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 被引量:69
1
作者 杨利慧 《民俗研究》 2004年第1期30-46,共17页
一、民间叙事的涵义及其研究方法 民间叙事(FolkNarrative),是指在不同集团的人们当中流传的、对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件的叙述,与一般叙事不同的是,它们主要是通过口头来进行交流(所以有时又被称为"口头叙事",Oral Narrative),... 一、民间叙事的涵义及其研究方法 民间叙事(FolkNarrative),是指在不同集团的人们当中流传的、对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件的叙述,与一般叙事不同的是,它们主要是通过口头来进行交流(所以有时又被称为"口头叙事",Oral Narrative),而且往往以众多异文形式存在.民间叙事范围广泛,包含着许多种叙事文类(Genres),其中既包括比较传统的文类,像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狭义)、笑话、史诗、叙事歌谣等等,另外也包括现代日益受到学者们关注的个人叙事(personalnarrative)、都市传说(urbanlegend)、奇闻逸事(anecdote)等.民间叙事不仅一直是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里最受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而且还常常引起诸多文艺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的浓厚探索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叙事 表演理论 民俗文化 民间文学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 被引量:80
2
作者 吕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4-134,共11页
本土前现代的“民间”作为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依附性亚结构或反文化,在本世纪初尚末生成为与国家分离的、可自我定义的社会实体,“民间”之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自足自律的社会表象是现代中国学者在想象中不断加以转换的结果。学者们重... 本土前现代的“民间”作为传统文化结构中的依附性亚结构或反文化,在本世纪初尚末生成为与国家分离的、可自我定义的社会实体,“民间”之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自足自律的社会表象是现代中国学者在想象中不断加以转换的结果。学者们重新阐释了引进的民间文学学科理念,借助学科表象对现代性方案做出了本土性的思考,获得了操作民间社会的文学表象以改造传统并整合多元民族文化的话语权力,并以痛苦的中国经验为世界贡献了一份独特类型的现代性设计,从而形成了一种本土的新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民间文学 边缘性 下层性 政治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民间叙事论纲(上) 被引量:47
3
作者 董乃斌 程蔷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2-21,共10页
民间叙事是指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口头叙述活动 ,主要指他们的艺术叙事。口头性是其基本特征 ,与此相关则有易变、易散失、往往无主名、在流传中发生增删而形成地域性和历史性异文、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反映民众心理、民众思想和趣... 民间叙事是指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的口头叙述活动 ,主要指他们的艺术叙事。口头性是其基本特征 ,与此相关则有易变、易散失、往往无主名、在流传中发生增删而形成地域性和历史性异文、形式生动活泼、内容反映民众心理、民众思想和趣味、真实反映与自由想象相混杂 ,以及与主流文化既矛盾又统一等特点。民间叙事首先大量地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 ,其次是寄居在文人叙事的文本中。文人的介入使民间叙事经历了一个文本化的过程 ,使民间叙事渐渐从活态的口化之物固化为书面文字。而官方的介入则进一步使某些文本变成了经典。文本 ,包括被经典化了的文本 ,又可以成为民间叙事的新源头 ,成为新的民间叙事的依据 ,即所谓“反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叙事 口头性 艺术叙事 民间文学 文本化 经典化 文人叙事
下载PDF
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 被引量:40
4
作者 吕微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3期15-24,共10页
当代学科(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危机的要害在于学术研究所提供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真理的危机,由于学术研究只能提供关于“物(存在者)”在形而上学逻辑体系中的“性质”真理,而不能提供关于“物”作为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自在、自由存... 当代学科(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危机的要害在于学术研究所提供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真理的危机,由于学术研究只能提供关于“物(存在者)”在形而上学逻辑体系中的“性质”真理,而不能提供关于“物”作为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自在、自由存在的“意义”真理,所以遭到后现代思想的攻击。与学术研究的形而上学-逻辑方法不同,文学的“方法”则直接指向了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存在意义,因此,学术的文学化正在成为学科反思的重要方向。而在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草创时代,周作人等先驱人物已超前地提出了民俗、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和文学的“两个目的”的思想,这是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伟大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民俗学 文学 性质世界 意义世界 日常生活世界 原始生活世界
下载PDF
田野研究的“五个在场”——巴莫曲布嫫访谈录 被引量:38
5
作者 廖明君 巴莫曲布嫫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27,100,共15页
关键词 田野研究 巴莫曲布嫫 人物访谈 学术反思 学术史批评 民族学 民间文学 文本 叙事语境 场域
原文传递
读阎连科的小说札记之一 被引量:27
6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4-47,共4页
关键词 阎连科 悲剧 天命 《日光流年》 《年月日》 故事 民间文学 三姓村 小说
下载PDF
民间文化传承论 被引量:35
7
作者 白庚胜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4,共7页
如火如荼的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伴随着世人的文化觉醒一日日展开,它为全球范围内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切实的理论资源。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首先要回答的是如何确立自己的学术立场问题,同时,总结学术发展历程,解... 如火如荼的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伴随着世人的文化觉醒一日日展开,它为全球范围内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切实的理论资源。中国民间文化研究首先要回答的是如何确立自己的学术立场问题,同时,总结学术发展历程,解析民间文化的内涵与实质,特别是如何有效利用民间文化进行产业化发展,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资源等,这些问题从理论到实践我们都无法回避。《河南大学学报》无论是在救亡图存的战火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转折中,都秉承学术薪火,一步步向前。今天,在技术主义泛滥,学术园地普遍浮躁,出现不少丑恶现象之时,我们为它投石,是为其锦上添花,而它为我侪提供园地,是雪中送炭。如冯友兰所言,我们在照着讲,在接着讲。河南大学早在20世纪初叶建校伊始就有学者进行民俗学的研究,在我侪前面,是冯友兰、董作宾、范文澜、郭绍虞、江绍原和孙作云他们;迄今,河南大学已经成为我国民间文化研究的学术重镇,近日启动的河南省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项目,更标志着我们的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我侪后面,应该有更多的人,如洪流扑向荒原,如森林覆盖荒芜,一派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民间文学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现代化 留学日本 民俗学 柳田国男 翻译出版
下载PDF
谈动画创作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创新 被引量:33
8
作者 孙珊珊 《美术大观》 2007年第3期68-69,共2页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外动画的大量引入,国外动画形象在中国年轻一代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国动画的本土化,以一种对这个有着五千年文...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外动画的大量引入,国外动画形象在中国年轻一代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中国动画艺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阶段,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国动画的本土化,以一种对这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现实的生存状态和文化状态的热切关怀,并结合时代的发展,继承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和民间艺术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并作为一种文化战略去开拓国内外的动画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创作 观众 传统民族文化 创作者 动画片 卡通片 美术片 中国动画 动画形象 民间艺术 动画市场 中华民族 中国民族 动画艺术 迪斯尼 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 创新
下载PDF
抢救与普查: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 被引量:28
9
作者 冯骥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4,共4页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问题 ,应该是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而且与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及其战略选择息息相关。世界各民族之所以把文化作为自己的基本标志 ,更重要的是因为文化有着独... “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问题 ,应该是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仅是对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而且与我们的国家文化安全及其战略选择息息相关。世界各民族之所以把文化作为自己的基本标志 ,更重要的是因为文化有着独特的凝聚力、辐射力、整合力和调适力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底色的民间文化 ,其意义和价值更为明显 ,所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而且采取了多种措施———我国的昆曲被列为保护对象就是一个明证。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具象 ,包含着一个民族不可替代的情感 ,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记忆 ,与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形成极其密切的联系。古人曾讲 ,欲灭其国 ,先毁其史 ,就是这个道理。河南大学是一所有近百年历史的高校 ,在现代民间文艺学理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涌现出董作宾、郭绍虞、江绍原、高亨、姜亮夫、丁乃通、张邃青、朱芳圃、孙作云、张振犁和康保成、廖奔等一批民俗学家。今天 ,《河南大学学报》大幅版面展开此组笔谈 ,是对全国范围内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活动的响应和支持 ,我们表示感谢 ,同时 ,也向应约赐稿的冯骥才、刘锡诚、叶春生、白庚胜诸先生致以敬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间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普查工作 中华文化 民俗 民间文学 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论哈代的乡土精神 被引量:30
10
作者 陈庆勋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4-70,共7页
论哈代的乡土精神陈庆勋威塞克斯是早期英国历史上一个王国的名称,它的中心就是哈代的故乡多塞特郡。但时至今日,知道这一王国的人已为数不多,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哈代有一系列“威塞克斯小说”;他在1912年为他的主要小说和诗... 论哈代的乡土精神陈庆勋威塞克斯是早期英国历史上一个王国的名称,它的中心就是哈代的故乡多塞特郡。但时至今日,知道这一王国的人已为数不多,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哈代有一系列“威塞克斯小说”;他在1912年为他的主要小说和诗歌编了一套定版本,总称为“威塞克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塞克斯小说 乡土精神 乡土文化 《远离尘嚣》 《还乡》 哈代小说 作品 《苔丝》 民间文学 小村庄
原文传递
动物形象:小说研究中不应忽视的一隅 被引量:22
11
作者 朱宝荣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小说研究 动物形象 志怪 文学作品 童话 作家 蒙昧 写实 主流
原文传递
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 被引量:33
12
作者 安德明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31,40,共8页
中国民俗学从开始确立到发展为今天的局面,其中一直贯穿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显著特征,就是研究者以自己家乡的民俗为调查和研究对象的潮流,大体可以用“家乡民俗研究”一词来概括。但对于这一特点,学界向来却鲜有注意和讨论。本文系统梳理... 中国民俗学从开始确立到发展为今天的局面,其中一直贯穿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显著特征,就是研究者以自己家乡的民俗为调查和研究对象的潮流,大体可以用“家乡民俗研究”一词来概括。但对于这一特点,学界向来却鲜有注意和讨论。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一研究特点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我国民俗学界历来较少关注这一现象的原因做了分析,最后,又结合西方民族志领域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局内人民族志”,说明了我们对中国民俗学的家乡研究之特征、得失等从学理上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初步归纳了作为“insider”进行家乡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 民俗学 家乡民俗 民间文学 心理机制
原文传递
反思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学术伦理 被引量:30
13
作者 吕微 《民间文化论坛》 2004年第5期3-8,共6页
民间文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已经发现,当深入到田野研究的具体语境时,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已经呈现为创造结果的文本,还有仍在不断地被创造中的文本,而文本的创造却是被研究者主体与研究者主体互动的结果。于是民间文学家和民俗学家们不再... 民间文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已经发现,当深入到田野研究的具体语境时,他们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已经呈现为创造结果的文本,还有仍在不断地被创造中的文本,而文本的创造却是被研究者主体与研究者主体互动的结果。于是民间文学家和民俗学家们不再可能仅仅考虑使用某种实证的方法去把握被研究的文本客体,还要考虑把研究过程中交互主体的伦理关系也纳入到反思的范围之内,即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思考研究者主体与被研究者主体之间的知识关系。这也许预示了中国民俗学、民间文学从单纯的奠基于方法论、认识论的学术范式朝向以伦理学的知识论为主导的学术范式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民俗学 主体间性 认识方法论 知识伦理学
下载PDF
民俗与生活世界 被引量:31
14
作者 户晓辉 《文化遗产》 2008年第1期53-60,共8页
在近年对"生活世界"概念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民俗学者们仍然大多把"生活世界"理解为直接存在于我们周围或者我们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隐含着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误解,更... 在近年对"生活世界"概念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过程中,民俗学者们仍然大多把"生活世界"理解为直接存在于我们周围或者我们直接生活在其中的客观的日常生活世界,这不仅隐含着对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误解,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这一概念给当代民间文学或民俗学研究可能带来的重要革新作用。本文在胡塞尔的意义上把"生活世界"理解为非现成的、非物的、纯粹主(直)观的意义世界,认为民俗学真正惟一的研究对象正是这一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民间文学 生活世界 主观构造
下载PDF
满族传统说部艺术──“乌勒本”研考 被引量:29
15
作者 富育光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9,共7页
关键词 满族先民 说部 满族传统 乌勒 祖先崇拜 萨满教 民族文化 民间文学 讲唱 氏族
原文传递
在承启关系中探求民俗的定义 被引量:26
16
作者 丹本-阿默思(DanBen-Amos) 张举文 《民俗研究》 1998年第4期11-19,共9页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1967[1972])便成为现代民俗学的经典文章之一,对此后关于民俗与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也确立了作者在当今民俗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作者首先系统地概括总结了过去有关对民俗和民俗学的定义,指出了...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1967[1972])便成为现代民俗学的经典文章之一,对此后关于民俗与民俗学的定义和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也确立了作者在当今民俗学研究上的重要地位。作者首先系统地概括总结了过去有关对民俗和民俗学的定义,指出了其中对作为一门学科的民俗学的定义所存在的不足,强调提出民俗的交际进程(communicative process),创造性地提出“小群体内的艺术性交际”(artistic communication in small groups)为民俗的核心。这个定义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道尔逊(Richard Dorson)在1972年把该文作者和亚伯拉姆斯(Roger Abrahams)、邓迪斯(ALan Dundes)、鲍曼(Richard Bauman)等一同称为“承启关系派”。这一学派现仍是美国民俗学界的主流。再如,舒梅克(Scboemaker)主编的《日常生活中的民俗》(The Emergence of Folklore in Everyday Life),1990,是一本颇受欢迎的教材,该书即以此定义为核心。作者的该文和“承启关系中的‘承启关系’”(原文“Context,in Context”载于《西部民俗》,52(April,1993):209-226.)对民俗的承启关系研究发挥了导向性作用。虽然文中的个别看法至今仍有争议,但其历史性地位已为民俗学界所公认。原文“Toward a Definition of Folklore in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家 民俗研究 艺术性 文本组织 民间文学 小群体 邓迪斯 民俗形式 素材 方法论
原文传递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的特点及立法建议 被引量:13
17
作者 臧小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1-26,共6页
已经进入第6稿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吸收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宝贵经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兼顾保护相关物质文化遗产;确立了文化部门的行政主管部门地位;以分级保护管理为原则;实行以行政保... 已经进入第6稿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吸收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宝贵经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兼顾保护相关物质文化遗产;确立了文化部门的行政主管部门地位;以分级保护管理为原则;实行以行政保护为主、以民事保护为辅的保护措施。但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在命名上有不妥之处,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也不够具体、明确且欠缺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 立法建议
下载PDF
“内在的”和“外在的”民间文学 被引量:22
18
作者 吕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5-166,共12页
以索绪尔关于“内在语言学”和“外在语言学”的命题为参照 ,分析近二十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趋势。索绪尔的“内在语言学”思想囿于传统的认识论无法解释形式主义研究可能仍然内化了研究主体外在性的价值立场 ,而经过伽达默尔解释... 以索绪尔关于“内在语言学”和“外在语言学”的命题为参照 ,分析近二十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理论趋势。索绪尔的“内在语言学”思想囿于传统的认识论无法解释形式主义研究可能仍然内化了研究主体外在性的价值立场 ,而经过伽达默尔解释学转换的索绪尔命题不仅可以理解中国民间文学当前发展的理论脉络 ,而且也为研究者主体意识介入研究过程的实践确定了合法性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内在语言学” “外在语言学” 中国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追求的轨迹与困惑——“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的反思 被引量:23
19
作者 姚新勇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24,共10页
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反思的角度出发,将历史的、现实的、学科的、理论的分析相联系,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度的把握。全文分三部分:梳理少数民族文学从“社会主义性”到“民族性”演变的话语轨迹;分... 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学性”建构反思的角度出发,将历史的、现实的、学科的、理论的分析相联系,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存在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度的把握。全文分三部分:梳理少数民族文学从“社会主义性”到“民族性”演变的话语轨迹;分析此一演变的感性性、非反思性、过渡性给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所造成的制约;反思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追求之于少数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与多元一体中国文化建构的逻辑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民族文化 民间文学 语言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基本遵循 被引量:26
20
作者 林继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3,共7页
中国民间文学传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下面临巨大压力。21世纪以来,民间文学获得了政府、学人、民众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从口头文学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注入了丰富的社... 中国民间文学传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下面临巨大压力。21世纪以来,民间文学获得了政府、学人、民众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从口头文学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注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尽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与民众生活不协调、不同步的状况,但是,只要在保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口头语言为中心、以民众生活为中心的原则,融合现代传媒技术,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活化传承实践,就能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和发展机遇,凸显其潜藏的巨大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 活化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