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70
1
作者 竺可桢 《考古学报》 1972年第1期15-38,共24页
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由于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的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 前言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如沈括(公元1030—1094年)、刘献廷(公元1648—1695年)对于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无常,早有怀疑,由于他们拿不出很多实质性的事实以资佐证,所以后人未曾多加注意。直到现世纪二十年代,"五四"运动即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革命精神:一部分先进分子引入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的革命斗争;在这种新形势下,近代科学也受到推动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气候变化 物候学 十九世纪 黄河流域 中国气候 十八世纪 公元前 月平均温度 中国共产党
原文传递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1191
2
作者 任国玉 郭军 +5 位作者 徐铭志 初子莹 张莉 邹旭凯 李庆祥 刘小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2-956,共15页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日照 水面蒸发 风速 积雪深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 被引量:909
3
作者 施雅风 沈永平 +4 位作者 李栋梁 张国威 丁永建 胡汝骥 康尔泗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由于全球显著变暖和水循环加快 ,使得中国西北主要是新疆地区于 1 987年气候发生突然变化 ,随着温度上升 ,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 ,内陆湖泊水位显著上升 ,洪水灾害也迅猛增加 ,同时 ,植被有所改善 ,沙尘暴日数锐减 ,... 由于全球显著变暖和水循环加快 ,使得中国西北主要是新疆地区于 1 987年气候发生突然变化 ,随着温度上升 ,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 ,内陆湖泊水位显著上升 ,洪水灾害也迅猛增加 ,同时 ,植被有所改善 ,沙尘暴日数锐减 ,从而改变了 1 9世纪末期至 2 0世纪 70年代的变暖变干趋势。以降水量增加超过蒸发量增加所导致的径流量增长及湖泊水位上升作为气候向暖湿转型的主要标准 ,西北地区目前的气候变化可分为 3个区域 ,即 1 )显著转型区 ;2 )轻度转型区 ;3)未转型区。作者初步认为 ,西北气候向暖湿转型可能是世纪性的 ,预期西北东部在 2 1世纪上半期也会向暖湿转变 ,但预测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暖干气候 暖湿气候 气候转型 西北地区 气温 降水量
下载PDF
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的再分析 被引量:735
4
作者 王遵娅 丁一汇 +1 位作者 何金海 虞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8-236,共9页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最近整编的中国 74 0个站逐日资料 ,通过对中国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气压这 5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较为全面的分析 ,揭示了近 5 0a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得到的新结果有 :(1)近 5 0a来 ,全国平均气温在 2 ...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最近整编的中国 74 0个站逐日资料 ,通过对中国温度、降水、湿度、风速、气压这 5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较为全面的分析 ,揭示了近 5 0a来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些新特征。得到的新结果有 :(1)近 5 0a来 ,全国平均气温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上升更为明显 ;西南低温区在 90年代以后温度也处于上升状态 ;夏季的长江中上游出现明显的降温趋势。 (2 )全国平均年总降水量波动略有减少 ,但 90年代以后夏季降水增加明显 ,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 ,而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减少 ,体现了夏季风的减弱。 (3)全国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和降水相似。(4 )中国几乎全部地区的风速都在显著减小 ,冬、春季和西北西部最明显 ,该区 90年代的年平均风速比 5 0年代减少约 2 9%。风速大幅减小主要是由于亚洲冬、夏季风的减弱。 (5 )全国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在增高 ,尤其是北方的冬季 ,这和中国风速的大幅减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温度 降水 湿度 风速 气压
下载PDF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644
5
作者 陈隆勋 朱文琴 +2 位作者 王文 周秀骥 李维亮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7-271,共15页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作为第一部分,分析了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中国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将在第二部分中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相对湿度 日照
下载PDF
中国近100年来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614
6
作者 施能 陈家其 屠其璞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31-439,共9页
研究了本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年总降水量的气候趋势。指出,20世纪中国西北、东北、华北明显变暖;降水趋势值不大,但以负趋势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国降水、气温的区域特征明显:华北暖干、西南冷干、东北暖略偏湿、长江中下游... 研究了本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年总降水量的气候趋势。指出,20世纪中国西北、东北、华北明显变暖;降水趋势值不大,但以负趋势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国降水、气温的区域特征明显:华北暖干、西南冷干、东北暖略偏湿、长江中下游冷湿。此外,还研究了20世纪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差异。指出,在数十年尺度的暖背景下,中国的华北、长江下游等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比冷背景),东北降水偏多。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增暖主要发生在西北、东北;黄河以南的增温还达不到40年代的程度。相应的降水特征:除了黄河以南及江淮流域降水比40年代多以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冷暖时段 气候趋势系数
下载PDF
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被引量:624
7
作者 沈永平 王国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8-1076,共9页
2013年9月27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发布, 随后于9月30日公布了报告全... 2013年9月27日,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决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发布, 随后于9月30日公布了报告全文. 报告指出, 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自1950年以来, 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近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 全球几乎所有地区都经历了升温过程, 变暖体现在地球表面气温和海洋温度的上升、 海平面的上升、 格陵兰和南极冰盖消融和冰川退缩、 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增加等方面. 全球地表持续升温, 1880-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已升高0.85 ℃[0.65~1.06 ℃]; 过去30 a, 每10 a地表温度的增暖幅度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 在北半球, 1983—2012年可能是最近1 400 a来气温最高的30 a. 特别是1971-2010年间海洋变暖所吸收热量占地球气候系统热能储量的90%以上, 海洋上层(0~700 m)已经变暖. 与此同时, 1979-2012年北极海冰面积每10 a以3.5%~4.1%的速度减少;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 大多数地区多年冻土层的温度已升高.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自然影响因素和人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但对于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变化, 人为因素极有可能是显著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目前,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显著上升, CO2、 CH4和N2O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到过去800 ka来的最高水平, 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是温室气体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人为影响因素中, 向大气排放CO2的长期积累是主要因素, 但非CO2温室气体的贡献也十分显著. 控制全球升温的目标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有关, 但由此推断的长期排放目标和排放空间数值在科学上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CC WGI AR5 气候变化 未来变化 温室气体 关键结论
下载PDF
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04
8
作者 左洪超 吕世华 胡隐樵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8-244,共7页
通过对我国385个站的观测资料序列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近25年全国平均温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只有极少数测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华北及东北的广大地区是增温最快、范围最大的地区。全国平均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 通过对我国385个站的观测资料序列进行分析研究,得到我国气候变化的一些特征。近25年全国平均温度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只有极少数测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华北及东北的广大地区是增温最快、范围最大的地区。全国平均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逐站分析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后发现,我国降水量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特征,新疆地区是降水量增加最快的地区;华中—华北地区的降水则存在明显的减少趋势;这两个地区的平均降水量都与全球海表温度距平有很好的相关性。文中还利用同期大气再分析资料(NCEP/NCAR)尝试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变化趋势 区域特征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 被引量:586
9
作者 秦大河 陈振林 +9 位作者 罗勇 丁一汇 戴晓苏 任贾文 翟盘茂 张小曳 赵宗慈 张德二 高学杰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2期63-73,共11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IPCC第一工作组 第四次评估报告
下载PDF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被引量:552
10
作者 秦大河 Thomas Stocker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IPCC第h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 IPCC第h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l世纪宋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往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1880年以来的人为CO: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征2℃以内(相对于1861-188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IPCCAR5 WGI
下载PDF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被引量:451
11
作者 金乐琴 刘瑞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7,共4页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目前它正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潮流,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潜在优势。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转型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被引量:445
12
作者 任国玉 徐铭志 +4 位作者 初子莹 郭军 李庆祥 刘小宁 王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727,共11页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速率接近0.25℃/10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全国大范围增暖主要发生在近20余年。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10a,春季为0.28℃/10a,秋季0.20℃/10a,夏季增温速率最小,但也达到0.15℃/10a。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明显增暖主要表现在冷季,但进入90年代以来夏季增暖也日趋明显。从区域上看,中国大陆地区最明显的增温发生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仍维持弱的降温趋势。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给出的结果尚未考虑城镇化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区域气候
下载PDF
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399
13
作者 王绍武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1-273,共13页
总结了近百年来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结果,包括全球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中国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以及ENSO及QBO。指出全球有变暖趋势,198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1920年代及1940年代最暖,... 总结了近百年来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结果,包括全球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中国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以及ENSO及QBO。指出全球有变暖趋势,198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但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1920年代及1940年代最暖,而1980年代接近常年。全球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气温与降水的10年尺度变化并不完全一致。1950年代及1970年代为多雨期,1980年代降水反而减少。中国夏季降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冷湿、暖干。1920年代及1940年代是近百年最干的时期。1871—1993年共发生厄尼诺事件28次,拉尼娜21次。气候变暖时厄尼诺强,气候较冷时拉尼娜频率高。1951—1993年赤道平流层纬向风准两年振荡的平均长度为28.7个月,比1950年代末的估计(26.3个月)要长。1951年以前的周期长度可能在29个月左右。未发现QBO与气候变化有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变率 全球气候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年气温序列的建立 被引量:378
14
作者 王绍武 叶瑾琳 +2 位作者 龚道溢 朱锦红 姚檀栋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2-401,共10页
该文根据气温观测,并利用敦德及古里雅冰芯资料及有关史料、树木年轮资料,得到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台湾、华中、西南、西北、新疆、西藏10个区1880~1996年的年平均气温序列.然后根据每个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得到代表... 该文根据气温观测,并利用敦德及古里雅冰芯资料及有关史料、树木年轮资料,得到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台湾、华中、西南、西北、新疆、西藏10个区1880~1996年的年平均气温序列.然后根据每个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得到代表中国的气温序列.根据这个序列,1880~1996年增温为0.44℃/100a,显著高于过去对中国气候变暖的估计值0.09℃/100a.这主要是因为新计算的中国气温包括了我国西部地区,而那里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气温显著偏低.另外本世纪90年代的迅速增暖也加强了这个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序列 气候变化 气候变暖 中国
下载PDF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被引量:372
15
作者 李克让 王绍强 曹明奎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2-80,共9页
应用0.5°经纬网格分辨率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估算了当前中国植被和土壤的碳贮量.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总碳贮量分别为13.33和82.65 Gt,分别为全球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3%和4%,平均植被和... 应用0.5°经纬网格分辨率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数据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估算了当前中国植被和土壤的碳贮量.结果表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总碳贮量分别为13.33和82.65 Gt,分别为全球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3%和4%,平均植被和土壤碳密度分别为1.47和9.17 kg/m2.它们受气候、植被和土壤类型等影响,区域差异明显,其总趋势是暖湿的东南区大于西北干旱区.最高植被碳密度出现在温暖的东南和西南地区,而最高土壤碳密度出现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南缘.这些空间类型决定于由气候状况所控制的植物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表明植被和土壤碳密度由不同的气候因素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植被 土壤 碳贮量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碳密度 陆地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被引量:394
16
作者 吴绍洪 尹云鹤 +1 位作者 郑度 杨勤业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11,共9页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 以1971~2000年青藏高原77个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最低、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为基础,应用1998年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并根据我国实际状况对其辐射项进行修正,模拟了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并由Vyshotskii模型转换为干燥度,力求说明近3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干湿状况的空间分布.应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呈降低趋势,大多数地区的干湿状况有由干向湿发展的趋势.气候因子与地表干湿状况间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最大可能蒸散 干燥度 干湿状况 空间分布 气温
下载PDF
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45
17
作者 陈隆勋 邵永宁 +2 位作者 张清芬 任阵海 田广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本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一个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众所周知的全球增暖在我国只反映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大约35°N 以南,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是变冷区,变冷中心在四川、陕南和滇北;在全球温室效应下,高低... 本文对近四十年来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一个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众所周知的全球增暖在我国只反映在东北、华北和西北西部地区;大约35°N 以南,南岭以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是变冷区,变冷中心在四川、陕南和滇北;在全球温室效应下,高低纬变湿和中纬变干,而我国则大部分地区变干,华北和西北变干更明显。我国气候变化特点和全球增暖趋势有许多不一致,这一点值得引起我国气候学家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全球增暖 气候学家 年平均气温 气温变化 内蒙古东部 全球温室效应 滇北 陕西南部 温度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被引量:356
18
作者 冯松 汤懋苍 王冬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33-636,共4页
研究表明 ,1980年以来开始的新暖期和 1955年以来 10年尺度的温度波动都是高原东南部的林芝、波密等站最先开始出现 ,然后逐渐向东向北传播 .我国东部比高原东南部要晚 4~ 8a .近 6 0 0a.来的 3次冷期和 3次暖期都是青藏高原出现最早 ... 研究表明 ,1980年以来开始的新暖期和 1955年以来 10年尺度的温度波动都是高原东南部的林芝、波密等站最先开始出现 ,然后逐渐向东向北传播 .我国东部比高原东南部要晚 4~ 8a .近 6 0 0a.来的 3次冷期和 3次暖期都是青藏高原出现最早 ,其次是祁连山 ,继而是我国东部 .高原百年尺度的冷暖变化比我国东部要早 10~ 6 0a .一些事实表明 ,从岩石圈中去寻找百年以下气候变化“启动区”的原因 ,可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启动区 气候变化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347
19
作者 任国玉 吴虹 陈正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2-330,共9页
利用 1 951年至 1 996年地面气象记录资料 ,计算了我国全年和季节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特征指数 .结果表明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北方的黄河流域降水表现出微弱减少趋势 ,山东和辽宁省夏季雨量减少显著 ;... 利用 1 951年至 1 996年地面气象记录资料 ,计算了我国全年和季节降水量长期变化趋势特征指数 .结果表明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北方的黄河流域降水表现出微弱减少趋势 ,山东和辽宁省夏季雨量减少显著 ;但偏高纬度地区的新疆、东北北部、华北北部和内蒙古降水量或者增加 ,或者变化趋势不明显 .因此 ,1 997年黄河史无前例的断流和 1 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发生 ,均有其相应的区域长期降水气候趋势作为背景条件 .研究还表明 ,我国一些地区降水的季节性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黄河中上游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春、秋季雨量占全年比例均有显著减少 ,而河北东部、辽宁西部和东北科尔沁沙地春季降水相对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趋势 旱涝灾害 中国 空间特征
下载PDF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 被引量:342
20
作者 秦大河 罗勇 +2 位作者 陈振林 任贾文 沈永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6期311-314,共4页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发布。综合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球表面温度直接联系起来,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发布。综合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球表面温度直接联系起来,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报告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动刻不容缓;能否减小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资。这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 综合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