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8篇文章
< 1 2 7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 被引量:57
1
作者 赵毅衡 《外国文学研究》 1979年第4期4-11,共8页
意象派,是本世纪初由一些英美青年诗人组成的诗派,一九一○——一九二○年左右活动于伦敦。意象派历史不长,创作成果不大,却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在美国。
关键词 意象派诗歌 中国诗 意象诗 意象主义 费诺罗萨 中国古典诗歌 洛威尔 自由诗 现代诗歌 汉诗
下载PDF
中国新诗八十年反思 被引量:40
2
作者 郑敏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8-73,共6页
本文旨在追溯新诗的诞生和发展 ,并主要探讨新诗语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新诗的传统的建立及其与古典汉诗的传统的关系为贯穿全文的视角 ,提出新诗能向古典诗词学些什么的一些想法 ,并对当代诗坛某些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中国新诗 当代诗坛 诗语 词学 汉诗 古典诗词 传统 存在 现象 反思
原文传递
汉诗英译的总体审度与诗化 被引量:22
3
作者 卓振英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2-44,共3页
汉诗英译的总体审度与诗化汕头大学副教授卓振英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汉诗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和翻译研究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逐字对译(Mataphrase)和散文化意译(ProseParaphrase)都曾起过积极... 汉诗英译的总体审度与诗化汕头大学副教授卓振英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汉诗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和翻译研究等方面的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逐字对译(Mataphrase)和散文化意译(ProseParaphrase)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然而,它们都难以使原诗的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 汉诗 翻译理论与技巧 信息转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诗歌 诗歌翻译 句型转换 美学价值 节奏
下载PDF
意象与汉诗英译——以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一)英译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保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58,共8页
本文从语词意象、意象组合以及意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一)的翻译问题,旨在阐明意象视角下的汉诗英译研究的特色与显在优势。
关键词 意象 汉诗 翻译
下载PDF
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敏俐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关键词 汉代诗歌 汉诗 五言诗 中国诗歌 乐府诗 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史 文人 样式 成果
原文传递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再现 被引量:8
6
作者 张保红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2-26,共5页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再现张保红一、意象的再现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一首诗的意象往往可以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象;狭义的意象则指诗中的个别语词意象,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 汉诗英译中的意象再现张保红一、意象的再现诗的解读,是从意象开始的。一首诗的意象往往可以分为两种,即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所谓广义的意象是指整首诗烘托出的总意象;狭义的意象则指诗中的个别语词意象,而这些个别语词意象多是为总意象服务的。如何处理这两种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中 意象再现 译文 汉诗 诗词英译 意蕴 唐宋词 唐人绝句 《寻隐者不遇》 文化继承型
原文传递
中国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 被引量:18
7
作者 郑敏 《诗探索》 2002年第Z1期24-29,共6页
一、节奏感 中国新诗很像一条断流的大河,汹涌澎湃的昨天已经一去不复返。可悲的是这是人工的断流。将近一个世纪以前,我们在创造新诗的同时,切断了古典诗歌的血脉,使得新诗和古典诗歌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同时口语与古典文字也失去了共... 一、节奏感 中国新诗很像一条断流的大河,汹涌澎湃的昨天已经一去不复返。可悲的是这是人工的断流。将近一个世纪以前,我们在创造新诗的同时,切断了古典诗歌的血脉,使得新诗和古典诗歌成了势不两立的仇人,同时口语与古典文字也失去了共融的可能,也可以说语言的断流是今天中国汉诗断流的必然原因。断流的存在既然已近一个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中国新诗 汉诗 必然原因 《杜诗详注》 定风波 《蜀道难》 《菩萨蛮》 《满江红》 音乐性
原文传递
论日本诗话的特色——兼谈中日韩诗话的关系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伯伟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31,共12页
本文在深入考察日本诗学文献的基础上对日本诗话进行了综合研究 ,提出日本诗话的产生同中国诗话向日本的大量传入以及由此引发的论诗风气有关。同时通过与韩国古代诗话的对比 ,指出对中国诗话的批评是日本诗话的特色之一。此外还结合日... 本文在深入考察日本诗学文献的基础上对日本诗话进行了综合研究 ,提出日本诗话的产生同中国诗话向日本的大量传入以及由此引发的论诗风气有关。同时通过与韩国古代诗话的对比 ,指出对中国诗话的批评是日本诗话的特色之一。此外还结合日本汉诗的历史演变 ,分析了日本诗话的“诗格化”和“小学化”特色 ,并为中日韩诗话的交流提供了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 古代诗 诗格 汉诗 诗风 诗学 综合研究 例证 对比 交流
原文传递
论诗味的翻译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保红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5-49,共5页
诗味是一种非物质体,是潜藏于诗作实体之中的一种精神意绪。诗味是诗歌的精髓。翻译诗文要译出诗味,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一致的至高追求。文章探讨了诗味的涵义与构成以及诗味的传译等问题,旨在为诗歌翻译实践与批评提供可资借鉴... 诗味是一种非物质体,是潜藏于诗作实体之中的一种精神意绪。诗味是诗歌的精髓。翻译诗文要译出诗味,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在实践中一致的至高追求。文章探讨了诗味的涵义与构成以及诗味的传译等问题,旨在为诗歌翻译实践与批评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诗味 翻译
下载PDF
CHINESE POETRY AND ENGLISH TRANSLATIONS 被引量:10
10
作者 范存忠 《外国语》 1981年第5期9-26,共18页
本文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最早的翻译家十八世纪英国的威廉·琼斯爵士是梵文学家、诗人和近代比较语言学的鼻祖。他学习各种语言是将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宝库来看待的。他的诗对拜伦、雪莱、坦尼孙等诗人颇有影响。他翻译过我... 本文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1.最早的翻译家十八世纪英国的威廉·琼斯爵士是梵文学家、诗人和近代比较语言学的鼻祖。他学习各种语言是将语言作为一种文化宝库来看待的。他的诗对拜伦、雪莱、坦尼孙等诗人颇有影响。他翻译过我国《诗经》,其中一篇是《卫风·淇奥》。他先是译成拉丁文,共有两种译本。一是散文本,另一种是韵文本。后来,琼斯又根据拉丁文译本作出两种英译本,仍然是散文本和韵文本。他每次翻译都作出两种译本,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算对得起亚洲人的诗作。但是他的英文韵文本将原诗的九个句子扩充为六节民谣体的诗。十七世纪的英国诗人兼批评家德莱顿曾将翻译分为直译、意译和拟作三类。琼斯的韵文译本是介于意译和拟作之间的。十七,八世纪的英国名作家德莱顿、斯威夫特、蒲伯和约翰逊等都曾倡导拟作。实际上,琼斯的韵文译本是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在中国古诗的影响之下为十八世纪的英国读者所写的诗,严格来讲,不是翻译。2.进一步的尝试琼斯以后的一些汉学家忙于别的工作,来不及颐到中国诗词,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詹姆士·莱格(后任牛津大学的中文教授)才又开始翻译《诗经》。他比较拘泥。他用维多利亚时代冗长累赘的词句来翻译《诗经》简朴的诗行。其所译《关睢》是一个例子。十九世纪末期赫伯特·翟理斯对《诗经》作了较好的翻译。他还译了李白、王维、李商隐等诗人的名篇,都能抓住读者,有其独特的风格,颇得评论界的赞赏。翟理斯的译作堪称再现了中国诗的忧郁、沉思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美,从而表达了中国诗的神韵。他还著有中国文学史,其中提供了不少中国诗的译文。他善于将词义和韵律巧妙地结合起来。其后有海伦·沃德尔女士。她翻译了《诗经》中的《小雅·庭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两种译本 重读音节 翻译家 语言 十七世纪 翟理斯 冗长累赘 英国诗人 中国古诗
原文传递
中国诗话与朝鲜诗话 被引量:10
11
作者 蔡镇楚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50-61,共12页
同日本诗话一样,朝鲜诗话是中国诗话的衍生之物。在古代朝鲜,最早以“诗话”命名的,是朝鲜成宗五年(即公元1474年,中国明宪宗成化十年)徐居正的《东人诗话》,与中国第一部以“诗话”名书的《六一诗话》相比,晚出四百年之久;而高丽朝元... 同日本诗话一样,朝鲜诗话是中国诗话的衍生之物。在古代朝鲜,最早以“诗话”命名的,是朝鲜成宗五年(即公元1474年,中国明宪宗成化十年)徐居正的《东人诗话》,与中国第一部以“诗话”名书的《六一诗话》相比,晚出四百年之久;而高丽朝元宗元年(公元1260年,中国南宋理宗景定元年,问世的朝鲜第一部论诗之作——李仁老的《破闲集》,与《六一诗话》的时差仅二百余年。今日朝鲜学界多以是书为最早的诗话之作,如韩国赵钟业《韩国诗话丛编》则以《破闲集》为朝鲜历代诗话之冠。古往今采,朝鲜诗话,作家如林,卷帙繁富,于东方诗话之林独树一帜。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加强对中国诗话与朝鲜诗话之比较研究,于中国古典诗歌、诗歌理论、诗歌美学研究,颇有借鉴意义,且有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别于西方诗学的东方诗话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诗话 韩国诗话 中国诗话 东人诗话 李氏朝鲜 论诗 日本诗话 欧阳修 徐居正 汉诗
原文传递
试译俳句的体会 被引量:12
12
作者 林林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1998年第2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俳句 排句 异国情调 格律诗 审美习惯 汉诗 白话 日语 想象意境 文言
原文传递
汉英语法差异在汉诗英译中的处理——J.刘若愚译论 被引量:12
13
作者 周领顺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语法差异 英译中 中国诗歌 汉语诗歌 汉诗 洋泾浜英语 主语 句法 被动语态 叙事人
下载PDF
汉诗英译与英语现代诗歌——以魏理的汉诗英译及跳跃韵律为中心 被引量:7
14
作者 程章灿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115-120,共6页
魏理 (ArthurWaley)不仅是 2 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汉学家与翻译家之一 ,也是英语现代诗歌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英译汉诗中 ,他经过不断探索 ,成功地总结出一套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原则 ,与 1 9世纪后期诗人霍普金斯 (GerardManleyHop... 魏理 (ArthurWaley)不仅是 2 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汉学家与翻译家之一 ,也是英语现代诗歌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英译汉诗中 ,他经过不断探索 ,成功地总结出一套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原则 ,与 1 9世纪后期诗人霍普金斯 (GerardManleyHopkins)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跳跃韵律”(sprungrhythm)不谋而合。魏理英译汉诗语言优美 ,富有诗意 ,在英语现代诗歌大潮中风行一时 ,并成为英语现代诗歌运动的一部分。许多人认为他的翻译就是一种诗歌创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理 跳跃韵律 现代诗歌 英译 汉诗
下载PDF
论庞德“在地铁车站”中的汉诗特性 被引量:10
15
作者 吴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57,共5页
尽管庞德本人以及中外学者将庞德的诗作"在地铁车站"视为俳句,但是,该诗所具有的日本俳句的特性其实并不典型,更多的则是汉语诗歌的重要品性。就艺术形式而言,该诗所接受的汉诗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含两个复叠对比... 尽管庞德本人以及中外学者将庞德的诗作"在地铁车站"视为俳句,但是,该诗所具有的日本俳句的特性其实并不典型,更多的则是汉语诗歌的重要品性。就艺术形式而言,该诗所接受的汉诗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包含两个复叠对比形象的典型的对偶句的特征,二是诗律学意义上的"字"这一概念的介入以及以此作为衡量单位所引发的诗律学上的探索和变革。而这一变革更是具有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俳句 汉诗 对偶句 诗律学
下载PDF
魏理的汉诗英译及其与庞德的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程章灿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阿瑟·魏理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翻译家和汉学家,早在1913年左右,他就与庞德相识并共同成为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子的一员。庞德很重视魏理的英译汉诗,想方设法请魏理为他主编的刊物撰稿,但实际上两人的诗学观点颇不相同、翻译汉诗更有... 阿瑟·魏理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翻译家和汉学家,早在1913年左右,他就与庞德相识并共同成为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子的一员。庞德很重视魏理的英译汉诗,想方设法请魏理为他主编的刊物撰稿,但实际上两人的诗学观点颇不相同、翻译汉诗更有不同的旨趣和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理 庞德 汉诗 翻译
原文传递
汉诗的东渐与流变——日本汉诗 被引量:8
17
作者 唐千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0-178,290,共9页
日本汉诗是中国诗歌东渐日本的文化结晶,是汉诗最大的海外支脉。在共同的文字基础上,随着对汉诗的不断受容与扬弃,日本汉诗逐渐将域外文化与自身的民族性相融合,走向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文学传统,同时在语言文字、内容题材、汉诗训读方... 日本汉诗是中国诗歌东渐日本的文化结晶,是汉诗最大的海外支脉。在共同的文字基础上,随着对汉诗的不断受容与扬弃,日本汉诗逐渐将域外文化与自身的民族性相融合,走向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文学传统,同时在语言文字、内容题材、汉诗训读方面创新求变,最终完成了汉诗的本土化嬗变,使日本汉诗获得了不同于中国诗歌的异质特性,成为源于汉诗而又异于汉诗的"日本的汉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日本汉诗 东渐 创新
下载PDF
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 被引量:10
18
作者 许渊冲 《中国翻译》 1982年第4期19-22,共4页
在《翻译通讯》1981年第1期上,我提出了"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扬译文的优势,可以当作文学翻译的标准。"后来收到读者来信,有的表示赞同,有的提出疑问。现试举例进一步谈谈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的问题。英国十九... 在《翻译通讯》1981年第1期上,我提出了"忠实于原文内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扬译文的优势,可以当作文学翻译的标准。"后来收到读者来信,有的表示赞同,有的提出疑问。现试举例进一步谈谈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的问题。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司各特在他的名著Quentin Durward(林琴南译为《奇婚记》)中,描述布根第公爵要把伊莎白伯爵小姐嫁给奥尔良亲王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文优势 文学翻译 英诗 汉诗 十九世纪 读者来信 原文 吕叔湘 语言优势 词语
原文传递
由《锦瑟》看模糊汉诗的英译——兼及J.刘若愚译论 被引量:8
19
作者 周领顺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9-42,共4页
关键词 《锦瑟》 中国诗歌 翻译家 英译文 汉诗 批评家 李商隐 典故 联想意义 外语教学
下载PDF
汉诗“缘事而发”的诠释界域与中国诗学传统——对“中国抒情传统”观的一个检讨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怀义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9-138,共10页
在王德威等人的努力下,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的提法成为囊括整个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庞大"容器"。这一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诉求的命题遮蔽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诗学传统,即以汉诗"缘事而发"创作和记... 在王德威等人的努力下,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的提法成为囊括整个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庞大"容器"。这一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诉求的命题遮蔽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诗学传统,即以汉诗"缘事而发"创作和记述方式为基础而形成的"诗缘事"传统。此传统直承上古时期"事""史"合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中国诗歌独特的"事""史""思""情""诗"合一的五位一体的运思方式,在起源论和本体论层面解决了诗歌的本质问题。这一观念对于"诗言志"向"诗缘情"转化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可用"诗缘事"统合"诗言志""诗缘情",建立一种新的中国古典诗学,凸显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诗 缘事而发 诗缘情 诗言志 抒情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