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子量双端羟基聚苯醚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贺俊堃 汪艳 赖文文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52,73,共5页
通过2,6-二甲基苯酚和四甲基双酚A氧化共聚合成低分子量聚苯醚,研究了单体配比、催化剂添加比例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对反应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比浓黏度、分子量、产率、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羟值等性能的表征与测试,成功制备... 通过2,6-二甲基苯酚和四甲基双酚A氧化共聚合成低分子量聚苯醚,研究了单体配比、催化剂添加比例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对反应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比浓黏度、分子量、产率、热失重、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羟值等性能的表征与测试,成功制备出了分子量范围在1500~3000具有双端羟基的聚苯醚并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产率均在70%以上。结果表明,单体配比对聚苯醚产物的分子量影响最大,聚苯醚产物的分子量随着n_(DMP)∶n_(TM BPA)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添加比例对聚苯醚产物的热失重影响最大,热失重随着n_(Cu)∶n_(DMP)的减小而减小,当n_(Cu)∶n_(DMP)=0.004时,聚苯醚产物热失重性能最佳,为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甲基苯酚 四甲基双酚A 氧化共聚 双端羟基的低分子量聚苯醚
下载PDF
生态环境高分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0
2
作者 陈学思 陈国强 +6 位作者 陶友华 王玉忠 吕小兵 张立群 朱锦 张军 王献红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68-1082,共15页
生态环境高分子是指全生命周期内低环境负荷甚至没有环境负荷的一类环保高分子.作为响应自然呼唤的高分子,生态环境高分子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高分子工业飞速发展的年代,目前已经成为高分子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我国学者以可再生资源的单... 生态环境高分子是指全生命周期内低环境负荷甚至没有环境负荷的一类环保高分子.作为响应自然呼唤的高分子,生态环境高分子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高分子工业飞速发展的年代,目前已经成为高分子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我国学者以可再生资源的单体为核心(但不限于该类单体),从催化剂设计、可控聚合方法、聚合物性能调控、聚合物功能化、物理表征和加工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有力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本综述以聚乳酸等8类典型生态环境高分子为例,总结和评述了最近30年我国学者在生态环境高分子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高分子 聚乳酸 聚羟基脂肪酸酯 氨基酸基高分子 聚对二氧环己酮 氧化共聚 生物基弹性体 呋喃二甲酸基聚酯 纤维素基高分子
原文传递
稀土催化剂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开拓应用 被引量:24
3
作者 沈之荃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12,共12页
综述了40多年来我国在高分子合成领域中开拓应用稀土催化剂,在双烯烃、炔烃、环氧烷烃、环硫烷烃、二氧化碳共聚、丙交酯、己内酯和环碳酸酯等聚合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
关键词 高分子合成 稀土催化剂 双烯烃 炔烃 环氧烷烃 环硫烷烃 氧化共聚 丙交酯 己内酯 环碳酸酯
下载PDF
发展环境友好型生物基材料 被引量:23
4
作者 陈国强 陈学思 +4 位作者 徐军 王献红 刘德华 黄和 翁云宣 《新材料产业》 2010年第3期54-62,共9页
一,我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在几个五年计划和八六三计划支持下,我国生物基材料包括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丁二酸丁二醇共聚物(PBS)、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共聚物(PTT)、生... 一,我国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在几个五年计划和八六三计划支持下,我国生物基材料包括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丁二酸丁二醇共聚物(PBS)、二氧化碳共聚物(PPC)、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共聚物(PTT)、生物乙烯(Bio-PE)和淀粉基材料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PHA形成了生产企业5个,年总产能超过1.5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乙烯 材料产业 环境友好型 氧化共聚 聚羟基脂肪酸酯 八六三计划 对苯二甲酸 3-丙二醇
下载PDF
脂肪族聚碳酸酯——二氧化碳共聚物的性能及应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叶晓光 庞浩 +1 位作者 黄玉惠 丛广民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29-34,共6页
介绍了由二氧化碳(CO2)与环氧化物共聚合成的脂肪族聚碳酸酯(APC)的性能及应用。包括其合成进展、结构及物性、生物降解能力、热降解机理及热稳定性的提高,共混改性及应用,以及在其它方面的一些应用等。
关键词 脂肪族 聚碳酸酯 氧化共聚 APC
原文传递
中国“生物基材料”研究和产业化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陈国强 王颖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55-967,共13页
本文回顾了我国在生物基材料包括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乳酸(PLA)、丁二酸丁二醇共聚物(PBS)及其单体丁二酸、二氧化碳共聚物(PPC)等产业化领域取得的进展。
关键词 生物基材料 聚羟基脂肪酸酯 聚乳酸 丁二酸丁二醇共聚 丁二酸 氧化共聚
原文传递
可生物降解的CO_2共聚物的合成、性能及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7
作者 孟跃中 吴静姝 +3 位作者 肖敏 王拴紧 贺虎 韩东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1-248,共8页
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脂肪族聚碳酸酯,不仅缓解了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生成的塑料可降解,能避免二次污染问题。对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的催化体系、反应机理及合成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得到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 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脂肪族聚碳酸酯,不仅缓解了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生成的塑料可降解,能避免二次污染问题。对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的催化体系、反应机理及合成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得到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为无定形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在40℃左右,因此受其本身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在单独作为一种结构材料使用时受到较大限制,必须对其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还讨论了PPC的化学结构、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氧化 氧化共聚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生物降解塑料
下载PDF
生物降解塑料的产业化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钺 杜风光 《河南化工》 CAS 2012年第15期21-25,共5页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的产业化现状和应用前景,包括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二氧化碳基共聚物(PPC),重点介绍了PPC的产品性能、技术发展趋势及商业化前景。
关键词 生物降解塑料 氧化碳基共聚 PPC
下载PDF
带双键侧链的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乃荣 王献红 +1 位作者 赵晓江 王佛松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1-573,共3页
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处于35~40℃,在低于20℃的环境下脆性很大.在稀土三元催化剂Y(CCl3COO)3ZnEt2甘油(glycerine)下实现了CO2、环氧丙烷(PO)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的三元共聚,合成了侧链带双键的二氧化碳共聚物,... 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物的玻璃化温度处于35~40℃,在低于20℃的环境下脆性很大.在稀土三元催化剂Y(CCl3COO)3ZnEt2甘油(glycerine)下实现了CO2、环氧丙烷(PO)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的三元共聚,合成了侧链带双键的二氧化碳共聚物,其玻璃化温度(Tg)为-15.4~36.1℃,大幅度拓展了二氧化碳共聚物的低温区使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碳三元共聚 合成方法 双键侧链 玻璃化温度 低温区使用范围
下载PDF
CO_2共聚物为基聚氨酯泡沫体与弹性体降解性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邹新伟 杨淑英 +1 位作者 陈立班 江英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3-175,共3页
讨论以高分子负载的双金属 (PBM)催化剂合成的 CO2 共聚物——聚碳酸亚乙酯 (PEC)为基的聚氨酯泡沫体在活性污泥和 70℃加热水解条件下的降解性能 ,并与聚碳酸亚乙酯 -聚氨酯弹性体的降解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
关键词 氧化共聚 聚氨酯泡沫 生物降解性 弹性体
下载PDF
全生物分解PLA/PPC/改性淀粉共混薄膜拉伸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谢飞 何江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0,116,共3页
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用二氧化碳共聚物脂肪族聚碳酸酯(PPC)、改性淀粉对聚乳酸(PLA)改性,制备出韧性得以改善的PLA/PPC/改性淀粉共混薄膜。通过研究共混薄膜拉伸性能与共混组成配比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加入30%甘油对淀粉进行糊化,对淀... 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用二氧化碳共聚物脂肪族聚碳酸酯(PPC)、改性淀粉对聚乳酸(PLA)改性,制备出韧性得以改善的PLA/PPC/改性淀粉共混薄膜。通过研究共混薄膜拉伸性能与共混组成配比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加入30%甘油对淀粉进行糊化,对淀粉改性效果较好。随着PPC组分的增加,提高了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增强了其韧性,但是加入量较大时会降低共混膜的拉伸强度,因此应控制其加入比例。PLA/PPC/改性淀粉(甘油/淀粉=3∶7)3组份质量比为60∶20∶20的三元共混膜具有良好的断裂伸长率,达到增韧效果,同时拉伸强度并未下降太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PLA) 氧化共聚物脂肪族聚碳酸酯(PPC) 改性淀粉 共混 柔韧性
下载PDF
利用一氧化碳合成高分子材料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亚凯 孙经武 朱银邦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49-53,共5页
介绍一氧化碳分别与烯烃、甲醛、胺类等化合物共聚制备聚酮、聚酯、聚酰胺等,与一氧化碳被氢气还原制备聚甲烯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应用实例,以及开发利用一氧化碳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动向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 聚甲烯 氧化共聚 氧化 高分子材料
下载PDF
增塑聚氯乙烯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胡文涛 李建厂 +2 位作者 丁雪佳 刘凤娇 魏永飞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0-64,共5页
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用粉末丁腈橡胶(PNBR)、乙烯-醋酸乙烯酯-一氧化碳三元共聚物(Elvaloy 741)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3种改性剂改性增塑聚氯乙烯(PVC),通过对透光性能、力学性能、硬度和微观结构等性能测试,... 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用粉末丁腈橡胶(PNBR)、乙烯-醋酸乙烯酯-一氧化碳三元共聚物(Elvaloy 741)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3种改性剂改性增塑聚氯乙烯(PVC),通过对透光性能、力学性能、硬度和微观结构等性能测试,研究了3种改性剂对增塑PVC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BS和Elvaloy741对增塑PVC的透明性影响较小,PNBR的加入导致增塑PVC不透明,呈乳白色;随着改性剂的加入,共混物的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升高,低温冲击强度增大,脆性温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丁腈橡胶 乙烯-醋酸乙烯酯-一氧化碳三元共聚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 增塑聚氯乙烯 改性
下载PDF
聚1,2-亚丙基碳酸酯/橡胶体系的热分解 被引量:4
14
作者 庞浩 黄玉惠 +3 位作者 廖兵 丛广民 林果 赵树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8-100,共3页
用动态热重分析 (TG)研究了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 /橡胶共混弹性体的热分解反应。讨论了PPC/橡胶的热失重情况。动力学研究表明 ,热分解主要有 3个过程。反应程度 α<0 .1时主要是防老剂、促进剂等有机配合剂的挥发失耗阶段 ;... 用动态热重分析 (TG)研究了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 (PPC) /橡胶共混弹性体的热分解反应。讨论了PPC/橡胶的热失重情况。动力学研究表明 ,热分解主要有 3个过程。反应程度 α<0 .1时主要是防老剂、促进剂等有机配合剂的挥发失耗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是 PPC相的失重 ,其活化能不断升高 ;第三阶段是橡胶相的失重过程。 3个反应阶段都是一级反应。热分解活化能数据验证了聚 1、2 -亚丙基碳酸酯(PPC) /丁苯橡胶 (SBR)弹性体中 PPC与 SBR形成界面互穿网络 ,网络互穿部分热分解活化能明显升高。马来酸酐的加入使相界面分子链的缠绕互穿更加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分解 动力学 橡胶 氧化共聚 动态热重分析 聚亚丙基碳酸酯/橡胶体系
下载PDF
PAA-PEO对ZrO_2-H_2O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浩 李强 郭露村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11,4,共4页
利用一种新型的分散剂—梳型共聚物poly(acrylic acid)-poly(ethylene oxide)(PAA-PEO),研究了pH、分散剂的添加量及固含量对ZrO2-H2O悬浮液的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3、PAA-PEO的添加量为0.3wt%,ZrO2-H2O悬浮液的粘度最低;固... 利用一种新型的分散剂—梳型共聚物poly(acrylic acid)-poly(ethylene oxide)(PAA-PEO),研究了pH、分散剂的添加量及固含量对ZrO2-H2O悬浮液的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3、PAA-PEO的添加量为0.3wt%,ZrO2-H2O悬浮液的粘度最低;固含量在31vol%以下时,浆料都保持稳定状态;随着固含量的增加,浆料的粘度也增加,当固含量达到33vol%时,浆料呈现出明显的剪切变稀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 聚丙烯酸-聚氧化乙烯共聚 ZrO2悬浮液 流变性
下载PDF
二氧化碳-氧化环己烯共聚物的合成和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国法 秦玉升 +2 位作者 王献红 赵晓江 王佛松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3,共7页
采用三元催化剂(Y(Cl3COO)3-ZnEt2-glycerin)催化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己烯共聚反应,制备了高分子量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己烯共聚物(PCHC).8 h内催化剂平均活性达到11.8 kg polymer/mol Zn,PCHC主链上碳酸酯单元含量大于95%,数均分子量达到7.0&... 采用三元催化剂(Y(Cl3COO)3-ZnEt2-glycerin)催化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己烯共聚反应,制备了高分子量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己烯共聚物(PCHC).8 h内催化剂平均活性达到11.8 kg polymer/mol Zn,PCHC主链上碳酸酯单元含量大于95%,数均分子量达到7.0×104.研究了PCH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子量的关系,当PCHC的数均分子量(Mn)低于8.5×104时,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Mn增加而升高;Mn高于8.5×104时,Tg对Mn的依赖性不大.当PCHC的分子量充分高时,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达到120℃,PCHC的自由体积特征常数K=1.91×105.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对其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分子量有利于提高PCHC的热分解温度.通过实施聚合反应和后处理,三元催化剂转化为相应的金属氧化物(主要为氧化锌)残留在聚合物中,采用Kissinger方法得到纯PCHC(除去金属氧化物)的热分解表观活化能约为199.9 kJ/mol,含金属氧化物(Zn含量4400×10-6)PCHC的热分解表观活化能下降为143.9 kJ/mol.因此氧化锌能够促进PCHC的热降解,减少PCHC中氧化锌的含量有利于改善PCHC的耐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氧化碳-氧化环己烯共聚 热降解 热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三大生物降解塑料未来5年市场需求预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庆 刘宏 《新材料产业》 2009年第11期43-46,共4页
目前,全球已开发了多种基于不同原料的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品种包括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烷酸酯(PHA)、聚己内酯(PCL)、二氧化碳共聚物脂肪族聚碳酸酯(APC)、脂肪-芳香共聚酯等等... 目前,全球已开发了多种基于不同原料的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品种包括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羟基烷酸酯(PHA)、聚己内酯(PCL)、二氧化碳共聚物脂肪族聚碳酸酯(APC)、脂肪-芳香共聚酯等等。其中,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当前国内外研究和开发最多、技术相对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塑料 市场需求预测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脂肪族聚碳酸酯 氧化共聚 聚羟基烷酸酯 聚己内酯 淀粉基
下载PDF
PAA-PEO对多元复合体系Y-TZP/α-Al_2O_3悬浮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浩 王晓莉 郭露村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7-12,共6页
利用一种新型的分散剂——梳型共聚物poly(acrylic acid)-poly(ethylene oxide)(PAA-PEO),研究了pH、PAA-PEO的添加量以及固含量对Y-TZP/α-Al2O3-H2O悬浮液的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A-PEO对Y-TZP/α-Al2O3-H2O悬浮液有很好的分散... 利用一种新型的分散剂——梳型共聚物poly(acrylic acid)-poly(ethylene oxide)(PAA-PEO),研究了pH、PAA-PEO的添加量以及固含量对Y-TZP/α-Al2O3-H2O悬浮液的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A-PEO对Y-TZP/α-Al2O3-H2O悬浮液有很好的分散性能,在pH为3的条件下,PAA-PEO能使固含量为30vol%的各种配比的Y-TZP/α-Al2O3-H2O悬浮液都达到稳定状态,并且制备出固含量为60vol%的稳定的Y-TZP/α-Al2O3-H2O浆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酸 氧化乙烯共聚 二元体系Y-TZP/α-Al2O3悬浮液 流变性
下载PDF
一种新型聚合物携带雷帕霉素洗脱血管支架抑制内膜增生的效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厉其昀 陈忠 顾兴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6-630,共5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已进行了系列体内生物相容性实验,证实了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组织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作为携带雷帕霉素涂层的新型血... 背景:课题组前期已进行了系列体内生物相容性实验,证实了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组织相容性和使用安全性。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进一步评价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作为携带雷帕霉素涂层的新型血管支架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防治再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完成。材料:采用超声雾化的方法将含聚氧化乙烯30%的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均匀喷涂于316L不锈钢金属裸支架上,制成含雷帕霉素130μg的涂层支架,由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制作;金属裸支架采用相同材质和结构制作。方法:通过球囊扩张小型猪冠状动脉形成冠状动脉狭窄模型。6只小型猪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实验组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照组置入金属裸支架,每组3只。置入后第28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支架置入后冠状动脉管腔丢失情况、新生内膜面积和厚度、内皮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TUNEL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的覆盖情况。结果:血管支架置入后第28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实验组血管腔直径丢失及直径狭窄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病理学证实,实验组较对照组管腔面积增加、支架内新生内膜面积和面积再狭窄率减小(P<0.05)。对照组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阳性率较实验组明显减少(P<0.05),单位面积内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加(P<0.05)。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支架置入28d血管内皮细胞完全覆盖,实验组基本覆盖。结论: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模型中,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物携带的雷帕霉素洗脱血管支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降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砜-聚氧化乙烯共聚 药物洗脱支架 再狭窄
下载PDF
卟啉铝催化下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己烯共聚反应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玉升 王献红 +1 位作者 赵晓江 王佛松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84-790,共7页
利用四苯基卟啉氯化铝(TPPAlCl)与双三苯基膦氯化铵(PPNCl)组成的二元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己烯共聚合,80℃下反应9 h,二氧化碳-氧化环己烯共聚物(PCHC)的收率为97.2%,分子量分布窄(Mw/Mn=1.12),但数均分子量仅为6.8×103.研... 利用四苯基卟啉氯化铝(TPPAlCl)与双三苯基膦氯化铵(PPNCl)组成的二元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己烯共聚合,80℃下反应9 h,二氧化碳-氧化环己烯共聚物(PCHC)的收率为97.2%,分子量分布窄(Mw/Mn=1.12),但数均分子量仅为6.8×103.研究发现溶剂的浓度和极性变化对聚合过程中的链转移反应影响不大,而降低单体浓度,链转移反应明显减少,由此推断聚合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向单体的链转移反应.进而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聚合物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聚合反应过程中的链增长和链转移反应机理,即:在TPPAlCl/PPNCl二元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与氧化环己烯共聚合反应中,除了引发剂引发单体聚合外,通过链转移又产生了其它新的活性中心,导致所生成的聚合物的数目远多于引发剂数目,而且络合铝离子在各聚合物链端的交换反应速率远大于链增长的速率,从而得到具有极窄分子量分布的聚碳酸酯.上述交换反应的可逆性是各分子链休止、增长交替进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氧化碳-氧化环己烯共聚 卟啉铝催化剂 链转移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