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长江中下游地区骤发干旱与缓发干旱特征对比研究
- 1
-
-
作者
施欣池
余锦华
张旭煜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气象科学》
2024年第2期292-300,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气象联合基金资助项目(U234220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8YFC1507704,2018YFC1505804)。
-
文摘
基于再分析土壤湿度、大气等压面资料以及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6,CMIP6)数据,利用大气柱水分收支原理及归因方法,本文识别了1979—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格点骤发干旱与缓发干旱,分析其空间分布及统计特征,并且诊断区域性典型骤发干旱与缓发干旱事件的发展过程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骤发干旱频发,主要发生在南部,强度偏强,且大多发展于夏季;而缓发干旱发生较少,主要发生在北部,强度偏弱,且大多发展于秋季。大气柱水汽净辐散对两类干旱的发展速度起到了重要作用,骤发干旱在发展过程中大气柱水汽净辐散偏强,造成蒸散发与降水差值较大,使得土壤湿度下降速度快于缓发干旱。2019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骤发干旱事件,在发展阶段,副热带高压西伸增强了区域大气柱的风场辐散,使大气柱水汽净辐散强,干旱快速发展。2010/2011年发生了一次区域缓发干旱事件,在秋季发展阶段,近地层风场为一弱反气旋环流,风场辐散作用偏弱,大气柱水汽净辐散偏小,使干旱发展速度较慢。人类活动对2019年骤发干旱事件的影响强于2010/2011年缓发干旱事件。
-
关键词
骤发干旱
缓发干旱
发展阶段
水汽净辐散
-
Keywords
flash drought
slowly-evolving drought
development stage
net divergence of water vapor
-
分类号
P429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区域性极端骤发干旱与传统干旱事件形成过程的对比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叶天
余锦华
施欣池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宁波市鄞州区气象局
-
出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9-327,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2018YFC1507704,2018YFC1505804)。
-
文摘
2009/2010年云贵地区(YGR)和2013年夏季中南地区(CSC)发生了近几十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事件。文中对比了两次干旱事件的发展速度,基于水分收支原理,诊断影响干旱发展的物理过程。结果显示,CSC干旱发展前,温度升高,蒸散发增加,土壤湿度减少,高温和降水减少对干旱有触发作用;而YGR的降水减少使干旱开始发展。CSC干旱事件发展迅速,YGR干旱事件发展缓慢,同时前者干旱的维持和恢复时间也短于后者,这些差异与蒸散发过程强弱有关。CSC干旱事件发展阶段,蒸散发过程强,平均为4.7 mm/d,8 d时间,土壤湿度从45%减少到20%,促使干旱快速形成(典型骤发干旱)。YGR干旱发展阶段,蒸散发过程弱,平均为1.7 mm/d,土壤湿度从45%减少到20%历时2个多月(传统干旱)。蒸散发的强弱主要与区域大气柱的水汽净辐散有关。CSC干旱发展阶段,其大气柱水汽净辐散达每天3.1 kg/m^(2),增强了陆气水分交换,使蒸散发远大于降水,土壤湿度快速下降,加快干旱发展速度。YGR的区域大气柱水汽净辐散为每天1.1 kg/m^(2),只有CSC的1/3,使干旱发展缓慢。两个干旱事件的大气柱水汽净辐散主要发生在经向方向,即由区域北界相对较强的经向水汽输送引起。
-
关键词
骤发干旱
传统干旱
土壤湿度
蒸散发
大气柱水汽净辐散
-
Keywords
Flash drought
Traditional drought
Soil moisture
Evapotranspiration
Net divergence of atmospheric column water vapor
-
分类号
P426.61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