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兀瑞俭 詹晓娟 +1 位作者 郭发瑞 柴晓波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667-672,共6页
目的:观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呼吸模式治疗的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ICU收治应用有创通气呼吸机的ARDS患者86例,其中56例中重度患者需行... 目的:观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呼吸模式治疗的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ICU收治应用有创通气呼吸机的ARDS患者86例,其中56例中重度患者需行俯卧位通气,根据涂层刮卡法将此类患者随机分为俯卧位通气联合APRV模式组(观察组)和俯卧位通气联合常规通气组(对照组),每组28例,记录2组患者入ICU后通气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 h、24 h、48 h、72 h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并统计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结局(30 d生存时间)和次要结局(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72 h内氧合指标(SaO_(2)、PaO_(2)、PaO_(2)/FiO_(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无效腔分数(VD/VT)指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72 h内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8.9±3.6) d vs.(12.6±3.2) d、拔管成功率:82.1%vs.53.6%、气胸发生率:7.1%vs.28.6%、谵妄发生率:14.3%vs.42.9%、30 d住院病死率:17.9%vs.46.4%,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logRank检验χ2=5.026,P=0.023),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中位时间13 d(95%CI:6.8~24.8) vs.20 d(95%CI:10.4~38.2),χ2=8.830,P=0.003]。结论:早期(72 h)俯卧位通气患者应用APRV模式可显著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有较少的气胸和谵妄发生率,脱机时间短,拔管成功率高,可改善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早期APRV模式下自主呼吸强度评价对中重度ARDS患者氧合、肺顺应性及预后的影响: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暾 沈金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1452-1458,共7页
目的探究早期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模式下自主呼吸强度评价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肺顺应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60例中重度ARDS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 目的探究早期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模式下自主呼吸强度评价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肺顺应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60例中重度ARDS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例),开展前瞻性研究。两组初始均给予容量控制通气1 h后转为APRV模式,给予镇静/镇痛处置,研究组每小时监测气道吸气闭合压(P0.1),对照组每小时监测自发每分通气量/每分总通气量(MVspont/MV)。比较两组治疗前(T0)和治疗1 h后(T_(1))、6 h后(T_(2))、12 h后(T_(3))、24 h后(T_(4))、48 h后(T_(5))、72 h后(T_(6))氧合指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酸碱度(pH值)、血乳酸(Lac)]、肺顺应性(动态顺应性、静态顺应性)、呼吸力学参数[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并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T0~T_(6)时刻PaCO_(2)、p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6)时刻PaO_(2)高于对照组,Lac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_(1)~T_(6)时刻动态顺应性、静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P<0.05),Ppeak、Ppla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0~T_(6)时刻H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_(1)~T_(6)时刻MAP高于对照组,CVP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28 d全因病死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P<0.05),但研究组拔管成功率(90.00%)与对照组(8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0.1作为早期APRV模式下监测自主呼吸强度的指标,有助于改善患者肺顺应性,恢复血流动力学与呼吸力学,改善患者氧合状态,进而降低患者28 d全因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 肺顺应性 氧合指标 呼吸力学参数 血流动力学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