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勇 黄志宇 +1 位作者 陆屹 崔浩 《化工时刊》 CAS 2005年第3期35-39,共5页
自由基聚合是大规模生产各种烯类聚合物的有效方法 ,在工业生产中 ,约 70 %以上的烯类聚合物都是通过自由基聚合来实现的。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可归纳为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偶氮引发剂、二硫化物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双官能度及多... 自由基聚合是大规模生产各种烯类聚合物的有效方法 ,在工业生产中 ,约 70 %以上的烯类聚合物都是通过自由基聚合来实现的。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可归纳为过氧化物类引发剂、偶氮引发剂、二硫化物引发剂、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双官能度及多官能度引发剂和大分子引发剂等。本文着重介绍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水溶性偶氰引发剂、双官能度及多官能度引发剂、大分子引发剂以及氧化还原引发剂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引发 研究进展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大分子引发 自由基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 多官能度 双官能度 大规模生产 偶氮引发 有效方法 工业生产 氧化 二硫化物 聚合物 水溶性 烯类
下载PDF
氧化-还原低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超浓乳液聚合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洪涛 王岸林 操建华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3-29,共7页
以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和共乳化剂十六烷醇 (HD)作为复合乳化体系 ,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和N ,N 二甲基苯胺 (DMA)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MMA BA)作为混合单体 ,制备了分散相占 83 %以上的稳定的超浓... 以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和共乳化剂十六烷醇 (HD)作为复合乳化体系 ,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和N ,N 二甲基苯胺 (DMA)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MMA BA)作为混合单体 ,制备了分散相占 83 %以上的稳定的超浓乳液 ,然后在低温下引发聚合 .探讨了引发剂浓度、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乳化剂的浓度、液膜增强剂的种类、聚合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和聚合速率的影响 ,测定并计算得到了聚合速率的公式 ;用激光散射粒度分布仪测定了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大小及粒径分布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 ,讨论了乳化剂浓度、聚合温度等对乳胶粒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聚合稳定性 聚合动力学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St/BA/AN水性涂料乳液聚合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吴道新 胡飞 肖忠良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57-59,共3页
以过硫酸钾 亚硫酸氢钠(K2S2O8 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St/BA/AN水性乳液。通过对比不同引发体系乳液粒径、粒径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乳液成膜性能等指标,表明氧化还原引发的St/BA/AN水性乳液性能比热引发共聚乳液大大提高。... 以过硫酸钾 亚硫酸氢钠(K2S2O8 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St/BA/AN水性乳液。通过对比不同引发体系乳液粒径、粒径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乳液成膜性能等指标,表明氧化还原引发的St/BA/AN水性乳液性能比热引发共聚乳液大大提高。当K2S2O8 NaHSO3摩尔比控制在1∶1,用量控制在0.4%~0.8%左右时,单体的转化率最高,所聚合的乳液性能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BA/AN水性乳液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乳液聚合
下载PDF
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胡瑞 周华 +1 位作者 李田霞 陈存华 《化工时刊》 CAS 2005年第8期4-6,共3页
介绍了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作为引发剂,用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水溶液共聚制备了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P(DMC—AM)。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量等因素对聚合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并利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 阳离子高分子 絮凝剂 P(DMC—AM) 影响因素 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制备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水溶液共聚 丙烯酰胺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智强 胡向博 +1 位作者 李凌峰 霍世超 《中国建材科技》 2010年第3期53-57,共5页
采用自制的聚乙二醇单甲醚1500甲基丙烯酸酯(MPEG1500-MAA)和甲基丙烯酸(MAA)试剂,在不同引发体系下合成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分别探讨了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甲基丙烯酸(MAA)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铵(PASM)的掺量与减水剂分散性和分散保... 采用自制的聚乙二醇单甲醚1500甲基丙烯酸酯(MPEG1500-MAA)和甲基丙烯酸(MAA)试剂,在不同引发体系下合成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分别探讨了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甲基丙烯酸(MAA)以及引发剂过硫酸铵(PASM)的掺量与减水剂分散性和分散保持性的关系,研究了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亚铁盐和过氧化氢—亚硫酸氢钠—亚铁盐三种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各组分掺量、反应温度对减水剂分散性及分散保持性的影响,确定了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条件下,减水剂反应温度可降低到60℃左右,所合成的减水剂为水泥折固掺量0.3%,水灰比为0.29时,其净浆流动度达250~260mm,30min流动度保持率大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羧酸系减水剂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水泥净浆流动度
下载PDF
低温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PU/MMA-BA超浓乳液共聚合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洪涛 王岸林 +1 位作者 陈敏 操建华 《合成橡胶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74-279,共6页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六烷醇为复合乳化体系,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低温下引发PU/MMA-BA超浓乳液共聚合。研究了复合乳化剂质量浓度、氧化还原引发剂质量浓度、内相比、聚合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和聚合速率的影响...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十六烷醇为复合乳化体系,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低温下引发PU/MMA-BA超浓乳液共聚合。研究了复合乳化剂质量浓度、氧化还原引发剂质量浓度、内相比、聚合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和聚合速率的影响,观察了聚合物胶乳粒子的形态,并测试了聚合物胶乳粒子粒径及其分布。结果表明,最佳聚合工艺是PU预聚体中—NCO/—OH(质量比)为1.5~2.0,PU/MMA-BA(质量比)为1/4~1/3,复合乳化剂质量浓度为0.06~0.15g/mL,氧化还原引发剂质量浓度为0.025g/mL,氧化剂/还原剂(摩尔比)为1/0.830~1/0.710,内相比为0.80,聚合温度为20~40℃;聚合反应5h后,单体转化率超过90%,制得了粒径为200nm左右、分散度为0.100~0.400的PU/MMA-BA胶乳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预聚体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超浓乳液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聚合稳定性 聚合动力学
下载PDF
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聚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8
7
作者 丁伟 毛程 +2 位作者 于涛 刘宏彬 曲广淼 《化工科技》 CAS 2010年第5期15-19,共5页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胺(DM)和1,3-丙基磺内酯为原料,在55℃下反应20 h,合成了3-(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胺基)丙磺酸盐(DMAPS);并在盐溶液中与丙烯酰胺(AM)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获得了净电荷为零的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共聚物...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胺(DM)和1,3-丙基磺内酯为原料,在55℃下反应20 h,合成了3-(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胺基)丙磺酸盐(DMAPS);并在盐溶液中与丙烯酰胺(AM)单体进行自由基共聚合反应,获得了净电荷为零的磺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共聚物P(AM-DMAPS);采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表征;考察了总单体的质量分数、单体摩尔分数、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c(NaCl)以及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比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获得最佳反应条件:总单体的质量分数25%,x(DMAPS)=5%,w(引发剂)=0.03%,反应时间10 h,反应温度25℃,c(盐)=0.5 mol/L,n(氧化剂)∶n(还原剂)=1.4∶1。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共聚物特性粘数为18.5 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性离子聚合物 反聚电解质溶液性质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共聚
下载PDF
过硫酸钾-脲氧化还原引发下的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庆普 哈润华 +1 位作者 刘宏荣 胡金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73-675,共3页
为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PAM),对其引发体系,尤其是对氧化还原引发做了许多探索。最近等研究了过硫酸盐与脲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等利用顺磁共振法确定了这一反应机理:
关键词 聚丙烯苯胺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过硫酸钾 水溶液聚合
下载PDF
高硅溶胶含量复合乳液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岗 吉静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共3页
制备了高硅溶胶含量的硅溶胶/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和Zeta电位等的测试,研究了引发体系、硅溶胶含量对复合乳液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复合乳液聚合,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远远优于热引发体系;当硅溶... 制备了高硅溶胶含量的硅溶胶/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通过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和Zeta电位等的测试,研究了引发体系、硅溶胶含量对复合乳液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复合乳液聚合,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远远优于热引发体系;当硅溶胶含量达到45%~50%时,体系的稳定性、黏度等最佳,粒径最小,粒径分布最窄,Zeta电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硅溶胶 聚丙烯酸酯 复合乳液
下载PDF
聚羧酸系减水剂常温合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振平 郭二飞 +1 位作者 曾文波 刘毅 《粉煤灰综合利用》 CAS 2017年第1期8-11,共4页
聚羧酸系减水剂常温合成工艺虽然操作简单、生产能耗低、产品竞争力强,但国内相关研究大多只是侧重于常温合成工艺的改良,相关理论研究较少。本文从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的引发体系出发,从活化能的角度理论分析了聚羧酸系减水剂加热合成工... 聚羧酸系减水剂常温合成工艺虽然操作简单、生产能耗低、产品竞争力强,但国内相关研究大多只是侧重于常温合成工艺的改良,相关理论研究较少。本文从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的引发体系出发,从活化能的角度理论分析了聚羧酸系减水剂加热合成工艺和常温合成工艺中引发体系作用机理的不同,并对常温合成中最为常用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做了理论和试验两方面的研究,为聚羧酸系减水剂常温合成工艺引发体系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羧酸系减水剂 常温合成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聚合丙烯酸酯乳液及胶粘剂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雪荣 焦剑 +1 位作者 曲忠先 孙杰 《中国胶粘剂》 CAS 2006年第2期1-4,共4页
主要探讨了氧化还原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速度、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同时对乳化剂用量,湿润剂种类用量,增粘乳液对乳液胶粘剂的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适宜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用量在单体的0.3%-0.8%之间;复合乳化剂用... 主要探讨了氧化还原引发剂用量对聚合反应速度、单体转化率的影响。同时对乳化剂用量,湿润剂种类用量,增粘乳液对乳液胶粘剂的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适宜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用量在单体的0.3%-0.8%之间;复合乳化剂用量为总量的2%-4%之间;LSR-101湿润剂为单体总量的0.5%-1.7%;增粘乳液用星为25%时,可得到转化率高,粘接性能良好的胶粘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乳液聚合 丙烯酸乳液胶粘剂 乳化剂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淀粉与丙烯酸接枝共聚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祥义 徐晓军 《胶体与聚合物》 2005年第2期14-15,18,共3页
研究了马铃薯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反应,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考察了不同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氧化... 研究了马铃薯淀粉与丙烯酸的接枝共聚反应,以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考察了不同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单体转化率、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可使聚合反应低温快速进行,并确定反应较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接枝共聚反应 马铃薯淀粉 亚硫酸氢钠 引发剂浓度 单体转化率 过硫酸钾 单体浓度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 接枝效率 红外光谱 低温快速 聚合反应 接枝率 共聚物
下载PDF
低温反相悬浮合成AA/AM共聚型吸水树脂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密峰 张秀娟 杨健茂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5-88,共4页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反相悬浮法低温合成AA/AM共聚型吸水树脂。研究了不同引发体系、单体组成、交联剂和引发剂浓度、温度、单体中和度对共聚物吸液能力的影响。与单一引发剂相比,采用复合引发体系,反应温度降低,聚合时间缩短,产物吸...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反相悬浮法低温合成AA/AM共聚型吸水树脂。研究了不同引发体系、单体组成、交联剂和引发剂浓度、温度、单体中和度对共聚物吸液能力的影响。与单一引发剂相比,采用复合引发体系,反应温度降低,聚合时间缩短,产物吸水速度和吸液能力高于聚丙烯酸钠,保水性略低于后者。共聚物最大吸液能力为:Q去离子水=970mL/g,Q生理盐水=129mL/g,Q人工尿=130mL/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AA/AM共聚型吸水树脂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丙烯酸钠 丙烯酰胺 反相悬浮共聚
下载PDF
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万超瑛 《化学与粘合》 CAS 2001年第5期219-221,共3页
引发剂在乳液聚合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引发剂对聚合反应速率 ,聚合物粒子形态 。
关键词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乳液聚合 过硫酸盐 水溶性引发 聚合反应 反应速率 聚合物 粒子形态 单体转化率
原文传递
常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工艺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顺官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7-79,84,共4页
以雕白锌/双氧水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采用不饱和单体丙烯酸(AA)、甲代烯丙醇聚氧乙烯醚(HPEG)为主要原料,在水溶液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聚羧酸减水剂。该工艺可将生产温度降低至10℃,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且合成的减水剂具有减水... 以雕白锌/双氧水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采用不饱和单体丙烯酸(AA)、甲代烯丙醇聚氧乙烯醚(HPEG)为主要原料,在水溶液中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聚羧酸减水剂。该工艺可将生产温度降低至10℃,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且合成的减水剂具有减水率高、保坍性能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羧酸减水剂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雕白锌 常温
下载PDF
ABS无磷、无糖接枝聚合引发体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山 刘姜 +3 位作者 于万权 张辉 张馨元 陆书来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47,共8页
主流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接枝聚合工艺主要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氧化剂通常为有机过氧化物,还原剂通常由葡萄糖(DX)、焦磷酸钠(SPP)和硫酸亚铁(FES)组成。因含糖和磷所以存在还原剂溶液储存周期短、生产废水含磷量... 主流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ABS)接枝聚合工艺主要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氧化剂通常为有机过氧化物,还原剂通常由葡萄糖(DX)、焦磷酸钠(SPP)和硫酸亚铁(FES)组成。因含糖和磷所以存在还原剂溶液储存周期短、生产废水含磷量高等问题。使用甲醛次硫酸钠(SFS)和乙二胺四乙酸四钠(EDTA-4Na)分别替代原有配方中的葡萄糖(DX)和焦磷酸钠(SPP),通过间歇聚合和半连续聚合试验,考察了不同SFS/FES质量比和EDTA-4Na/FES质量比对还原剂活性,聚丁二烯与丙烯腈和苯乙烯的接枝共聚物(G-ABS)高胶粉接枝率和最终产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FS/EDTA-4NA/FES等于50/5/1时,各项指标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接枝聚合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无磷 无糖 力学性能
下载PDF
过氧化二苯甲酰/N,N-二甲基苯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反应机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佑胜 黄文艳 +2 位作者 薛小强 杨宏军 蒋必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与N,N-二甲基苯胺(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所得甲基丙烯酸甲酯齐聚物(OMMA)作为大分子还原剂,与BPO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通过气相色谱、核磁共振波... 以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与N,N-二甲基苯胺(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所得甲基丙烯酸甲酯齐聚物(OMMA)作为大分子还原剂,与BPO构成氧化还原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通过气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三检测体积排除色谱对单体转化率、OMMA及PMMA的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BPO/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中,相对于BPO生成的苯甲酰自由基,有更多的来自于DMA的氨基甲基自由基引发聚合进入大分子链,表明苯甲酰自由基除引发单体聚合外,还发生了另外的反应。氨基甲基自由基引发MMA聚合生成的含有DMA单元的OMMA(Mn=2400)仍具有还原性,可以与BPO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引发MMA聚合,得到更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MMA(Mn=3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甲基丙烯酸甲酯 自由基聚合
下载PDF
聚羧酸型减水剂低温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玉娇 胡若飞 鲁俊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225-227,共3页
采用高锰酸钾/草酸(PMn/OX)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M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磺酸钠(AAMA)、甲基丙烯酸(MA)为单体,实验确定了低温合成聚羧酸型减水剂的最优工艺。实验表明,在室温条件下,PMn/OX用量占PEMA... 采用高锰酸钾/草酸(PMn/OX)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聚乙二醇单甲醚甲基丙烯酸酯(PEMA)、2-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磺酸钠(AAMA)、甲基丙烯酸(MA)为单体,实验确定了低温合成聚羧酸型减水剂的最优工艺。实验表明,在室温条件下,PMn/OX用量占PEMA的2%,n(PEMA)∶n(AAMA)∶n(MA)=1∶0.5∶3.5时制备的聚羧酸减水剂,在掺量为0.5%,水灰比为0.3时,水泥净浆流动度可达268 mm,1 h坍落度为20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羧酸减水剂 低温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下载PDF
Ce(IV)/PEO-NH_2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备聚丙烯腈-聚环氧乙烷嵌段共聚物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隋坤艳 顾利霞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10-17,共8页
首先利用阴离子聚合 ,合成了含有胺端基的大分子引发剂聚环氧乙烷 (PEO NH2 ) ,然后利用铈离子与聚环氧乙烷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聚丙烯腈与聚环氧乙烷的嵌段共聚物 (PAN b PEO) ,通过FT IR ,NMR ,GPC等分析测试确定... 首先利用阴离子聚合 ,合成了含有胺端基的大分子引发剂聚环氧乙烷 (PEO NH2 ) ,然后利用铈离子与聚环氧乙烷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聚丙烯腈与聚环氧乙烷的嵌段共聚物 (PAN b PEO) ,通过FT IR ,NMR ,GPC等分析测试确定了嵌段共聚物的生成 ,并对反应条件对聚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产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 ;随着引发剂PEO NH2 含量的增加 ,产率开始呈增加 ,然后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PEO-NH2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制备 聚环氧乙烷 聚丙烯腈纤维 铈离子 嵌段共聚物 阴离子聚合方法
下载PDF
氧化还原引发含氟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金 曾幸荣 +2 位作者 欧阳喜仁 陈建军 诸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6-88,95,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PFEA)为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磺基琥珀酸癸基聚氧乙烯(6)醚酯二钠(DNS-628)为乳化剂,采用K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聚合温度、DNS-628用量、K2S2O8/NaHSO... 以甲基丙烯酸全氟辛基乙酯(PFEA)为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磺基琥珀酸癸基聚氧乙烯(6)醚酯二钠(DNS-628)为乳化剂,采用K2S2O8/NaHSO3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含氟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研究了聚合温度、DNS-628用量、K2S2O8/NaHSO3用量及摩尔比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乳胶粒大小及其分布、乳胶膜的吸水率及对水的接触角等性能。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60℃,K2S2O8/NaHSO3摩尔比为1∶1、用量为0.5%,DNS-628用量为3.5%,PFEA用量为6%时,得到的乳液粒径分布窄,稳定性好,乳液成膜后对水的接触角达到了103.4°,表现出优异的疏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乳液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阴-非离子乳化剂 核壳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