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9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被引量:1409
1
作者 费孝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21,共19页
本文是费教授在1988年召开的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Tanner Lecture)会上,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稿。费教授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各方面对中华民族... 本文是费教授在1988年召开的国际最著名的学术讲演活动之一——“泰纳讲演”(Tanner Lecture)会上,作为主讲人所作的演说稿。费教授结合自己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工作,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各方面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做了综合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开拓了新的视野,得到了世界著名的社会学、人类学学者的高度评价。本刊特予登载,以饔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汉族 中原地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汉人 民族格局 春秋战国时代 匈奴人 重要地位 汉民族
原文传递
现代化与汉人宗族问题 被引量:39
2
作者 钱杭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3年第3期148-156,共9页
按照一般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宗族作为一种特殊的血缘群团,因其结构与功能的狭隘性,与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很难相容。但实际上,宗族的组织形式和内在机制,可以通过自我调整,逐步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契合。汉人宗族的本体性意义与现代生... 按照一般的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宗族作为一种特殊的血缘群团,因其结构与功能的狭隘性,与社会的现代化目标很难相容。但实际上,宗族的组织形式和内在机制,可以通过自我调整,逐步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契合。汉人宗族的本体性意义与现代生活概念,也许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汉人宗族真正合理的前景,应该是逐渐自愿地消除其残余的强制性,在保持自己的本体性需求的同时,将其功能目标尽可能充分地纳入与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相适应的轨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文化 宗族组织 宗族问题 现代化进程 本体性 现代化过程 内在机制 新加坡 汉人 社会公共生活
下载PDF
元代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考述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治安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50,共27页
元代多元文化体系内的交流影响,并不局限于文化的单向变动,而是蒙、汉、色目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涵化"。在部分蒙古人和西域人陆续汉化的同时,也有汉人不同程度地接受蒙古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名字、婚姻、服饰等方面。... 元代多元文化体系内的交流影响,并不局限于文化的单向变动,而是蒙、汉、色目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涵化"。在部分蒙古人和西域人陆续汉化的同时,也有汉人不同程度地接受蒙古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名字、婚姻、服饰等方面。少数汉人蒙古化程度较深,部分汉人半蒙古化,大多数汉人所受影响较浅。北方汉人与蒙古人接触较多,所受蒙古文化影响颇深,"南人"所受影响则淡薄得多。忽必烈等既吸收汉法又坚持扩散蒙古本位文化的复合政策,构成汉人受蒙古文化影响的上层政治诱因。汉族儒士对正统华夷观的变通,对八思巴蒙古字的认同和赞赏,也为汉人接受蒙古文化营造了宽松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汉人 蒙古文化
原文传递
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与备茶图的礼仪功能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清泉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4-126,共23页
本文从世俗艺术与宗教艺术的礼仪功能角度,讨论了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两种题材在墓葬当中的关系及其意义。这一讨论大体确认:与同时期的许多宋金墓葬装饰相类似,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以及它们在墓葬中的结构,与民间祠庙中... 本文从世俗艺术与宗教艺术的礼仪功能角度,讨论了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两种题材在墓葬当中的关系及其意义。这一讨论大体确认:与同时期的许多宋金墓葬装饰相类似,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和备茶图以及它们在墓葬中的结构,与民间祠庙中的赛神供盏仪式有密切关系,两种题材共同组成了墓葬中娱悦和祭供死者的礼仪性虚拟空间。进而推断:当时的散乐与饮茶文化,已经以一种“礼”的方式进入了辽代普通富庶汉人的墓葬,成为死者来世享乐生活的永久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乐 礼仪 壁画 辽墓 宗教艺术 虚拟空间 饮茶文化 墓葬 “礼” 题材 死者 仪式 汉人 辽代
原文传递
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 被引量:26
5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4-69,共16页
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刘浦江12世纪初叶,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统治北中国达120年之久。金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生活着汉、女真、契丹、奚、渤海等诸多民族,民族关系无疑是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刘浦江12世纪初叶,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统治北中国达120年之久。金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生活着汉、女真、契丹、奚、渤海等诸多民族,民族关系无疑是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世纪40年代初,日本学者对金朝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政策 民族歧视 女真人 女真族 契丹人 金朝 《金史》 汉人 五个民族 渤海人
原文传递
“汉人”考 被引量:22
6
作者 贾敬颜 《中国社会科学》 1985年第6期99-109,共11页
本文从"汉人"一词词义发展变化的角度考察了汉朝以后近二千年来汉族汇合多个民族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汉人"之称来源于汉朝,意谓汉朝之人,至北魏末,变为中国人的别称。此后,"汉人"之称所指内容越来越丰... 本文从"汉人"一词词义发展变化的角度考察了汉朝以后近二千年来汉族汇合多个民族的历史过程。作者认为,"汉人"之称来源于汉朝,意谓汉朝之人,至北魏末,变为中国人的别称。此后,"汉人"之称所指内容越来越丰富,数量也大大增加。十六国至北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北方、西北各民族如鲜卑、匈奴、高车、西羌,氐,羯、赛等学习汉文化,改胡姓为汉姓,融入汉人行列。隋唐时不存在民族鸿沟,是民族大杂居、大融合的时代。辽时的契丹、金时的女真,元时的蒙古族在成为我国的统治民族时已不同程度地汉化;失去统治地位后,汉化更加迅速。作者认为,汉族是由多民族经数千年汇合而成,它的发展史是一份巨大的民族学遗产。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对于探究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规律以及民族发展、民族关系等理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人 蒙古族 民族同化 多民族 契丹人 汉化 汉姓 民族关系 各民族 黄河流域
原文传递
对五代宋初河西若干民族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0
7
作者 汤开建 马明达 《敦煌学辑刊》 1983年第0期67-79,共13页
历史上的河西地区,是多民族错杂纷争之地。早在汉代,就形成“华戎所交一都会”,民族问题极呈复杂。这一情况演至五代宋初之际,益见其纷乱。在学习河西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曾留意到,这段时间河西民族问题的若干方面,偶有所得,便勒为札记,... 历史上的河西地区,是多民族错杂纷争之地。早在汉代,就形成“华戎所交一都会”,民族问题极呈复杂。这一情况演至五代宋初之际,益见其纷乱。在学习河西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曾留意到,这段时间河西民族问题的若干方面,偶有所得,便勒为札记,大抵既未能深入,亦不成系统。现不揣谫陋,将部分浅见厘分为四个题目写出来,其目次为:一、河西汉民族的“吐蕃化”;二、回鹘势力对瓜沙的渗透;三、甘州回鹘与肃州龙族之关系;四、河西吐蕃部落的分布及政治中心的东移。如蒙教正,是感是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化 河西地区 沙州 宋会要辑稿 部落 归义军 凉州 政治中心 汉人 中原王朝
下载PDF
民俗与社会性别认同——以传统汉人社会为对象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晓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23,共5页
传统汉人社会中, 女性生活在男权制度控制下的边缘地带, 她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精神世界等领域与民俗及社会性别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习俗惯例是一种潜移默化地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话语, 它无所不在, 贯穿于女性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甚... 传统汉人社会中, 女性生活在男权制度控制下的边缘地带, 她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精神世界等领域与民俗及社会性别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习俗惯例是一种潜移默化地规范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话语, 它无所不在, 贯穿于女性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甚至潜入女性隐秘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人 民俗 社会性别 认同
下载PDF
《尔雅·释亲》札记——论“姐”、“哥”词义的演变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清常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本篇试图通过剖析《尔雅·释亲》(以下简称《释亲》)的内涵,借以探索汉语亲属称谓古今变化发展之主要脉络。对《辞源》、《汉语大词典》"姐"、"哥"之释义进行磋商。论证"姐"与汉藏语巴蜀西羌、"... 本篇试图通过剖析《尔雅·释亲》(以下简称《释亲》)的内涵,借以探索汉语亲属称谓古今变化发展之主要脉络。对《辞源》、《汉语大词典》"姐"、"哥"之释义进行磋商。论证"姐"与汉藏语巴蜀西羌、"哥"与非汉藏语鲜卑的关系。元曲《墙头马上》以哥哥为父,乃汉人剧作者故意把蒙古语扯上作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亲属称谓 蒙古语 汉藏语 尔雅 现代汉语 札记 变化发展 汉人 亲属关系
原文传递
元代汉人蒙古姓名考 被引量:18
10
作者 那木吉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2期10-14,共5页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之久。在此期间,为数不少的包括契丹、女真等族在内的广义汉人,放弃原民族姓名,改用蒙古姓名,出现了大量带蒙古姓名的汉人。那么,元代汉人为什么改用蒙古姓名?其原因何在?回答这些问题,必须... 公元13世纪,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之久。在此期间,为数不少的包括契丹、女真等族在内的广义汉人,放弃原民族姓名,改用蒙古姓名,出现了大量带蒙古姓名的汉人。那么,元代汉人为什么改用蒙古姓名?其原因何在?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要到当时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汉人 姓名考 历史条件 中国近百年 社会环境 蒙古族 契丹 女真 民族
下载PDF
辽代中国北方人口的迁移及其社会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韩光辉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2-80,共9页
辽代是中国北方人口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口迁移,包括北方汉族人口迫于五代战乱的流徙,契丹贵族乘机南下对汉人的俘掠,以及迁移宫卫军户于辽南京与西京地区等。这些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给当时以至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不... 辽代是中国北方人口迁移的重要时期。当时的人口迁移,包括北方汉族人口迫于五代战乱的流徙,契丹贵族乘机南下对汉人的俘掠,以及迁移宫卫军户于辽南京与西京地区等。这些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给当时以至后来的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人 中国北方 辽史 阿保机 地理志 辽代 少数民族 契丹社会 汉人 汉族人
原文传递
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大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0-53,121,共5页
通过对元朝的"四等人"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四等人"的划分既有维持大一统的需要,也是对宋辽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一种承认,而以蒙古为国之根本、色目和汉人互相牵制的政策又导致了民族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为... 通过对元朝的"四等人"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四等人"的划分既有维持大一统的需要,也是对宋辽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成果的一种承认,而以蒙古为国之根本、色目和汉人互相牵制的政策又导致了民族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为更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以往学界仅仅以民族歧视和压迫来评价元朝"四等人"政策的历史作用似乎是不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朝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统治政策
下载PDF
清末民初的“满洲”“旗族”和“满族” 被引量:16
13
作者 定宜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8,197-198,共8页
满洲、满族和旗人、旗族等不同称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含义,是我们进入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基础和门径,多年来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由于学界运用这些名词时过于随意,从而引发混乱。本文旨在结合相关... 满洲、满族和旗人、旗族等不同称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含义。弄清这些称谓的含义,是我们进入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基础和门径,多年来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由于学界运用这些名词时过于随意,从而引发混乱。本文旨在结合相关史料和历史背景,对这几个名词进行初步梳理,以期引发学界的重视和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洲 满族 旗人 旗族 汉军 汉人
原文传递
论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 被引量:15
14
作者 欧潮泉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10,共10页
我国民族共同体一词,最先从俄文译过来。在人类历史上不仅有单一民族共同体,也有多民族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后者越来越多,这是趋势。多民族共同体较单一民族共同体松散,一般说来,它是由分布上的杂处相依,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文... 我国民族共同体一词,最先从俄文译过来。在人类历史上不仅有单一民族共同体,也有多民族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后者越来越多,这是趋势。多民族共同体较单一民族共同体松散,一般说来,它是由分布上的杂处相依,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文化语言的相互影响和参合,以及具有民族意识共同性的一些单一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杂处相依的民族分布是形成此类型民族共同体之基础,其次是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再次才是文化语言的互相影响和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少数民族 汉人 汉族 共同体 多民族 各民族 单一民族 匈奴 中华民族 蒙古人种
原文传递
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元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23-38,共16页
西汉时期,随汉匈关系的变化,大批汉人因种种缘由、以不同途径流落匈奴。他们在匈奴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影响了匈奴社会的变化,推动了汉匈之间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关键词 汉人 流落 匈奴 交流 融合
原文传递
辽代儒学传播与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顾宏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89-95,共7页
契丹族在公元960年建立辽朝以前,大致还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时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随着其势力逐渐扩展到长城南北汉民居住区,契丹人开始接触并逐渐接受了汉族文明。此后又随其汉化加深,汉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学在辽境内传播日广,辽... 契丹族在公元960年建立辽朝以前,大致还处于原始的部落联盟时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后,随着其势力逐渐扩展到长城南北汉民居住区,契丹人开始接触并逐渐接受了汉族文明。此后又随其汉化加深,汉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学在辽境内传播日广,辽朝的学校教育、科举考试等制度也随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发展完善,构成辽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特色。由此,辽朝的教育发展,根据辽代儒学在不同阶段的传播特点,大致可划分为初始(辽初-983年)、发展(983-1055年)和兴盛(1055-辽亡)三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辽史》 契丹社会 儒学传播 太祖 契丹人 辽圣宗 汉人 辽朝 辽道宗
下载PDF
唐代西域汉人的社会生活 被引量:16
17
作者 薛宗正 《西域研究》 CSSCI 1996年第4期74-88,共15页
唐代西域汉人的社会生活薛宗正早在唐朝之前西域就存在着汉、魏屯田士卒遗黎所建的高昌国,在伊吾也有不少汉人。入唐以后伊吾改置为伊州,高昌改置为西州,又以可汗浮图改置为庭州。由于大批汉军的进驻,还创立了安西四镇(龟兹、焉耋... 唐代西域汉人的社会生活薛宗正早在唐朝之前西域就存在着汉、魏屯田士卒遗黎所建的高昌国,在伊吾也有不少汉人。入唐以后伊吾改置为伊州,高昌改置为西州,又以可汗浮图改置为庭州。由于大批汉军的进驻,还创立了安西四镇(龟兹、焉耋、于阗、疏勒或龟兹、碎叶、于阗、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出土文书 唐代西域 高昌国 汉人 《福乐智慧》 葡萄酒 汉文化 祖先崇拜 摩尼教 《论语》
下载PDF
用Amp-FLP方法分析江浙沪汉族人群D1S80位点多态性 被引量:11
18
作者 冯哲 张雁征 +2 位作者 杨颖 张工梁 陈仁彪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5-18,共4页
采用PCR结合PAGE电泳及银染技术,即Amp-FLP方法,分析了148名江浙沪汉族人中D1S80位点的多态性分布,观察到20种等位基因,53种基因型。首次在国际上发现重复单元数为39的等位基因、该位点观察杂合性为0.86个体鉴别力为0.96多态性... 采用PCR结合PAGE电泳及银染技术,即Amp-FLP方法,分析了148名江浙沪汉族人中D1S80位点的多态性分布,观察到20种等位基因,53种基因型。首次在国际上发现重复单元数为39的等位基因、该位点观察杂合性为0.86个体鉴别力为0.96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83,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法则。本文结果提示,采用Amp-FLP技术分析D1S80位点多态性,样本分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灵敏度;适用于人类民族演变、法医学个体指认、亲子鉴定、遗传病基因连锁分析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遗传学 汉人 多态性 D1S80位点
下载PDF
沙州节儿考及其引申出来的几个问题——八至九世纪吐蕃对瓜沙地区汉人的统治 被引量:15
19
作者 邵文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63-68,共6页
一、沙州节儿考吐蕃占领河西地区后,相应地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统治机构。而沙州、瓜州是河西的枢纽地带,所以吐蕃在瓜沙地区的统治结构是其在整个河西地区统治方式的一个缩影。下面抄录的是一篇吐蕃统治瓜沙时期的佛事范文:
关键词 吐蕃统治时期 河西地区 节度使 沙州 文书 瓜州 都督 部落 汉人 敦煌地区
下载PDF
试论十六国时期胡人正统观的嬗变 被引量:15
20
作者 彭丰文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7-74,共8页
本文通过历史的纵向对比研究,指出十六国胡人正统观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历史性嬗变,一是突破华夏正统观的影响与束缚,将胡人正式纳入五行次序所代表的正统序列;二是提升了中原正统观的地位与作用,使得中原地域因素超越民族因素的影响,成为... 本文通过历史的纵向对比研究,指出十六国胡人正统观实现了两个方面的历史性嬗变,一是突破华夏正统观的影响与束缚,将胡人正式纳入五行次序所代表的正统序列;二是提升了中原正统观的地位与作用,使得中原地域因素超越民族因素的影响,成为十六国时期北方胡人认同王权正统地位的唯一实质性标准。这既是先秦魏晋传统正统观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也是魏晋十六国时期胡人政治军事实力发展壮大和胡汉各族相互交融、密切互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正统观 胡人 汉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