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70
1
作者 竺可桢 《考古学报》 1972年第1期15-38,共24页
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由于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的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 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由于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的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气候变化 物候学 十九世纪 黄河流域 中国气候 十八世纪 公元前 月平均温度 中国共产党
原文传递
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 被引量:99
2
作者 王子今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19,共17页
气候变迁对于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古国,无疑是可以导致历史文化环境显著变易的重要因素。考察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发现气候条件的变化确实曾对历史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作用,对于秦汉时期的许多历史文化现象,... 气候变迁对于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古国,无疑是可以导致历史文化环境显著变易的重要因素。考察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发现气候条件的变化确实曾对历史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作用,对于秦汉时期的许多历史文化现象,或许可以得到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作出更合乎历史规律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气候变迁 气候变化 气候条件 《四民月令》 后汉书 历史学 《汉书·武帝纪》 《汉书·五行志》 冬小麦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2
3
作者 刘晓东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1-332,共12页
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亚洲 季风形成 气候变迁 环境演化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被引量:84
4
作者 赵希涛 朱大岗 +3 位作者 严富华 吴中海 马志邦 麦学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52,共12页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 ,发育了 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 48~ 1 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 (MIS 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 ,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 ,发育了 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 48~ 1 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 ,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 (MIS 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 ,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 1 1 6~37kaB .P .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 30kaB .P .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 -残余古大湖期和 30kaB .P .以来的纳木错 -藏北湖群期等 3大阶段。在MIS 5的古大湖阶段 ,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 ,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 ,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 (怒江 )水系的分水岭。在MIS 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 ,湖面面积可达7880 0km2 ,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 ,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 ,全球MIS 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 3) ,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 ;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 (MIS 4和MIS 2 )中 ,湖面明显下降 ,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 ;而在间冰阶MIS 3中 ,其气候波动的幅度 ,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间冰期 西藏纳木错 晚第四纪 气候变迁 湖面变化 湖相沉积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气候变迁、植被演替与土壤干层的形成 被引量:54
5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1年第1期72-77,共6页
2 .5Ma B.P.以来 ,受地球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和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升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存在着干期与湿润交替出现的现象 ,但总的趋势是向干旱化方向演化。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草本植物一直较为繁茂 ,木本植物仅在少数几个时期... 2 .5Ma B.P.以来 ,受地球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和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升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存在着干期与湿润交替出现的现象 ,但总的趋势是向干旱化方向演化。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草本植物一直较为繁茂 ,木本植物仅在少数几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现代黄土高原人工林草植被普遍存在着土壤干层问题。土壤干层的形成是气候干旱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它是导致植被演替的直接原因之一。人工植被激发并强化了土壤干层的形成。土壤干层的形成是气候干旱化和人工植被选择不当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土壤干层 气候变迁 人工植被 植被演替
下载PDF
全新世几个特征时期的中国气温 被引量:51
6
作者 王绍武 龚道溢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2000年第4期325-332,共8页
总结分析了近万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4个典型时期(大暖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暖期)的气候特征。大暖期出现于8.5~3.0kaBP,最暖在5.5~6.0ka及7.0kaBP前后,气温比近百年平均高2℃以上。公元9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末,中国东部气候偏... 总结分析了近万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4个典型时期(大暖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暖期)的气候特征。大暖期出现于8.5~3.0kaBP,最暖在5.5~6.0ka及7.0kaBP前后,气温比近百年平均高2℃以上。公元9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末,中国东部气候偏暖,50年平均气温的一些极大值与近百年(19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相当或略偏高。但其中12世纪较寒冷。中国西部则除9世纪后半叶较暖外无类似东部的暖期。近千年来中国有5个冷期;在12世纪前半叶,14世纪前半叶,15世纪后半叶到16世纪前半叶,17世纪及19世纪。其中后3个冷期可以认为是中国小冰期的3个冷期。年平均气温的10年平均距平最低在-1.0℃以下,30~50年平均在-0.5℃以下。20世纪是近12个世纪中最暖的一个世纪,比近1200年平均气温高0.5℃以上。近百年来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最暖的时期,但从年平均来看1998年平均气温距平(对1961~1990年30年平均)达到1.38℃,是1880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中国 气候变迁 大暖期 特征时期 气温
下载PDF
秦安大地湾高分辨率全新世植被演变与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被引量:48
7
作者 夏敦胜 马玉贞 +1 位作者 陈发虎 王建民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主要根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恢复了陇西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期间植被、气候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气候存在3个大的阶段,全新世早期(11~7kaB.P.)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点,中全新世(7~3kaB.P.... 主要根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恢复了陇西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期间植被、气候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气候存在3个大的阶段,全新世早期(11~7kaB.P.)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点,中全新世(7~3kaB.P.)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3~0kaB.P.)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研究区全新世大多数时期为草原植被,仅在8.5~7.8kaB.P.短期内形成针叶林植被,全新世期间曾出现5次干旱事件,它们具有大约2ka的准周期,并具有一定的突发性.距今4.2ka前后曾出现洪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切 孢粉记录 植被演变 气候变迁
下载PDF
环境磁学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48
8
作者 潘永信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4期87-99,共13页
环境磁学是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边缘学科。它主要应用岩石和矿物磁学技术研究磁性颗粒的搬运、沉积以及转化受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环境变化影响的过程。近年来,环境磁学已提供了大量有关全球变化过程以及人类... 环境磁学是八十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边缘学科。它主要应用岩石和矿物磁学技术研究磁性颗粒的搬运、沉积以及转化受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环境变化影响的过程。近年来,环境磁学已提供了大量有关全球变化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重要资料,其研究范畴迅速扩展,已成为当今地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磁性 气候变迁 沉积环境 成壤作用 环境磁学
下载PDF
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气候变迁和海面变化 被引量:45
9
作者 赵希涛 唐领余 +1 位作者 沈才明 王绍鸿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78-88,共11页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金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波动;高温期出现于8.5... 本文报道了江苏建湖庆丰剖面全新世地层研究新结果,提出了新的年代地层格架,建立了1万年来具有较高精度与分辨率的年均温与海面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金新世气温与海面均经历过7次明显的暖、冷与高、低波动;高温期出现于8.5~4.0kaBP间,当时年均温普遍高于现今0.8~1.7℃;高海面时期出现于7.5~4.0kaBP间,其中最高海面时期(6.5~4.0kaBP)海面可高于现今2~3m;气候变迁与海面变化均兼具区域性与金球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变迁 海平面变化 江苏
下载PDF
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48
10
作者 王业键 黄莹珏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20,共16页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明显的在于农业生产与粮食供应。气候的冷暖变化和雨量多寡,影响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及产量,和自然植被区域的界线。本文考察清代气候的冷暖变迁、自然灾害、粮食生产与粮价变动的关系,我们发... 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明显的在于农业生产与粮食供应。气候的冷暖变化和雨量多寡,影响农作物生长期的长短及产量,和自然植被区域的界线。本文考察清代气候的冷暖变迁、自然灾害、粮食生产与粮价变动的关系,我们发现,第一,华东、华北地区,气候的冷暖周期与旱涝的多寡有关。冷期自然灾害较多,正常年相对地较少;暖期自然灾害较少,正常年相对地较多。第二,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粮价高峰大都出现在自然灾害多的年份。第三,1641—1720年,1741—1830年粮价与当时旱灾的变动大体一致,1831—1880年的粮价与当时涝灾的变动一致。第四,长期气候变迁与粮价并无明显关系。冷期粮价未见上升,暖期未见粮价下跌。这个现象显示货币、人口、水利设施等对于粮价长期变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气候变迁 气候变化 华东地区 竺可桢 农业生产 长江三角洲地区 华北地区 粮价 农业气象
原文传递
中国特有植物银杉的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42
11
作者 谢宗强 陈伟烈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7,共7页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导致的银杉分布区大幅度缩小和种群数量剧烈下降,是造成银杉(Cathayaargyrophyla)遗传多样性低和生殖障碍大的可能原因。而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严重的生殖障碍反过来又抑制了种群的壮大,形成恶... 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导致的银杉分布区大幅度缩小和种群数量剧烈下降,是造成银杉(Cathayaargyrophyla)遗传多样性低和生殖障碍大的可能原因。而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严重的生殖障碍反过来又抑制了种群的壮大,形成恶性循环。这就使得即使是强度不大的人为破坏和砍伐,对种群的生存也构成威胁。为了有效地保护该物种,应该重视银杉天然群落周围的生境的保护,并对群落内的落叶树种进行适当的疏伐;同时,加强人工繁殖力度,进行迁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杉 濒危原因 保护对策 气候变迁
下载PDF
试论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经济的影响 被引量:46
12
作者 倪根金 《农业考古》 1988年第1期292-299,共8页
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对于其变化的原因,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但大多是用社会因素来解释,认为主要是北方地区频繁的战乱,特别是五胡十六国,安史之乱和夏、辽、金、元时期的社会大动乱,... 历史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农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对于其变化的原因,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但大多是用社会因素来解释,认为主要是北方地区频繁的战乱,特别是五胡十六国,安史之乱和夏、辽、金、元时期的社会大动乱,给北方地区带来巨大的灾难,战乱消耗了人口,摧残了北方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北方地区经济的衰落。这解种释不无道理,但把原因仅仅局限在一方面,似乎还不够全面。随着自然科学向历史学的渗透,我们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在吸收前人丰富成果的基础上,从更广泛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农业经济 北方地区 历史时期 古代北方 寒冷期 农业生产 我国古代 温暖期 现代自然科学
下载PDF
岱海的“中世纪暖期” 被引量:40
13
作者 金章东 沈吉 +1 位作者 王苏民 张恩楼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9-216,共8页
内蒙古岱海沉积物近 2 2 0 0a来Rb/Sr比值、CaCO3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展现了包括中世纪暖期 (MWP)及小冰期 (LIA)等典型气候事件在内的环境演化过程 ,总体表现为暖期的沉积物Rb/Sr比值低、冷期的则高 ;CaCO3和有机碳含量则相反 .这里 ,... 内蒙古岱海沉积物近 2 2 0 0a来Rb/Sr比值、CaCO3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展现了包括中世纪暖期 (MWP)及小冰期 (LIA)等典型气候事件在内的环境演化过程 ,总体表现为暖期的沉积物Rb/Sr比值低、冷期的则高 ;CaCO3和有机碳含量则相反 .这里 ,以单一流域化学风化记录表明我国北方存在明显的中世纪暖期 ,发生时间约 90 0 - 12 0 0aB P ,主要环境特征表现为流域化学风化的显著增强 (低Rb/Sr比值 )、生物生产力逐步提高 (高有机碳 )、湖泊水位大幅度抬升的湖泊沉积记录 ,其间经历的化学风化是近两千年内最强的 ,并且其发生时间与全球其他地区基本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 化学风化 气候变迁 中世纪暖期 岱海 气候 有机碳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形成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44
14
作者 韩茂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57-67,共11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在气候变迁因素的推动下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与气候要素相吻合的颁布趋势,这一农牧交错带的形成表现出依时间次序自西向东的推进过程,它在形成初期表现为以家庭或部落为依托的兼业行为,随后演进为插花式的空...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在气候变迁因素的推动下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与气候要素相吻合的颁布趋势,这一农牧交错带的形成表现出依时间次序自西向东的推进过程,它在形成初期表现为以家庭或部落为依托的兼业行为,随后演进为插花式的空间分布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迁 地域特征 农业史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李伯重 《人口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5-19,共5页
本文对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把这种影响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所谓“直接影响”,即气候变化引起农业产量的增减、农业区域的移动,从而导致人口发生变化;而所谓“间接影响”,则指的是气候恶化通常... 本文对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对人口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把这种影响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个方面。所谓“直接影响”,即气候变化引起农业产量的增减、农业区域的移动,从而导致人口发生变化;而所谓“间接影响”,则指的是气候恶化通常激化社会矛盾、触发社会危机,引起原有社会结构解体,同时还会引起外来烈性传染病的传播,从而导致人口减少;反之则引起人口的增加。通过这个分析,作者指出:20世纪以前的两千年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我国人口变化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历史 自然生态环境 气候变迁 人口变化 社会结构 农业区域 北方游牧民族 农业产量 气候恶化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隆升对云南高原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程捷 刘学清 +2 位作者 高振纪 唐德翔 岳建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90-296,共7页
讨论了云南高原环境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在上新世 ,云南高原普遍发育一套粘土岩、亚粘土岩、粉砂岩及褐煤的湖相、湖沼相沉积 ,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 ,西厚东薄 ,说明在上新世云南高原内部总体构造环境较稳定 ,但西... 讨论了云南高原环境从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在上新世 ,云南高原普遍发育一套粘土岩、亚粘土岩、粉砂岩及褐煤的湖相、湖沼相沉积 ,大致以红河断裂为界 ,西厚东薄 ,说明在上新世云南高原内部总体构造环境较稳定 ,但西部盆地下沉的速度大于东部盆地。在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的沉积相和厚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河断裂以西为洪冲积相的砾石层 ,厚度薄 ;滇西北主要为河流相的砾石层和砂层 ,略较滇西的厚 ;滇中地区为河湖相和河流相的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砂层和砾石层 ,厚度较大。说明进入早更新世 ,云南高原隆升强度明显加强 ,而且从西部向东部逐渐推进。在早更新世晚期 ,在青藏高原的昆黄运动的影响下 ,全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元谋运动 ,造成下更新统的褶皱、断裂变形和金沙江的全线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晚新生代 高原隆升 沉积相变 水系变迁 构造运动 气候变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RS/GIS的西藏地区湖泊变化动态监测及气候背景 被引量:35
17
作者 张继承 姜琦刚 +1 位作者 李远华 王坤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87-93,共7页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70年1∶10万地形图、20世纪70年代末MSS遥感图像、80年代末TM遥感图像和2000年左右ETM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了4期湖泊数据,结合1965~2002年来温度、降水和前人资料,分析了西藏地区湖泊分布及30年来湖泊... 在RS/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70年1∶10万地形图、20世纪70年代末MSS遥感图像、80年代末TM遥感图像和2000年左右ETM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了4期湖泊数据,结合1965~2002年来温度、降水和前人资料,分析了西藏地区湖泊分布及30年来湖泊变迁的时空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内陆湖泊对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有着敏感的响应,研究区内的湖泊在20世纪80年代末萎缩比较明显,2000年以来西藏湖泊出现全面扩张的趋势。湖泊变迁的地区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藏北南部大湖区”的湖泊群和喀喇昆仑山地区湖泊群持续扩张,藏北地区分布的中小型湖泊受温度升高影响最大,气候变化是湖泊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而湖泊的地质、地理条件和补给方式等特征决定了湖泊的变迁类型和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GIS 西藏 湖泊 动态变化 气候变迁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孢粉组合与气候变迁 被引量:29
18
作者 陈渭南 高尚玉 +1 位作者 邵亚军 张会玲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93年第1期39-54,共16页
毛乌素沙地位于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由半干旱向干旱、植被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生态环境脆弱,敏感易变。最近一万年以来的地层记录表明,植被景观和气候的干湿冷暖变化是多旋回性的。本文通过对全新世地层的解剖分析。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孢粉组合 气候变迁 全新世地层 鄂尔多斯高原 荒漠草原 植被景观 冷暖变化 多旋回性 环境脆弱
原文传递
中国红土与自然地带变迁 被引量:27
19
作者 黄镇国 张伟强 陈俊鸿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3-203,共11页
我国第四纪冷期气候及自然地带变迁的研究较多,本文则专论暖期。根据棕红色土、红土、强风化红土或网纹红土的时空分布,结合其它环境标志,论述亚热带北部、亚热带南部、热带这3个自然地带在上新世以来的4个暖期的配置,推断华北、... 我国第四纪冷期气候及自然地带变迁的研究较多,本文则专论暖期。根据棕红色土、红土、强风化红土或网纹红土的时空分布,结合其它环境标志,论述亚热带北部、亚热带南部、热带这3个自然地带在上新世以来的4个暖期的配置,推断华北、长江中下游、华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自然地带 气候 气候变迁 暖期
下载PDF
试论秦汉气候变迁对江南经济文化发展的意义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子今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62-69,共8页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与文化表现出显著的进步。在导致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诸多因素之中,气候条件的变迁也曾形成相当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气候变迁 江南地区 经济 文化 发展 移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