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水温度微动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92
1
作者 车用太 刘成龙 鱼金子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28,共9页
介绍了我国地震地下水温度观测概况及已获得的微动态现象,即水温固体潮、水温同震效应、水温前兆异常等,并对其形成机理做了理论分析。提出水温微动态形成机理研究应从二个地温梯度、二个对流、一个传导、一个扩散等热系统与热过程去考虑。
关键词 水温动态 形成机制 地温梯度 热传导 热对流 热扩散
下载PDF
水温微动态形成的水热动力学与地热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54
2
作者 车用太 何案华 鱼金子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以井-含水层热系统分析为基础,结合井水温度(水温)动态观测到的实际结果,提出了水温微动态形成的两类基本机制,即水热动力学机制与地热动力学机制.水热动力学机制指井水温度的动态是由于水流动产生的热对流引起的变化;地热动力学机制指... 以井-含水层热系统分析为基础,结合井水温度(水温)动态观测到的实际结果,提出了水温微动态形成的两类基本机制,即水热动力学机制与地热动力学机制.水热动力学机制指井水温度的动态是由于水流动产生的热对流引起的变化;地热动力学机制指井区岩土中大地热流作用或热传导引起的井水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多数同震响应是水热动力学机制下生成的水温微动态;水温的震后效应或变化则多是热传导或深部热流变化引起的,属于地热动力学机制下生成的水温微动态.少数水温微动态特征较为复杂,多是源于井-含水层系统中包含有多个水文地质特征差异明显的含水层,尚不能简单地用水热或地热动力学机制予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动态 同震响应 震后效应 水热动力学机制 地热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新疆温泉井水温梯度观测实验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案华 汪成国 +3 位作者 李晓东 高守权 赵刚 邹广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4,共4页
对新疆温泉井井孔水温梯度和不同深度的水温动态观测的数据分析表明,观测井不同深度上的水温变化形态有一定的共性,如水温稳定过程均为对数曲线;但更多表现出差异性,如稳定时间复杂多变、不同深度段的井水温度微动态特征差异明显;水温... 对新疆温泉井井孔水温梯度和不同深度的水温动态观测的数据分析表明,观测井不同深度上的水温变化形态有一定的共性,如水温稳定过程均为对数曲线;但更多表现出差异性,如稳定时间复杂多变、不同深度段的井水温度微动态特征差异明显;水温梯度剧变带内井水温度显示出潮汐变化。结合该井的井孔柱状图及区域水文地质结构分析表明,这些差异性变化主要与井孔的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井 水温 水温梯度 水温动态 水文地质
下载PDF
新疆伽师55井水温梯度实验及结果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闫玮 李晓东 +3 位作者 阿里木江·麦麦提依明 张杰 李祥伟 许秋龙 《内陆地震》 2019年第4期337-344,共8页
采用SZW-II型数字式温度计,对新疆伽师55井水面以下0~180 m段水温梯度的观测及不同深度水温动态观测的数据分析表明,随井深的增加水温梯度逐步增加。在井水位以下50~60 m处水温梯度由负转正,在130~140 m处温度梯度最大,可达到0.093500... 采用SZW-II型数字式温度计,对新疆伽师55井水面以下0~180 m段水温梯度的观测及不同深度水温动态观测的数据分析表明,随井深的增加水温梯度逐步增加。在井水位以下50~60 m处水温梯度由负转正,在130~140 m处温度梯度最大,可达到0.093500℃/m。观测井水温度稳定过程在不同深度上均呈对数变化形态,通过参数拟合及分析对比方法,获得了水温稳定参数方程及水温稳定时间的参数方程。水温梯度及获得的2个参数方程是对伽师55井背景资料的必要补充,可用于判断水温异常变化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 水温梯度 水温 水位 水温动态
下载PDF
荣昌华江井水温震后特异变化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敏 董蕾 +3 位作者 李光科 马伟 张涛 巩浩波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6年第4期93-98,共6页
重庆市荣昌华江井水温在2008年5月汶川M 8.0地震、2010年4月玉树M 7.1地震、2010年9月荣昌M 4.7地震和2011年3月日本东海M 9.0地震时均有同震上升型响应与震后持续高值异常变化。其中在汶川地震与荣昌地震震后6—72小时,记录到叠加在高... 重庆市荣昌华江井水温在2008年5月汶川M 8.0地震、2010年4月玉树M 7.1地震、2010年9月荣昌M 4.7地震和2011年3月日本东海M 9.0地震时均有同震上升型响应与震后持续高值异常变化。其中在汶川地震与荣昌地震震后6—72小时,记录到叠加在高值上的群集型正脉冲特异变化。变化持续53—109天,最大脉冲幅度0.038℃,为正常日变化幅度0.005 5℃的7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特殊的水温微动态现象,是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区域性强震与当地中等地震活动激发深层气体释放并侵入观测井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动态 震后特异变化 华江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