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07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被引量:355
1
作者 孙瑞莲 赵秉强 +2 位作者 朱鲁生 徐晶 张夫道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06-410,共5页
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褐潮土肥料定位试验田第12年的土壤酶以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NPK与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强土... 为探讨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褐潮土肥料定位试验田第12年的土壤酶以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NPK与有机肥长期配合施用能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及速效氮、磷、钾含量,增强土壤转化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玉米秸秆有利于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而有机肥则主要提高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采用轮作方式比连作能更好地培肥土壤。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磷酸酶、脲酶、转化酶活性与有机质、全磷、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与碱解氮、速效钾,脲酶与速效钾,转化酶与碱解氮均呈显著相关。长期施肥不能增强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之间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 酶活性 土壤肥力 褐潮土肥料 养分因子 有机肥 有机质含量 轮作
下载PDF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 被引量:345
2
作者 高利伟 马林 +3 位作者 张卫峰 王方浩 马文奇 张福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3-179,共7页
基于统计数据、农户调研数据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中的数据,估算了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数量,并且对其利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资源数量超过7.6亿t,其中,作物秸秆氮、磷(P2O5)、钾(K2O)养分... 基于统计数据、农户调研数据以及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中的数据,估算了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数量,并且对其利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资源数量超过7.6亿t,其中,作物秸秆氮、磷(P2O5)、钾(K2O)养分资源数量分别达到776万t、249万t、1342万t。从作物秸秆去向来看,作物秸秆还田、秸秆饲用、秸秆燃烧以及其他去向所占比例分别为24.3%、29.9%、35.3%和10.5%。从不同利用方式下作物秸秆养分还田情况来看,2006年中国作物秸秆氮、磷(P2O5)、钾(K2O)养分还田量分别达到304.6万t、175.6万t、966.7万t,占秸秆养分资源量的比例分别为39.3%、70.5%和72.0%,这表明秸秆还田比例及其养分还田比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秸秆 养分
下载PDF
浮床水稻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的去除效果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229
3
作者 宋祥甫 邹国燕 +2 位作者 吴伟明 金千瑜 应火冬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89-494,共6页
采用水域浮床无土种植方法,以人工模拟池为试验场所,在池内的富营养化水体(KN和TP含量分别为2084和0248mg/L)表面种植水稻,通过水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去除水体中的N、P元素,以实现变废为宝,净化水质,并... 采用水域浮床无土种植方法,以人工模拟池为试验场所,在池内的富营养化水体(KN和TP含量分别为2084和0248mg/L)表面种植水稻,通过水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去除水体中的N、P元素,以实现变废为宝,净化水质,并使水体产生良性循环.研究表明,在水深14m左右,水面的浮床覆盖率分别为20%、40%、60%条件下,通过水稻自分蘖至成熟历时84天的处理,对全池水体中KN的净去除率分别为290%、498%和587%,TP的净去除率分别为321%、420%和491%.试验结果为利用浮床陆生植物治理富营养化水域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浮床 富营养化 水体污染 污染治理
下载PDF
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 被引量:265
4
作者 卢少勇 金相灿 余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670-2677,共8页
湖泊等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给人类带来诸多损害,如环境、生态和经济等方面的损害。富营养化的原因和控制途径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关注。我国针对水环境的富营养化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氮是引发水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物之... 湖泊等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给人类带来诸多损害,如环境、生态和经济等方面的损害。富营养化的原因和控制途径引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关注。我国针对水环境的富营养化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氮是引发水环境富营养化的主要营养物之一。外源氮负荷(分点源和非点源两部分)是水环境污染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于收集系统欠缺的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时成本过高。人工湿地是有效削减水环境中外源氮负荷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处理非点源污染源带来的氮负荷时更是如此。人工湿地具有氮去除效果好、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投资低和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因此人工湿地非常适合于水环境富营养化的防治。阐明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机理对水环境的富营养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防渗人工湿地的氮去除机理主要包括挥发、氨化、硝化/反硝化、植物摄取和基质吸附。未防渗的人工湿地中,周围水体与人工湿地的氮交换影响着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一般情况下,人工湿地中硝化/反硝化是最主要的氮去除机理。pH值小于7·5时,氨挥发可忽略。pH值在9·3以上时,氨挥发很显著。处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中氮的去除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在进水负荷低、气候适宜、植物物种适宜和收割频率与时机适宜的条件下,植物收割可能成为主要的去氮途径。人工合理导向的湿地的氮去除效果通常优于天然湿地。合理的设计(填料的搭配、植物物种的配置以及布水和集水的优化)对人工湿地系统中氮去除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合理的运行,如有效的水位控制,正确的植物培育、合理的植物收割等,能有效地改善湿地中的氮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人工湿地 去除机理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酶活性和氮磷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85
5
作者 袁玲 杨邦俊 +1 位作者 郑兰君 刘学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300-306,共7页
10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养分含量,增强土壤蛋白酶、脾酶、转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中,土壤蛋白酶、腺酶、转化酶的活性与土壤NH4+-N和有机质,土壤磷酸酶的活性与土壤有... 10年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养分含量,增强土壤蛋白酶、脾酶、转化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中,土壤蛋白酶、腺酶、转化酶的活性与土壤NH4+-N和有机质,土壤磷酸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合施用,可为作物生长创造一种良好的土壤环境。在水稻生育期,土壤蛋白酶、脲酶和转化酶的活性随水稻生育期递进而降低;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在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期最高,分蘖期和成熟期较低。土壤的酶活性与氮、磷养分的有效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酶
下载PDF
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34
6
作者 张晗芝 黄云 +6 位作者 刘钢 许燕萍 刘金山 卑其诚 蔺兴武 朱建国 谢祖彬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713-2717,共5页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biochar)对玉米(Gramineae)苗期生长(60 d)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苗期的前33 d,生物炭(48 t.hm-2)对玉米株高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生物炭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收... 采用田间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biochar)对玉米(Gramineae)苗期生长(60 d)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苗期的前33 d,生物炭(48 t.hm-2)对玉米株高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但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生物炭的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收获时(播种后60 d),生物炭对玉米植株干质量,N、P养分的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炭(12、48 t.hm-2)能显著提高土壤全N、有机碳质量分数,但对土壤全P、有效P、pH值没有显著影响。土壤全N、有机碳质量分数与生物炭用量(0、2.4、12、48 t.hm-2)为显著正相关(n=12,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玉米 有机碳
下载PDF
太湖底泥及其间隙水中氮磷垂直分布及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184
7
作者 范成新 杨龙元 张路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59-366,共8页
对太湖主要湖区柱状样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及其间隙水铵态氮 (NH+4 N)、磷酸根磷 (PO3- 4 P)和二价铁 (Fe(Ⅱ ) )含量进行了分析 ,并对底泥和间隙水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太湖近表层 10cm内底泥TN、TP赋存含量较之下层... 对太湖主要湖区柱状样底泥的总氮、总磷含量及其间隙水铵态氮 (NH+4 N)、磷酸根磷 (PO3- 4 P)和二价铁 (Fe(Ⅱ ) )含量进行了分析 ,并对底泥和间隙水中相应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太湖近表层 10cm内底泥TN、TP赋存含量较之下层高 12 %— 2 0 %左右 ,间隙水中PO3- 4 P和NH+4 N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大致呈上升趋势 ,表层未见高浓度层存在 .各湖区底泥间隙水中PO3- 4 P和NH4 + N浓度与底泥中TP含量未发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间隙水中Fe(Ⅱ )含量与NH+4 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R =0 .92 34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分布 太湖 间隙小 底泥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150
8
作者 王岩 沈其荣 +1 位作者 史瑞和 黄东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5-51,共7页
综述了土壤微生物量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量C、N、P、S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施肥等农业措施和季节变化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有机肥 生态效应
下载PDF
两种人工湿地中氮、磷净化率与细菌分布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0
9
作者 张鸿 陈光荣 +1 位作者 吴振斌 邓家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5-578,共4页
研究了凤眼莲、水芹人工湿地对东湖污水中氮、磷净化率与有关细菌的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湿地中,植物除本身可以直接吸收含氮、磷化合物外,其根系分泌物可促进某些嗜磷、氮细菌的生长,促进氮、磷释放、转化,从而间接提高净化率... 研究了凤眼莲、水芹人工湿地对东湖污水中氮、磷净化率与有关细菌的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工湿地中,植物除本身可以直接吸收含氮、磷化合物外,其根系分泌物可促进某些嗜磷、氮细菌的生长,促进氮、磷释放、转化,从而间接提高净化率.有植物的湿地系统,以上细菌数量显著高于无植物系统,且植物根部的细菌数比介质中高1~2 个数量级.在除氮机制中,植物起主导作用,而在磷的净化过程中,细菌是一个限制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净化 细菌 废水 净化率
下载PDF
氨氮对中国对虾抗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64
10
作者 孙舰军 丁美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67-272,共6页
1996年5月24日—6月14日,8月1—19日,分别在青岛的两个养殖场采集海捕产卵后中国对虾亲虾和养殖中国对虾,采用人工添加氨氮并检测对虾与抗菌有关因子的活力的方法,进行氨氮对中国对虾抗病力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氨氮浓度较高的实验组... 1996年5月24日—6月14日,8月1—19日,分别在青岛的两个养殖场采集海捕产卵后中国对虾亲虾和养殖中国对虾,采用人工添加氨氮并检测对虾与抗菌有关因子的活力的方法,进行氨氮对中国对虾抗病力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氨氮浓度较高的实验组,对虾血细胞数目减少,其结构也有变化;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以及溶菌和抗菌活力都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对病原菌的易感性明显提高。氨氮可降低中国对虾与抗病力有关的酶活力,从而提高中国对虾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加发生疾病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抗病力 酶活力 发病率
下载PDF
磷氮在水田湿地中的迁移转化及径流流失过程 被引量:147
11
作者 晏维金 尹澄清 +2 位作者 孙濮 韩小勇 夏首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12-316,共5页
水稻田湿地系统是我国东南部高产农业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我国特有的景观结构.在巢湖六叉河小流域进行的野外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湿地系统的水塘、水沟和水稻田都能有效地截留来自村庄、森林地和旱地的磷氮非点源污染物.实验同时... 水稻田湿地系统是我国东南部高产农业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我国特有的景观结构.在巢湖六叉河小流域进行的野外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湿地系统的水塘、水沟和水稻田都能有效地截留来自村庄、森林地和旱地的磷氮非点源污染物.实验同时研究了磷氮物质从水稻田中的径流流失方式和机理,结果发现磷氮物质从水稻田中的径流流失量与水稻田持水量、施肥量、降雨量、水稻生长过程和水稻田排水堰高度等因素有关,并提出了一个模型计算磷氮径流流失量,表明在施肥情况下的磷氮流失量分别高达0.69和11.2kg·hm-2,是最大的潜在非点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田 模型 迁移 径流流失
下载PDF
氮磷钾对叶菜硝酸盐积累和硝酸还原酶、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7
12
作者 高祖明 张耀栋 +2 位作者 张道勇 史瑞和 章满芬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93-298,共6页
改变氮、磷、钾用量对叶菜硝酸盐积累的研究表明,缺磷比增氮更易引起叶菜组织内硝酸盐的积累。造成叶菜硝酸盐积累的真正原因是氮磷比过大。硝酸还原酶(NR)是一种诱导酶,可在含硝酸盐的介质中诱导产生。其活性与硝酸盐的积累呈正相关,... 改变氮、磷、钾用量对叶菜硝酸盐积累的研究表明,缺磷比增氮更易引起叶菜组织内硝酸盐的积累。造成叶菜硝酸盐积累的真正原因是氮磷比过大。硝酸还原酶(NR)是一种诱导酶,可在含硝酸盐的介质中诱导产生。其活性与硝酸盐的积累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 y(小白菜)= 0.5339+0.0084x(r=0.66705,n=32) y(菠菜)= 3.5654+0.0242x(r=0.77111,n=32) 氮、磷、钾用量适宜,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低,缺磷缺钾或钾过量,会加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其中缺磷区最为突出。水溶性氨基酸和游离氨的积累量随氮素用量提高有所增加。其中缺磷区水溶性氨基酸与游离氨是所有处理中最高的。叶绿素和Vc含量与氮磷肥关系密切。钾对叶菜硝酸盐的积累、Vc和叶绿素含量以及NR活性的影响在本试验中未发现任何规律。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叶菜 硝酸盐 积累
下载PDF
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氮磷的去除机理 被引量:142
13
作者 张军 周琪 何蓉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1期98-101,共4页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已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其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应用逐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深入地讨论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对污水中各种形态含氮、含磷化合物的去除机理,及其具体途径、...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已被广泛接受,特别是其在脱氮、除磷方面的应用逐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深入地讨论了表面流人工湿地中各种生物、物理、化学过程对污水中各种形态含氮、含磷化合物的去除机理,及其具体途径、相关反应和反应类型,总结了国内外对各个过程影响因素、控制条件、反应速度、去除能力及相互之间协调拮抗作用的研究结果。虽然硝化/反硝化作用和土壤吸附沉淀作用已被公认为是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的主要途径,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仍存在着明显差异,鲜有多介质环境条件下各种脱氮、除磷过程中多种氮、磷形态的质量平衡研究,而以此为基础的人工湿地生态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则是深入了解人工湿地运行机理、设计和预测其处理效率,以及推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广泛应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有机污染物 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中国近30年畜禽养殖量及其耕地氮污染负荷分析 被引量:163
14
作者 杨飞 杨世琦 +1 位作者 诸云强 王卷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准确掌握近年来中国畜禽养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威胁,该研究利用年平均增长率方法,揭示畜禽养殖量及其氮污染的增长率的区域差异和时序变化规律,分析耕地的畜禽污染负荷。结果表明,近些年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 为准确掌握近年来中国畜禽养殖发展的区域差异及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威胁,该研究利用年平均增长率方法,揭示畜禽养殖量及其氮污染的增长率的区域差异和时序变化规律,分析耕地的畜禽污染负荷。结果表明,近些年中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各地区的猪、羊、家禽养殖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都普遍较高,增幅甚至超过12%;牛和羊的年平均增长率的区域差异较大。畜禽养殖发展基本可分为3个阶段:稳步发展阶段(1980-1995年),全面发展阶段(1996-2006年),现代化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地区畜禽氮污染产生量都较大,华北和东北各省的年平均增长率相对较高,其中河南、四川、山东三省的畜禽养殖的增幅较快、养殖量较大、耕地的氮污染负荷较重。全国平均单位耕地面积的畜禽氮污染负荷达138.13kg/hm2,其中四川等6省市已达202.98kg/hm2以上。该研究为全国和各省区农业发展规划和畜禽养殖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畜禽养殖 年平均增长率
下载PDF
渤海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及其在循环中的作用 被引量:137
15
作者 马红波 宋金明 +1 位作者 吕晓霞 袁华茂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4,共7页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将自然粒度下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四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并对其分布... 利用分级浸取分离法首次将自然粒度下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氮分为可转化态氮和非转化态氮,并将可转化态氮区分为四种形态: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及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并对其分布进行了研究,估算了各形态氮对沉积物-海水界面循环的贡献。结果表明,渤海沉积物氮中可转化态氮占总氮(TN)的比例为30.85%,其中IEF-N、CF-N、IMOF-N和OSF-N所占比例分别为3.67%、0.31%、0.42%和26.45%,其分布呈现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分布的控制因素亦不同;各形态氮释放的顺序与其在沉积物中结合的牢固程度一致,对界面循环的相对贡献随时间尺度发生变化,绝对贡献的大小与其在沉积物中的储存量大小一致,为OSF-N(84.6%)>IEF-N(13.0%)>IMOF-N(1.4%)>CF-N(1.0%);非转化态氮占TN的69.15%,其中约有49%是由于粒度因素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海洋沉积物 生物地球化学 分级浸取分离法 形态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低浓度农村污水 被引量:109
16
作者 刘超翔 胡洪营 +4 位作者 张健 盛建武 黄霞 施汉昌 钱易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4,共4页
采用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滇池地区低浓度农村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 30cm/d的高水力负荷条件下 ,4个不同的单元床体对COD、TN、氨氮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 5 9.6 %~70 .6 %、5 0 .4 %~ 6 0 .6 %、70 .8%~ 83.0 %和 5 5 .0 %~ 6 6 .0 %... 采用人工复合生态床处理滇池地区低浓度农村污水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 30cm/d的高水力负荷条件下 ,4个不同的单元床体对COD、TN、氨氮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 5 9.6 %~70 .6 %、5 0 .4 %~ 6 0 .6 %、70 .8%~ 83.0 %和 5 5 .0 %~ 6 6 .0 %。因芦苇具有较强的输氧能力 ,而茭白对氮、磷的吸收能力强 ,因此芦苇和茭白混种是一种较好的植物栽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农村污水 水生植物
下载PDF
浮床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去除动态及效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4
17
作者 马立珊 骆永明 +1 位作者 吴龙华 吴胜春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9-101,共3页
采用浮床种植香根草技术初步研究了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中主要养分氮、磷元素的去除动态及效率。试验结果表明 ,浮床香根草技术是一种潜在的利用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浮床 香根草 富营养化 水污染 植物修复
下载PDF
湿地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吸收能力研究 被引量:120
18
作者 徐德福 徐建民 +3 位作者 王华胜 罗安程 谢丹超 应求实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7-601,共5页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11种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能力.结果表明,湿地植物平均生物量变化范围在9.31 ~ 49.53 g/plant(干重)之间;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值在1.21 ~ 3.09之间.美人蕉、菩提子、凤眼莲和芦苇有较高的地上部...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11种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能力.结果表明,湿地植物平均生物量变化范围在9.31 ~ 49.53 g/plant(干重)之间;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值在1.21 ~ 3.09之间.美人蕉、菩提子、凤眼莲和芦苇有较高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而麦冬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较低.地上部分植株氮、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22.13 ~ 33.03 mg/g和 2.53 ~ 5.38 mg/g(以干重计算);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吸收量分别是252.99 ~ 1279.98和23.55 ~ 251.83 mg/plant,对氮、磷去除率分别是10.91% ~ 59.32%和50.13% ~ 87.26%.氮和磷的吸收主要受湿地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美人蕉、菩提子、凤眼莲和芦苇对氮、磷都有较好的吸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富营养化 净化
下载PDF
湖泊沉积物氮磷内源负荷模拟 被引量:117
19
作者 范成新 张路 +2 位作者 杨龙元 黄文钰 许朋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0-378,共9页
在对骆马湖沉积物及其间隙水物化性质、空间分布等分析基础上 ,在实验室控制的恒温静态条件下 ,模拟了软性富泥区柱状芯样在不同季节温度下的沉积物 水界面氮、磷交换过程。根据模拟不同温度下的柱状沉积物氮、磷释放速率及其代表时段... 在对骆马湖沉积物及其间隙水物化性质、空间分布等分析基础上 ,在实验室控制的恒温静态条件下 ,模拟了软性富泥区柱状芯样在不同季节温度下的沉积物 水界面氮、磷交换过程。根据模拟不同温度下的柱状沉积物氮、磷释放速率及其代表时段下的物质释放量计算 ,以及应用孔隙水物质扩散模型进行的计算 ,全湖内源氮、磷负荷分别约为 ( 1 1 1 3.2± 71 .3)t/a和 ( 1 2 .5 0± 0 .95 )t/a,分别占骆马湖年氮、磷入湖量的 7.4%和 1 .2 %。沉积物中氮、磷含量差异大及铁含量较高可能是氮释放通量偏高和磷释放通量较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内源负荷 骆马湖 沉积物 空间分布
下载PDF
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9
20
作者 韩新忠 朱利群 +2 位作者 杨敏芳 俞琦 卞新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92-2199,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kg.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kg.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理论增产10.2%,实际增产9.0%;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50%秸秆还田处理对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作用最明显(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46.0%和90.0%;25%和50%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25%、50%和75%秸秆还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9.3%、12.1%和8.5%(P<0.05);与对照相比,50%秸秆还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0.3%(P<0.05)。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影响的复杂性,合理秸秆还田量的选择还需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产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