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汉匈关系的视域讨论胡笳在汉文化中的意义展演 被引量:4
1
作者 蔡明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8-25,共8页
东汉末年文姬归汉的史实是胡笳乐器能以承载“笳声悲凉”的声情而出场的关键时空点,在此之前,胡笳从原本作为行军狩猎与宫廷典礼的响器,历经两汉文人士大夫藉以抚摩追寻心灵归处时的苦涩疲惫,使积累在胡笳身上的离散能量,在文姬的《胡... 东汉末年文姬归汉的史实是胡笳乐器能以承载“笳声悲凉”的声情而出场的关键时空点,在此之前,胡笳从原本作为行军狩猎与宫廷典礼的响器,历经两汉文人士大夫藉以抚摩追寻心灵归处时的苦涩疲惫,使积累在胡笳身上的离散能量,在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诗作上迸发了千古悸动的余韵。然而,这也只是胡笳文人化的开始,继之而来的音乐作品屡唱不辍,悲凉的声情在琴弦挑捻之间跃动,由笳入琴的脉络正是胡笳延续生命力的足迹。胡笳传入中原的缘由,是基于丝路开通与关市贸易所启动的汉匈文化交流;从胡笳的形制和吹奏的方式,可以证明胡笳原本是没有按孔的响器,至魏晋时期,才发展成为具有声情的旋律乐器;旋律化之后的胡笳成为文人士大夫寄托情思的对象,尤其在东汉末年,与文姬归汉史实相关的诗作《胡笳十八拍》,更让文人士大夫将己身寻思遁世高蹈的际遇暗合于文姬流离失所的时代悲剧氛围,“笳声悲凉”的声情从而将胡笳抽象为悲情的符号,并与琴合流,共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存理念与生命意识的寄托;在两汉政局的转变和艺术人文精神的自觉中,蔡琰自述生平的诗作《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才有可能以强烈书写个人的自觉性特色成为长篇叙事诗的瑰宝,胡笳也在这个张扬个人自觉性以及时局愈加纷乱的时代之后,从原来军乐中的响器,生发出它特有的离散声情,达到胡笳文人化的极致;而北方空间的荒远概念,则进一步演绎了笳声之悲;“荒”的语义场为东汉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心灵栖身的想象,也就是在时间与空间的极远之处,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创新、文学与艺术创作的自觉才有给出自我解释的可能。胡笳源自北国荒地,文姬归汉的史实发生在“荒服”的匈奴,于是,笳声悲凉的声情与文姬归汉的史实自然地与“荒”的意象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笳 文姬归
下载PDF
汉匈白登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靳生禾 谢鸿喜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8-103,共6页
西汉初年,汉匈(奴)白登之战,规模巨大,历史影响深远。然而,“白登”其名及其地望所在,古今学界向说不一。笔者近年三度深入实地野外考察,发现汉匈之战主战场白登山,为当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阳高县三县市交界处高拔而范围广袤之采... 西汉初年,汉匈(奴)白登之战,规模巨大,历史影响深远。然而,“白登”其名及其地望所在,古今学界向说不一。笔者近年三度深入实地野外考察,发现汉匈之战主战场白登山,为当今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阳高县三县市交界处高拔而范围广袤之采凉山。古来以北朝郦道元《水经注》为代表所说而为晚近学界所宗之汉匈古战场白登台,即当今大比例尺地图上亦即当地习称之南坡顶及其略西南的白登山———今马铺山,都不过是采凉山———汉白登山伸向西南的小小余脉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登之战” 采凉山 马铺山 南坡顶
原文传递
昭君出塞与汉匈社会民生之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桂胜 张友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6-79,共4页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几百年来在战争与"和亲"过程中唯一的一位良家女以汉王朝名义参与和亲的事件。昭君出塞"和亲"既曲折表达了个体民生的愿望,更促进了当时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改善。昭君出塞"和... 昭君出塞"和亲"是汉匈几百年来在战争与"和亲"过程中唯一的一位良家女以汉王朝名义参与和亲的事件。昭君出塞"和亲"既曲折表达了个体民生的愿望,更促进了当时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改善。昭君出塞"和亲"表达了个人行为背后的社会因素;展现出传统社会中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密切关系;满足了当时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客观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出塞 社会民生
下载PDF
汉匈利用质子在西域的争夺及其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双印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质子,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治抵押品,因其身份特殊,故对本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汉武帝击败匈奴后进兵西域,西域小国争先"纳质为臣"。但此时匈奴在西域还有势力,西域小国慑于匈奴淫威,亦纳质于匈奴,... 质子,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治抵押品,因其身份特殊,故对本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汉武帝击败匈奴后进兵西域,西域小国争先"纳质为臣"。但此时匈奴在西域还有势力,西域小国慑于匈奴淫威,亦纳质于匈奴,故此汉匈为加强对西域各国控制,围绕纳质和扶持质子展开激烈争夺。最终汉王朝利用强大的军事、外交、经济实力,并辅之以灵活多变的纳质策略,成功地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排挤出去,形成了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对西域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 西域 争夺
下载PDF
西汉前期汉匈和亲政策下汉匈关系演变研究
5
作者 吴玉玲 《黑龙江史志》 2023年第7期53-55,共3页
和亲是为达到政治目的而形成的联姻关系,通过联姻的方式达成联盟,从而换取双方国家安全稳定,友好往来。和亲政策是建立和发展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良好民族关系的重要策略。以西汉前期与匈奴之间的和亲为例,通过与匈奴建立联姻关系,... 和亲是为达到政治目的而形成的联姻关系,通过联姻的方式达成联盟,从而换取双方国家安全稳定,友好往来。和亲政策是建立和发展中原王朝和周边少数民族良好民族关系的重要策略。以西汉前期与匈奴之间的和亲为例,通过与匈奴建立联姻关系,西汉为国家发展赢得了时间。这一政策不仅有利于西汉社会发展,对后世发展同样意义重大,也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不仅促进多元一体国家的形成,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添色彩。通过和亲联姻形成的和亲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现代人们社会的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前期 和亲
下载PDF
和亲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产生的影响——以汉匈和亲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武巍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21期123-124,共2页
汉匈之间的和亲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政策,汉匈和亲使双方在经济、文化、军事、人员交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交往,双方的交往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匈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汉匈之间的和亲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 汉匈之间的和亲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政策,汉匈和亲使双方在经济、文化、军事、人员交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交往,双方的交往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匈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汉匈之间的和亲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亲 影响
下载PDF
两汉长城下的风云岁月
7
作者 张松 《侨园》 2023年第10期18-19,共2页
在长达百余年的汉匈拉锯战中,人们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卫青、霍去病浴血奋战的漠北、河西战场,却严重忽略了同样重要的"汉匈东线战场".这个战场在西汉长城域内,因汉武帝采取了"西攻东守"的战略,东线战场鲜被提及.而... 在长达百余年的汉匈拉锯战中,人们多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卫青、霍去病浴血奋战的漠北、河西战场,却严重忽略了同样重要的"汉匈东线战场".这个战场在西汉长城域内,因汉武帝采取了"西攻东守"的战略,东线战场鲜被提及.而之后的曹操征乌桓之战,则是在东汉长城域内爆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武帝 东线战场 卫青 乌桓 霍去病
原文传递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义刚 《华人时刊》 2020年第11期44-45,共2页
历史常常是相互关联的,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远在千里之外大漠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汉匈大战,间接促成了盐渎建县,推进了西汉盐铁官营制度,使得汉帝国国库充盈、实力增强,汉朝整整延续了400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中央集... 历史常常是相互关联的,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远在千里之外大漠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汉匈大战,间接促成了盐渎建县,推进了西汉盐铁官营制度,使得汉帝国国库充盈、实力增强,汉朝整整延续了400多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汉"也从一个国家的名称,成为我们这个世界最大民族的共同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狩 中央集权制 盐铁官营 帝国 千里之外 建县
下载PDF
论汉匈和亲特点
9
作者 魏登云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4,共4页
汉匈和亲是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的最主要策略,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和亲之肇始,在民族关系史上谱写了璀璨耀目的篇章,蕴含着鲜明的四大特点:一是"用夏变夷"作为思想基础;二是具有军事和政治双重功效;三是彰显以退为进、后... 汉匈和亲是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的最主要策略,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和亲之肇始,在民族关系史上谱写了璀璨耀目的篇章,蕴含着鲜明的四大特点:一是"用夏变夷"作为思想基础;二是具有军事和政治双重功效;三是彰显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智慧;四是实现避战言和、友好交往的期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亲 特点
下载PDF
匈奴对汉王朝的政策 被引量:10
10
作者 莫任南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1992年第4期45-51,共7页
论者言汉匈关系,多侧重汉王朝。汉初对匈奴采取何种政策?后来有何变化?采取这些政策的社会背景怎样?有何得失影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说明,至为详尽。至于匈奴对汉政策则少有涉及,更不用说深入剖析了。匈奴与汉是长城内外南北并立... 论者言汉匈关系,多侧重汉王朝。汉初对匈奴采取何种政策?后来有何变化?采取这些政策的社会背景怎样?有何得失影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说明,至为详尽。至于匈奴对汉政策则少有涉及,更不用说深入剖析了。匈奴与汉是长城内外南北并立的两个大国,在历史上都起过重要作用。匈奴人并非通常所认定只知烧杀劫掠的野蛮人。匈奴对汉也有明确的政策。本文拟探讨匈奴在各时期中对汉有过哪些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朝 工业产品 呼韩邪 关系 游牧经济 刘邦 游牧民族 蒙古高原 白登之围
原文传递
汉将霍去病出北地行军路线考──《汉书》“涉钧耆济居延”新解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秀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5-87,共3页
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转战河西之役,是汉匈战史中的重要事件。关于此役的行军路线,前人误以为汉军是从北地郡治马岭出发,绕道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南下而至张掖的。实际上,霍去病出军路线是由今宁县北上到高平,即秦... 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转战河西之役,是汉匈战史中的重要事件。关于此役的行军路线,前人误以为汉军是从北地郡治马岭出发,绕道今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居延海,南下而至张掖的。实际上,霍去病出军路线是由今宁县北上到高平,即秦时所开朝那、萧关道,由此经今宁夏海原至甘肃靖远县,由索桥渡济黄河,至媪围(今景泰县),西抵武威。居延新简提供的材料可以完美地解释《汉书》“票骑将军涉钧耆、济居延”之谜:居延为水名,即今武威市东南接纳黄羊河后的石羊河主河道;钧耆也为水名,即今山丹河下游。随着汉朝向西北的开拓,出现了地名迁移现象,居延地名由河西东部搬迁到走廊北端即其中的一例,这是造成后来对史料理解混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 霍去病 元狩二年 战争 行军路线 河西地理
下载PDF
论汉武帝对匈奴的征服战争 被引量:5
12
作者 白音查干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0-55,共6页
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对秦汉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秦始皇北击匈奴,争夺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结果耗尽了民力,造成深重的社会危机,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说明匈奴问题最终成为强秦短命的... 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对秦汉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秦始皇北击匈奴,争夺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结果耗尽了民力,造成深重的社会危机,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说明匈奴问题最终成为强秦短命的直接原因。西汉王朝的兴衰同样与匈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初国力所限,对匈奴推行妥协退让的和亲政策,赢得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汉初和亲成为出现“文景之治”的外部原因。从汉武帝开始改和亲政策为战争政策,虽然击败匈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国力空虚,中原农耕经济再也无法承受空前巨大的军事开支,西汉由鼎盛趋向衰落,汉武帝几乎步秦始皇的后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帝 公元前 和亲政策 征服战争 将军 战争 单于 河套地区
下载PDF
汉匈战争对两汉社会心态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宋超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0-70,共11页
汉匈战争对两汉社会心态的影响宋超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统一大漠南北,从而开启了匈奴与两汉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汉匈在大漠翰海之上的争雄角逐整整经历了三个多世纪,对两汉社会的影响至为深远,也对社会心态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 汉匈战争对两汉社会心态的影响宋超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统一大漠南北,从而开启了匈奴与两汉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汉匈在大漠翰海之上的争雄角逐整整经历了三个多世纪,对两汉社会的影响至为深远,也对社会心态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汉初平城战后朝野间普遍弥漫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 社会心态 社会 呼韩邪 关系 刘邦 武帝时期
原文传递
从汉匈战争中认识真实的李广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宁宁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5-72,共8页
在汉匈战争中,与同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较,李广有勇无谋,屡为败军之将,与军功无缘,这是导致“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在李广传记的写作上对李广颇为褒扬,实为文笔多于史笔,这是缘于他对李广祖孙三代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他自... 在汉匈战争中,与同期的卫青、霍去病相比较,李广有勇无谋,屡为败军之将,与军功无缘,这是导致“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司马迁在李广传记的写作上对李广颇为褒扬,实为文笔多于史笔,这是缘于他对李广祖孙三代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他自身挥之不去的悲悯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李广 战争
下载PDF
汉朝招降匈奴策略述论 被引量:4
15
作者 阎盛国 《军事历史研究》 200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本文结合史实与考古材料 ,得出汉朝对匈奴实施招降战略理论的观点。汉朝迫于匈奴外患 ,长期奉行招降匈奴策略。贾谊“三表五饵”招降策略 ,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汉武帝是贾谊招降策略积极奉行者 ,招降成绩也最辉煌。在汉匈双... 本文结合史实与考古材料 ,得出汉朝对匈奴实施招降战略理论的观点。汉朝迫于匈奴外患 ,长期奉行招降匈奴策略。贾谊“三表五饵”招降策略 ,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汉武帝是贾谊招降策略积极奉行者 ,招降成绩也最辉煌。在汉匈双方实施招降对抗互动过程中 ,招降观念开始泛化 ,招降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 ,影响了汉匈战局和汉匈民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军事 关系 招降策略 影响
原文传递
关于王昭君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6
16
作者 崔明德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1期21-28,共8页
关于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自汉迄今,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但对历史上王昭君的本来面貌,人们不仅知之甚少,而且还有一些不当看法。本文拟就学术界对王昭君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请读者指正。 一、关于王昭君的籍贯问题 关于王昭... 关于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自汉迄今,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但对历史上王昭君的本来面貌,人们不仅知之甚少,而且还有一些不当看法。本文拟就学术界对王昭君有争议的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请读者指正。 一、关于王昭君的籍贯问题 关于王昭君的籍贯,《后汉书·南匈奴传》说“南郡人”。文颖注解《汉书》时说她“本南郡秭归人”,(《汉书》卷9《元帝纪》)比《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更具体一些。但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君出塞 王昭君 单于 《全唐诗》 王莽 几个问题 书》 关系
下载PDF
汉匈“和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戈 郭平梁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128,共8页
近年来,在汉代民族和亲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观点”,认为汉匈和亲,并“不包含婚姻的意思”,汉对匈的馈赠是经济“赔偿”、“赔款”,汉嫁女与匈并约为兄弟是“政治赔偿”。本文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辨明了汉匈和亲中的一系列问题,认为... 近年来,在汉代民族和亲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观点”,认为汉匈和亲,并“不包含婚姻的意思”,汉对匈的馈赠是经济“赔偿”、“赔款”,汉嫁女与匈并约为兄弟是“政治赔偿”。本文以大量的史实为依据,辨明了汉匈和亲中的一系列问题,认为“新观点”的谬误在于以现代国际间的和平条约简单地比附汉匈和亲。应当从历史事实出发,还汉匈和亲以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亲 政治联姻 经济赔偿 政治赔偿
下载PDF
汉代黄河河套区域农业发展与边疆农牧文明的互动与融合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方晗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3-42,158,159,共12页
从汉代开始,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屯田地点之一。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发挥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廊道作用。汉匈农耕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此相互交融,区域农耕经济得以发展。以... 从汉代开始,黄河河套地区的农业得到大规模发展,成为汉代最为重要的屯田地点之一。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发挥了经济与文化的双廊道作用。汉匈农耕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在此相互交融,区域农耕经济得以发展。以往研究多强调农作物为巩固汉代边疆提供物质保障,但忽略了其在汉与匈奴互动中的多面影响。当地生产的粮谷是维持汉与匈奴之间贡纳关系的重要经济砝码;汉匈在北方边境的互市推动了以粮食为媒介的农耕文化传播,也渗透到了草原民族的饮食文化和丧葬礼俗中。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在北方边境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互动,加深了汉匈文明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农耕文明 区域农业 关系
原文传递
从政治效益观看西汉时期的汉匈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旗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0-63,共4页
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始于汉代的和亲政策就是其统治阶级利用婚姻处理和维持国家及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汉匈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必然结果在国家民族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此后,和亲政策便为中... 民族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始于汉代的和亲政策就是其统治阶级利用婚姻处理和维持国家及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汉匈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必然结果在国家民族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此后,和亲政策便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者沿用,作为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亲政策 关系 奴人 西时期 民族关系 效益观 历史作用 政治效益 西政权 高祖
下载PDF
从“白登之围”到“马邑之谋”——论高惠文景四代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彭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1-8,42,共9页
两汉四百年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历来论者除了注意匈奴四十万精骑围困汉高祖于平城白登山,大都瞩目于汉武帝从王恢之议,派聂翁壹谋骗匈奴骑兵入侵马邑及其对匈奴的全面战争,而对于从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到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之... 两汉四百年间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历来论者除了注意匈奴四十万精骑围困汉高祖于平城白登山,大都瞩目于汉武帝从王恢之议,派聂翁壹谋骗匈奴骑兵入侵马邑及其对匈奴的全面战争,而对于从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到公元前133年“马邑之谋”之间的汉匈关系,则多所忽略,语焉不详,或评之不当,论而欠妥。笔者认为,在这长达六十七年中,汉匈两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的友好往来,又有兵刃相见的军事冲突,关系异乎寻常。这半个多世纪在汉匈两族的发展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匈奴族东击东胡,西败大月氏,称雄大漠南北,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俨然东方一大民族,实是匈奴史上最兴盛、最煊赫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登之围 马邑 单于 公元前 文帝 西王朝 奴人 关系 奴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