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流域水循环演化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光辉 刘少玉 +3 位作者 张翠云 陈宗宇 聂振龙 王金哲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66,共4页
通过环境同位素研究和指数加权量化分析表明 ,黑河流域水循环演化主要受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 ,中游区人类活动对黑河径流水文过程变异影响强度达 85 % ,以至成为下游区湖泊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因素 ,由... 通过环境同位素研究和指数加权量化分析表明 ,黑河流域水循环演化主要受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 ,中游区人类活动对黑河径流水文过程变异影响强度达 85 % ,以至成为下游区湖泊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因素 ,由此提出如下论点 :实现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下游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 ,关键是规范中游区人类用水 ,使其符合黑河流域水循环自然规律 ,并建议正确处理兴修水利工程与地下水涵养的关系 ,着眼于整个黑河流域生活、生态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强化生态需水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充分发挥地下调蓄和地表—地下水联合优化配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演化 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 规范行为 黑河流域 可持续利用 资源
下载PDF
海河流域平原地下水同位素年龄及其水化学区域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光辉 陈宗宇 +1 位作者 费宇红 聂振龙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12-414,共3页
本文从海河流域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淡水同位素年龄和水化学的区域分布特征的相似性入手 ,初步探讨了地下水形成年龄与其化学组分通过水循环演化过程而建立的关联机制 ,得出地下水1 4 C校正年龄或其水化学组分的区域分布特征中蕴涵着量化... 本文从海河流域平原区第四系地下淡水同位素年龄和水化学的区域分布特征的相似性入手 ,初步探讨了地下水形成年龄与其化学组分通过水循环演化过程而建立的关联机制 ,得出地下水1 4 C校正年龄或其水化学组分的区域分布特征中蕴涵着量化描述一个地区地下水循环演化进程和水动学条件信息的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流域平原 地下同位素年龄 化学 区域特征 水循环演化
下载PDF
我国北方区域地下水演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光辉 王茜 +2 位作者 田言亮 严明疆 王金哲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4-129,共6页
基于"六五"至"十二五"期间有关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主要成果,对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演化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我国区域地下水演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项目选题的起源和立项的时代背... 基于"六五"至"十二五"期间有关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主要成果,对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演化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我国区域地下水演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项目选题的起源和立项的时代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重大需求驱动,包括华北和西北地区流域尺度地下水演化的国家重点项目研究,都是围绕国家目标或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及时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区域地下水演化的关键科技问题,突显了重大科学研究的时代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下 水循环演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影响 中国北方
下载PDF
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张光辉 刘少玉 +5 位作者 张翠云 陈宗宇 聂振龙 申建梅 王金哲 王昭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9-293,共5页
大量野外调查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现代水补给,35%来自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通过地表径流转化补给,其他是降水和冰雪融水在山前戈壁带入渗补给,具有较强的更新... 大量野外调查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和更新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主要是现代水补给,35%来自祁连山区基岩裂隙水通过地表径流转化补给,其他是降水和冰雪融水在山前戈壁带入渗补给,具有较强的更新能力;深层承压水主要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区域性补给,与现代水循环有联系;中游区人类活动是造成下游区地下水补给能力减弱、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中游区人类活动的科学调控,是实现黑河流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下游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循环演化 深层承压 黑河流域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郑跃军 李文鹏 +2 位作者 王瑞久 刘久荣 李亚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43-46,共4页
为了给潮白河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该区地下水循环的演化特征,利用同位素水化学方法,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分析了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认为,人工开发利用对地下... 为了给潮白河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该区地下水循环的演化特征,利用同位素水化学方法,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动力学特征,分析了潮白河冲洪积扇地下水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认为,人工开发利用对地下水循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取样观测与综合分析研究,详细阐述了在潮白河现代河道以及引水渠道位置不同埋深处地下水分层特性。潮白河冲洪积扇地区地下水补给时期的划分,对北京平原区乃至整个华北平原山前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补给 同位素 化学 地下水循环演化 潮白河冲洪积扇
下载PDF
穿越小江断裂的登楼山隧址区水热活动特征分析及隧道热害评估
6
作者 刘文连 利满霖 +5 位作者 许模 漆继红 许汉华 易磊 李潇 眭素刚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23-1532,共10页
云南登楼山隧道横穿水热活动强烈的小江断裂带,为利用地质分析手段评价隧址区水热活动规律,进而探讨线性工程热害评价方法,在已获得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小江断裂带区域发育规律,然后对隧址区小江断裂系地质构造整体展布规律以及地... 云南登楼山隧道横穿水热活动强烈的小江断裂带,为利用地质分析手段评价隧址区水热活动规律,进而探讨线性工程热害评价方法,在已获得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小江断裂带区域发育规律,然后对隧址区小江断裂系地质构造整体展布规律以及地质构造的优势方位与热水地表出露分布特征的空间关系进行梳理。利用地表热显示的氢氧同位素高程效应和二氧化硅温标,对隧址区热水的补给高程、热储温度以及循环深度进行分析,确定隧址区热水的整体运移特点。此外,综合分析隧址区的测温钻孔数据和水化学数据,确定隧道进出口附近象鼻温泉和龙潭营温泉2处热水运移演化模式。结果表明:距离登楼山隧道进出口较近的象鼻温泉和龙潭营温泉的运移路径与隧道轴线不仅在空间上无交集,且热水运移的地层与隧道穿越地层也不同,故判断出2处热水导致隧道遭遇热害风险的可能性较低;但测温钻孔中的地温梯度显示,隧道穿越山体部分虽无地表热显示,但在深度大于450 m的埋深部位仍然存在轻微热害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热害 小江断裂 热活动特征 化学分析 水循环演化
下载PDF
秦皇岛地下水与海平面综合监测站的改建工程——总体思路与应用展望
7
作者 邵杰 曹军 +2 位作者 董美玲 滕超 杨欣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1期83-87,共5页
秦皇岛地下水与海平面综合监测站是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持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中三个野外试验场改建项目之一,由河北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负责实施。文章详细论述了改建工程的总体思路、各实施环节的具体做法、运行效果... 秦皇岛地下水与海平面综合监测站是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主持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中三个野外试验场改建项目之一,由河北地质环境监测院具体负责实施。文章详细论述了改建工程的总体思路、各实施环节的具体做法、运行效果、研究进展及其监测成果应用前景。改建项目以始建于1981年的秦皇岛海平面观测站为基础,充分利用监测站所处位置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丰富监测要素,拓宽监测领域,实现数据采集、存储及传输等全过程的自动化。在改建总体思路指导下,对监测井内外壁、进水孔和井底的淤泥沙、生物附着物及化学沉积物等进行吹淤或铲除。监测井内更新国产SCA11-3A型浮子式水位计,建立海上小型气象观测站。建成了一个涵盖海平面、海水温盐、大气降水、气压、气温、湿度、风速风向等八项监测指标并且能够实现远程实时传输监测数据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综合监测站。建成五年来,综合监测站运行结果表明,改建工程非常成功,运行效果明显,达到了改建工程的预期目的。获取的连续高质量监测数据将为秦皇岛乃至环渤海湾地区地下水循环演化、海水入侵、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及地下水污染治理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地下监测工程 地下水循环演化 海平面变化 潮位及温盐监测 气象数据采集
下载PDF
关中盆地地下水无机指标数据集(2015年度)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成柱 马洪云 吴耀国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23-29,124-131,共8页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在关中盆地采集的200个地下水样品的位置信息、取样层位信息及33项无机地球化学成分测试结果信息。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按照地下水质量级别划分,除去10个空白水样,样品中Ⅱ类水2件,Ⅲ类水57件,Ⅳ类水56件,Ⅴ类水75件... 本数据集包含了2015年在关中盆地采集的200个地下水样品的位置信息、取样层位信息及33项无机地球化学成分测试结果信息。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按照地下水质量级别划分,除去10个空白水样,样品中Ⅱ类水2件,Ⅲ类水57件,Ⅳ类水56件,Ⅴ类水75件;按照地下水水质类型划分,淡水111件,半咸水71件,咸水8件。采样过程规范,测试结果均由具备国家认可资质的实验室测试完成,数据质量可靠。关中盆地从盆地边缘至盆地中心,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经HCO3-Ca·Mg·Na型转变为SO4·Cl-Na型,呈明显的水平分带性规律。水质评价的结果表明,该时段关中盆地地下水质量状况较差,有68.9%的地下水不适于直接饮用。其中Ⅱ-Ⅲ类水主要分布在关中盆地的南部、西部和北部的局部地区;Ⅳ类水主要分布在渭河边、高陵县、泾阳县和乾县;Ⅴ类水主要分布在大荔县、蒲城县、富平县、阎良区、咸阳市区周边、三原县和礼泉县。本数据集可为研究关中盆地地下水循环演化等提供地球化学指标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地球化学 地下质分级 地下水循环演化 无机指标数据集 关中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