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杭州夏季相对湿度对难溶性的亚微米级气溶胶演化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Ling-hong CHEN Biao LV +8 位作者 Xian-jue ZHENG Kang-wei LI Jian-dong SHEN Kai-ji BAO Xue-cheng WU Cheng-hang ZHENG Fang YING Xiang GAO Ke-fa CE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期45-59,共15页
目的:研究湿度对气溶胶的影响。创新点:首次研究气溶胶中铵盐的存在形式,为研究相对湿度对大气中气溶胶的影响做了补充。方法:1.利用高分辨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采集的外场数据分析各组分时序浓度和粒径分布,并通过正矩阵因数分解模型... 目的:研究湿度对气溶胶的影响。创新点:首次研究气溶胶中铵盐的存在形式,为研究相对湿度对大气中气溶胶的影响做了补充。方法:1.利用高分辨飞行时间气溶胶质谱仪采集的外场数据分析各组分时序浓度和粒径分布,并通过正矩阵因数分解模型进行来源解析。2.通过研究各种物质和解析的因子随湿度的变化,探讨湿度对气溶胶演化的影响。3.通过相关性处理探究铵在气溶胶中的存在形式。结论:在相对湿度大于60%时,湿祛除效应对有机物中的二次有机气溶胶及硫酸盐的影响较大,而硝酸盐受液相反应生成作用影响更大。湿度从低到高时,气溶胶中铵的存在形式由硫酸铵向硝酸铵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湿度 气溶胶组成 粒径分布 湿法去除 液相反应
原文传递
我国雾-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 被引量:583
2
作者 张小曳 孙俊英 +8 位作者 王亚强 李卫军 张蔷 王炜罡 权建农 曹国良 王继志 杨元琴 张养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178-1187,共10页
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维持机制、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指出我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显著.二次气溶胶(通常占我国小于10μm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一半以上)... 通过分析雾和霾与气溶胶的联系、维持机制、污染物构成及如何治理等问题,指出我国现今雾-霾问题的主因是严重的气溶胶污染,但气象条件对其形成、分布、维持与变化的作用显著.二次气溶胶(通常占我国小于10μm气溶胶质量浓度的一半以上)形成与变化受气象条件影响大,导致我国霾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在我国霾最为严重的华北区域,新粒子形成和老化阶段均有有机气溶胶的贡献,与有机物混合后的气溶胶潮解点提前,吸湿增长因子变小.干气溶胶粒子吸湿增长会使在高相对湿度下观测的PM2.5质量浓度"虚高";有约70%的气溶胶粒子与其他类型气溶胶内混合,高浓度矿物气溶胶与污染气体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使更多二次气溶胶形成,也使我国雾-霾问题更为复杂.还发现受气溶胶影响的低云较高云中云滴数多但有效半径小,高浓度气溶胶影响的云雾形成机制明显不同于低污染状况,在低过饱和条件下大量大于150nm粒子活化为云雾凝结核,且化学组成对活化有明显影响.由于我国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世界范围内较高,仅次于南亚城市,远高于欧洲和美洲的城市与城郊区域,且具有上述变化特点并与云雾的相互作用复杂,导致我国当今的雾和霾都已不是完全的自然现象,人为气溶胶粒子不仅对霾有贡献,还作用于云雾的形成.雾-霾形成后会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大气层节稳定度增加,有利于气溶胶不断积聚、凝结和增长,在达到过饱和状况下还产生更多云雾滴,形成"恶性循环"的持续性雾-霾.异常的静稳天气和居高的气溶胶浓度共同造成了2013年1月6~16日我国中东部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对治理雾-霾污染的长期与艰巨性要有充分的科学判断,建议政府对能源结构调整作出抉择,且要不遗余力地对近期可以削减的污染源加大控制力度.污染控制需要区域共同参与,应有国家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气溶胶化学组成 污染来源 控制对策
原文传递
北京PM_1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控制对策思考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小曳 张养梅 曹国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7-264,共8页
通过分析北京城区2007年夏季和秋季、2008年冬季和春季4个季节PM_1中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和黑碳等气溶胶化学组成,结合对我国及全球主要区域PM_(10)中上述气溶胶组分及矿物气溶胶组成的评估,发现因受干旱区产生的沙尘和城市逸... 通过分析北京城区2007年夏季和秋季、2008年冬季和春季4个季节PM_1中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物和黑碳等气溶胶化学组成,结合对我国及全球主要区域PM_(10)中上述气溶胶组分及矿物气溶胶组成的评估,发现因受干旱区产生的沙尘和城市逸散性粉尘的共同影响,整个亚洲大陆,尤其是我国的矿物气溶胶浓度与欧美国家城市区域气溶胶总和的平均值相当或更高。我国在重视控制PM_(2.5)等细粒子污染的同时,不应忽视对PM_(2.5)~PM_(10)之间粗粒子的控制力度;北京城区春、夏、秋、冬的PM_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约为94,74,66μg·m^(-3)和91μg·m^(-3),全年平均约为81μg·m^(-3),其中有机物气溶胶约占41%,硫酸盐占16%,硝酸盐占13%,铵盐占8%,黑碳和氯化物分别占11%和3%,细矿物气溶胶约贡献7%。对于PM_(2.5)污染的控制,关键是消减PM_1中主要气溶胶粒子的排放与转化,其中对有机物的控制更为重要,尽管对于北京而言进一步污染控制的难度已经很大。从科学上来说,即使我国的控制措施能百分之百实现,也很难稳定地达到欧美国家的空气质量水平,因为我国本底矿物气溶胶的浓度较高。应进一步评估各项控制措施的适用性,并制定考虑我国人群健康状况的PM_(2.5)空气质量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 气溶胶化学组成 细颗粒物污染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