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通气患者气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 被引量:11
1
作者 杨秀芬 张征 王海滨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82-683,共2页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肺炎 气囊滞留 机械通气 人工
下载PDF
呼吸器辅助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导管对机械通气时气囊滞留物清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爱贞 郑兰华 +1 位作者 王秀 魏静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3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简易呼吸器辅助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导管对接受机械通气(MV)患者行气囊滞留物清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84例经口气管插管应用MV治疗的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呼吸机治... 目的:探讨简易呼吸器辅助声门下分泌物引流(SSD)导管对接受机械通气(MV)患者行气囊滞留物清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84例经口气管插管应用MV治疗的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呼吸机治疗时均执行常规人工气道标准管理;对照组使用SSD导管,以76~113 mmHg负压值行SSD法间歇性吸引;观察组除采用SSD法行间断声门下吸引外,将简易呼吸器与患者的气管插管相连,加用气流冲击法,以加大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效果。比较两组每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总量、MV治疗时间及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天数,评估两组不同气囊管理模式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声门下滞留物总吸引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43,P<0.05);观察组MV治疗时间和入住ICU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75,t=-8.291;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为9.52%(4/42),对照组VAP发生率为14.28%(6/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1,P<0.05)。结论:在提供有效SSD法间断声门下吸引的基础上联合简易呼吸器气流冲击法,可有效提高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效果,对预防控制VAP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呼吸器 声门下分泌引流(SSD) 导管 气囊滞留
下载PDF
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对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患者气囊滞留物的清除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田忠敏 甘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14期2115-2118,共4页
目的探讨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清除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气囊滞留物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156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简... 目的探讨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清除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气囊滞留物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156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简易呼吸气囊联合人工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操作,观察组患者进行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清除滞留物操作,比较两组操作前后生命体征情况、操作时两组患者72 h清除分泌物含量及呛咳情况及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改善情况除血压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72 h清除分泌物总量和呛咳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可有效清除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气囊滞留物,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吸气屏气键 气囊充放气 气管插管 气囊滞留 清除效果
下载PDF
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有效性观察
4
作者 何凯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6期99-100,共2页
目的: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实施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间断性声门下吸引,研究组患者则实施CASS,对比两组各项临... 目的: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实施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患者84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间断性声门下吸引,研究组患者则实施CASS,对比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在通气5天内VAP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声门下分泌物培养出的致病菌数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CASS能够有效减少或者延迟VA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持续声门下吸引 气囊滞留
下载PDF
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时机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3
5
作者 宋宏 苏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年第14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时机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性,探讨降低VAP发生率的合理气管导管气囊滞留物清除频次,以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216例,将其随机等分... 目的分析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时机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相关性,探讨降低VAP发生率的合理气管导管气囊滞留物清除频次,以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216例,将其随机等分为A,B,C,D4组。4组均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通气。A组患者每2h冲洗清除1次气囊滞留物,B组患者每4h冲洗清除1次气囊滞留物,C组患者每6h冲洗清除1次气囊滞留物,D组患者采用持续性声门下吸引气囊滞留物。比较4组患者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3,6,9d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VAP发生率。经Spearman分析气管导管气囊滞留物清除频率与VAP间的相关性。结果4组患者机械通气3d时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6,9d时,D组患者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高于A,B,C组(P<0.05);A,D组CPIS评分均明显低于B,C组(P<0.05),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机械通气3d后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6,9d后,A,D组患者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C组(P<0.05),A组与D组、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分析,气管导管气囊滞留物清除频率与VAP发生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机械通气时采用每2h1次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滞留物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VAP概率,且并不增加吸引物隐血试验阳性率,应加强对气囊压力控制,避免出现气道密闭问题而导致患者通气质量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气管导管气囊滞留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相关性 滞留清除时机
下载PDF
清除气囊上滞留物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玉 杨再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0年第6期116-117,共2页
目的观察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5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观察两... 目的观察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5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2周AVP发生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机械通气1、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显著减少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气囊滞留清除技术 机械通气 护理
下载PDF
口腔冲洗联合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应少聪 陈贵华 +1 位作者 周丽华 吴燕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88,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冲洗联合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 目的:探讨口腔冲洗联合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给予定时口腔冲洗和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对照组行口腔擦拭,未行口腔冲洗,未定时冲洗气囊上滞留物。结果:干预组VAP发生率18.3%,对照组VAP发生率38.3%;VAP患者咽拭子、气囊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优势菌符合率为47.1%,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优势菌符合率为61.8%。结论:口腔冲洗联合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可降低VAP发生率,是预防VAP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冲洗 气囊滞留冲洗引流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下载PDF
清除气囊上滞留物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孟凡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5期249-250,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气囊滞留物的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58例经口气管插管(特殊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48 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 目的探讨使用可吸气囊滞留物的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58例经口气管插管(特殊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48 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观察两组呼吸机辅助呼吸l、2周VAP发生率。结果呼吸机辅助呼吸1、2周后观察组VAP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使用特殊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滞留清除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护理
下载PDF
人工气道气囊的管理专家共识(草案) 被引量:154
9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16-819,共4页
人工气道是保证气道通畅的有效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和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给患者带来危害.建立人工气道,特别是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吞咽受限,口腔分泌物及胃食道反流物... 人工气道是保证气道通畅的有效手段,在抢救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工气道的建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和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解剖功能,给患者带来危害.建立人工气道,特别是气管插管后,患者的吞咽受限,口腔分泌物及胃食道反流物受气囊阻隔滞留于气囊上方,会形成气囊上滞留物.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气囊上滞留物是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病原的重要来源[1-3].因此,管理好气囊是降低VAP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滞留 人工气道 管理 PNEUMONIA 呼吸机相关肺炎 专家 口腔分泌 气道通畅
原文传递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的影响 被引量:105
10
作者 柏宏坚 何礼贤 +5 位作者 瞿介明 胡必杰 张杏怡 陈雪华 潘珏 董荔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472-474,共3页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入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需气管插管患者使用特制的可吸引气管导管 ,并将病例随机分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 (引流组 35例 )和非引流组 (非引流组 33例 )。定期对口咽...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入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需气管插管患者使用特制的可吸引气管导管 ,并将病例随机分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 (引流组 35例 )和非引流组 (非引流组 33例 )。定期对口咽部、气囊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测 ,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量和发生VAP的病例数 ,依据防污染毛刷采样 (PSB)定量培养结果确定VAP的病原体。结果 引流组VAP发生率 (2 3% )低于非引流组(45 % ) (P <0 0 5 )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能降低革兰阳性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VAP发生率 ,而对非发酵菌引起的VAP发生率无明显影响。气管插管后 ,引流组VAP发生的时间 (14± 8天 )迟于非引流组 (6± 4天 ) (P <0 0 5 )。在VAP患者中 ,6 1% (14/ 2 3)VAP病原体与VAP发生前从气囊上滞留物中分离得到的病原体相同。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方法简便 ,可延迟VAP的发生并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VAP发生率 ,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VAP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滞留 引流 呼吸机相关肺炎
原文传递
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8
11
作者 杨秀芬 阎锡新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关系。方法对33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机械通气患者,分别于插管后48h、7d及14d同步行咽拭子、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细菌分泌物定量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AP的发病率为48·5%,病... 目的探讨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关系。方法对33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机械通气患者,分别于插管后48h、7d及14d同步行咽拭子、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细菌分泌物定量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AP的发病率为48·5%,病死率为37·5%;VAP组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和鲍曼不动杆菌;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优势菌符合率为62·5%,且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的株数逐渐增多。结论RICU中VAP患者相关部位(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咽拭子)优势菌以G-杆菌为主;气囊上滞留物优势菌与VAP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致病菌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的移行是导致VAP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滞留 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 机械通气 呼吸道
下载PDF
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樊华 宋瑰琦 +2 位作者 陈霞 曹教育 周树生 《安徽医学》 2018年第5期606-609,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ICU收治的9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 目的探讨口腔护理联合气流冲击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安徽省立医院ICU收治的9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0.12%洗必泰溶液配合可冲洗式牙刷刷洗进行口腔护理,试验组先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再采用同对照组相同的口腔护理方法进行操作,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长。结果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4.35%、18.28%,意向性分析(ITT)显示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8.33%、25.00%,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数据分析(PP)显示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7.41±2.86)d、(11.24±3.18)d,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长分别为(9.98±3.45)d、(12.96±4.0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前联合气流冲击法能够降低VAP的发生率,间接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与ICU入住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口腔护理 气流冲击法 气囊滞留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下载PDF
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声门下吸引预防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宗雅娟 吴小忠 +4 位作者 周姣 谷丽宁 高伟伟 范丽云 胡焕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4865-4868,共4页
目的观察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联合间断声门下吸引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1月62例在重症医学科治疗的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 目的观察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联合间断声门下吸引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1月62例在重症医学科治疗的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试验组32例患者采用气流冲击法联合间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每日声门下滞留物总吸引量、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并对气道分泌物进行目标性监测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试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10±5)d、入住ICU时间为(9.73±5.12)d、VAP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则分别为(15±7)d、(15.64±4.56)d、20.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VAP患者痰液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1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96.77%。结论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联合间断声门下吸引能够更为有效地将聚积在气管插管气囊上方的声门下分泌物清除干净,从而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冲击法 气囊滞留 间断声门下吸引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原文传递
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下吸引法在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上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3
14
作者 唐丽玲 袁莉萍 +2 位作者 张鹏 吴郊峰 王箴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比较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吸引法、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在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上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8 h的病人4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气流冲击组和灌洗组。气流冲击组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气... 目的比较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吸引法、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在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上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8 h的病人40例,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气流冲击组和灌洗组。气流冲击组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气流冲击的方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灌洗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每日2次声门下灌洗的方法,两组每日记录气囊上吸引量、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情况,并在人工气道建立1、3、7 d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和声门下滞留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病人1周气囊上吸引量、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情况。结果灌洗组与气流组病人比较中3 d VAP发生率分别为15%、5%(P>0.05)、7 d VAP发生率分别为30%、15%(P>0.05),气囊上吸引量分别为(85.30±33.50)、(84.80±35.58)m L·d^(-1)(P>0.05),呛咳发生次数分别为(6.36±1.33)、(4.60±1.83)次(P<0.01)、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35%、5%(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使用气流冲击结合间断声门下吸引法较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灌洗法,可以降低病人呛咳、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病人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冲击法 声门下吸引 气囊滞留 机械通气
下载PDF
两种气流冲击法对清除气管插管气囊上滞留物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樊华 宋瑰琦 +2 位作者 陈霞 曹教育 周树生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3-557,共5页
目的探讨两种气流冲击法在清除气管插管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9月年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两组,每组各53例,A组... 目的探讨两种气流冲击法在清除气管插管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取2016年9月年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两组,每组各53例,A组采用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清除气囊上滞留物。B组采用简易呼吸囊联合人工手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量、操作前后生命体征差值变化、发生呛咳的次数及体外培训时间和临床操作时间。结果意向性分析显示,A、B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7.55%、5.66%;方案数据分析显示,A、B两组VAP的发生率分别为3.92%、3.85%,不同分析结果得出两组的VA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泌物24h内清除量分别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操作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差值变化、呛咳次数及体外培训时间和临床操作时间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气流冲击法均可以有效地降低VAP的发生率,但呼吸机吸气屏气键联合气囊充放气对生命体征影响更小,患者更易耐受,医护人员更容易掌握与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冲击法 气管插管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气囊滞留
原文传递
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杨小妹 席淑华 岳立萍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年第3期13-14,27,共3页
目的研究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作用。方法选择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组(观察组,n=28)和普通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n=30... 目的研究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作用。方法选择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组(观察组,n=28)和普通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n=30)。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观察组气囊上滞留物含菌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周内VAP发生率(7.1%)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上滞留物间歇吸引可降低声门下气囊上区含菌量,降低早期VAP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滞留 间歇吸引 呼吸机相关肺炎
下载PDF
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17
作者 郭闯 储蕴 赵丽艳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年第28期-,共3页
目的 观察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348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4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气... 目的 观察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348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74例患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气道管理方法,未对其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观察组采用在常规气道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方法. 所有患者其他治疗与护理基本相同. 比较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及VAP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25±1.18) d、入住ICU时间为(5.62±3.20)d、VAP的发生率为10.34%(18/174),对照组则分别为(8.96±5.43) d、(10.43±4.96) d、34.48%(60/174),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行气流冲击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可以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并减少VAP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呼吸机相关性 气流冲击法 气囊滞留 机械通气
原文传递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伟华 郑逸华 徐文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21-923,共3页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分布并进行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VAP。方法将43例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进行引流,并将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的339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并...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分布并进行耐药性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VAP。方法将43例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进行引流,并将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的339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耐药分析,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3例VAP患者气囊上液分离出20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66株,占82.6%,主要优势菌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26株,占12.9%,主要为金黄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9株,占4.5%;不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多药耐药率均较高,但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较大;下呼吸道分泌物共分离出138株病原菌,两者主要病原菌分布、构成比及耐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P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分布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均存在多药耐药,气囊上液与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株菌种的一致性且构成比及耐药性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囊滞留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耐药率
原文传递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卜会驹 秦志梅 +1 位作者 潘慧云 郭发良 《临床肺科杂志》 2006年第4期524-525,共2页
目的 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成本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ICU2004年5月。2006年3月机械通气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SSD组(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50例,对照组(未引流组)50例,记录发生VAP的时间、细菌培养的... 目的 气囊上滞留物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成本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ICU2004年5月。2006年3月机械通气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SSD组(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50例,对照组(未引流组)50例,记录发生VAP的时间、细菌培养的结果,呼吸机通气日,ICU住院日。结果 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病原体有一致性和相似的构成比,SSD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以明显降低VAP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总住院时间及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气囊滞留 引流 发病 机械通气时间 机械通气病人 呼吸道病原体 住院时间 呼吸机通气 细菌培养
下载PDF
气管切开导管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廖圣芳 王玉差 +3 位作者 陈汉民 黄国河 管定国 余锦刚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导管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防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GCS 3~8分重型颅脑损伤需行气管切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气管切开时,实验组选择可冲洗气管套管,对照组选择常规气管...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导管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防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GCS 3~8分重型颅脑损伤需行气管切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气管切开时,实验组选择可冲洗气管套管,对照组选择常规气管套管。实验组定期对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对照组未予气囊上滞留物冲洗引流。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措施均基本相同。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35.56%,对照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为66.67%。肺部感染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优势菌符合率为76.09%。结论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的移行是导致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引流气囊上滞留物能有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肺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气囊滞留 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