多维计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城市群"三生"空间功能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对"三生"空间功能结构进行多尺度分析,可以得到从市域尺度到县域尺度不同详细程度的信息。从市域尺度看,可以发现江淮城市群"三生"空间功能结构的整体特征;从县域尺度分析,可以得出江淮城市群市域内部"三生"空间功能结构的分布特征;2江淮城市群县域"三生"空间功能分布与安徽省主体功能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等区划中功能定位相吻合,表明借助多维计量模型进行国土空间功能识别方法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结构 多尺度 多维计量模型 江淮城市群
下载PDF
按主体功能区思路完善我省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探讨 被引量:15
5
作者 程必定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7,共6页
在对安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演变评价的基础上,按主体功能区思路,提出本省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群三区"的新构想,特别是提出"江淮城市群"的新概念,并建议积极争取将江淮城市群和皖北区纳入国家级重点... 在对安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演变评价的基础上,按主体功能区思路,提出本省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一群三区"的新构想,特别是提出"江淮城市群"的新概念,并建议积极争取将江淮城市群和皖北区纳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规划层面,保障限制开发区居民的发展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江淮城市群 区域发展战略
下载PDF
江淮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白如山 陈陆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7-85,共9页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在2 001~2 010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主成份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特... 通过建立城市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计算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在2 001~2 010年4个时间断面上城市竞争力主成份得分和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评价和排序,依据评价结果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演变、主成分演变特征,进而探究其时空演变趋势。通过分析4个时间断面上的城市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空间插值图,揭示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扩展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空间插值法 时空演变 江淮城市群
下载PDF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评价——以安徽省江淮城市群11城市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虞虎 朱冬芳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4-89,共6页
本文构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进行了案例分析,对11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合肥和沿江城市较高、中北部城市较低的空间格... 本文构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省江淮城市群11个城市进行了案例分析,对11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合肥和沿江城市较高、中北部城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市之间的差异在加剧。城市经济水平高,或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得分较高,城市经济水平低、旅游资源欠缺或区位条件一般城市的得分较低。未来发展应重视旅游产业增长对城市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拉动作用,推动旅游与城市的同步发展,提升城市旅游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区域性的综合开发模式,从区域旅游空间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旅游形象整合和管理体制四个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旅游 城市发展 耦合协调度 江淮城市群
下载PDF
着力构建江淮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被引量:7
8
作者 袁维海 吴波 陶方林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6期50-54,共5页
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借鉴周边城市群发展经验,结合安徽区域规划,加快构建江淮城市群,争取纳入国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省现实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江淮城市群 城镇化 发展定位 运行机制
下载PDF
江淮城市群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胡森林 滕堂伟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5-31,143,共8页
产业结构是城市群形成发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文章应用产业结构高级度、产业结构合理度、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四种测度方法,并结合GIS可视化功能,对江淮城市群10个地市的三次产业结构、34类工业、27类制造业的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定... 产业结构是城市群形成发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文章应用产业结构高级度、产业结构合理度、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四种测度方法,并结合GIS可视化功能,对江淮城市群10个地市的三次产业结构、34类工业、27类制造业的结构特征进行综合定量刻画。研究发现:江淮城市群产业发展层次总体上较低,内部差距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度呈现明显的"T"型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度则呈现"一圈一带"状分异模式,三者并不协调;城市群各地市之间的工业结构相似度普遍过低,工业结构差异较大,产品和产业链分工较弱;城市群内产业专门化偏高,分工仍以产业间的部门分工为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T"型产业空间整合、优势产业分工协作、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三大发展战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产业结构 优化路径
下载PDF
从“省会经济圈”到“江淮城市群”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良庆 邵一江 徐毅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3-7,共5页
建设"省会经济圈"是实现合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之一,需要努力通过科学定位,以较高的目标制定建设规划;拓展产业支撑,增强辐射带动力;充分利用科教示范城优势,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等措施,在建成"省会经济圈"... 建设"省会经济圈"是实现合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之一,需要努力通过科学定位,以较高的目标制定建设规划;拓展产业支撑,增强辐射带动力;充分利用科教示范城优势,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等措施,在建成"省会经济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江淮城市群",为争取进入国家创新型地区(省份)奠定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会经济圈 江淮城市群 发展战略
下载PDF
江淮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强 魏巍 《襄樊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74-77,共4页
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学者更侧重于对城市群竞争的研究,而对城市群合作的研究则较少涉及.鉴于此,引入了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分析江淮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 城市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学者更侧重于对城市群竞争的研究,而对城市群合作的研究则较少涉及.鉴于此,引入了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分析江淮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提出应从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和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等方面开展经济合作,为城市群的合作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共生理论
下载PDF
基于拓扑网络的江淮城市群通达性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方大春 周正荣 《铜陵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60-63,共4页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域经济发展重点区域,通达性是衡量城市群内在联系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江淮城市群境内高等级公路拓扑网络图,对该区域的通达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整体通达性水平良好,各城市间通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域经济发展重点区域,通达性是衡量城市群内在联系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江淮城市群境内高等级公路拓扑网络图,对该区域的通达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整体通达性水平良好,各城市间通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天然地理障碍对城市通达性的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通达性 拓扑网络
下载PDF
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多尺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白如山 姜玉培 曾承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6期561-567,共7页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其多尺度研究对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借助多维计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多维度、多尺度视角研究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市域尺度上,江...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其多尺度研究对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借助多维计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多维度、多尺度视角研究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市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市域土地利用多样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中西部偏高,南北两侧偏低的递减格局,整体优势度指数偏低,但其空间格局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间低的异质特征,均匀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地市空间分布格局与其优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分布特征.(2)县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多样化格局整体上呈现沿江地区高、沿淮地区低、江淮之间居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集中化指数空间格局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呈现递阶下降的分布特征.与市域尺度相比,整体优势度较为明显,且各县区呈现以沿江低优势度指数地区为轴线,以霍邱县、寿县和石台、铜官山区等高优势度指数地区为两翼的非对称性"凹"字型空间分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多尺度 空间分异 江淮城市群
下载PDF
江淮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序演化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强 韦薇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74-80,共7页
构建涵盖资源投入、绿化情况、环境效率、污染治理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江淮城市群“10+1”个城市2007—2016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6年江淮... 构建涵盖资源投入、绿化情况、环境效率、污染治理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江淮城市群“10+1”个城市2007—2016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6年江淮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马鞍山、芜湖、合肥、铜陵、淮南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空间分布上,江淮城市群南中北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东中西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资源环境承载力 环境TFP 因子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模糊分析法对江淮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文灵 李健 张树星 《山西农经》 2019年第17期44-46,共3页
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汇集了人口、物资、资金等各种要素,影响着国家经济、文化、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是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基于模糊... 在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已经成为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汇集了人口、物资、资金等各种要素,影响着国家经济、文化、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和发展政策的制定,是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基于模糊分析法,对江淮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并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提出可行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创新能力 模糊分析法
下载PDF
统筹推进江淮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袁维海 《理论建设》 2015年第2期55-57,共3页
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借鉴周边城市群发展经验,结合安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推进江淮城市群的发展,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省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城市群 江淮城市群 城镇化
下载PDF
江淮城市群艰难融入“泛长三角时代”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伟 《魅力中国》 2008年第20期41-42,共2页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的工业密集区,也是制造业密集区。沿江、沿淮城市已涌现出奇瑞、马钢、江淮汽车等著名的自主创新型大企业。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安徽省 密集区 制造业 泛长三角 安徽经济 长丰县
下载PDF
江淮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强 李新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39-46,共8页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而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是现有文献研究的热点话题。文章基于江淮城市群10个城市2007-2016年数据,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淮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1)江淮... 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而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是现有文献研究的热点话题。文章基于江淮城市群10个城市2007-2016年数据,釆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淮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1)江淮城市群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较高,其中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方阵;(2)时序变化上,江淮城市群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提升的态势;(3)空间分布上,江淮城市群西部和北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而中部和东南部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最后,文章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角度提出实现江淮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可持续发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俊秀 倪修凤 钱力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87-94,共8页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振兴的必然要求。基于2010—2016年样本数据,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融合度,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推动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提...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振兴的必然要求。基于2010—2016年样本数据,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融合度,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推动江淮城市群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江淮城市群产业融合总体上属于中高度融合,融合速度平稳;各地区产业融合差异较大,地理位置上大体呈现中部较好、边缘一般分布;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总体上呈波动中逐渐上升趋势;各地区产业融合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差异明显,与城市规模大体上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城市群 产业融合 农村经济
下载PDF
基于百度指数和引力模型的江淮城市群城市联系强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岑晓彤 张丹 《中外建筑》 2020年第5期80-83,共4页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受距离的限制逐渐减小,而越来越多的不定变量却影响着城市之间的联系。本文以江淮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引入百度指数搜索数据构建信息流模型与传统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进行对比,探讨江淮城市群...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受距离的限制逐渐减小,而越来越多的不定变量却影响着城市之间的联系。本文以江淮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引入百度指数搜索数据构建信息流模型与传统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进行对比,探讨江淮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城市层级分布和虚实城市网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江淮城市群网络结构呈现以合肥为核心的伞形结构,且两模型在大体的联系趋势和强弱联系上存在相似性,有彼此相互验证的关系。同时本文也基于上述两个模型的情况对江淮城市群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百度指数 江淮城市群 城市网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