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登5.8级地震中黄土震陷灾害的探讨 被引量:17
1
作者 王峻 王兰民 李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3-397,共5页
在1995年兰州永登发生的5.8级地震中,震区产生了严重的黄土震陷灾害。为了研究震区黄土震陷灾害的成因,对震区黄土进行了土工试验和土动力学试验,探讨了该区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和土动力特性参数与黄土易损性的关系,分析了易损性与... 在1995年兰州永登发生的5.8级地震中,震区产生了严重的黄土震陷灾害。为了研究震区黄土震陷灾害的成因,对震区黄土进行了土工试验和土动力学试验,探讨了该区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和土动力特性参数与黄土易损性的关系,分析了易损性与震区黄土震陷灾害的关系。经过多指标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震区黄土的易损性大,震陷性强。利用黄土震陷试验分析计算预测方法对震区黄土场地的震陷量进行预测研究,所得结果与实际地震的震陷量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易损性 震陷灾害 永登地震
下载PDF
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发震构造和发震机制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邢成起 荣代潞 +2 位作者 姚同福 梁恕信 张立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9,共9页
在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和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震区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极震区展布方向、余震空间分布、地震裂缝和地面运动方向的综合研究,确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了形成... 在分析地质构造背景和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震区断裂构造、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极震区展布方向、余震空间分布、地震裂缝和地面运动方向的综合研究,确定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探讨了形成该次地震的构造力学机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断裂 发震机制 永登地震 发震构造 地震
下载PDF
永登地震剪切波分裂及电性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阮爱国 李清河 +1 位作者 荣代潞 赵和云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16-326,共11页
依据永登地震前后小震三分量数字记录和中法合作松山电磁台的观测资料 ,基于EDA裂隙模型 ,从各向异性的角度 ,将地震剪切波 (S波 )分裂方法和大地电磁测深 (MT)方法共同应用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的各向异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永登... 依据永登地震前后小震三分量数字记录和中法合作松山电磁台的观测资料 ,基于EDA裂隙模型 ,从各向异性的角度 ,将地震剪切波 (S波 )分裂方法和大地电磁测深 (MT)方法共同应用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前兆的各向异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永登地震前 ,快S波偏振方向由北偏东逐渐转为北偏西 ,发震后又急转为北偏东 ,快、慢S波的时间延迟在震前也是急剧上升的。另外 ,MT电性主轴的计算表明 ,各频点的电性主轴方向基本一致 ,原与断层近于垂直的电性主轴 ( ρxy) ,从震前为北偏东 17°左右逐渐转为北偏西 15°并发震 ,震后恢复到北偏东。相应的视电阻率变化表明 160~ 2 2 6秒周期的变化最大 ,其对应的深度与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相当。而震前平行于断层的电性主轴其视电阻率 ρyx变化相对小些。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其发震应力场的P轴是北偏西 15°。结论是 :( 1)从各向异性的方向特征看 ,不同方法得到的 3个方向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时间演化过程是协调的 ,其机理就是应力所致的EDA裂隙定向排列。( 2 )不同频率电性主轴变化的一致性表明 ,震前应力所致裂隙定向排列而导致的各向异性在地壳一定范围内是广泛存在的。 ( 3)视电阻率量值的变化也存在各向异性并有其自己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登地震 剪切波分裂 电性各向异性 大地电磁测深法
下载PDF
天祝大地电场异常与1995年永登5.8、1996年天祝5.4级地震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和云 阮爱国 +2 位作者 扬荣 梁子斌 韩德胜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4,共9页
利用中法合作的天祝电测台从 1 994年 1 0月至 1 997年 6月每分钟的观测资料 ,使用常规分析方法、分数维方法、垂直极化方向投影法和MT定点测深二维反演方法处理后 ,发现在 1 995年 7月 2 2日永登 5.8级地震 (Δ=84km)和 1 996年 6月 1... 利用中法合作的天祝电测台从 1 994年 1 0月至 1 997年 6月每分钟的观测资料 ,使用常规分析方法、分数维方法、垂直极化方向投影法和MT定点测深二维反演方法处理后 ,发现在 1 995年 7月 2 2日永登 5.8级地震 (Δ=84km)和 1 996年 6月 1日天祝 5.4级地震 (Δ =65km)前 ,4种方法、5种参数不同程度地显现出短临异常 ,并表现出较好的协调性 .其中分数维异常和主轴视电阻率异常显示了明显的方向性 .地电场异常对与台站同处一条断裂带上天祝地震的孕震过程反映更敏感 .还从 4个方面讨论了异常的可靠性 ,并提出了产生异常的可能机理 .认为永登 5.8级地震前大地电场异常由主要是震源处的电磁辐射以及台站下方 7km左右介质电性变化共同产生 ;而天祝地震前异常主要由台站下方 5~ 3 0km范围内沿断裂走向的岩石电阻率变化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场 短临异常 异常特征 异常机理 地震前兆 永登地震 初电阻率 天祝地震
下载PDF
流动重力测量结果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孟夏 孟万辉 +1 位作者 徐敬文 王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4-77,共4页
对兰州—天水—武都地区重力网 1 991~ 1 999年 9期复测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合地质构造分析了重力场变化与永登 5 .8级和宕昌 3.9级地震的关系 .结果表明 ,这 2次地震前后 。
关键词 甘肃 流动重力测量 重力场变化 永登地震 宕昌地震 重力资料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永登5.8级地震极震区黄土微结构孔隙性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兰 王兰民 王峻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2-287,共6页
通过电镜扫描手段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对1995年永登5.8级地震极震区遭受地震影响和未遭受地震影响的黄土微结构变化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试验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绘成受震与未受震两种孔隙分布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不同地点的黄土孔... 通过电镜扫描手段和计算机图像处理,对1995年永登5.8级地震极震区遭受地震影响和未遭受地震影响的黄土微结构变化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试验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绘成受震与未受震两种孔隙分布曲线。从这些曲线可以看出,不同地点的黄土孔隙分布特征不同;同一深度不同地点的孔隙分布亦有明显差异。对未受震(粒状架空孔隙结构)与受震(粒状镶嵌孔隙结构)黄土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定量处理,其分析结果较好地解释了土体的工程性质。同时介绍了黄土微结构研究的方法和要求,通过对黄土微观结构的定量处理,揭示了黄土震陷性与黄土孔隙含量所占比例大小的内在关系,达到了确定黄土场地震陷量的目的,验证了利用微结构研究黄土结构变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微结构 图像处理 定量分析 永登地震
下载PDF
兰州形变台潮汐形变观测结果与甘肃永登、天祝地震 被引量:7
7
作者 常千军 张昱 周志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3-38,共6页
分析研究了兰州形变台水管倾斜仪、石英伸缩仪和石英水平摆倾斜仪1994—1996年的观测资料,发现在甘肃永登和天祝2次地震前M2波潮汐因子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各分量固体潮日均值曲线在2次地震前后出现明显的加速异常变化,且... 分析研究了兰州形变台水管倾斜仪、石英伸缩仪和石英水平摆倾斜仪1994—1996年的观测资料,发现在甘肃永登和天祝2次地震前M2波潮汐因子有明显的异常显示.各分量固体潮日均值曲线在2次地震前后出现明显的加速异常变化,且震后速率明显大于震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倾斜 固体潮 地震前兆 永登地震 天祝地震
下载PDF
永登5.8级地震和天祝-古浪5.4级地震前S波分裂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范民 阮爱国 荣代潞 《高原地震》 2000年第2期43-53,共11页
应用 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 ,研究了 1995年 7月 2 2日甘肃永登 5 .8级地震和 1996年 6月 1日天祝 -古浪 5 .4级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的特征。结果表明 ,在永登地震前大约 1年的时间内剪切波分裂延... 应用 CDSN台网兰州数字台的记录和中法合作建立的朗索数字台的记录 ,研究了 1995年 7月 2 2日甘肃永登 5 .8级地震和 1996年 6月 1日天祝 -古浪 5 .4级地震前后剪切波分裂的特征。结果表明 ,在永登地震前大约 1年的时间内剪切波分裂延迟增大 ,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也从 NE向转为 NW向 ,地震后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和偏振方向很快恢复。因此 ,可以认为 ,此次地震前 S波分裂方面的前兆特征是明显的。对于天祝 -古浪 5 .4级地震 ,快 S偏振方向是从北偏西方向转为北偏东时发震 ,而该次地震的 P轴为北偏东5 0°,由于收集的小震资料较少 ,快慢 S波时间延迟的分析结果没能反映出应力强度的积累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该次地震孕育与永登地震后应力调整纠缠在一起的结果 (两者距离 12 0多公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登地震 天祝-古浪地震 S波分裂 异常特征
下载PDF
1995年永登5.8级地震对兰州地区今后中强震预报的借鉴
9
作者 李亚荣 滕建中 郭增建 《高原地震》 1997年第1期25-28,共4页
关键词 兰州地区 强震预报 8级地震 永登地震 触发地震 调整单元 地震发生 剪切蠕滑 1995年 国家地震
下载PDF
甘肃中东部地区水化异常前兆在祁连山东段地区中强地震前的异常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昱 张苏平 《内陆地震》 2003年第3期222-227,共6页
分析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省永登地震、1996年6月1日天祝地震和2000年6月6日景泰地震前,甘肃省中东部地区的连城、榆中、通渭温泉水汞、武山等水化测点的资料变化情况,发现这3次地震前几个测点均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且通渭水汞、武山22号... 分析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省永登地震、1996年6月1日天祝地震和2000年6月6日景泰地震前,甘肃省中东部地区的连城、榆中、通渭温泉水汞、武山等水化测点的资料变化情况,发现这3次地震前几个测点均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且通渭水汞、武山22号井和武山1号泉在地震前的反映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水化异常 永登地震 天祝地震 景泰地震 水化测点
下载PDF
永登5.8级地震前后地震波频谱变化特征研究
11
作者 尹志文 许健生 李苹 《高原地震》 1999年第2期58-62,共5页
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区的32个小地震的地震波频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S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频谱峰值、零频谱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等频谱特征量大多数在主震前后出现了明... 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甘肃永登5.8级地震前后发生在该区的32个小地震的地震波频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S波频谱的峰值频率、拐角频率、频谱峰值、零频谱值、高频段的谱线斜率绝对值等频谱特征量大多数在主震前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或下降异常变化,因而可作为地震预报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频谱分析 地震波频谱特征量 地震预报 永登地震
下载PDF
永登5.8级地震前后波谱参数和Q值变化特征
12
作者 许健生 尹志文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30-36,共7页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短周期数字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95年甘肃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永登地区小地震的S波波谱参数,获得以下结果:(1)在永登地震前2年左右,该地区小地震的SC波波谱拐角...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兰州台短周期数字地震仪的记录资料,研究了1995年甘肃永登MS5.8地震前后,发生在永登地区小地震的S波波谱参数,获得以下结果:(1)在永登地震前2年左右,该地区小地震的SC波波谱拐角频率fC逐渐下降,由原来的2.4Hz下降到1.8Hz.(2)直达波Sg和地壳内中间层反射波SC的波谱高频衰减斜率比值γ则先逐渐上升,在临震前16个月逐渐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发生了永登地震,以后又逐渐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谱分析 Q值 异常特征 甘肃 永登地震 地震
下载PDF
永登地震过程中各向异性介质参数演化特征
13
作者 范小平 李清河 杨从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53-57,共5页
运用合成地震图方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过程中各向异性介质参数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动态演化特征可以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微观变化反映了孕震区域应力场的宏观变化;通过研... 运用合成地震图方法研究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过程中各向异性介质参数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动态演化特征可以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微观变化反映了孕震区域应力场的宏观变化;通过研究各向异性介质参数的变化有可能监测地震孕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登地震 各向异性介质参数 演化特征 地震孕震过程
下载PDF
松山台电磁场资料及其在永登地震中的反映
14
作者 阮爱国 杨荣 吕含让 《高原地震》 1996年第4期27-32,共6页
介绍了松山电磁台(中法合作项目)布设、仪器状况及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编制了几个处理、分析资料的软件,初步分析了该台自1994年10月至1995年10月的观测结果,并围绕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探讨了该台... 介绍了松山电磁台(中法合作项目)布设、仪器状况及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编制了几个处理、分析资料的软件,初步分析了该台自1994年10月至1995年10月的观测结果,并围绕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探讨了该台大地电场观测的映震能力。结果表明,松山台的大地电场及地磁观测资料是比较稳定的,质量是好的.但由于观测时间较短,暂不能作消除干扰的一些数值处理,因此还不能判别出较明显的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场 映震能力 地磁 异常 永登地震
下载PDF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Shear-wave Splitting and Geoelectrical Anisotropy During Yongdeng Earthquake
15
作者 RuanAiguo LiQinghe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1年第2期134-145,共12页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shear-wave splitting and geoelectrical anisotropy of earth media during the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the Yongdeng MS5.8 earthquake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digital seismic data and contin... The temporal evolution of shear-wave splitting and geoelectrical anisotropy of earth media during the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the Yongdeng MS5.8 earthquake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digital seismic data and continuous magnetotelluric (MT) reco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rection of polarization of the fast S-wave gradually rotated from north by east to north by west before the Yongdeng earthquake and returned to north by east after the earthquake. Moreover, the time delay between the fast S wave and slow S wave increased to the largest until the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rections of geoelectrical principal axes also changed before earthquake, and exhibited ident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The direction of the axis (pxy), which was origin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fault near station, varied from N17°to N15°before earthquake, and returned to north by east after the earthquake. Correspondingly, the change of pxy was most obvious in the period range of 160 s to 226 s, but the variation of pyx was less obvious.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howed that the direction of P-axis was N15°. Conclusions are: (1) The fast S-wave polarization, one of the geoelectrical principal axes and the P-axis were in agreement in orientation during earthquake preparation, 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alignment of EDA cracks; (2) The fact that the geoelectrical axes identically varied with frequency demonstrated that EDA is really widespread in the crust; (3) The variation of MT apparent resistivity also showed the existence of anisotropy and has its own features: The static anisotropy of resistivity is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conditions of the station, while the dynamic anisotropy is caused and affected by the seismic stress field; The resistivity along the axis parallel to the P-axis showed the most obvious variation, while the difference in variation with frequency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of resistivity depends not only on direction but also on buried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ngdeng earthquake Shear-wave splitting Geoelectrical anisotropy
下载PDF
捕捉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对“普通人物”报道的思考
16
作者 齐蓉晖 《兰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2期38-38,共1页
1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新闻报道中反映群众的呼声,反映他们的生活、工作,反映他们的精神风貌,是新闻界的老话题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实际工作中,关于“普通人物”或“寻常百姓”的报道,仍是相当薄弱的一... 1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在新闻报道中反映群众的呼声,反映他们的生活、工作,反映他们的精神风貌,是新闻界的老话题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实际工作中,关于“普通人物”或“寻常百姓”的报道,仍是相当薄弱的一个环节。近年来,自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率先“讲诉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推出“生活空间”之后,地方电视台如浙江电视台也推出了“生活”。应该说,现代传媒——电视在拓展、挖掘“普通人物”的报道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人物 《兰州日报》 世界历史 新闻报道 现代传媒 浙江电视台 柳宗元 地方电视台 “精品” 永登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