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分水岭的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牛光亮 马致远 +1 位作者 侯光才 范基姣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5-57,共3页
通过研究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环境同位素 (18O、D、T)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分水岭位于陕北 。
关键词 环境同位素 大气降水线 剩余 南北分区
下载PDF
浅谈降水氘剩余值的产生 被引量:5
2
作者 马洪云 尹立河 马立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45-750,共6页
从同位素分馏的气-液相界面特征的视角出发,分析自然条件下水面蒸发和降水冷凝的同位素分馏过程存在的差异,分析表明降水氘剩余值产生的直接原因为水面蒸发过程与降水冷凝过程分别遵循动力学分馏与平衡分馏原理,而界面效应是决定蒸发-... 从同位素分馏的气-液相界面特征的视角出发,分析自然条件下水面蒸发和降水冷凝的同位素分馏过程存在的差异,分析表明降水氘剩余值产生的直接原因为水面蒸发过程与降水冷凝过程分别遵循动力学分馏与平衡分馏原理,而界面效应是决定蒸发-冷凝过程会否受到动力学过程影响的内因。水面蒸发过程的比界面面积较小,界面效应较大,水分子扩散作用显著,因此,自然条件下水面蒸发过程需要考虑水分子扩散的动力学过程,属于非平衡分馏;相反,降水冷凝过程的比界面面积巨大,界面效应影响很小,分馏基本不受分子扩散分馏影响,降水冷凝过程符合平衡分馏原理。用以上结论作为假设条件,模拟10~40℃从海水蒸发到降水冷凝的水循环过程,模拟结果与全球降水线相吻合,佐证了造成降水氘剩余产生的内在原因为水面蒸发过程与降水冷凝过程的界面效应不同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剩余 比界面面积 界面效应
下载PDF
云下二次蒸发对降水过程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任雯 郑新军 +3 位作者 吴雪 周宏飞 马健 李彦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63-1270,共8页
在干旱地区,降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常受到雨滴云下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基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GNIP)在我国西北东部站点的数据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雨滴二次蒸发作用发生的条件、季节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降水氢氧稳定同... 在干旱地区,降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常受到雨滴云下二次蒸发作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基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GNIP)在我国西北东部站点的数据并结合气象数据,分析雨滴二次蒸发作用发生的条件、季节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在我国西北东部,当近地表水汽压差(VPD)等于0.52 k Pa时,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规律发生显著改变。当VPD>0.52 k Pa时,地区降水线(LMWL)的斜率和截距与全球降水线(GMWL)无显著差别,且氘剩余(d-excess)也与VPD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然而,当VPD>0.52 k Pa时,LMWL的斜率和截距显著地小于GMWL,d-excess与VPD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当VPD<0.52 k Pa时,保留了云层中热力学平衡分馏特征,而当VPD>0.52 k Pa时,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经历了动力学非平衡分馏过程——云下雨滴在降落过程中二次蒸发作用。根据Tetens公式,当气温(t)<7.0℃时,空气饱和水汽压不可能超过0.52 k Pa,所以,当t<7.0℃时不可能发生雨滴二次蒸发过程。这样,在温带干旱地区,在t较低的冬半年降水中的δ18O只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而在t较高的夏半年降水中的δ18O同时存在温度和降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效应 剩余 地区降水线(LMWL) 二次蒸发作用 水汽压饱和差 温度效应 中国西北东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