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子》的民俗学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晋 《民俗研究》 1997年第4期72-77,共6页
国外民俗学的开创,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illiun Thoms)以“Folklore”定义“民俗学”为“民众的知识或学问”为标志的.在民俗学没有形成独立学科以前,人类学者和民族学者,都把民俗学的研究包括在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内.... 国外民俗学的开创,是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illiun Thoms)以“Folklore”定义“民俗学”为“民众的知识或学问”为标志的.在民俗学没有形成独立学科以前,人类学者和民族学者,都把民俗学的研究包括在他们的研究范围之内.而中国的民俗学,有学者认为它发端于先秦,形成于汉代,到二十世纪初部分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民俗学发起“民俗学运动”,至少已经具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汉代对“民俗”含义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是班固和应劭《汉书·地理志》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民俗 民俗事象 中国神话 汉代民俗 《九歌》 民俗 民俗研究 民俗学价值 《风俗通义》
原文传递
从百戏传播看“上有所好”对汉代民俗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树淑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6,158,共11页
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民俗现象,在汉武帝及上层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下,百戏从上层走入下层,从宫廷又深入民间,达到空前繁盛的状态。汉代百戏在民间传播的途径有三:一是组织传播,由政府出面组织百戏演出,并向百姓开放;二是依靠群体传播,主要... 作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民俗现象,在汉武帝及上层社会的影响和推动下,百戏从上层走入下层,从宫廷又深入民间,达到空前繁盛的状态。汉代百戏在民间传播的途径有三:一是组织传播,由政府出面组织百戏演出,并向百姓开放;二是依靠群体传播,主要是由民间的表演团体和游艺艺人流动演出;三是人际传播,由民众主动参与,彼此交流。汉代百戏体现出的"礼俗互动"特质十分明显,这与百戏多层次的传播途径密切相关。当百戏在国家层面升格为"礼"后,它在民间的发展并未停滞,"俗"的一面更为兴盛,几乎渗透到了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促成了汉代民俗的转变。一方面,百戏丰富了汉代民间的游艺和娱乐活动内容,改变了时人的节庆及休闲方式;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宴乐风俗、祭祀风俗、丧葬风俗等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戏 “上有所好” 汉代民俗 礼俗互动
原文传递
汉代民间信仰的地域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沈刚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2-147,共6页
汉代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主要指某一地域特有的信仰形式,或比其他地区尤为发达的信仰形式。因循传统的习俗、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巫觋等神职... 汉代民间信仰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主要指某一地域特有的信仰形式,或比其他地区尤为发达的信仰形式。因循传统的习俗、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成的前提条件,巫觋等神职人员的活动、偶然事件的渐次讹传是其催生因素。汉代地域性民间信仰形态包括本地自然神灵崇拜和祭祷名人,这类信仰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信物、人口迁徙以及政府整齐措施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民俗文化 民间信仰 地域特征
下载PDF
三台县安居镇东汉崖墓石刻画像 被引量:1
4
作者 钟治 《四川文物》 1997年第5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东汉崖墓 三台县 石刻画像 汉代民俗 地方特色 关节弯曲 精彩场面 省博物馆 蹲坐 构思巧妙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