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亦步亦趋刻意求似——谈卞之琳译《哈姆雷特》 被引量:9
1
作者 孙致礼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5,共4页
亦步亦趋刻意求似——谈卞之琳译《哈姆雷特》孙致礼在我国,用白话文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历来有两种译法:一种是用散文体,一种是用诗体。采用散文体的最突出的例子,自然是朱生豪。从1935年到1944年,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亦步亦趋刻意求似——谈卞之琳译《哈姆雷特》孙致礼在我国,用白话文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历来有两种译法:一种是用散文体,一种是用诗体。采用散文体的最突出的例子,自然是朱生豪。从1935年到1944年,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惊人的毅力译出了37种莎剧中的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研究 诗歌翻译 莎士比亚戏剧 《哈》剧 莎剧 朱生豪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PDF
通变与通-变:《文心雕龙·通变》篇观念阐释
2
作者 殷兰心 殷学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8期106-109,122,共5页
《文心雕龙》“通变”说与《易·系辞传》“通变”观的关系,关乎对“通变”说的内涵理解和评价问题。文章史视域中的“通变”展现为宗经与“酌于新声”的矛盾,背后则体现了文章演化的历史悖论:文化的昌明基于时代的文化需求动力,而... 《文心雕龙》“通变”说与《易·系辞传》“通变”观的关系,关乎对“通变”说的内涵理解和评价问题。文章史视域中的“通变”展现为宗经与“酌于新声”的矛盾,背后则体现了文章演化的历史悖论:文化的昌明基于时代的文化需求动力,而文章制作需要“酌于新声”、合于时宜才能通变可久;然“酌于新声”、合于时宜则易导致讹变流弊的倾向。文章制作要达乎时宜;“时”体现了时代需要,“宜”体现了理之当然——既包括基于对文章规则的认同而自觉遵循的规范,又蕴含着主体的审美理想。《文心雕龙》“通变”说的历史维度和“时宜”追求,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在当代的转换和价值创造问题,而其所主张的“通变”意识,以构建主体的精神能力为朝向,为上述问题在实践之域的解决提供了人格担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学雕龙》 通变
下载PDF
提纯建筑文化 走出“似”的误区
3
作者 刘丛红 《新建筑》 1997年第3期15-17,共3页
针对我国当今建筑市场上“似”的现象,提出提纯的概念,指出提纯与求似的根本区别,并结合具体设计实例总结提纯方法的客观依据,以期用提纯的设计方法,走出模仿的误区。
关键词 建筑文化 提纯 传统建筑
下载PDF
从“求似”到“戏仿”——论中国当代史剧观念的演变
4
作者 谷海慧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7-121,共5页
当代史剧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历史剧创作的取材角度与艺术方法。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历史剧创作热潮及理论论争中,"失事求似"的史剧观念得到确立并被付诸实践,这一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老风流镇》的出现,预... 当代史剧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历史剧创作的取材角度与艺术方法。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历史剧创作热潮及理论论争中,"失事求似"的史剧观念得到确立并被付诸实践,这一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期。《老风流镇》的出现,预示了史剧观念由客观化向主观化转换的突变,而90年代以来重构与戏仿历史的剧作全面登场,则宣告了历史剧思想与美学传统的嬗变。由此,主观化叙事遂成为历史剧创作的普遍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历史剧 史剧观念 “戏仿”
下载PDF
求似·再创·意临:仇英摹古画风的三种进路
5
作者 常德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1-147,共7页
出身低微的职业画家仇英,凭借精湛画艺跻身"明四家"行列,其绘画摹古创新,守正出新,从"求似"中的渐创、摹古中的"再创"到"意临"中的独创,他摹古画风的创新性越来越强。仇英摹古创新画风可归纳... 出身低微的职业画家仇英,凭借精湛画艺跻身"明四家"行列,其绘画摹古创新,守正出新,从"求似"中的渐创、摹古中的"再创"到"意临"中的独创,他摹古画风的创新性越来越强。仇英摹古创新画风可归纳为三种进路:一是求似,仇英大量摹仿唐、宋、元画作,在摹"形"得"神"中汲取诸家之长;二是再创,仇英在结构内容的还原下,于细节处融入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而进行创造性的仿古;三是意临,长期大量临摹古画使得仇英融百家菁华,得真意而忘其形,区别于同时代文人画传统,复兴"晋唐样式"而自成一家。表现在仇英创作中的这三种进路的交集、并存、演进之态,也折射出明代中叶江南地区的艺术新需求和艺术新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仇英 再创 意临 摹古画风
下载PDF
西藏爱美的姑娘
6
作者 谭子 《深圳特区科技》 1999年第3期35-36,共2页
沿滇藏公路进藏的前九日旅途,终日穿行在河谷。一边是崇山峻岭,一边是百丈深渊下咆哮的江河。整日与大自然原始的本色赤裸裸地相对,有惊无险,走过了一生中最崎岖,最危险的一个路段。 由于整天匆匆地赶路,担心着路况,神经处在高度亢奋状... 沿滇藏公路进藏的前九日旅途,终日穿行在河谷。一边是崇山峻岭,一边是百丈深渊下咆哮的江河。整日与大自然原始的本色赤裸裸地相对,有惊无险,走过了一生中最崎岖,最危险的一个路段。 由于整天匆匆地赶路,担心着路况,神经处在高度亢奋状态,竟然忘记了还有高原反应这回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姑娘 西藏 裸地 耍子 滇藏公路 H链 印浆 装饰 睡袋
原文传递
“求似析异,文明互鉴”: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邓建国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去西方化”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是值得任何不带偏见的东西方学者追求的目标。我们看到,一方面,西方学术有其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以及相应的学术规范系统;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的丰富思想资源却没有得到足... 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去西方化”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是值得任何不带偏见的东西方学者追求的目标。我们看到,一方面,西方学术有其独特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以及相应的学术规范系统;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的丰富思想资源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以体现到全球新闻传播研究知识体系中去。我国学者关于“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论述可以分为“地缘文化—特殊论”和“地缘文化—普适论”,前者“从中国到中国”,有陷入“文化本质主义和东西二元”陷阱的风险,且有“政策和民族主义话语多于学理性话语”和过于宏大等不足;后者则“从中国到世界”,但低估了从中国的特殊性开出全球普适性的难度,也可能在“自主”的名义下将自己“再度西方化”。本文指出,中国学者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可以包括三个:一是增加中国研究主题、研究证据和理论视角;二是坚持“概念-理论-体系”的建构路线;三是以托马斯·库恩“范式间不可通约但可互译”的思想为指导,采取“求似析异,文明互鉴”的路径——即从共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西之间的“相似性/类似性”出发,通过立足中国的经验研究来关注和分析这些相似性中的相异之处,与西方学者一起为人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增益做出贡献,将“西方的普适主义”转化为“全球的普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知识体系 去西方化 地缘文化 析异 文明互鉴
原文传递
大后方戏剧现象概观 被引量:4
8
作者 胡润森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8-283,共16页
关键词 大后方戏剧 历史剧创作 戏剧评论 郭沫若 国立剧专 具体时空现象 《野玫瑰》 《北京人》 “失事 讽刺喜剧
下载PDF
《赵氏孤儿》久传不衰的民族文化心理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鹏 杨秋梅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1-114,共4页
自元代剧作家纪君祥首创《冤报冤赵氏孤儿》之后,不仅剧目的名称演绎繁多,而且上演的剧种颇为丰富,流传的地域也非常广阔。《赵氏孤儿》强劲的生命力源自何处,从民族的文化心理分析,首先,救孤存孤的故事正好迎合了民众反元复宋、延续赵... 自元代剧作家纪君祥首创《冤报冤赵氏孤儿》之后,不仅剧目的名称演绎繁多,而且上演的剧种颇为丰富,流传的地域也非常广阔。《赵氏孤儿》强劲的生命力源自何处,从民族的文化心理分析,首先,救孤存孤的故事正好迎合了民众反元复宋、延续赵嗣的心理,反映了忠君爱国、辅弼皇室的民族情结;其次,成功地贯注了民族的道德化精神,传达出知恩图报、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迎合了观众审美的价值取向;再次,在史事的基础上进行渲染和虚构,"失事求似",生动波折,符合了民众的审美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民族文化 忠君爱国 知恩图报 失事
下载PDF
历史剧大讨论述略及其对中国历史电影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储双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4期34-42,共9页
四次历史剧大讨论增进了人们对历史剧固有特性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理解,同时对历史剧在不同时代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做了厘清和梳理。因为有意味的历史内容必须稳稳地落实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上才能焕发出它... 四次历史剧大讨论增进了人们对历史剧固有特性及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理解,同时对历史剧在不同时代如何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做了厘清和梳理。因为有意味的历史内容必须稳稳地落实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丰富生动的故事情节上才能焕发出它的意义。反之,不让历史电影承担起历史教科书传播历史知识的任务,必然会对历史情节中出现的史实错误或不合历史必然性的内容感到不满意、不称心,也会对胡编乱造、片面追求戏剧效果和迎合商业卖点的做法产生排斥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事 以古讽今 古为今用 历史“现代化” 历史正剧
下载PDF
瞬间悲欢与真实世界——元代文人遭际剧创作特点及文化心理透视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冬梅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7-39,共3页
本文通过对元代文人遭际剧的分析,得出元代历史剧创作的某些特点:失史求似和强烈的主观色彩。从剧情安排上又能够看出元文人特殊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沦失的失落感和对现实的无奈的认同。
关键词 文人遭际剧 失史 文化心理
下载PDF
论郭沫若战国史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小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60-66,共7页
关键词 郭沫若 女性形象塑造 战国史 悲剧精神 信陵君 《屈原》 如姬 “失事 《史记》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屈原》剧的症候式阅读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桂新 《郭沫若学刊》 2015年第4期39-44,共6页
郭沫若剧作《屈原》在创作过程与史实运用方面存在几点症候:其一,写作依赖灵感,写作速度惊人,使得剧本并不完善,历经多次大幅度修改;其二,作者人为制造戏剧冲突,主要矛盾冲突脱离历史事实,并损害到剧作的艺术审美效果;其三,作者对剧中... 郭沫若剧作《屈原》在创作过程与史实运用方面存在几点症候:其一,写作依赖灵感,写作速度惊人,使得剧本并不完善,历经多次大幅度修改;其二,作者人为制造戏剧冲突,主要矛盾冲突脱离历史事实,并损害到剧作的艺术审美效果;其三,作者对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南后的形象塑造态度暧昧。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症候,与作家对"历史剧"的理解,尤其是对"历史剧"创作原则的理解相关。严格说来,《屈原》并非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有其内在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剧 《屈原》 戏剧冲突 南后 失事
下载PDF
贯通“中西古今”——郭沫若史剧理论的启示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庆利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44,共6页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受了西方文化"科(学)艺(术)区别"的决定性影响,冲破了"文(艺)史(学)不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作家处理历史题材时的虚构与想象自由。但他的"失事求似"理论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比兴思... 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受了西方文化"科(学)艺(术)区别"的决定性影响,冲破了"文(艺)史(学)不分"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作家处理历史题材时的虚构与想象自由。但他的"失事求似"理论却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比兴思维出神入化般的运用,这无疑对遭受西方理论冲击、面临"失语"困境的当今中国文艺理论界具有启示意义。当前历史文艺创作之乱象乃至批评话语的混乱,与历史共识的缺失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史剧理论 失事 历史共识
原文传递
火热的诗心,澎湃的挚情──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特色 被引量:1
15
作者 黎少华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年第1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郭沫若历史剧 浪漫主义 历史剧创作 蔡文姬 《屈原》 诗心 封建礼教 “失事 历史精神 挚情
下载PDF
郭沫若“整理国故”的理论与经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晓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2-99,共8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如火如荼之时,中国文化(文学)引发了一场"整理国故"的运动。郭沫若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使命,以主人翁的精神披挂上阵。对于"整理国故",他更为人性、辩证、科学地阐发了其理论方法... "五四"新文学运动如火如荼之时,中国文化(文学)引发了一场"整理国故"的运动。郭沫若肩负起历史的责任与时代的使命,以主人翁的精神披挂上阵。对于"整理国故",他更为人性、辩证、科学地阐发了其理论方法和指导思想,并卓有成效地在一系列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成就。他的整理国故是出于对现实与未来的思考。这对于今天"国学"复兴与研究具有相当珍视的理论价值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 郭沫若 失事 小心
原文传递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郭沫若戏剧创作散论
17
作者 李向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72-76,90,共6页
郭沫若在经过《屈原》、《棠棣之花》和《虎符》等一系列史剧创作的实践之后,为了回答对他的史剧创作历史真实的非难,也是对史剧创作的回顾和总结,他曾写了《历史·史剧·现实》一文,其中有几段这样精辟的论述: 说得滑稽一点的... 郭沫若在经过《屈原》、《棠棣之花》和《虎符》等一系列史剧创作的实践之后,为了回答对他的史剧创作历史真实的非难,也是对史剧创作的回顾和总结,他曾写了《历史·史剧·现实》一文,其中有几段这样精辟的论述: 说得滑稽一点的话,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 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史学家是凸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凝结起来,制造一个实的焦点。史剧家是凹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扩展出去,制造一个虚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剧创作 郭沫若 历史真实性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戏剧创作 史学家 散论 浪漫主义者 “失事 实事
下载PDF
“失事求似”:历史的症候与伦理——重评郭沫若抗战史剧
18
作者 陈若谷 《长江学术》 CSSCI 2019年第3期94-101,共8页
郭沫若写于抗战期间的《棠棣之花》《屈原》《南冠草》等几部历史剧,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但意在利用对历史的重新阐释,振奋民众的抗日决心。他所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史剧方法,以一种流动的现实观主动创造历史。郭沫若在融... 郭沫若写于抗战期间的《棠棣之花》《屈原》《南冠草》等几部历史剧,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但意在利用对历史的重新阐释,振奋民众的抗日决心。他所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史剧方法,以一种流动的现实观主动创造历史。郭沫若在融汇个人的抒情特质和历史信心的同时,对史实进行大胆借用和改写,为成千上万的人勾勒宝贵的理想人格,实现了艺术和政治的内部转换,以及自我革命主体的生成。郭沫若史剧中的复杂症候,不能用真伪和道德的框架来进行评判,而应以历史伦理的视野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史剧 “失事 艺术观念
下载PDF
从史剧《屈原》看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特色
19
作者 鲍云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44-47,共4页
《屈原》作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无疑也是郭沫叵本人独具特色的史剧理论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本文拟结合《屈原》的具体内容,从“史剧创作的目的”、“史剧创作的原则”、“史剧创作的方法”三个方面,对郭沫若的史剧理论作一扼要述评。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郭沫若 历史剧《屈原》 史剧创作目的 史剧创作原则 史剧创作方法 “失事
下载PDF
“求似”写神 气宇轩昂──序刘松林诗集《醉舞星河》
20
作者 张永健 《创作与评论》 CSSCI 1998年第6期40-42,共3页
一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当有的诗人改弦更张,写小说、电视剧本、通俗文学,有的干脆逃离诗神、下海经商的时候,刘松林却痴心不改,钟情缪斯,固守诗园,辛勤耕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近年来,他的诗作已茂然为林... 一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当有的诗人改弦更张,写小说、电视剧本、通俗文学,有的干脆逃离诗神、下海经商的时候,刘松林却痴心不改,钟情缪斯,固守诗园,辛勤耕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近年来,他的诗作已茂然为林,卓然成家,为海内外所关注。作为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失事 历史精神 写神 戴安澜 郭沫若 林则徐 星河 松林 周恩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