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化-还原界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衙斑岩-矽卡岩型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为例
1
作者 邹启平 张长青 +6 位作者 周癸武 刘欢 吴帆 张加旺 杨世珍 牛学永 杨发贵 《黄金》 CAS 2024年第10期16-24,共9页
氧化-还原界面的分布在矿业生产及找矿勘查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地质勘查、矿山地质和生产勘探等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对影响氧化-还原界面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经对比分析,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水文条... 氧化-还原界面的分布在矿业生产及找矿勘查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万硐山矿段地质勘查、矿山地质和生产勘探等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对影响氧化-还原界面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经对比分析,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水文条件是影响氧化-还原界面分布的主要因素,褶皱对氧化-还原界面的变化没有影响。研究氧化-还原界面三维空间展布特征并建立较为准确的三维空间模型对生产计划的准确性及施工组织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可实现资源的高效能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界面 构造 水文 万硐山矿段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斑岩-矽卡岩型 富碱斑岩
下载PDF
磷灰石对湖泊沉积物中水铁矿稳定性的制约 被引量:1
2
作者 骆少勇 周跃飞 刘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8-226,共9页
通过在滇池开展原位实验,研究探讨了湖泊沉积物中磷灰石制约水铁矿分解和转化的机制,以及二者共存时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将水铁矿放置到沉积物中1个月,矿物保持稳定;放置时间达到3个月时,添加磷灰石实验中水铁矿发生了显著物相转变。... 通过在滇池开展原位实验,研究探讨了湖泊沉积物中磷灰石制约水铁矿分解和转化的机制,以及二者共存时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将水铁矿放置到沉积物中1个月,矿物保持稳定;放置时间达到3个月时,添加磷灰石实验中水铁矿发生了显著物相转变。冬天(12—2月)实验中,转化产物随深度的变化趋势为针铁矿+磁(赤)铁矿→针铁矿+纤铁矿→针铁矿;夏天(6—9月)实验中,转化产物随深度的变化趋势为针铁矿+纤铁矿+磁(赤)铁矿→针铁矿+纤铁矿→未转化。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冬天实验中生成的磁性铁氧化物为纳米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夏天实验中产生的则主要为纳米磁铁矿。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冬天表层实验样品具有较高P含量。分析表明的湖泊沉积物中磷灰石促进水铁矿转化的过程为:(1)微生物促进磷灰石溶解;(2)磷灰石溶解释放的P促进铁还原菌生长;(3)铁还原菌促进水铁矿还原;(4)水铁矿还原产生的溶解态Fe^2+催化水铁矿向针铁矿、纤铁矿和磁铁矿转化。冬天及沉积氧化-还原界面最适宜磷灰石分解菌和铁还原菌生长,水铁矿的转化和P释放能力也更强,相应地内源磷释放的风险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铁矿 磷灰石 湖泊沉积物 氧化-还原界面 稳定性 转化
下载PDF
滇东南地区斗南沉积型锰矿床矿物相变化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24
3
作者 唐云凤 伊海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1-461,共11页
斗南锰矿是滇东南地区大型的沉积型锰矿床,对其沉积成因的研究可反映滇东南地区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模式。笔者对采自斗南锰矿床的条带状锰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锰矿石物相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锰矿石中锰矿类型与氧化还原界面关... 斗南锰矿是滇东南地区大型的沉积型锰矿床,对其沉积成因的研究可反映滇东南地区沉积型锰矿床的成矿模式。笔者对采自斗南锰矿床的条带状锰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锰矿石物相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通过对锰矿石中锰矿类型与氧化还原界面关系的探讨,提出了由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氧化还原界面波动所控制的沉积型锰矿的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锰矿床 斗南锰矿 氧化还原界面 锰矿物相分析
下载PDF
东胜砂岩型铀矿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热液流体过渡界面蚀变带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荣西 段立志 +1 位作者 陈宝赟 张少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5-532,共8页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的东胜砂岩型铀矿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带性,矿物学和岩相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分带性是不同性质流体蚀变作用造成的。根据氧化/还原过渡界面蚀变矿物特征及其相互交代关系,识别出早、晚...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的东胜砂岩型铀矿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带性,矿物学和岩相学特征研究表明其分带性是不同性质流体蚀变作用造成的。根据氧化/还原过渡界面蚀变矿物特征及其相互交代关系,识别出早、晚两个世代蚀变矿物组合,分别反映出早期蚀变流体为氧化环境下的酸性流体,晚期蚀变流体为还原环境下的碱性热液流体。早期氧化环境的酸性流体蚀变作用基础上叠加了晚期还原环境下的碱性热液流体蚀变作用,导致了铀在氧化/还原过渡界面的富集成矿。分析认为,东胜铀矿热液蚀变与鄂尔多斯盆地乃至华北地区燕山期构造活动和岩浆活动产生的区域性热异常事件具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过渡界面 热液蚀变作用 成矿流体 东胜铀矿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滇东南中三叠统法郎组锰矿床成因的新认识 被引量:13
5
作者 杜秋定 伊海生 +3 位作者 惠博 武向峰 陈三运 陈广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73-682,共10页
产于滇东南中三叠世拉丁期法郎组地层中的锰矿床,锰矿石出现氧化锰矿与碳酸盐锰矿混合存在现象,没有明显的变质现象,为沉积成因。矿石中一般都含有生物碎屑。我们对采自这一地区的斗南、岩子脚、老乌,土基冲等典型矿床的锰矿石样品,进... 产于滇东南中三叠世拉丁期法郎组地层中的锰矿床,锰矿石出现氧化锰矿与碳酸盐锰矿混合存在现象,没有明显的变质现象,为沉积成因。矿石中一般都含有生物碎屑。我们对采自这一地区的斗南、岩子脚、老乌,土基冲等典型矿床的锰矿石样品,进行了系统的薄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同时应用X射线衍射对矿石矿物成份作了相应分析。观察到这些矿石中的鲕、豆状结构是由蓝绿藻类微生物凝聚作用形成的显微叠层构造,具有核形石特有的核心和包壳,其明—暗纹层相间的显微结构特征可以与现代深海大洋铁锰结核相类比。本文通过对核形石显微结构特征的观察和对锰矿物生成时介质环境的讨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锰矿形成可能位于古氧化还原界面附近,该区锰的富集可能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质核形石 微生物成因 氧化还原界面 中三叠统法郎组 滇东南地区
下载PDF
华南埃迪卡拉系斜坡相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传尚 李旭兵 +1 位作者 刘安 白云山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1,共6页
为验证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在不同沉积环境的变化,选择了斜坡相带张家界田坪埃迪卡拉系剖面进行碳同位素的研究,系统采集了110件碳酸盐岩样品,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位素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通过MAT-251质谱仪完成了碳、氧稳定同位素测... 为验证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在不同沉积环境的变化,选择了斜坡相带张家界田坪埃迪卡拉系剖面进行碳同位素的研究,系统采集了110件碳酸盐岩样品,并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位素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通过MAT-251质谱仪完成了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张家界田坪埃迪卡拉系剖面所记录的碳稳定同位素曲线,除了陡山沱组底部的负异常外,和任何已知的这一时期的碳同位素曲线均有较大的差异。从陡山沱组二段中下部开始,δ13 C表现为长期稳定的正漂移。大致在4.0‰附近波动,变化幅度在2.0‰-6.0‰之间,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灯影组二段的中部,随后δ13 C逐渐减小,并在灯影组三段中部降至负值。从田坪剖面所处的古地理位置等因素的综合考虑,该剖面陡山沱组碳同位素δ13C值既受控于氧化还原界面的迁移,同时,也叠加了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而灯影组的碳同位素δ13C值则更多地受控于海平面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迪卡拉系 斜坡相 碳稳定同位素 氧化还原界面 碳酸盐岩风化作用
下载PDF
东胜地区直罗组蚀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宏斌 《西北铀矿地质》 2004年第2期24-29,共6页
东胜地区直罗组绿色蚀变岩无论是主要地球化学参数、常量元素、伴生元素还是稀土元素特征,均与上岩性段的紫红色岩石相似而同下岩性段的灰色岩石明显不同,反映绿色岩石是由紫红色岩石还原而来。绿色岩石的还原能力远大于灰色岩石的还... 东胜地区直罗组绿色蚀变岩无论是主要地球化学参数、常量元素、伴生元素还是稀土元素特征,均与上岩性段的紫红色岩石相似而同下岩性段的灰色岩石明显不同,反映绿色岩石是由紫红色岩石还原而来。绿色岩石的还原能力远大于灰色岩石的还原能力,现代氧化—还原界线并非绿色岩石—灰色岩石界线而是紫红色岩石一绿色岩石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蚀变 油气还原 绿色岩石 紫红色岩石 氧化还原界面 铀矿
原文传递
砚山县梭落底地区碳酸锰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
8
作者 彭仕华 《云南地质》 2014年第4期480-488,共9页
梭落底地区碳酸锰矿是云南省砚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现产于中三叠统法郎组碎屑岩中的重要碳酸锰矿,在滇东南具有代表性。该类锰矿以矿层厚度大,出现多层而且相互平行产出为特征,与相邻的斗南、老乌锰矿进行对比,该碳酸锰矿沉积的氧化—还原... 梭落底地区碳酸锰矿是云南省砚山地区近年来新发现产于中三叠统法郎组碎屑岩中的重要碳酸锰矿,在滇东南具有代表性。该类锰矿以矿层厚度大,出现多层而且相互平行产出为特征,与相邻的斗南、老乌锰矿进行对比,该碳酸锰矿沉积的氧化—还原界面深度比斗南、老乌锰矿更深,该类锰矿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下伏地层个旧组碳酸盐岩基底古地理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锰矿 成矿氧化还原界面 找矿方向 滇东南梭落底
下载PDF
塔西陆内红层盆地中盆地流体类型、砂砾岩型铜铅锌-铀矿床的大规模褪色化围岩蚀变与金属成矿 被引量:26
9
作者 方维萱 贾润幸 王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5期585-619,共35页
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北部地区中—新生代陆内红层盆地中,具有铜铅锌-铀-煤-石油天然气同盆共存富集规律。采用地球化学岩相学和构造岩相学研究方法,对盆地流体类型、褪色化围岩蚀变机制和金属富集成矿关系进行了研究。本区盆地流体可划... 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北部地区中—新生代陆内红层盆地中,具有铜铅锌-铀-煤-石油天然气同盆共存富集规律。采用地球化学岩相学和构造岩相学研究方法,对盆地流体类型、褪色化围岩蚀变机制和金属富集成矿关系进行了研究。本区盆地流体可划分为天然气型、油气型、卤水型、热水沉积型、富烃类还原型、富CO2非烃类流体型、构造流体型、岩浆热液型和层间水-承压水型等9种。其热水沉积型、高盐度卤水型、富Fe-Mn-CO_2流体型、岩浆热液型和富烃类还原型等5种成矿流体在盆地后期变形过程与碎裂岩化相之间,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相-岩性物性多重耦合作用和大规模水岩耦合反应。在地球化学岩相学机制上,大规模低温围岩蚀变机制为强烈的成矿流体蚀变作用,地球化学岩相学标志为"一黑(沥青化蚀变相)二白(碳酸盐化蚀变相)三褪色(褪色化-绿泥石化蚀变相)"。沥青化蚀变相可划分为黑色强沥青化蚀变带、灰黑色中沥青化蚀变带和灰色弱沥青化-褪色化蚀变带。碳酸盐化蚀变相可划分为强碳酸盐化蚀变带、中碳酸盐化蚀变带和弱碳酸盐化蚀变带。这些围岩蚀变作用将大量Fe^(3+)还原为Fe^(2+),使紫红色铁质碎屑岩类发生了大规模的褪色化-变色化蚀变作用,而且形成了砂砾岩型-砂岩型铜铅锌-铀矿床。在上述多重耦合机制过程中,含烃盐水-液烃-气烃-气相CO_2、含烃盐水-气烃-液烃-气液烃-轻质油-沥青等多相态流体不混溶作用导致矿质沉淀富集。气相CO_2逃逸与热水解作用导致带状碳酸盐化蚀变带形成和矿质沉淀富集。富烃类还原型成矿流体和Ca-Mg-Fe-Mn-CO_3酸性还原型成矿流体、以赤铁矿-铁辉铜矿为标志的地球化学氧化-还原相作用界面导致矿质沉淀。强酸性氧化相Ca-Sr-Ba-SO_4型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了含铅锌石膏天青石岩等,为砂砾岩型铜铅锌-铀矿床矿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流体 地球化学岩相学机制 褪色化 沥青化 碳酸盐化 氧化-还原相作用界面 铜铅锌-铀矿床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