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0篇文章
< 1 2 10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唐村落形态略论 被引量:29
1
作者 马新 齐涛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5-100,共16页
村落是与城邑相应的社会单位概念,源于龙山时代聚落分化中的普通聚落,自兹至汉,是一个连续发展的乡村基本聚居形态。汉代乡村组织的特点是里聚合一,是行政单元与自然聚落的一致;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里聚分离,作为自然聚落的“村”具有... 村落是与城邑相应的社会单位概念,源于龙山时代聚落分化中的普通聚落,自兹至汉,是一个连续发展的乡村基本聚居形态。汉代乡村组织的特点是里聚合一,是行政单元与自然聚落的一致;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里聚分离,作为自然聚落的“村”具有了一定的行政意义;至唐代,里正成为乡政的主持者,村正开始行使里正职掌,村落的行政与法律地位得到确认,乡里之制演化为乡村之制。这一演化实质上是行政单元与自然聚落的分合变化,并不具有城乡分离的内容,与“城邦帝国”、“领土帝国”之概念亦无干涉。不论作为自然聚落的村落在不同时代具有多少称谓,它一直是与城邑对应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地缘组织与血缘组织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村落 聚落
原文传递
汉唐时期药用衡制及量值考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具双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15,共3页
关键词 汉唐 衡值 经方剂量
原文传递
汉唐间已佚《异物志》考述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晶波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78-184,共7页
《异物志》是汉唐间一类专门记载周边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它产生于汉末 ,繁盛于魏晋南北朝 ,至唐开始衰变 ,宋以后消亡。据笔者考察 ,见于史志著录和他书征引的《异物志》 ,共有二十二种之多。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 ,后人辑本也... 《异物志》是汉唐间一类专门记载周边地区及国家新异物产的典籍。它产生于汉末 ,繁盛于魏晋南北朝 ,至唐开始衰变 ,宋以后消亡。据笔者考察 ,见于史志著录和他书征引的《异物志》 ,共有二十二种之多。这些著作今已全部亡佚 ,后人辑本也只有有限的几种。在本文中 ,笔者对有线索可考的《异物志》做了全面系统的考证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文献研究关于这一领域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物志》 汉唐 考述
原文传递
西安南郊三爻村汉唐墓葬清理发掘简报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蕴 马志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6,共24页
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did rescue excavation at the Kindergarten Site of Three Treasures and Double Happiness Group in 1998, cleared up 20 Han tombs and 2 Tang tombs and discovered 600 artifacts o... Shaanx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did rescue excavation at the Kindergarten Site of Three Treasures and Double Happiness Group in 1998, cleared up 20 Han tombs and 2 Tang tombs and discovered 600 artifacts of bronze, pottery, iron, jade etc. Most of Han tombs have a cave chamber with slope passage, but some have a brick chamber with rectangular side chamber. Most antiques unearthed are pottery vessels such as jar, pot, grain storage, kitchen, basin, tripod, and bronze artifacts like chariot and horse pooinents, small weapons, ornaments, daily used objects etc. Combining the tomb form with the discovered antiques, Han tombs can be divided into 4 periods: late phase of middle Western Han, late Western Han, middle Eastern Han and late Eastern Han. The Tang tombs dated at the Prosperous Period (AD 684-75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墓葬 发掘 唐墓 汉唐 简报 出土文物 安南 唐代
下载PDF
《霓裳羽衣曲》的段数及变迁——《霓裳曲》新考之二 被引量:13
5
作者 秦序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0-70,共11页
一、引言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法曲”之一,同时又是唐代“大曲”之一。关于汉唐以来文献中屡见的“大曲”究竟为何,虽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都指的是乐曲遍数之多者,如王国维《唐宗大曲考》所指出:“自沈约至于两宋,皆以遍数多... 一、引言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法曲”之一,同时又是唐代“大曲”之一。关于汉唐以来文献中屡见的“大曲”究竟为何,虽有不同的说法,但一般都指的是乐曲遍数之多者,如王国维《唐宗大曲考》所指出:“自沈约至于两宋,皆以遍数多者为大曲,虽渊源不同,其义固未尝有异也。”有的学者统计唐宋大曲今天可稽考者尚有一百二十余曲,判断的标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霓裳羽衣曲 王国维 新考 曲考 渊源 沈约 唐宋 汉唐 乐曲 文献
原文传递
“窈窕”考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毓庆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6-157,共2页
《诗经·关雎》篇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窈窕”与“淑女”连言,后世遂将“窈窕”作为形容女性体态、容貌美好之词,出现于诗歌、文章及口语中。但“窈窕”之本义如何?何以其有美好之意?则鲜有问津者。考汉唐经师关于“... 《诗经·关雎》篇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因“窈窕”与“淑女”连言,后世遂将“窈窕”作为形容女性体态、容貌美好之词,出现于诗歌、文章及口语中。但“窈窕”之本义如何?何以其有美好之意?则鲜有问津者。考汉唐经师关于“窈窕”约有六家异说:《毛传》:“窈窕,幽闲也。”此其一。《文选》卷二十一颜延年《秋胡诗》李善注引薛君《韩诗章句》曰:“窈窕,贞专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关雎》 诗歌 《文选》 章句 李善 文章 汉唐 本义 《毛传》 口语
原文传递
杭州飞来峰第55龛顶髻尊胜佛母九尊坛城造像考 被引量:13
7
作者 熊文彬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81-95,共15页
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内的飞来峰以佛教石刻造像闻名遐迩,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造型之美,均为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盛世的汉唐之后所罕见。据统计,飞来峰现存五代、宋、元时期的佛教造像多达280尊。其中元代造像数量最多,为飞来峰佛教... 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内的飞来峰以佛教石刻造像闻名遐迩,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造型之美,均为中国佛教石窟造像盛世的汉唐之后所罕见。据统计,飞来峰现存五代、宋、元时期的佛教造像多达280尊。其中元代造像数量最多,为飞来峰佛教造像中的主体和精髓部分,现存造像67龛,大小造像116尊,形成了“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的壮丽景观。116尊造像中.有46尊为藏传佛教风格造像,62尊为汉式风格造像,8尊为受藏传佛教风格影响的汉式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造像 飞来峰 佛教石刻 石窟造像 汉唐 形制 盛世 教风 风格 大小
下载PDF
贾平凹论 被引量:14
8
作者 胡河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3-19,共7页
贾平凹和张艺谋,是近年以来中国西北出的两个奇才.这从神秘学的观点看,决不是无缘无故的.战国以前兰州是天下的中心.秦汉之间稍稍移动了一下,挪到了长安.在西安建都的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帝国.秦汉唐都是现成的例子.这表明西... 贾平凹和张艺谋,是近年以来中国西北出的两个奇才.这从神秘学的观点看,决不是无缘无故的.战国以前兰州是天下的中心.秦汉之间稍稍移动了一下,挪到了长安.在西安建都的朝代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大帝国.秦汉唐都是现成的例子.这表明西北是中国国运气脉所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奇门遁甲 中国历史 贾平凹 中国传统文化 秦汉 文化体系 汉唐 文化系统 长安
下载PDF
汉唐中外朝贡制度述论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云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79-86,共8页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外交往的主要模式之一。汉唐时期 ,随着中外朝贡关系的扩大 ,朝贡制度逐渐有了比较固定的内涵 ,贡、封之间 ,已有定例可循。与此同时 。
关键词 朝贡制度 朝贡关系 朝贡贸易 汉唐
下载PDF
入蜀僚人的民俗特征与语言遗存——“僚人入蜀”再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复生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9-61,共13页
“僚人入蜀”是发生于汉唐间西南民族的一件大事 ,研究有待深入。本文认为 ,入蜀僚人无论从民俗特征和语言遗存上来讲都与原住居民有很大区别。他们主要分布在四川中部和南部地区 ,具有使用铜鼓、葬行悬棺、崇祀竹王、凿齿穿耳等民俗和... “僚人入蜀”是发生于汉唐间西南民族的一件大事 ,研究有待深入。本文认为 ,入蜀僚人无论从民俗特征和语言遗存上来讲都与原住居民有很大区别。他们主要分布在四川中部和南部地区 ,具有使用铜鼓、葬行悬棺、崇祀竹王、凿齿穿耳等民俗和使用壮侗语或接近壮侗语的种种特征。这一事件不但对西南古代民族的演变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存 僚人 民俗 悬棺 汉唐 古代民族 西南 入蜀 语言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朱陈论辨中陈亮王霸义利观的确解 被引量:8
11
作者 邓广铭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7,共5页
陈亮同朱熹关于王霸义利的一场争论,开始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持续了将近三年之久,最终还只是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然而它是南宋思想界一个重要事件,对当时的思想界既搅起了一大波澜,对以后的思想界也具有很大影响。陈亮是一个... 陈亮同朱熹关于王霸义利的一场争论,开始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持续了将近三年之久,最终还只是一个不了了之的结局。然而它是南宋思想界一个重要事件,对当时的思想界既搅起了一大波澜,对以后的思想界也具有很大影响。陈亮是一个才气横溢,在生活作风上有些不拘小节的人物。他同朱熹相识,大概是在淳熙五六年(1178或1179年)内。介绍他们认识的是金华的学者吕祖谦。此后二人便不断有些来往。而在淳熙五年(1178),陈亮在写给宋孝宗的一道奏章中,对当时的儒者们作了严厉的批评,写道:“今世之儒士,自以为得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痺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雠,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乎!”这些话当然会为朱熹所不满。到淳熙八年(1180年)冬,吕祖谦去世了,陈亮在祭吕文中写有“孝悌忠信常不足以应天下之变,而材术辩智常不足以定天下之经”等话语,朱熹闻知之后,更认为这些言论太违背了儒家的伦理规范,过分地离经叛道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亮 朱熹 思想界 吕祖谦 宋孝宗 孝悌忠信 增订本 王道 儒家 汉唐
原文传递
汉唐政治制度史中政务运行机制研究述评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后滨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7-107,共11页
从政务运行机制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国家形态及其演变趋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进展。随着出土政务文书的整理刊布,这个研究取向在秦汉史和唐宋史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集中体现在对行政运作和政务处理规程... 从政务运行机制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国家形态及其演变趋势,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进展。随着出土政务文书的整理刊布,这个研究取向在秦汉史和唐宋史的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集中体现在对行政运作和政务处理规程的关注。目前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所依赖的文书资料的局限性以及政务运行机制研究在解释历史时可能存在着盲区。尽管研究角度和问题空间有所变化,但是对官僚制度、政治体制及其发展变化的关注,仍然是政务运行机制研究的落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政治制度 政务运行机制 文书行政 研究述评
原文传递
国家对社会的顺应和社会的国家化——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2
13
作者 牟发松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6-153,共8页
汉唐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虽来自社会,国家往往直接间接地顺应甚至屈从社会的要求,但国家并非简单、直接地跟随社会亦步亦趋,而是以各种形式,将发端于社会领域的经济、文化现象,盛行于民间的依附关系,崛起于草野的社会势力,整合到统一的政... 汉唐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虽来自社会,国家往往直接间接地顺应甚至屈从社会的要求,但国家并非简单、直接地跟随社会亦步亦趋,而是以各种形式,将发端于社会领域的经济、文化现象,盛行于民间的依附关系,崛起于草野的社会势力,整合到统一的政治秩序之中。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可以"社会的国家化"概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历史变迁 社会的国家化
下载PDF
说“风流”——其涵义的演化与汉唐历史变迁 被引量:10
14
作者 牟发松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10年第2期4-16,共13页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锢“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其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锢“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其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汉唐间风流意涵的演化,深刻反映了此间社会历史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流 涵义 汉唐 名士 变迁
原文传递
“汉唐奇迹”:如何将中国雕塑变成艺术史 被引量:11
15
作者 方闻 申云艳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61,共13页
两千多年前佛教传入中国,展出了在生活、思想、国家和社会多方面深邃的影响。佛教思想明显地不同于早先中国的宗教和哲学,它向古代中国一些基本观念和理想提出了挑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之直相抵触。
关键词 古代中国 艺术史 雕塑 汉唐 佛教传入 佛教思想 哲学
原文传递
汉唐图像褒奖功臣论 被引量:10
16
作者 章尚正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2-107,共6页
西汉宣帝图像麒麟阁 ,东汉明帝图像云台 ,唐太宗图像凌烟阁 ,藉此特恩殊荣来宣扬天下隆平 ,激励效忠朝廷 ,深契用人之理。图像功臣是一次性、大规模、高规格的集体褒奖 ,极具社会的轰动性、个人的荣耀性与名望的永久性。汉唐九次图像功... 西汉宣帝图像麒麟阁 ,东汉明帝图像云台 ,唐太宗图像凌烟阁 ,藉此特恩殊荣来宣扬天下隆平 ,激励效忠朝廷 ,深契用人之理。图像功臣是一次性、大规模、高规格的集体褒奖 ,极具社会的轰动性、个人的荣耀性与名望的永久性。汉唐九次图像功臣的社会效果相差悬殊 ,毁誉成败系乎时势政局之治乱。图像功臣的内在局限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图像褒奖 麒麟阁 云台 凌烟阁
下载PDF
汉代经学教育中的师法与家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姜维公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8-154,共7页
本文回顾了汉唐以来关于汉代“师法”、“家法”的研究,分析了各家之说的优劣,认为西 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着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在起作用。师法、家法在两汉经学教育 中起到了尊师重教的作用,也为保存古代文献... 本文回顾了汉唐以来关于汉代“师法”、“家法”的研究,分析了各家之说的优劣,认为西 汉重师法,东汉重家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着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在起作用。师法、家法在两汉经学教育 中起到了尊师重教的作用,也为保存古代文献的本来面目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法 汉唐 两汉 西汉 东汉 汉代经学 经学 必然 历史发展
原文传递
从“以官存司”到“以司存官”——《百官志》体例与汉唐行政体制变迁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楼劲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83,220,共24页
汉、唐正史《百官志》官制记载体例有显著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可称作"以官存司";两唐书《百官志》则皆"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 汉、唐正史《百官志》官制记载体例有显著不同,《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可称作"以官存司";两唐书《百官志》则皆"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将之一概视为机构成员。记载体例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规范官制的法令及行政体制的演化,汉代官制记载依据以官员管理为中心而不及机构状态的官簿、秩律等文档、法令,唐代官制记载主要取本规范各机构官吏设置的职员令。汉唐官制记载体例及其来源的不同,体现了魏晋以来官制和对应法令形态的变迁,这一变化的转折点约在南北朝后期。由此达成的机构行政一体化,是汉唐间强化集权秩序和防止长官大权独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百官志》 行政体制 职官制度 职员令
原文传递
汉唐地理数术知识的演变与古代地理学的发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潘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7-181,223,共15页
汉代对地理知识和地理书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脱离数术的范畴。《汉书.艺文志》形法类所录相地书很可能属于三种不同地理对象的相地术,与图宅术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图宅术以五行说为基础,是在日书基础上经过精密化、系统化形成的选择术。... 汉代对地理知识和地理书的认识,还没有完全脱离数术的范畴。《汉书.艺文志》形法类所录相地书很可能属于三种不同地理对象的相地术,与图宅术在性质上有本质区别。图宅术以五行说为基础,是在日书基础上经过精密化、系统化形成的选择术。这种选择术当时可能主要面向阳宅,与葬书不相统属。随着古代学术体系的转变,魏晋之间,以《山海经》为代表的相地术,其平实雅正的地域描述体系,取得正统的知识地位;其相术部分,逐渐发展为宅、墓并重的选择术。随着墓地荫泽后代思想的流行,冢兆选择术逐渐成为该时期数术发展的一个潮流。在某种意义上,古代地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确立是早期数术分化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相地术 古代地理学
原文传递
共命鸟与比翼鸟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超 《中国历史文物》 2006年第1期33-37,共5页
本文归纳了汉唐之间文物中双头鸟身纹样的材料,并且就中国古代对比翼鸟的记载与佛教文化中对共命鸟的记载探讨了这两种古代神鸟的传承关系。认为它们的含义都有所改变,并且相互影响。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在中原人的概念中,共命鸟与比翼... 本文归纳了汉唐之间文物中双头鸟身纹样的材料,并且就中国古代对比翼鸟的记载与佛教文化中对共命鸟的记载探讨了这两种古代神鸟的传承关系。认为它们的含义都有所改变,并且相互影响。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在中原人的概念中,共命鸟与比翼鸟的形象融合为一体。通过这一推导,提出在沂南画像石中出现的双人头鸟也应该是共命鸟,它反映了早期佛教的传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命鸟 比翼鸟 汉唐 佛教 画像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