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亦步亦趋刻意求似——谈卞之琳译《哈姆雷特》 |
孙致礼
|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
1996 |
9
|
|
2
|
通变与通-变:《文心雕龙·通变》篇观念阐释 |
殷兰心
殷学国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3
|
提纯建筑文化 走出“似”的误区 |
刘丛红
|
《新建筑》
|
1997 |
0 |
|
4
|
从“求似”到“戏仿”——论中国当代史剧观念的演变 |
谷海慧
|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5
|
求似·再创·意临:仇英摹古画风的三种进路 |
常德强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6
|
西藏爱美的姑娘 |
谭子
|
《深圳特区科技》
|
1999 |
0 |
|
7
|
“求似析异,文明互鉴”: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探析 |
邓建国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8
|
大后方戏剧现象概观 |
胡润森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4
|
|
9
|
《赵氏孤儿》久传不衰的民族文化心理探析 |
王鹏
杨秋梅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10
|
历史剧大讨论述略及其对中国历史电影发展的影响 |
储双月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17 |
2
|
|
11
|
瞬间悲欢与真实世界——元代文人遭际剧创作特点及文化心理透视 |
王冬梅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2
|
论郭沫若战国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
王小文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1
|
|
13
|
《屈原》剧的症候式阅读 |
侯桂新
|
《郭沫若学刊》
|
2015 |
1
|
|
14
|
贯通“中西古今”——郭沫若史剧理论的启示 |
沈庆利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5
|
火热的诗心,澎湃的挚情──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
黎少华
|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5 |
1
|
|
16
|
郭沫若“整理国故”的理论与经验 |
周晓平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7
|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郭沫若戏剧创作散论 |
李向阳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18
|
“失事求似”:历史的症候与伦理——重评郭沫若抗战史剧 |
陈若谷
|
《长江学术》
CSSCI
|
2019 |
0 |
|
19
|
从史剧《屈原》看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特色 |
鲍云峰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20
|
“求似”写神 气宇轩昂──序刘松林诗集《醉舞星河》 |
张永健
|
《创作与评论》
CSSCI
|
199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