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痕量甲胎蛋白的免疫纳米金催化-氧化亚铜微粒共振散射光谱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蒋治良 张玉兰 +2 位作者 梁爱惠 韦丽丽 王素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09-1115,共7页
用粒径15 nm的纳米金标记单克隆羊抗人甲胎蛋白(GAFP),制备了甲胎蛋白(AFP)的免疫纳米金探针(AuGAFP).纳米金及AuGAFP均对葡萄糖还原铜(Ⅱ)生成Cu2O微粒这一慢反应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Cu2O微粒在620 nm处产生1个较强的共振散射峰.将AFP-... 用粒径15 nm的纳米金标记单克隆羊抗人甲胎蛋白(GAFP),制备了甲胎蛋白(AFP)的免疫纳米金探针(AuGAFP).纳米金及AuGAFP均对葡萄糖还原铜(Ⅱ)生成Cu2O微粒这一慢反应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Cu2O微粒在620 nm处产生1个较强的共振散射峰.将AFP-AuGAFP免疫反应与离心分离技术结合,建立了超痕量AFP的免疫纳米金催化-Cu2O微粒共振散射光谱新方法.随着AFP浓度的增大,AFP-AuGAFP免疫复合物微粒增多,离心液中AuGAFP浓度降低,620 nm处的共振散射光强度I620 nm线性降低,其降低值ΔIRS与AFP质量浓度ρ(AFP)在0.10~16.0 n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回归方程为ΔIRS=4.27ρ(AFP)+1.28,检出限为0.05 ng/mL.本方法所用试剂易得,反应易控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定量分析人血清中的AFP,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 纳米催化 免疫纳米金 氧化亚铜微粒 共振散射光谱法
下载PDF
痕量铜蓝蛋白的免疫纳米金催化-氧化亚铜微粒共振散射光谱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庆业 韦丽丽 +2 位作者 梁爱惠 蒋治良 王素梅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2013-2018,共6页
用15nm的纳米金标记羊抗人铜蓝蛋白抗体(GCP)可获得铜蓝蛋白(CP)纳米金探针(AuGCP).在pH7.8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中,CP与AuGCP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胶体金免疫复合物.离心分离后,离心液中的AuGCP可作为酒石酸铜(C4H4O6Cu)-葡萄糖反... 用15nm的纳米金标记羊抗人铜蓝蛋白抗体(GCP)可获得铜蓝蛋白(CP)纳米金探针(AuGCP).在pH7.8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溶液中,CP与AuGCP发生特异性结合生成胶体金免疫复合物.离心分离后,离心液中的AuGCP可作为酒石酸铜(C4H4O6Cu)-葡萄糖反应体系的催化剂,生成的Cu2O微粒在620nm处有一共振散射峰.在选定条件下,620nm处共振散射信号降低值△I620nm与铜蓝蛋白浓度cCP在0.18~45ng/mL范围内存在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I620nm=2.27cCP+5.05,相关系数为0.9940,检出限为0.14ng/mL.该法用于人血清中铜蓝蛋白的检测,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蛋白 免疫纳米金催化 氧化亚铜微粒 葡萄糖 共振散射光谱法
原文传递
适配体修饰纳米金催化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测定血红素
3
作者 董金超 温桂清 +2 位作者 刘庆业 梁爱惠 蒋治良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1-196,共6页
适配体(aptamer)与纳米金结合形成稳定的适配体修饰纳米金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探针(AussDNA),且不被NaCl聚集.在pH8的Tris-HC1缓冲溶液中,血红素与AussDNA中的aptamer作用形成稳定的结合物并释放出纳米金,纳米金被高浓度NaCl聚集成较... 适配体(aptamer)与纳米金结合形成稳定的适配体修饰纳米金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探针(AussDNA),且不被NaCl聚集.在pH8的Tris-HC1缓冲溶液中,血红素与AussDNA中的aptamer作用形成稳定的结合物并释放出纳米金,纳米金被高浓度NaCl聚集成较大粒径的纳米金颗粒,导致367.6 nm处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强度增大,共振瑞利散射峰的增大值△I367.6nm与血红素在5~750 n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I=2.4C+ 144.4,相关系数R2=0.982 9,检出限为66 pmol/L.该法用于分析测定人体血清中残留的血红素,结果满意.适配体反应液中未反应的AussDNA纳米金探针对葡萄糖-斐林试剂反应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其产物氧化亚铜微粒在370 nm处有一较强共振瑞利散射峰.随着血红素浓度的增加,反应液中AussDNA减少,催化作用减弱,370 nm处共振瑞利散射峰强度降低,共振瑞利散射峰的降低值△I370nm与血红素在0.25~200 n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I370nm=5.5C+ 78,相关系数R2=0.971 9,检出限为17 pmol/L.据此建立了一个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简便快速检测血红素的适配体修饰纳米金催化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素 核酸适配体 纳米金催化 氧化亚铜微粒 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
下载PDF
氧化亚铜纳米微粒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3
4
作者 沈成灵 李原芳 +1 位作者 祁文静 黄承志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00-1104,共5页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保护下制得30—50nm的氧化亚铜(Cu2O)微粒,在此基础上以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为模型研究了Cu2O纳米微粒对细菌的毒副作用.通过测定Cu2O纳米微粒对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流式... 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保护下制得30—50nm的氧化亚铜(Cu2O)微粒,在此基础上以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a)为模型研究了Cu2O纳米微粒对细菌的毒副作用.通过测定Cu2O纳米微粒对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用流式细胞术(FCM)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的改变及杀菌作用,并通过暗场显微成像和扫描电镜图对照揭示了氧化亚铜纳米微粒抑菌杀菌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Cu2O纳米微粒通过吸附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破坏细胞壁致使细胞结构发生严重变化,从而影响其形态与功能,再进一步损伤膜结构导致通透性的改变从而达到抑菌杀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铜纳米微粒 金黄色葡萄球菌 最小抑菌浓度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