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源水中有机物特性及其氯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王丽花 周鸿 +1 位作者 张晓健 王占生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73-576,共4页
以西南某市一个地表水为水源水的M水厂为研究对象 ,对其原水中有机物进行富集 .有机物按照操作定义分为 6个部分 ,分别为 :亲水性有机酸、亲水性有机碱、亲水中性物质、疏水性有机酸、疏水性有机碱和疏水中性物质 .通过富集 ,确定了原水... 以西南某市一个地表水为水源水的M水厂为研究对象 ,对其原水中有机物进行富集 .有机物按照操作定义分为 6个部分 ,分别为 :亲水性有机酸、亲水性有机碱、亲水中性物质、疏水性有机酸、疏水性有机碱和疏水中性物质 .通过富集 ,确定了原水中 6种有机物的组成分布 ,研究各种有机物的消毒副产物形成潜力以及替代消毒剂 (氯胺、二氧化氯 )对卤乙酸形成的影响 ,提出了控制消毒副产物的主要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 :1)M水厂水源水属于高腐殖质含量的天然水体 ,受污染较小 ;2 )原水溶解性有机物中疏水性有机酸是卤乙酸的主要前体物 .3)用氯胺和二氧化氯代替传统的消毒剂作为替代消毒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物 地表水 卤乙酸 卤乙酸前体物 替代消毒剂 水质监测 氯化活性 水处理 副产物
下载PDF
芳香类有机物生成氯化消毒副产物特性及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小文 张晓健 +1 位作者 陈超 郝晓飞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603-1607,共5页
选择与腐殖酸有相似芳香结构的有机物进行氯化试验,测定其卤乙酸及三卤甲烷生成量,研究前体物化学结构与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主要卤乙酸生成活性排序为:对羟基苯甲酸>4-氨基苯乙酮>邻苯二酚>间苯二酚;主... 选择与腐殖酸有相似芳香结构的有机物进行氯化试验,测定其卤乙酸及三卤甲烷生成量,研究前体物化学结构与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主要卤乙酸生成活性排序为:对羟基苯甲酸>4-氨基苯乙酮>邻苯二酚>间苯二酚;主要三卤甲烷生成活性排序为:间苯二酚>4-氨基苯乙酮>2-羟基-4-氨基甲苯>对羟基苯甲酸.②卤乙酸的前期氯化反应速度排序为:间苯二酚>4-氨基苯乙酮>对羟基苯甲酸>邻苯二酚;三卤甲烷的前期氯化反应速度排序为:对羟基苯甲酸>2-羟基-4-氨基甲苯>间苯二酚>4-氨基苯乙酮.③对位或邻位取代基结构物质以生成卤乙酸为主;间位取代基结构物质以生成三卤甲烷为主.④苯环上羟基官能团生成消毒副产物的活性最高,酮基官能团次之;氨基官能团主要起到与其它活性官能团形成对位、邻位或间位结构的辅助作用;醛基和羧基官能团为惰性官能团;甲基官能团的作用有待深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类有机物 氯化活性 卤乙酸 三卤甲烷 化学结构
下载PDF
基于交叉学科的本科生综合性实验设计——槲皮素对髓过氧化物酶氯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田蓉 杨亚迪 卢乃浩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8期247-254,共8页
介绍一个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的综合实验。本实验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将科教深度融合。在体外生化反应体系中,运用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天然抗氧化物质槲皮素对生物体内髓过氧化物酶氧化还原循环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方法和一系列的紫外-... 介绍一个化学生物学交叉学科的综合实验。本实验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将科教深度融合。在体外生化反应体系中,运用化学和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天然抗氧化物质槲皮素对生物体内髓过氧化物酶氧化还原循环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方法和一系列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阐明槲皮素影响髓过氧化物酶氯化活性的作用机制。该实验的实施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提高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为化学相关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学科 槲皮素 髓过氧化物酶 氯化活性 综合实验
下载PDF
锆-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8
4
作者 郑雯婧 林建伟 +1 位作者 詹艳慧 王虹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85-2194,共10页
采用锆(Zr)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对活性炭进行联合改性,考察了所制备的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去除作用,并探讨了相关的吸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均... 采用锆(Zr)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对活性炭进行联合改性,考察了所制备的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去除作用,并探讨了相关的吸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均具备较好的吸附去除能力.Zr-CTAC改性活性炭对硝酸盐和磷酸盐吸附动力学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的等温吸附过程,Langmuir和D-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磷酸盐等温吸附过程,通过Langmuir模型计算得到吸附剂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最大单位吸附量分别为7.58 mg·g-1和10.9 mg·g-1.高的p H会抑制Zr-CTAC改性活性炭对水中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水中共存的Cl-、HCO-3和SO2-4等阴离子均会抑制Zr-CTAC改性活性炭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附,且对吸附硝酸盐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吸附磷酸盐的抑制作用较弱.水中共存的磷酸盐对Zr-CTAC改性活性炭吸附硝酸盐的抑制作用较强,而水中共存的硝酸盐对Zr-CTAC改性活性炭吸附磷酸盐的抑制作用较弱.1 mol·L-1Na Cl溶液可以使90%左右被吸附到Zr-CTAC改性活性炭表面上的硝酸盐解吸下来.1 mol·L-1的Na OH溶液可以使78%左右被吸附到Zr-CTAC改性活性炭表面上的磷酸盐解吸下来.Zr-CTAC改性活性炭对硝酸盐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阴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吸引作用,对磷酸盐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配位体交换作用、阴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吸引作用.上述结果说明Zr-CTAC改性活性炭适合作为一种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硝酸盐和磷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改性活性 硝酸盐 磷酸盐 吸附 解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