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幼叶及幼穗cDNA文库的构建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峰 王金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4-77,共4页
为了克隆水稻第6染色体上S5位点的基因及包括广亲和基因在内的重要功能基因,以水稻Oryza sativa L.广亲和品种Cpslo17为材料,以λTriplex2TM为载体利用SMART技术构建了幼叶和幼穗2种器官的cDNA噬菌体文库.幼叶和幼穗原始文库的克隆数目... 为了克隆水稻第6染色体上S5位点的基因及包括广亲和基因在内的重要功能基因,以水稻Oryza sativa L.广亲和品种Cpslo17为材料,以λTriplex2TM为载体利用SMART技术构建了幼叶和幼穗2种器官的cDNA噬菌体文库.幼叶和幼穗原始文库的克隆数目为别为1.5×105 pfu和2.45×105 pfu,插入片段的大小均在500~3 000 bp之间,文库的阳性克隆子的为别比例为97.0%和98.7%.此文库的建立为克隆广亲和基因和其它重要全长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ra L. 幼叶 幼穗 广亲和基因 CDNA文库
下载PDF
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下水稻品种产量、功能性成分含量及稳定性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树明 曾亚文 +4 位作者 方晓东 普正贵 杨雅凌 普晓英 杜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1-326,共6页
培育高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的水稻品种,并明确其适宜的生态条件是水稻功能性育种和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选用云南和浙江近期育成的水稻Oryza sativa L.粳籼品种(系)21个,按粳籼品种(系)分组后分别在云南粳籼稻区10个点种植,比较研究... 培育高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的水稻品种,并明确其适宜的生态条件是水稻功能性育种和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选用云南和浙江近期育成的水稻Oryza sativa L.粳籼品种(系)21个,按粳籼品种(系)分组后分别在云南粳籼稻区10个点种植,比较研究不同生态条件其产量、γ-氨基丁酸和抗性淀粉含量变异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11个粳稻品种(系)产量的平均值为8485.0kg/hm2,变化幅度为4129.8~10159.2kg/hm2,其中以HIPj1最低。10个籼稻品种(系)产量变化范围在380.1~7995.6kg/hm2,其中以W229最低。滇农S-1/毫梅、滇农S-1/滇靖8号、功米6号、文稻1号/IR36和RS21属于高产而稳定性较好的品种。粳稻平均GABA的含量在108.7~157.1mg·kg-1之间,平均值为128.9mg·kg-1;其抗性淀粉含量在0.48%~0.73%之间,平均值为0.62%。籼稻品种的平均GABA含量在86.1~186.9mg·kg-1之间,平均值为133.04mg·kg-1,变异系数范围为2.33%~19.75%;其平均抗性淀粉含量为0.18%~2.52%,平均值为0.85%。其中滇农S-1/毫梅、功米6号、银光、HIPi1和文稻2号/IR36属于高GABA而稳定性较好的品种。滇农S-1/毫梅、65-36/云粳136、功米6号、RS21和滇屯502/双籼稻属于高RS而稳定性较好的品种。不同气候生态条件下参试品种的GABA和RS的变异,籼稻大于粳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产量 Γ-氨基丁酸 抗性淀粉 生态条件
下载PDF
水稻第6染色体S5区重叠群构建、基因注释与OS-APH的克隆分析
3
作者 王宏斌 刘兵 +4 位作者 黎茵 冯冬茹 何炎明 戚康标 王金发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1,共5页
以通过图位克隆所获得的Cosm id克隆R2 I19序列信息为基础,构建了一个长为586 kb的粳稻第6染色体S5座位的BAC重叠群(JS5-BC)。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JS5-BC进行了基因注释,确定该区域含有46个基因位点。经功能预测,JS5-BC重叠群中存在3... 以通过图位克隆所获得的Cosm id克隆R2 I19序列信息为基础,构建了一个长为586 kb的粳稻第6染色体S5座位的BAC重叠群(JS5-BC)。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JS5-BC进行了基因注释,确定该区域含有46个基因位点。经功能预测,JS5-BC重叠群中存在3个主要的基因家族,分别是木葡聚糖岩藻糖基转移酶、脂酶和黄素氧化还原酶。JS5-BC中注释基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功能相关基因密集存在,如与植物细胞壁的合成代谢相关的3个基因、与呼吸链能量代谢的黄素氧化还原酶的4个基因等都是如此。为了验证基因注释的可靠性,克隆了广亲和品种Cp17品种的OSAPH基因的cDNA,并检测了该基因的表达模式,为注释基因提供了分子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S5座位 基因注释 酰肽水解酶 重叠群
下载PDF
沼液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其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2
4
作者 张进 张妙仙 +2 位作者 单胜道 骆林平 王敏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005-2009,共5页
沼气发酵残余液(沼液)是一种典型的优质有机物料,目前我国每年产生2亿多吨的沼液,农业生产中寻求沼液的资源化利用,对避免环境二次污染和实现畜禽养殖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 沼气发酵残余液(沼液)是一种典型的优质有机物料,目前我国每年产生2亿多吨的沼液,农业生产中寻求沼液的资源化利用,对避免环境二次污染和实现畜禽养殖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亚优红一号’(Oryza sativa L.)为试材,就沼液作为肥源代替化学肥料施用对其营养生长、稻谷产量及稻米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沼液作基肥,追肥施复合肥获得的水稻产量最高,达55.9g·plant-1。虽然与当地习惯施肥(基肥和追肥施复合肥)相比稻谷产量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基肥用沼液代替化学肥料,显著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同时,沼液作基肥,追施复合肥明显促进了水稻分蘖和生长,虽然稻米中Cu、Cd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强化了稻米Fe、Zn营养,显著降低了Pb含量,明显提升了稻米营养品质。可是,试验结果也显示,沼液完全代替化学肥料施用对水稻生长及其产量形成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水稻(oryza sativaL.) 产量 重金属
下载PDF
一个竹类植物MADS盒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拟南芥中的表达 被引量:34
5
作者 田波 陈永燕 +1 位作者 严远鑫 李德铢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51,共7页
采用RACE方法,从竹类植物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幼穗中克隆到一个含完整编码区及3′端非翻译区的cDNA,命名为DlMADS18.该cDNA全长1039bp;编码区共编码249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植物MADS盒基因结构,由MADS区、I区、K区和C末端组成... 采用RACE方法,从竹类植物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幼穗中克隆到一个含完整编码区及3′端非翻译区的cDNA,命名为DlMADS18.该cDNA全长1039bp;编码区共编码249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植物MADS盒基因结构,由MADS区、I区、K区和C末端组成.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DlMADS18属于AGL6亚家族,其氨基酸序列与水稻(OryzasativaL)的MADS盒基因OsMADS6同源性最高,序列一致性为88%,与拟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的AGL6一致性为59%.将DlMADS18置于CaMV35S启动子控制下在拟南芥中异位表达,转基因拟南芥表现出叶卷曲、植株矮小、开花时间提前、花聚生于花序顶端等性状,表明DlMADS18很可能参与麻竹开花时间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植物 开花时间 麻竹 MADS盒基因 出叶 幼穗 植株 转基因拟南芥 克隆 水稻(oryza
原文传递
水稻旱直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6
作者 姚国新 高山 陈素生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63-67,共5页
本文综述了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旱直播水稻(OryzaSativa) 的种植研究的进展。研究表明旱直播节水、省时、省工 ,并具有增产潜力。同时也阐述了旱直播水稻高产的生理原因及相关主要种植技术 ,为今后从事旱直播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早直播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杂交水稻亲本明恢63对纹枯病水平抗性的QTL定位 被引量:29
7
作者 韩月澎 邢永忠 +4 位作者 陈宗祥 顾世梁 潘学彪 陈秀兰 张启发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22-626,共5页
利用 2 4 0份源于组合珍汕 97 明恢 6 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F1 1 、F1 2 ) ,连续两年进行 2重复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 ,运用改进的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调查其纹枯病病级 ,结合该组合F9群体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 ,运用区间作图... 利用 2 4 0份源于组合珍汕 97 明恢 6 3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F1 1 、F1 2 ) ,连续两年进行 2重复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 ,运用改进的纹枯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 ,调查其纹枯病病级 ,结合该组合F9群体构建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 ,运用区间作图法对抗纹枯病QTLs进行了定位。两年在第 5染色体的相邻区间C6 2 4~C2 4 6 (1999年 )和C2 4 6~RM2 6(2 0 0 0年 )上各检测到一个抗纹枯病QTL ,两者一个LOD值置信区间存在较大的重叠 ,而且LOD峰值位点很接近 ,推测它们可能是同一个QTL。两年在第 9染色体上均检测到一个QTL ,分别位于C4 72~R2 6 38(1999年 )和RM2 5 7~RM2 4 2 (2 0 0 0年 )区间上 ,两区间相距 9.8cM。两年检测到的所有抗纹枯病QTLs均来自明恢 6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eL.) 重组自交系 纹枯病抗性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下载PDF
籼稻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群体的构建 被引量:29
8
作者 曾瑞珍 施军琼 +4 位作者 黄朝锋 张泽民 丁效华 李文涛 张桂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5,共8页
以国内、外12个水稻品种(包括8个籼稻品种和4个粳稻品种)为供体亲本,利用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以籼稻品种“华粳籼74”为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SSSL)群体。该群体由260个不同的SSSL组成,其代换片段... 以国内、外12个水稻品种(包括8个籼稻品种和4个粳稻品种)为供体亲本,利用回交和微卫星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以籼稻品种“华粳籼74”为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SSSL)群体。该群体由260个不同的SSSL组成,其代换片段分布在水稻的12条染色体上,长度分布于0.2—109.9cM。平均长度为19.9cM;代换片段的总长度为5166.0cM,相当于水稻基因组总长度的3.4倍,代换片段在水稻基因组上的覆盖率为83.8%。这些SSSL的代换片段包含了水稻基因组丰富的等位基因变异,将在基因(QTL)的定位、克隆、功能分析及水稻分子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单片段代换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水稻不完全隐性卷叶主基因以rl(t)的精细定位 被引量:28
9
作者 邵元健 潘存红 +3 位作者 陈宗祥 左示敏 张亚芳 潘学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2107-2113,共7页
利用奇妙香(QMX)为轮回亲本,与卷叶珍汕97B(JZB)杂交并回交的BC4F2和BC4F3两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卷叶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卷叶基因进行精细定位.遗传分析表明,卷叶性状主要受1对不完全隐性主基因的控制,命名为rl(t),并... 利用奇妙香(QMX)为轮回亲本,与卷叶珍汕97B(JZB)杂交并回交的BC4F2和BC4F3两群体为研究材料,对卷叶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卷叶基因进行精细定位.遗传分析表明,卷叶性状主要受1对不完全隐性主基因的控制,命名为rl(t),并同时受到数量性状基因和或环境的影响.利用500个SSR标记和新开发的15个InDel标记,通过BSA法在卷叶DNA池和平展叶DNA池间筛选到8个多态性标记,并用MAPMAKER/EXP3.0构建遗传连锁图.基因定位方法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利用BC4F2分离群体将rl(t)初步定位于第2染色体长臂,位于标记InDel 112-RM3763之间,两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4cM,rl(t)距离InDel 112约1.0cM.为精细定位rl(t),从BC4F2代经标记选择得到1个中度卷叶植株,自交扩繁成855株个体的BC4F3代株系,另发展4个新的InDel标记.连锁分析表明,InDel 112.6和InDel 113位于标记InDel 112和RM3763之间.利用BC4F3株系中分离出的191个卷叶株和185个平展叶株,将rl(t)定位于InDel 112、6-InDel113之间,物理距离为137kb、对该区段进行了初步的侯选基因分析,推测rl(t)可能参与了microRNA(miRNA)系统对叶片发育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卷叶性状 主基因 INDEL标记 精细定位 不完全 卷叶 SSR标记
原文传递
水稻RIL群体芽期耐冷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量:25
10
作者 陈玮 李炜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20,共5页
水稻芽期冷害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早稻种植区和东北、西北稻区及云贵高原的一季稻区水稻生产中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研究中利用纸卷法测定1个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对10℃低温的芽期耐冷性,结合1张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分析。检... 水稻芽期冷害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早稻种植区和东北、西北稻区及云贵高原的一季稻区水稻生产中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研究中利用纸卷法测定1个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对10℃低温的芽期耐冷性,结合1张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进行QTL定位分析。检测到控制水稻芽期耐冷性的4个QTL,分别位于1、3、7和11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QTLqSCT-11的效应最大,在10℃低温处理13d时,对性状的贡献率达26%~30%,被检测到的LOD值也高达16~19,其加性效应值为正,增效等位基因存在于亲本Lemont中,RM202为与QTLqSCT-11紧密连锁的SSR标记。该主效QTL的增效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操作对象用于水稻芽期耐冷性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芽期耐冷性 分子标记 QTL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稻卷叶突变体rl_(9(t))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22
11
作者 严长杰 严松 +3 位作者 张正球 梁国华 陆驹飞 顾铭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4期2757-2762,共6页
对水稻中调控形态发育的基因进行发掘和研究是进行水稻株型改良和植物生长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本研究在粳稻中花11中鉴别了一个新的卷叶突变体,并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卷叶突变体是由一隐性单位... 对水稻中调控形态发育的基因进行发掘和研究是进行水稻株型改良和植物生长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研究工作.本研究在粳稻中花11中鉴别了一个新的卷叶突变体,并对其进行了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卷叶突变体是由一隐性单位点(rl9(t))控制,利用SSR标记已经把Rl9(t)定位在水稻第9染色体上.利用已经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在Rl9(t)附近区域发展了30个新的STS标记,对Rl9(t)进行了精细定位.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覆盖Rl9(t)区域的PAC重叠群,并把目标基因定位在一个约42kb的区段上,为最终克隆目标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卷叶基因 分子标记 物理图谱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应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检测控制水稻糙米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的QTL 被引量:19
12
作者 于永红 朱智伟 +2 位作者 樊叶杨 段彬伍 庄杰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12-1716,共5页
用协青早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及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0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多区间作图法,对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进行QTL分析。检测到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s5个(qPc-3、qPc-4、qPc-5、qPc-6和qP... 用协青早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分子连锁图谱,及Windows QTL Cartographer2.0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和多区间作图法,对水稻糙米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进行QTL分析。检测到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s5个(qPc-3、qPc-4、qPc-5、qPc-6和qPc-10),单个QTL对群体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7%~19.4%,联合贡献率为42.8%;检测到控制脂肪含量的QTLs4个(qLc-3、qLc-5、出-6和qLc-8),单个QTL对群体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5.5%~12.0%,联合贡献率为34.6%。在这些QTL的区间中,第6染色体的阢基因区域对蛋白质含量具有主效作用,对脂肪含量具有较大作用。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了相关研究结果,讨论了研究结果对开展稻米品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糙米蛋白质含量 糙米脂肪含量 数量性状座位(QTL) 重组自交系 水稻(oryza SATIVA L.)
下载PDF
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水稻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褚世海 李林 朱文达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4期6445-6448,共4页
以0.01%芸苔素内酯乳油为对照药剂,进行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调节试验,测定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水稻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而言,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水稻株高、穗长、每穴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不显著,但可显著... 以0.01%芸苔素内酯乳油为对照药剂,进行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调节试验,测定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水稻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而言,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水稻株高、穗长、每穴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不显著,但可显著提高水稻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0.01%芸苔素内酯水剂对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及垩白粒率影响不显著,但可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水稻的垩白度,从而提高水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苔素内酯 水稻(oryza SATIVA L.) 生长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对稻米硒含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朱文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64-1767,共4页
利用水稻(Oryza sativa)品种丰优737在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有机硒肥,成熟期测产并取样分析稻米品质及含硒量。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对水稻有一定的增产作用,明显提高稻米中硒含量、改善稻米的品质,并以齐穗期喷硒效果最... 利用水稻(Oryza sativa)品种丰优737在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有机硒肥,成熟期测产并取样分析稻米品质及含硒量。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对水稻有一定的增产作用,明显提高稻米中硒含量、改善稻米的品质,并以齐穗期喷硒效果最佳。该水稻品种也可作为今后低硒区域富硒技术示范推广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丰优737 叶面喷硒 含硒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稻米镉积累的铁肥调控 被引量:25
15
作者 邵国胜 陈铭学 +4 位作者 王丹英 徐春梅 牟仁祥 曹赵云 章秀福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0-187,共8页
以FeSO4和EDTA二钠亚铁(EDTA.Na2Fe,也称EDTA二钠铁)为铁肥,通过土施和叶片喷施研究不同形态铁肥及施肥方式对水稻(Oryza SativaL.)镉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施用何种形态铁肥或何种施用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均没有不利影响.土施ED... 以FeSO4和EDTA二钠亚铁(EDTA.Na2Fe,也称EDTA二钠铁)为铁肥,通过土施和叶片喷施研究不同形态铁肥及施肥方式对水稻(Oryza SativaL.)镉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不论施用何种形态铁肥或何种施用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均没有不利影响.土施EDTA.Na2Fe显著降低了水稻根系、地上部以及稻米(糙米和精米)中的镉含量,并且两基因型水稻精米中的镉含量远低于0.2mg/kg,达到国家限制标准.但土施FeSO4、叶面喷施FeSO4及叶面喷施EDTA.Na2Fe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根系、地上部及稻米(糙米和精米)中的镉含量.结果还显示施用铁肥可显著提高稻米的铁、铜、锰含量,同时对锌含量也有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土施EDTA.Na2Fe等络合态亚铁肥,维持土壤中较高的有效态铁含量以及亚铁含量是控制稻米镉积累的一条新型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铁肥 EDTA二钠亚铁(EDTA·Na2Fe)
原文传递
水稻低温发芽性QTL的分子标记定位 被引量:23
16
作者 姜旋 李辰昱 毛婷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6-220,共5页
利用1个粳/籼交来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纸卷法在15℃低温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在发芽培养的6~14d中每天观测统计1次发芽率(%)。结合一张含有198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水稻低温发芽性QTL。共检测到7个主效应QTL,... 利用1个粳/籼交来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纸卷法在15℃低温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在发芽培养的6~14d中每天观测统计1次发芽率(%)。结合一张含有198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水稻低温发芽性QTL。共检测到7个主效应QTL,分别位于水稻1、3、5、6和8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的贡献率为5%~16%。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148-RM85的qLTG-3-2和位于8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223-RM210的qLTG-8-1对性状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16%和14%。QTLqLTG-3-2在发芽培养6~10d中表达,其效应由强渐弱,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培养6d时的16.4%逐渐降低为发芽11d时的5.1%;而QTLqLTG-8-1则在发芽培养9~14d中起作用,其效应值由小逐渐增大,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9d时的8.6%逐渐上升为发芽13~14d的14%。尽管这2个QTL加性效应的大小在低温发芽过程中按一定趋势变化,但加性效应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QTLqLTG-3-2的增效基因来源于亲本特青,而QTLqLTG-8-1的增效基因来自于亲本Lemont。这2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有望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操作对象,用于水稻品种低温发芽性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重组自交系 低温发芽性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下载PDF
不同直播种植模式对水稻根系特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程建平 赵锋 +5 位作者 吴波 陈旭阳 王乐云 游爱兵 严华生 罗必灿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5979-5983,共5页
为了明确不同直播种植模式下水稻(Oryza sativa L.)的产量形成机制,采用机械穴直播(XB)、机械条直播(TB)、人工撒播(SB)种植模式,以传统人工插秧(CY)为对照,考察了水稻根系特征、群体动态和光合作用产物转运等性状。结果表明,齐穗期XB... 为了明确不同直播种植模式下水稻(Oryza sativa L.)的产量形成机制,采用机械穴直播(XB)、机械条直播(TB)、人工撒播(SB)种植模式,以传统人工插秧(CY)为对照,考察了水稻根系特征、群体动态和光合作用产物转运等性状。结果表明,齐穗期XB和TB根重均比CY显著增加,其主根数、根总长、根尖数以及根表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根系伤流量齐穗期仅XB高于CY,TB和SB均比CY显著下降,灌浆期3种直播模式均较CY显著下降。水稻叶面积指数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直播模式下水稻齐穗前光合作用产物积累量较大,其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显著高于CY。与CY相比,XB产量提高5.8%,TB和SB分别降低4.2%和13.2%。XB和TB种植模式下,水稻千粒重增加,但每穗总粒数有所减少。总体来说,机械直播较人工撒播用种量减少、植株布局有序性提高,根系形态改善,地上部分光合作用产物积累明显提高。但是,相对人工插秧,其灌浆期根系活力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直播 种植模式 水稻(oryza SATIVA L ) 根系特征 产量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的几个特点 被引量:23
18
作者 曾波 李爱宏 吕海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1期4035-4039,4055,共6页
综合分析了近10年国家审定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主要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品种的综合性状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其中稻米品质优质化率不断提高,但对稻瘟病等病(虫)害的抗性水平未有明显提升;结合近年的水稻主要品种推广情况进行分析表明... 综合分析了近10年国家审定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主要性状指标,结果表明,品种的综合性状得到较大程度提升,其中稻米品质优质化率不断提高,但对稻瘟病等病(虫)害的抗性水平未有明显提升;结合近年的水稻主要品种推广情况进行分析表明,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相比其他类型水稻品种具有一定优势,在近20年中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生产上应用的最主要品种类型,籼粳中间型杂交水稻也在近10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对下一步水稻品种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品种审定 品质 抗病性 两系 籼粳中间型 推广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水稻幼苗几个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23
19
作者 黄显波 严寒 +1 位作者 胡建林 田志宏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08年第2期50-53,共4页
以谷优1292杂交籼稻为供试材料,研究了38℃的高温胁迫对水稻幼苗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0、1、3、5、7d)的延长,幼苗叶片中的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的含量逐渐升高,而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的含量... 以谷优1292杂交籼稻为供试材料,研究了38℃的高温胁迫对水稻幼苗的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胁迫时间(0、1、3、5、7d)的延长,幼苗叶片中的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的含量逐渐升高,而叶片的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则逐渐降低。表明水稻幼苗受到高温的伤害,并且高温持续越久,伤害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高温胁迫 生理指标 抗逆性
下载PDF
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林立金 朱雪梅 +2 位作者 邵继荣 蒋小军 杨远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3-629,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Oryza sativaL.)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随土壤中锌铬浓度的增加,不同生育期水稻生物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而根冠比呈一定的升高趋势,差异极显著(...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Oryza sativaL.)不同生育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锌铬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随土壤中锌铬浓度的增加,不同生育期水稻生物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而根冠比呈一定的升高趋势,差异极显著(P<0.01)。在锌铬污染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壤中锌铬浓度增大而降低。与对照相比,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及灌浆结实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小值分别降低了34.17%、23.02%和4.89%;除在灌浆结实期锌与铬浓度互作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生育期的锌浓度间、铬浓度间及锌与铬浓度互作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在水稻分蘖期,土壤脲酶活性、转化酶活性随土壤锌铬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孕穗期及灌浆结实期则升高,其差异均极显著(P<0.01)。线性回归及偏相关分析表明,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中锌、铬浓度均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锌铬复合污染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可能产生协同或加和的抑制效应。土壤脲酶活性在水稻灌浆结实期与土壤中锌浓度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偏相关系数为0.7253**;土壤转化酶活性在水稻分蘖期、灌浆结实期与土壤中铬浓度均有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426**、0.8056**,这说明锌铬复合污染对土壤脲酶活性及转化酶活性未产生复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铬复合污染 水稻(oryza SATIVA L.) 不同生育期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